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丰城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答案)

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段考试卷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龙山文化时代(约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黄河河套地区出现了大批城邑,良渚文化遗址、陶寺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就是其中代表,众多的城邑遗址印证了当时()
A.中国处于“万邦时代”B.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
C.奴隶制社会已经建立D.神权和王权已紧密结合
2.春秋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先后吞并了众多小国。楚庄王时期,楚国更是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国,成为中原霸主。这使得楚国不仅稳固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统治,还将势力延伸至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材料现象的出现()
A.推动了政治格局的变动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加剧
C.促成了国家的最终统一D.彻底瓦解了周王室统治
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倡“仁”与“礼”,孟子提倡“仁政”,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墨子宣扬“兼爱”,韩非子重视“法治”。据此可知,先秦诸子均()
A.主张以德治国B.批判商周腐败问题C.提倡社会改革D.关注社会秩序问题
4.秦统一不仅体现在“政治措施之重要者,当首推废封建而尽并兼天下诸侯”,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上,历代王朝选择这一基本制度模式,其必然是集权式家天下政治。这一“联结层面”是指()
A.统一六国迁徙贵族B.全面推行郡县制
C.根据门第选拔官员D.整顿全社会风俗
5.汉武帝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这表明当时()
A.匈奴袭扰已得到彻底解决B.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联系不断增强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加强D.西汉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更加有效
6.下图为东汉画像砖,图1名为“蹴鞠”,画面展示多人进行蹴鞠;图2名为“习射”,两个人正准备练习射箭。同时期还有刻画角抵、骑马等情景的画像砖。这些画像砖反映了当时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体育竞技内容多元
C.市民娱乐活动丰富 D.封建秩序等级森严
7.下面为某同学收集的有关晋代历史的素材。其可用于说明,当时()
素材 出处
西晋时期,石崇“有庐在河南金谷中,去城十里,有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属,莫不毕备” 石崇《金谷诗序》
东晋末年,勃海刁逵一家自其祖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至逵兄弟子侄以货殖为务,有田万顷,奴婢数千人”“奴客纵横,固吝山泽” 《晋书·刁协传》
A.世家庄园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发展衰微
C.江东经济的持续开发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8.“地区菜系是地方菜肴的升华,它需要该地区具有较发达的商业、交通与文化。唐宋时期,以淮安和扬州为中心的地域性菜系-淮扬饮食文化迎来了第一波发展高潮。淮扬饮食文化发展高潮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 B.全国人口数量增多
C.各民族交流交往加强 D.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9.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有两大政治制度具备现代“民主”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这两大制度分别是()
A.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B.两税法和三省六部制
C.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和两税法
10.安史之乱后,出现了“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的局面。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在诏书中宣布“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将各种繁杂的征税名目,一律并入两税。同时朝廷规定定税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的禁令,严格限制法外加征。由此可见,两税法()
A.扩大了赋税征收对象 B.为丁身为本制度的延续
C.收回了下移的制税权 D.赋予了中央政府加征权
11.悬空寺三教殿,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殿阁内雕塑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这说明()
A.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 B.三教并行现象已经存在
C.佛教道教广泛盛行 D.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
12.下表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说明宋代()
任用人数(人) 平均任职年限(年)
宋太祖时期 6 2.8
宋太宗时期 9 2.3
宋真宗时期 12 2.1
宋仁宗时期 23 1.95
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C.官僚政治体系日益完善 D.皇帝权力日益加强
13.王安石推行均输法,要求在地方上执行的官员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并下令将京城府库的库藏中选出一定数量的物资“得以从便变卖”,希望以此达到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效果。由此可知,均输法的推行意味着()
A.重农抑商政策深入发展 B:“冗费”问题获得了根治
C.政府直接开展商贸活动 D.官与民争利的现象加剧
14.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疆域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一朝代边疆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处:设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地区进行直接管理
B.②处: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C.③处:设台湾省,由福建晋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D.④处:设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15.据宋人记载,丈夫去世妻子守丧期满即可改嫁;丈夫犯罪或外出三年不归,亦听改嫁。范仲淹在其子死后将儿媳嫁给门生;王安石儿子对妻子不满意,王安石便为儿媳选婿另嫁。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C.士族统治衰弱 D.传统婚姻观念的转变
16.元代散曲《庄家不识勾栏》载“正打街头过,见吊个花碌碌纸榜”。石君宝《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杂剧第四折“您那秀才凭学艺,他却也男儿当自强,他如今难当,目写在招子上。“纸榜”“招子”上以醒目的形式标注主要演员的姓名、演出节目名和曲目中经典桥段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 B.文娱活动渗入经营意识
C.城市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民众休闲方式丰富多样
17.下图为《明史·曹吉祥传》中的相关记载。曹吉祥的经历体现出()
A.宦官得势影响朝局 B.皇室内部斗争激烈
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吏治腐败渐趋严重
18.雍正年间,皇帝先后给予各省督抚、总兵官、学政等官员以奏密折的待遇“,谕旨所不能尽者,亦可于奏折中详悉批示”。同时特许一些原“品级卑微,无奏对之分”的地方驿盐道、粮道小官吏上密折,可奏密折的人员多达千余人。这些举措反映出()
A.政府职能的完善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官员权力的增强
19.明初至清中叶,国家管理沿海渔民的方式由移植针对内地定居农民的户籍身份管理,转变为根据濒海人群生计特质,通过船只来掌控流动人口,即所谓的“以舟系人”。这种新的管理方式()
A.增强了政府对海疆的管理 B.表明政府主权意识形成
C.强化了对沿海渔民的控制 D.说明政府严守海禁政策
20.如图为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炼制水银过程的插图。据此可推知,明代()
A.已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水银生产分工较细
C.全面地吸纳近代西欧科技成果 D.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21.明朝末年,松江府的唐行镇,因唐氏“商贩竹木,遂成大市”;清初,松江府的盘龙镇因南京人陈君化开设典当铺和布庄,而“标客凑集,遂成市”。这些表明明末清初时期()
A.商业金融制度完备 B.江南已经出现专业化市镇
C.社会重商风气浓厚 D.南北方长途贸易开始兴起
22.与大多数的遗民不同,黄宗羲并没有沉溺于明亡的悲痛中,而是更进一步,在这大幻灭间将忠肝义胆转化为历史理性,从历史教训中寻找思想原点,深刻洞察到明代的败亡并不是朝代的终结,而是整个制度的穷途末路。他用如椽的大笔痛陈()
A.“上无天子,下无方伯”B .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C“事为之防,曲为之制”D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3.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逐步攫取了中国海关行政权,并屡屡压低关税税率。中国大量农、副产品出口外运,进入世界市场,同时大量洋货涌进国内,直至偏远乡村。这反映了()
A.列强鸦片贸易的终结 B.清廷财政压力的缓解
C.中西外交观念的差异 D.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4.19世纪中叶前期,全国出版文化的重心集中在苏杭、南京等名城。19世纪50、60年代,大批江南书业人迁沪,各种文化思潮、书籍、报刊及国内外重要信息逐渐反转过来,从上海辐射向江南各城。上海地位变迁的重要契机是()
