高一年级 月考(历史)
使用时间:2025年3月1日 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题3分,共84分)
1.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部分文献对外国称谓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当时
文献 称谓
1842年《海国图志》 称“夷”(“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9年《瀛寰志略》 称欧洲各国为“英吉利”、“法兰西”
1858年《天津条约》 “夷务”演变为“洋务”,称“西洋各国”“泰西各国”
A.天朝上国心态逐渐改变
B.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共识
C.救亡图存全面学习西方
D.民族国家意识正式形成
2.下表是关于近代中国茶业产销的统计数据(单位:万担)。由此可知
时间 产量 内销 外销
1832-1837年(平均) 260.5 200 60.5
1861年 312.5 202.5 110
1886年 567.46 205 362.46
A.鸦片战争导致茶叶滞销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
C.茶叶外销始终占据主导
D.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3.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应窃其所长,夺其所侍”;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这些主张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过程说明
A.地主阶级不断探索国家出路
B.西学盛行逐渐取代传统思想
C.先进理论推动了近代化实践
D.中体西用能够挽救民族危亡
4.《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这一规定表明农民阶级
A.争权夺利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
B.希望实现经济平均和政治平等
C.力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顺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
5.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许多著名新式学堂,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些新式学堂
年代 1862 1866 1876 1880
名称 京师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电气学塾 天津电报学堂
类别 外语 军事 科技 科技
A.立足于培养实用性人才
B.类型单一很难实现预期
C.不再学习儒家思想文化
D.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6.19世纪的报刊和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这些称呼逐渐被“国民”“权力”等所取代。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败冲击清朝统治
B.民主革命推动观念更新
C.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
D.中共成立促进意识觉醒
7.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称:“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一宣言重在说明
A.学生罢课作用甚微
B.思想解放至关重要
C.社会参与意义巨大
D.五四运动彻底胜利
8.1920年,毛泽东从北京返回湖南后,创办了一个文化书社,在开业初期,最热卖的书目(都是中文书刊)包括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马克思资本论>人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新教育》和《劳动界》等杂志。这一现象说明
A.政府支持文化事业发展
B.百姓知识水平得到提升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中共大力宣传影响巨大
9.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并发表祭黄帝陵文。
共产党祭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国民党祭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这反映出
A.抗战全面爆发激化了民族矛盾
B.日本侵华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
D.蒋介石放弃反共团结各界抗日
10.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共
A.建立起全国性的抗日民主政权
B.重视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建设
C.对打败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信心
D.意在反对国民党和汉奸伪政权
11.毛泽东说:“一边倒,是孙中山四十年的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国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这说明“一边倒”是
A.国共合作失败的教训
B.依靠苏联的正确选择
C.基于革命经验的决定
D.继承了孙中山的遗志
12.到1952年底,在国民收入和生产中,国营经济占19.1%,集体所有制经济占1.5%,公私合营0.7%,私人资本占6.9%,个体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占71.8%。这种现状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求。这一状况说明
A.公有制经济占据了主导
B.国民经济水平极其落后
C.大力恢复经济卓有成效
D.社会主义改造很有必要
13.1957-1961年,我国经济发展概况数据如下表所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57年 1960年 减少(百分比)
粮食 3901亿斤 2870亿斤 26.4%
棉花 3280万担 2126万担 35%
生猪年底存栏数 14590万头 8227万头 56%
A.中苏关系破裂
B.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C.自然灾害严重
D.“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14.埃及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年公元前2345年)大臣普塔赫舍普舍斯死后,在自己的铭文中特别写明:“当陛下因为--件事而赞扬他时,陛下允许他吻他的脚,不允许他吻地。”这反映出古埃及
A.种姓制度贵贱有序
B.官僚系统较为完备
C.借助神权强化君权
D.君主具有无上权威
15.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16.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埃及神话,著名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哈扶拉金字塔的东面。后来在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是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这一现象表明
A.希腊神话源自埃及
B.世界文明大同小异
C.文明发展交流借鉴
D.埃及文化多元并存
17.墨西哥的特瓦坎山谷是最早的植物栽培中心之一,那里的原始农业从公元前7000年前后开始,但在公元前1500年前,当地印第安人通过栽培获得的食物不过占其粮食消费总量的10%左右。这说明
A.世界农业源于美洲地区
B.农业发展历程艰难漫长
C.农业难以提升生活质量
D.采集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18.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19.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20.亚历山大东征中,他本人带头娶了波斯帝国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为妻;在此之前,他还娶了伊朗贵族的女儿罗克珊。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有许多马其顿官兵和波斯贵族联姻。仅在一次集体婚礼上就有一万对欧亚联姻者。这项举措的推行
A.消除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间的矛盾
B.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民族间的交流
C.掩盖了亚历山大东征的侵夺性本质
