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溪中学2023级高二下3月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约1万年前,亚洲、欧洲、非洲大陆各地的人群开始突破技术瓶颈。驯化了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的主要动植物,从而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史称“农业革命”。这一变革的实质是( )
A.生产力出现飞跃 B.文明逐步形成
C.步入旧石器时代 D.人口快速增加
2.由于河水的冲击,这里的土壤非常肥沃,当地居民在这里率先种植了大麦和小麦,在果园里种植枣椰树。先民们用泥土造房子,制器皿,甚至在泥制的板上写字。这些现象( )
A.反映了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 B.源于原始农耕的出现
C.体现了人类群居的生活方式 D.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
3.西班牙征服者将马引入美洲大陆后,部分印第安人族群掌握了驯马技术并在军事上轻易地击败了那些没有马的族群,所以像苏族和科曼奇族才能够在骑兵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领土相当可观的帝国。这说明,马匹的传入( )
A.打乱了美洲原有政治秩序 B.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
C.成为美洲农业的主要动力 D.加剧了美洲局势的动荡
4.有研究发现,明清时期玉米的种植时间和农民起义发生率存在一种U形关系。即在玉米种植初期,确实可以减少农民起义的发生,但这种效果会逐渐减弱。当玉米种植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又会促使农民起义发生。这表明,玉米种植的扩大( )
A.是农民起义爆发的诱因 B.导致社会矛盾的持续激化
C.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 D.未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
5.2021年,全球面临严重缺粮状况的人数逼近1.93亿,较2020年增加了约4000万。中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1.36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我国水资源也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25%。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这说明我国( )
A.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B.彻底解决了粮食自给自足的问题
C.主要依靠扩大种植提高粮食产量 D.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粮食市场机制
6.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物保藏期。自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大量利用冷冻设备对食品进行冷冻加工,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反映了( )
A.粮食安全问题自古备受关注 B.科技发展解决粮食储备问题
C.食物储备技术得到不断提升 D.食物供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7.下图为江苏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拓片,类似图像其他地区也多有出土。据此可知当时( )
A.二牛抬杠耕法得到普及 B.畜力在农业中得到应用
C.自耕农生活水平较富足 D.人力逐渐退出生产领域
8.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沙杜夫和中国先秦时期的桔槔均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公元前11世纪至前8世纪,埃及、印度、希腊的木犁渐次安装上了铁犁铧。这些历史现象表明不同文明地区( )
A.铁犁牛耕已经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工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C.小农经济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 D.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手工业发展
9.下表所示为1833—1918年英国法律的相关条文。这些规定( )
时间 法律 条文
1833年 《工厂法》 童工除周日外每天必须去学校学习2个小时
1844年 《工厂法》 8—13岁的儿童可将一天中一半的时间用来学习,或者隔日工作,并在三个工作日里每天学习5 小时
1901年 《工厂及工场法》 儿童雇佣年龄的上限提高至12岁
1918年 《教育法》 将义务教育年龄定至14岁,所有处于学龄期的孩子不得被雇用至工厂或矿井工作
A.解决了工业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B.提升了国民的文化素养
C.顺应了工厂技术革新的需求 D.改变了民众的生活节奏
10.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工业革命( )
A.为妇女地位提高创造条件 B.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C.比较快速推动生产力发展 D.基本实现男女平等
11.某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逐渐缩小的世界”、“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国民族工业”等相关史实,他们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12.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公布,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中国在AI技术应用、数据规模、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 )
A.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B.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C.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D.人工智能成为高新科技领域标杆
13.瓷器最早在欧洲是作为奢侈品购进的。1635年,荷兰商人第一次把欧洲人日常使用的宽边午餐碟、水罐、洗脸盆等做成木制模型,带到中国让匠师们模仿生产。景德镇匠师配合订单要求,制作出了瓷质用品,大受欢迎,之后定制瓷数量不断增加。这一做法( )
A.引领欧洲社会的艺术风格 B.影响欧洲民众的日常生活
C.抛弃中国传统的制瓷技术 D.实现欧洲制瓷业全面转型
14.《唐律疏议》中规定“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等,依令并立市券”,市券不仅盖有官印,还需官府审批,并制定了统一的市券格式。宋代出现了官版契纸和契尾,官版契纸由官府印制,税契时用印,这样的契约才有效。这表明(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立法进步 B.政府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