A.洋务运动推动 B.西学东渐影响
C.太平天国战事 D.民族工业发展
25.梁启超回忆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张之洞对《时务报》大力支持,规定将《时务报》按期寄送湖北全省各衙门、各局、各书院、各学堂,报费由官府支付。材料反映了()
A.政治变革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B.《时务报》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阵地
C.洋务派成为支持维新变法的主要力量 D.甲午战败推动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26.戊戌维新运动前后,康有为提出欲强国必须强民,欲强民必须强体”。梁启超强调德、智、体”三育并举,呼吁“锻炼强民之体魄”以“造新民、铸国魂”。这些主张()
A.改变了守旧的政治氛围 B.减轻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C.提供了反清的理论依据 D.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27.1902年,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了《新民说》,文中强调昔者,吾中国有部民而无国民......而以今日列国并立、弱肉强食之时代,苟缺此(国民)资格,则决无以自立于天壤。”他的这一主张意在()
A.学习西方文明 B.唤醒国民意识 C.抨击守旧势力 D.推动文学革命
28.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广泛深入的改革,这一改革()
A.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发展 B.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缓和了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 D.有利于洋务运动继续发展
29.辛亥革命发生后,中国图书公司在教科书试办预告中说“宗旨务合于共和,程度务合于小学。”1912年3月,中华书局将出版宗旨宣示为“养成共和国国民、注重实际教育......”。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经营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发展 B.辛亥革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理念在学校教育中普及 D.教科书的修订促进了民众觉醒
30.针对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种种乱象,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也有人看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一个孕育着希望的时代”。以下表述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A.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B.文明与陋习的交织
C.启蒙与保守的博弈 D.新“声”与旧“音”的碰撞
31.五四学生被捕以后,吴佩孚等军阀将领通电称其“心可悯,志可嘉,情可原,在上海“三罢”时期,青红帮旗下的小偷也展开了有组织的“罢偷”。这从侧面证明()
A.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B.五四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C.旧势力趁势投机革命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二)......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对此解释合理的是,这一认识有利于()
A.建设敌后根据地 B.开展土地革命
C.提高工人的待遇 D.推动国共合作
33.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其有意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确立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C.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 D.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34.1924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明确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及国内军阀的国民运动里,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加入是最有力的动力”。这一观点()
A.体现了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 B.壮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推动了国共合作决议的出台 D.有利于北伐战争的兴起
35.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实行法币的公告,主要内容为: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国、中央、交通三大银行统一发行的货币为法币,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均衡发展 B.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C.化解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有利于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36题18分,37题12分,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取代清朝,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军阀统治下,民众毫无民主权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迫切地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其间,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及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观察国家命运的根据,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伐战争迅猛推进”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重大成果。(8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表31840-1900年中国大事记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3年 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51年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5-10月 台湾义勇军和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武装反抗日军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择取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两件大事,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北宋建立以后,宋朝统治者吸收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的采取一系列的改革。一方面在注重中央中枢机构改革,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君主专制;一方面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官僚政治的发展。
材料二:历史研究将宋朝列为社会变革时期,尤其在经济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农业上,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粮食的产量得到提高。大量的瓷器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商业的发展带动货币的改革和城市的繁荣。南方的发展,引发区域经济进一步变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10.AADBC BAACC 11-20.BDCBDBACAB
21-30.BBDCD DBAAD31-35.BDCDD
36.(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十月革命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原因: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群众基础广泛。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37.示例1:
论题:近代中国先进人士为寻求国家出路不断进行探索。
阐述: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寻求国家出路。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试图推翻清政府,建立“人间天国”。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推行洋务新政,引进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进行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先进人士为挽救危局,维护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不断探索。(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列强侵略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综上所述,19世纪中后期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言之成理即可)
38.(1)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二府三司制;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兵权;设立禁军,拱卫京师;实行更戍法,兵将轮换,互不相识;设转运使,把地方余钱上收;文官担任知州,并设通判监督;重文抑武。
(2)表现: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粮食产量提高;手工业:制瓷业发展较快,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出现了五大官窑;商业:货币改革出现了纸币;城市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丰城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