D.实现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长治久安
21.古罗马的舞台剧,是从埃特鲁亚学来的,经过创新,深受罗马人欢迎。《奥古斯都的立像》是古罗马宫廷肖像的范例,是希腊艺术和罗马艺术的完美结合。古罗马拉丁字母ABCD中,A是从埃及象形文字来的,它就是一个牛头。这表明古罗马文化
A.具有开放性
B.缺乏创新性
C.领先于世界
D.影响范围广
22.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法律注意保护公民的权益
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23.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4.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25.在中世纪西欧,封臣每年都要为封君服兵役,12世纪时一般为每年服役40天,超过40天之外的服役,需由封君提供一定的报酬。从12世纪开始,在英、法等国,国王开始征收“盾牌钱”来取代封建军役,且这项义务常常改为货币支付。这表明当时西欧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人身依附逐渐强化
C.王权摆脱教会控制
D.封君封臣义务对等
26.中古西欧,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谓之“撒回忠诚”。据此可知,中古西欧
A.领主与附庸的权利义务相同
B.政治上缺乏严格的契约精神
C.附庸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减弱
D.并未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
27.中古西欧城市文学中的典型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狮子代表国王,象征正义和权力;骆驼代表邪恶又虚伪的僧侣;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
B.王权强化受到普遍的认可
C.基督教神学丧失统治力
D.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8.16世纪50年代开始,沙皇伊凡四世用忠于自己的人组建新--任政府,称之为“重臣拉达”,这些人指派军事总督到所有城市和公国去,对各个领地的领主们进行控制。这项改革
A.有效扩大了帝国疆域
B.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有利于城市发展兴盛
D.彻底瓦解了地方势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罗马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帝国道路建设,行省总督要在任职期间保证该行省城市之间的道路畅通,对连接行省和帝国中心的大道维修与建设格外关注。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罗马道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境内的道路网可到达每一个角落,到达罗马人统治的所有地区。“罗马境内所有公路的总长度绕地球一圈还有余-共9万多公里。”罗马道路修筑最初是为军事征服目的服务,因此修筑时注意安全性。当道路在山区通过时,一般修筑在地势较高处,以避免敌人由高向低的突袭。
-摘编自王允《浅析罗马道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元代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通达各边疆地区。元政府建立驿站,是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驿站每60里左右设一站,过往使臣或王公贵族需持有圣旨令牌或铺马圣旨,同时有官府出具的证明文书,方可在驿站换乘铺马,并享用政府提供的首思(按例分到的食物)。由于元朝驿站也设有水站,大都的货物通过大运河输送到泉州、广州、宁波等港口,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到东亚、中亚以及更远的欧洲。东南亚、印度的香料,西洋的布匹等各种物品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到元朝港口,再经元朝驿站输送到全国各地,为元代的海洋贸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道路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驿站制度发达的原因及作用。(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国家道路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2分)
历史
参考答案
日期:2025.3.1
编号:00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题3分,共8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C A B C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D B C B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A B B A A D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29.【答案】(16分)
(1)特点:统治者重视;成就巨大;形成网络;覆盖面广;最初是为军事征服服务;重视道路交通的安全性。(任答三点得6分)
(2)原因:前代驿站制度的影响;疆域辽阔;国家统一;政府的重视;社会现实的需要。(任答两点得4分)
作用: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利于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了后世的驿站制度建设。(任答两点得4分)
(3)统治者的意志;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工具;社会现实的需要。(任答两点得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罗马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帝国道路建设”可知,统治者重视;据材料一“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罗马道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可知,成就巨大;据材料一“其境内的道路网可到达每一个角落,到达罗马人统治的所有地区”“罗马境内所有公路的总长度绕地球一圈还有余-共9万多公里”结合所学水陆交通的发展内容可知,形成网络;覆盖面广;据材料一“罗马道路修筑最初是为军事征服目的服务,因此修筑时注意安全性”可知,最初是为军事征服服务;重视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驿站的发展可知,前代驿站制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的统一内容可知,疆域辽阔;国家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疆域广大,政令传达的现实需要可知,政府的重视;社会现实的需要。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通达各边疆地区”“通达边情、布宣号令”结合所学驿站制度的作用可知,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据材料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亚、中亚以及更远的欧洲.....为元代的海洋贸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可知,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驿站的影响可知,利于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了后世的驿站制度建设。
(3)据材料一“罗马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帝国道路建设”可知,统治者的意志;据材料一“行省总督要在任职期间保证该行省城市之间的道路畅通”,材料二“元代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可知,国家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罗马帝国、元朝的经济发展内容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结合所学知识罗马、元朝交通工具的进步内容可知,交通工具;据材料一“为军事征服目的服务”,材料二“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可知,社会现实的需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太原市某校2024-2025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