C.普通民众法律意识显著增强 D.政府对契约进行严格管理
15.一个葡萄牙商人曾经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还有一位西方学者写了一本书叫《ColumbusWasChinese》,直译过来就是“哥伦布是中国人”。材料中这些说法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太平洋贸易网的发展 B.传统自然经济具有牢固性
C.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D.中国白银货币化趋势加速
16.罗马共和国晚期至帝国早期,统治者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了众多的剧场,“聚集于同一剧场的市民观看同样的表演,……他们之间滋生了一种共同的罗马人的情感”。这表明,罗马的城市建设( )
A.折射出民主平等的理念 B.体现了集权优势
C.反映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D.服务于政治需要
17.下图为1800~1960年英法美日四国城镇化发展情况。据此判断,乙为( )
英国
美国
法国
D.日本
18.19世纪中后期,纽约市五点区是著名的贫民窟,这里的建筑老旧、拥挤不堪。居民生活在肮脏、潮湿的环境中,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饮用水污染严重。五点区也是犯罪和疾病的温床,霍乱和疟疾等疾病频发。这一现象( )
A.表明美国城乡经济差距拉大 B.源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C.导致世界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D.反映纽约经济发展水平低
19.唐代,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大致凡三十里置一驿站,陆驿备有马,水驿备有船。都亭驿在长安,驿骑疾驰如流星,长安、洛阳相距850余里,急事二日余可达;范阳至长安2500余里,节度使安禄山叛乱,七日消息已达;天德军经夏州至长安1800里,急驿四日余。据此可知,唐代驿传制( )
A.加强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有利于国家政治军事功能的强化
C.确保了国家政令高度统一 D.致力于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
20.下图是1956年英国政治漫画家大卫·洛的作品《苏伊士运河的巨人》。该漫画( )
漫画说明: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将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以“国际交流”的名义试图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轮船拦下。而其身后坐着的苏联外交部长正悠闲地坐在运河岸边垂钓。
A.肯定苏联维护了中东既有秩序 B.强调埃及捍卫了世界和平
C.指出了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D.揭示了中东格局的深刻变革
21.中世纪,白糖在英国的价格非常昂贵,只有少数人才能用得起。16世纪,一磅糖在英国的价格与一名劳工两天的工资相等;17世纪,糖价跌了一半;1700~1750年间,糖价再下跌三分之一,白糖已成为大众化商品。这一变化源于( )
A.欧美物种交换的扩大 B.全球贸易的发展
C.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价格革命的推动
22.有乌拉圭学者写道: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即输出自由汇兑、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理论,但这种理论仅是针对他国而言,战后初期,在美国力推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美国的这些举措( )
A.服务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意图 B.表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方兴未艾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保护民族工业 D.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23.二战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国际技术日益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纯知识或信息形态的软件技术转让,如专利、专有技术、技术情报等等,在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内,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表明( )
A.技术贸易成为当今世界贸易主流 B.科技推动了国际贸易趋势的变动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D.世界贸易组织主导国际科技交流
24.12世纪,佛罗伦萨的城市空间特征呈现出混乱的块状聚居模式,存在大量开放的公共空间。13世纪末,佛罗伦萨逐渐出现了大批临街而立、具有古典风格的豪华府邸与独栋别墅,拓宽了街道,并规范了街道两旁房屋的高度和立面。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文艺复兴的开展 B.社会发展影响城市空间形态
C.城市自治的成效 D.建筑的风格决定城市的发展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有关茶叶起源的众多传说中,“达摩眼皮变茶树”(据传佛教禅宗东土六祖初祖达摩为了祛除坐禅时的瞌睡,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扔在地上,结果眼皮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茶树)的故事广为流传。然而,中国相关典籍中并没有这一传说的记载。经过考证发现,这个故事来自卡姆弗1728年出版的《日本史》。但在日本传世的文献典籍和绘画资料中,也没有记载这个故事。18世纪这个故事在西方也基本保持本初面貌。19世纪英国在印度等殖民地发展茶叶产业并取得成功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学者通过多种手法改写这个故事,将其塑造成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依据。“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在19世纪西方世界的变异,褐示了英国等先发国家崛起后利用学术主导权篡改历史、打压其他国家茶叶产业、服务本国贸易和殖民经济发展的话语逻辑。这充分显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学术霸权和大国文化沙文主义,借以突出西方文化优越性的意图。
从20世纪20年代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中国农学家吴觉农、陈橡等人对此展开系统批驳;改革开放后,吴觉农等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深入开展中国西南地区才是世界茶树原产地问题的论证。科学界还开展了西南野生大茶树的实地调查,发现云南、四川一带有生长两三千年的大茶树,证明并非只有印度阿萨姆有野生茶树。
——摘编自宋时磊《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史的视角,分析茶叶起源故事在西方世界变异的原因。(6分)
