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广东部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提分通关练习)(答案)

2024-2025学年广东部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提分通关练习)
一、选择题
1.唐太宗统治时期,鼓励农业生产,大批流散人口渐归乡里。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改革税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因此他们在位时分别创造了(  )
A.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
C.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和开元盛世
2.某导演在拍摄电视剧《隋文帝》时,布置了四个场景,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它是(  )
A.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取政权 B.征发大量民工开凿大运河
C.指挥大军灭掉陈朝 D.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3.《三国演义》卷首语这样说:“有道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在历经西晋末年到南北朝的分裂后,隋朝又一次实现了统一。你知道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吗(  )
A.581年 B.280年 C.589年 D.316年
4.初步掌握计算历史时间是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要求之一。755年,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按照公元纪年法,这一年处于(  )
A.公元7世纪前期 B.公元7世纪中期
C.公元8世纪中期 D.公元8世纪后期
5.唐朝画家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下列是他的作品是(  )
A.《步辇图》B.《送子天王图》
C.《韩熙载夜宴图》D.《清明上河图》
6.敦煌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200多个,几乎占现存全部石窟的半数,以其壁画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造型之准确,色彩之灿烂,非其他时代所能比拟。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  )
A.佛教至高无上 B.重视中外交流
C.交通十分便利 D.国力十分强盛
7.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时,册封回鹘首领为(  )
A.天可汗 B.渤海郡王 C.怀仁可汗 D.云南王
8.唐朝国势由盛转向衰的转折点是(  )
A.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B.唐玄宗天宝年间任用奸臣
C.唐末农民战争爆发 D.安史之乱
9.唐中后期,一些节度使擅自扩大自身权力,私自任命将领和官吏,甚至形成了父死子继或亲信相袭的局面。以上现象表明(  )
A.唐朝走向衰弱 B.宦官干预朝政
C.五代十国并立 D.八旗制度形成
10.“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黄巢起义后,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黄巢起义推翻唐朝的统治
C.唐朝灭亡后形成藩镇割据 D.唐末五代社会危机的根源
1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导致五代十国的更迭 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12.唐太宗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唐太宗“见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
A.善于谋略 B.敢于决断 C.直言敢谏 D.主持变法
13.“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其发动者是(  )
A.杨坚 B.李世民 C.房玄龄 D.魏征
14.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该历史人物是(  )
公元712年 公元713年 公元前716年 公元744年 公元755年
即皇帝位 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加强县令考核,裁减冗官 册封回结首领为怀仁可汗 仓皇逃往四川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隋炀帝
15.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在出兵南下攻打陈朝前,隋文帝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衣带水,不拯之乎 ”随后,隋文帝于589年(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三次征讨辽东 D.开凿大运河
16.隋朝大军沿长江兵分八路全线出击,导致守军首尾难顾,仅用四个月时间就灭亡陈朝,统一了中国。这段文字介绍了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的哪一方面的条件(  )
A.人民渴望统一 B.陈朝政权腐败
C.战略战术得当 D.隋朝政治稳定
17.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凿运河
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 ②开凿运河 ③灭亡陈朝
18.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繁荣而短暂 B.实现了统一 C.统治者残暴 D.大运河开通
19.从图片、文物、遗迹等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图片可以用于研究唐朝(  )
A.宗教文化的发展 B.民族交往的频繁
C.中外文化的交往 D.绘画艺术的进步
20.唐太宗在位23年间,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时的旧臣6人外,他亲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异,有一半甚至来自庶族寒门。唐太宗的做法(  )
A.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B.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C.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D.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21.《贞观政委》记载:“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  )
A.重视人民力量 B.注重选贤任能
C.注意整顿吏治 D.重视生产发展
22.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历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历史上曾有“戒奢从简”的帝王,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并开创了大唐的首个治世局面(  )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开皇之治
23.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下列诗句共同体现了唐朝“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以上诗句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全面展现了唐朝(  )
A.对外开放 B.民族交融 C.盛世气象 D.经济繁荣
24.在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印度勃拉名纳巴特等地的遗址中都曾发现了不少唐代表片等文物,这晚明唐代(  )
A.城市商业十分繁荣 B.海外贸易范围广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疆域十分辽阔
25.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是因为:(  )
①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
