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答案)

《2025届高三一模》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D B D D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C B D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17.(1)特点:总结性;民主色彩;平民性;新颖性。
(2)题目:社会变化使明清文化呈现袭常与新变并存的特征。
阐述:明清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资本主义萌芽初现;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社会矛盾加深;程朱理学僵化,文化专制强化,禁锢思想;新航路开辟后,西学东渐。明清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使文化也发生了变化。明清文化主流延续着秦汉以来的常态,“常”中寓“变”,王阳明集心学大成,其思想在明中后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变”中有“常”,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市民文化逐渐兴盛;“西学东渐”的出现(“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双向互动),利玛窦、徐光启等翻译《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书籍,同时积极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撰的大型图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总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明清文化的典型特色是承古萌新,深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深刻反映了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
18.(1)思想转型:第一阶段,19世纪中后期(开眼看世界和洋务运动时期),从闭关自守、以“天 朝上国”自居,转向学习西方,有限度地“师夷长技”;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从“中体西用”转向移植西方制度文明;第三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全面学习,引进西方文化,到“以俄为师”,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
示例
标题:仁人志士对救国模式的探索,推动了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的开辟。
阐释:鸦片战争后,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局面,一批批仁人志士试图按照先进西方国家的模式来挽救民族危亡,谋求国家发展。无论是魏源和洋务派对西方船坚炮利的关注,还是谭嗣同、宋教仁为政治革新而献身的壮举,或是湖南学生驱逐军阀的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证明,照搬西方模式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二七罢工,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之后,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健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日益焕发活力,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命运扭转,离不开一代代仁人志士的接续奋斗,也得益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海纳百川与自强不息的有机统一。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19.(1)拜占庭帝国长期传承了古希腊文化;拜占庭帝国陷入困境,借助希腊文化凝聚人心;西欧崛起后,拜占庭通过认同希腊寻求与西欧的认同。(答对3点)
(2)从经济一体化发展到政治经济一体化(阶段性发展);以共同的欧洲文化认同为基础;从西欧扩展到东欧。
答案第1页,共2页2025届高三一模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48分)
1.(本题3分)唐代儒学地位受到冲击,西域文化在中原传播,女性服饰中出现了U型领、桃心领和翻领,较之传统的圆领更能拉长女性的颈部线条,衬托出女性的温润可爱。这突出反映了唐代( )
A.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B.社会纲常伦理发生质变
C.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象 D.儒学衰微女权意识兴起
2.(本题3分)商朝拥有庞大的巫职机构,史职人员附属其下,天文历法、典籍史料充斥神秘色彩,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也常见商王亲自问卜。而到了西周,祭祀、占卜、教育则由掌礼机构管理,巫的地位变低,史官等政务官职机构扩大。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
A.宗教观念逐步淡化 B.治国理政观念调整
C.礼乐制度影响加深 D.国家管理机构完善
3.(本题3分)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年)第一次下诏“拔寒素”:“九年春正月壬申朔,日有蚀之,故诏曰:‘兴化之本,由政平讼理也。二千石长吏不能勤恤人隐,而轻挟私故,兴长刑狱,又多贪浊,烦扰百姓。其敕刺史二千石纠其秽浊,举其公清,有司议其黜陟。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据此可知,“拔寒素”( )
A.打破了士族对选官制的垄断
B.根源于天人感应的思维模式
C.适应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D.利于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4.(本题3分)殷商时期,商王祭天往往要宰杀几百头甚至上千头牲畜。而西周时期,“周公营洛邑”祭天时只杀了两头牛,洛邑修成后,成王前去祭文王、武王,也不过“文王骄牛一、武王拼牛一“。上述史实反映了( )
A.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 B.宗法观念的一脉相承
C.祭祀地位的逐步下降 D.早期治国理念的进步
5.(本题3分)东晋刘宋易代之际,王氏与谢氏子弟仍为刘宋的显贵;萧梁破灭,王(褒)、庾(信)两族迁到北朝后继续做大官。而褚渊本是东晋旧族,之后成为刘宋政权的顾命大臣,却将刘宋的印玺授予萧梁统治者并进行劝进,“宾客贺者满座”。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政权更迭过程比较激烈
B.传统儒家忠君观念受到了冲击
C.世家大族势力逐渐壮大
D.门阀成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
6.(本题3分)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 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7.(本题3分)1840年8月,英人到达天津白河准备赴北京谈判,道光帝指示直隶总督琦善,要英人南返,在谈判中,琦善视此为最重要的使命,最终英人也表示可以赴广州商谈,这被清朝君臣认为是天津交涉的最大收获。这反映了( )
A.清廷维护主权意识强烈 B.英国积极配合外交谈判
C.督抚官员干预对外决策 D.天朝观念影响外交活动
8.(本题3分)岁币指的是中原王朝每年定期向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支付的一定数量的金银、丝绸、茶叶等财物,作为维持和平关系、避免战争的代价。对材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实现了三个政权的永久和平 B.折射出北宋经济实力雄厚
C.促进了辽和西夏的经济联系 D.导致了北宋政权积贫积弱
9.(本题3分)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10.(本题3分)有学者将近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概括为三种类型,如下表所示。其中甲、乙、丙分别是指( )
地区 类型 该学者的主要判断理由
甲 “起落型” “成果丰硕,但无力摆脱‘前门驱虎,后门入狼’的厄运,大起大落”
乙 “徘徊型” “不能超越原有的社会形态而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长期徘徊不前”
丙 “螺旋形” “19世纪中叶、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各有杰出‘代表作’,一浪高过一浪”
A.亚洲、拉美、非洲 B.非洲、亚洲、拉美
C.拉美、非洲、亚洲 D.拉美、亚洲、非洲