(2)列举材料中涉及的三种史料类型,并分别评析其史料价值。(9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荷兰横跨东西的商业贸易最引人瞩目,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然而,这些辉煌成就背后却存在“致命”隐患——如荷兰人倾力投入到不依赖实业发展的货物交换中,被称为“世界的搬运工、贸易活动的中间商、欧洲的代理者和经济人”;东印度公司贸易方案多年维持不变,联省共和国家体制也存在着诸如组织体系混乱、政治凝聚力缺乏等一系列负面问题。随着英国等国的竞争加剧,荷兰的殖民地逐渐被其他国家夺取。尽管荷兰在17世纪中叶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拥有全球贸易额的一半和庞大的商船队,但在17世纪末,这些优势逐渐被荚、法等国取代。
——摘编自信美利《17-18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终结》
材料二 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独立使英国认识到贸易垄断已经不再适合这个庞大帝国的发展,英国由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实行重商主义开始向追求近代自由贸易转变。1815年拿破仑战争胜利之后,英国获得全世界最广大的殖民地并取得海洋霸权,有了实现自由贸易的基础。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对外贸易成为英国工业增长的发动机。为寻求广大的商品销售市场,英国的政策开始转向东方。占领印度之后,英国开始以其丰富的资源为后盾,逐步向东南亚的海峡地区扩张。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年增长率从18世纪后半期的1.1% ,迅速上升到了19世纪中期的4.5%。在18世纪,英国的出口额增长了4倍以上,成为“世界工厂”。
——摘编自李文光《英国在海峡殖民地的自由贸易政策(1786-1867)》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荷兰商业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国家商业贸易发展对世界市场的影响。(7分)
27.【王朝统治和都城变迁】(12分)
都城,是国家的心脏,是各个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有八次。
时间 朝代 变迁
公元前14世纪 商 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
公元前770年 周 镐京(山西西安)迁到洛邑(河南洛阳)
公元494年 北魏 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公元1141年 金 会宁(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北京)
公元1272年 元 上都开平府(北京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
公元1421年 明 应天(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公元1618年 后金 赫图阿拉(辽宁新宾)迁到沈阳
公元1644年 清 沈阳迁到北京
根据表格信息提取王朝迁都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D A C B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D A D B B B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B A B B
25.(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话语权被削弱;中国经济上被殖民掠夺;西学东渐背景下,西方国家拥有学术霸权,中国丧失学术主导权;历史研究方面的考古和实地考证相对西方较迟滞。(6分)
(2)历史传说:具有虚构性和主观色彩,是铺助性史料,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史学价值,是重要史料。考古调查资料:可以获取较直接的历史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是重要史料。(9分)
26.(1)特点:长期居于优势地位;缺乏实业发展支撑;商业经营方式缺乏新意(或固守传统模式);贸易队伍庞大。(6分)
(2)变化:追求自由贸易;重视开拓亚洲市场;发展速度加快;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6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经济、军事实力增强;英国长期参与殖民争霸,夺取广大海外殖民地。(6分)
(3)影响:使更多种类的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使欧洲国家主导世界市场;使广大亚非拉国家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7分)
27.观点:王朝迁都多由北方向南方或向更发达地区迁移,且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12分)
阐释: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摆脱鲜卑旧贵族势力的束缚,更好地推行汉化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北魏政权。后金从赫图阿拉迁到沈阳,当时后金势力不断发展,沈阳战略地位重要,迁都有利于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军事控制,为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清朝从沈阳迁都北京,是因为清军入关后,北京作为明朝旧都,政治影响力大,迁都北京有助于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管理。商王盘庚将都城从淹迁到殷,殷地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促进了商朝经济的发展,稳定了统治。周朝从镐京迁到洛邑,镐京地区历经战乱,经济遭到破坏,且随着周王室势力的变化,洛邑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更为发达,有利于周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金朝从会宁迁到燕京,会宁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燕京地区农业、商业繁荣,迁都燕京便于金朝加强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控制,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促进金朝的经济发展。明朝从应天迁都北京,虽然有加强北方军事防御的因素,但北京地区在元朝之后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且是北方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迁都北京也有利于对北方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和掌控。这些王朝的迁都反映出政治统治的稳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影响迁都的重要因素,迁都往往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安溪蓝溪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