②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大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看成中国象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26.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隋朝“匆忙谢幕”的根本原因是(  )
A.外族入侵 B.宦官专权 C.残暴统治 D.农民起义
27.《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  )
A.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C.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发展
28.下图是“唐朝的兴亡示意图”,下列选项适合填在②处的是(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9.在中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出土了隋唐的铜镜、钱币和瓷器。在我国新疆、陕西、河南等地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外国钱币也很多,如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日本钱币等。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铸币技术先进 B.中外交流频繁
C.瓷器应用广泛 D.国家实力强盛
30.从如图的朝代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一阶段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
A.国家分裂 B.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走向统一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从历史教训和自己的政治实践经验中……从维系君权巩固、国家稳固的目的出发,对人民的力量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想取得人民的支持,就必须实行“以民为本”的仁政……正是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唐初经济持续发展,户口增长,从而造就了唐代第一个盛世“①”
——摘编自袁志伟《以民为本》
(1)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一中空格①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玄奘之俗姓曰陈,洛州人也,年幼为僧,熟习经典,觉其未尽理解,而国内大师,不能餍其知识之欲。及年二十九,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时吐蕃赞普(即王)……英武有材,征服小国,兵精势强。太宗妻之以文成公主,二国之邦交甚善。
——摘编自陈恭禄《印度通史大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西方”是哪里?“吐蕃赞普”是谁?“太宗妻之以文成公主”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
——檀新林《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高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李国峰《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材料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贾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梁归智《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都城长安繁盛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简要分析杭州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马致远、贾云石对元朝的评价(不得照抄原文)。
(4)结合以上问题的回答,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33.盛唐气象·光耀千古。盛唐气象是唐朝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高度发达和自信的产物。
(1)【图示纵览唐朝兴亡】
请完善下面“唐朝兴衰之势”示意图中①②③处的信息。归纳促使唐王朝形成兴盛之势的主要因素。
(2)【文物体现唐朝风貌】
请分别从社会风貌和艺术价值两方面解读下面的历史文物。
(3)【史实揭示对外关系】
唐朝不仅是一个开明的王朝,而且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请你以“开放·强盛”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可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A
18.【答案】A
19.【答案】C
20.【答案】B
21.【答案】A
22.【答案】B
23.【答案】C
24.【答案】B
25.【答案】A
26.【答案】C
27.【答案】B
28.【答案】B
29.【答案】B
30.【答案】D
31.【答案】(1) 补充:贞观之治;目的:维系君权巩固、国家稳固。
(2) 西方:天竺。人物:松赞干布;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原因: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注重改善民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对外交往频繁,民族关系融洽;生产工具,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或任用贤才等。
32.【答案】(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城市规模宏大齐整,人口众多,等等。
(2)原因: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战乱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劳动力、先进的文化;宋朝政治重心的南移,杭州成为南宋都城,政府重视杭州经济的发展;是国际性大都市,中外交流频繁,商业繁荣。
(3)评价: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中外交往频繁;有很高的国际地位
(4)文学能反映历史;历史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33.【答案】(1)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③安史之乱 因素:统治者励精图治,重用贤能;隋朝打下的坚实基础;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
(2)图一:社会风貌:《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求婚使者的场景,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见证,也反映了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艺术价值:《步辇图》从整体布局、色彩、人物形态等方面进行构图,从不同角度反映历史事件,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表现出作者高超的绘画技巧。图二:社会风貌:三彩釉陶载乐骆驼表明唐朝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也体现出各民族间交往的空前盛况和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艺术价值:这件陶器制作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协调自然,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3)【示例】
开放·强盛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日本遣唐使来华,将唐朝的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画艺术、建筑技术、社会风俗、佛教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唐朝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因此,只有对外开放国家才能发展壮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广东部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提分通关练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