11.(本题3分)秦统一六国后倡导“皆为郡县”的大一统政治文化,对“六国后”采取迁徙、降其身份、转化利用等高压政策;汉初统治者则继续实行秦代迁徙六国贵族的政策,并辅之以“因俗”治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西汉政权全面继承秦朝的国家治理政策 B.战国区域政治文化的延续影响国家治理
C.社会舆论上对六国的同情影响行政决策 D.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共同影响政治判断
12.(本题3分)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指出,全球政治与安全形势最突出的特点是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力量与影响的此消彼长,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新兴大国作用凸显,已走向了全球政治舞台的中央。材料意在说明( )
A.新兴大国垄断了世界话语权 B.西方大国的世界主导权减弱
C.世界权力中心呈分散化趋势 D.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13.(本题3分)据统计,唐代宰相中,边疆各族成员占很大比例,仅鲜卑后裔和鲜卑化汉人就有30余位。这可以说明唐朝( )
A.考试制度的严密性 B.社会流动的频繁性
C.国家政权的包容性 D.对外政策的开放性
14.(本题3分)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各民族间的血缘联系日益密切 B.华夷之间以文化礼仪为区分标准
C.奠定了汉民族形成的初步基础 D.华夏族融合了周边各个少数族群
15.(本题3分)1937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文章指出,当前中国工人阶级的工资“站在世界工人工资最劣等的水平线上”;但是国民党2月以来在改善工人生活方面“毫无事实的表现”,工人的生活“必须要改善”。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 )
A.坚持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B.努力推动抗日救国大计
C.以改善民生为首要目标 D.谋求建立工农民主国家
16.(本题3分)1940年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长的戴季陶应英国政府邀请出访印度,在与甘地会面时,甘地向其提出了一张“和平药方”:“假如中国人有我这样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样的最新毁灭手段。中国人可以告诉日本人,‘带着你们的毁灭手段来吧,我们以两亿人给你,可是剩下的两亿人我们是不会屈服的。’假如中国人真的这样做了,日本人就会变成中国人的奴隶。”这反映了( )
A.英国政府试图劝说中国放弃抗日
B.中国政府赞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甘地对中国人民抗日精神的赞赏
D.民族解放运动斗争的方式因国情而异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农业和私营手工业等诸多领域都突破了原来自给自足和单纯满足官府消费的理念,要求私人资本的积累和地方权力的扩张,人们愈发重视被“天理”抑制的“私欲”。……到了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了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目睹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发社会动荡的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明朝中后期及清朝前中期处于大转折的前夜,其国内表征是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文化出现,国际条件是西方近代文化初入中国。然“萌芽”幼弱、“启蒙”声稀,明清文化主流延续着秦汉以来的常态,而扬弃性的文化变革在潜滋暗长,所谓“常”中寓“变”,“变’中有“常”,故明清文化宜以“袭常与新变”概括。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经史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文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围绕明清文化,以“社会 文化 袭常与新变”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标题自拟,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出现的三次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湖南出现了三次人才群起的局面:一是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和洋务运动时期,全国一度出现了“无湖南人不成衙门、无湖南人不成军队”的局面;二是以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曾经“以守旧闻天下”的湖南成了最有生机的省份;三是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籍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杰出人才灿若群星。
——摘编自郭辉东《中西文化融合与湖南近代人才群起》
材料二:回顾历史,中国从鸦片战争后走上学习西方、模仿西方发展模式的道路。英国模式、日本模式均未能使中国的发展有所起色。进入20世纪,除了英国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外,苏联模式也成为可供选择的“样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几经挫折,终于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中国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发展经验也被其他国家视为“中国方案”。
——摘编自杨晓娟、姜红明《中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向度:从西学东渐到文明创生》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近代中国三次中西文化融合过程中的思想转型。(6分)
(2)根据材料,围绕近现代中外文化碰撞,以“人才·模式·中国道路”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拜占庭帝国早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希腊人”(Hellen)这一称呼等同于异教徒甚至野蛮人。然而,拜占庭帝国对于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却未因此而断裂,帝国早期的教父们就致力于去除古希腊文化中的多神教色彩,将其融合、吸纳到基督教文化中。拜占庭希腊认同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2世纪,“Hellen”含义开始发生变化,它代表着接受过相同古典教育的人。随着帝国内部的混乱与西欧的崛起,单纯的政治和宗教差异已经不能将他们同西欧区分开来,拜占庭人只能转向一种更持久的遗产,即古典希腊。在帝国灭亡前后,拜占庭的希腊认同发展到了顶峰。贝萨里翁在给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封信中,把希腊人称为我们的族群。
——金志高《拜占庭帝国希腊认同的缘起与流变》
材料二 二战后,欧洲各国从世界中心沦为二流国家的时候,欧洲人的共有意识使他们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欧洲认同逐步形成。20世纪50年代,法、(西)德、意等六国率先通过一体化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实体。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了仅仅在经济上的欧洲一体化遭到危机,欧洲人开始意识到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各国物质利益上的协调合作,而且需要一种欧洲意义上的观念和意识。其后,经过不断的深化和扩大,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这标志着经济与政治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欧洲一体化最初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展开,随着冷战结束,一些原本属于苏联阵营的东欧国家也加入了欧盟。
——牛靖丽《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拜占庭帝国对希腊认同加强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演变的特点。(10分)
历史试题 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