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阶段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目前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农耕器具主要以石器为主,用于整地、翻土、收割和加工的农耕器具都是配套出土的,一般包含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镰和石磨盘等,以及红山文化特有的典型掘土工具-耜,大量的出土农耕器具,体现了红山文化时期( )
A.征服和改造自然能力提高 B.家庭手工业较发达
C.已具有完备农业生产结构 D.农具生产趋于标准化
如图所示为山东嘉祥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体现了东汉( )
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 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3.“飞天”是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 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朝实行的严密的保甲制,不仅通过加强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严密控制基层,还使百姓噤若寒蝉,遏制了人口的流动。明清在基层管理上都重视( )
A.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 B.民众间的相互监督
C.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度 D.对人口流动的限制
5.1924年7月31日,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决定“组织香山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指定谭平山、彭湃及农讲所学生三人为委员,筹备该协会各种计划”。孙中山对此尤为关注,并亲自过问。香山农民协会的筹建( )
A.体现了孙中山旧三民主义思想 B.反映了农民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C.顺应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需要 D.旨在培养土地革命的干部人才
6.下图反映的是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某些领域资本总额的情况(单位: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 )
A.行业间发展严重不平衡 B.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C.因抗战需要而迅速崛起 D.投资成本得到迅速膨胀
7.“倒爷”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群体,在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人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被人们戏称为“倒爷”。20世纪90年代以后,“倒爷”一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倒爷”的兴衰可以说明( )
A.计划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滋生贪污腐败
C.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 D.规范的企业化经营普及
8.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共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
A.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B.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
C.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 D.根源于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
9.拉美西斯雕像(如下图)所使用的花岗岩采自尼罗河上游的阿斯旺,距神殿超过一百五十公里。它使用了整块巨石雕琢,原石重量应超过二十吨。先雕出基本形状,再靠大量的劳力把石料用木橇从采石场拖到木筏上,沿尼罗河顺流而下到卢克索,再从河边运到拉美西斯神殿,进行最后的雕刻。这反映了古埃及( )
A.封建制经济的发展 B.法老权威至高无上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10.如图是古代克里特文明发展示意图。这主要反映出( )
A.区域文化统一性 B.文明中心的多元性
C.文明发展的交融性 D.西方文明的连续性
11.下表是“古印度的旃陀罗与尼沙陀”。这主要表明古代印度( )
类别 所属种姓 来源 限制性规定
尼沙陀 吠舍 男婆罗门与吠舍女子所生的后代 只能从事捕鱼业,住圣树旁、焚尸场边或山上
旃陀罗 贱民且是“人中最低贱者” 男首陀罗与婆罗门女子所生子女 必须身着裹尸布,搬运尸体或作为刽子手
A.社会阶级矛盾较尖锐 B.职业依据父系世袭
C.存在性别和种姓歧视 D.通婚必须在种姓内
12.查士丁尼在位时期规定,拜占庭帝国境内妇女的嫁资受到法律保护,妻子在离婚时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理由是“妇女拥有充足的嫁资以便繁衍后代和增加城市人口是非常必要的”。据此可知,罗马法()
A.形成完整体系 B.注重证据作用 C.实现人人平等 D.蕴含理性色彩
13.自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建立后,帝国便将大批古代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的各种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史称百年翻译运动。来自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的阿拉伯学者在翻译典籍的同时,还添加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注释,并通过消化、改造和创新,撰写了大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这些活动( )
A.为伊斯兰教的诞生创造条件 B.反映了帝国文化的多元综合
C.旨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维系了帝国经济的长期繁荣
14.公元8世纪,查理·马特发起“采邑改革”,逐渐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建主从关系;诺曼征服(1066年)后,威廉一世建立起“封臣的封臣还是我的封臣”的封建体系。这一变化( )
A.标志着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解体 B.表明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C.得益于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反映了西欧王权得到一定的加强
15.14世纪,东非摩加迪沙、马林迪、蒙巴萨、莫桑比克等沿海城市使用黄金、象牙、奴隶与印度的纺织品、
中国的瓷器进行交易。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
A.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非洲自然资源丰富
C.资本的全球化流动 D.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16.15世纪上半期,阿兹特克人社会繁荣,文化发展。他们用棉花和舌兰织布,有的还编织进各色珍贵的鸟羽,做成斗篷、饰物和礼品,色彩缤纷,精美绝伦。此外,阿兹特克人能制造出质地优良、造型美观的褐底黄纹的彩陶,已经掌握了用天然铜锻造铜器的技术。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 )
A.纺织和制造业发达 B.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
C.“浮动园地”的发明 D.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三年昆山人郏亶在其《水利书》中提及,太湖一带对高田“设堰潴水,以灌溉之,浚其所谓经界沟,使水周流,于其间以浸润之,立埋门以防其壅。”对水田低地,则兴修大量水利工程,“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之土以为堤岸,使塘浦深阔而堤岸高厚,虽大水不能入于民田,然后择江之曲者决之,则塘浦之水自高于江,而江之水亦高于海,不须灌泄,不自湍流”,这样塘浦之间,广开圩田。由此,“一夫之田,出米四石”“十八万夫之田,可出米七十二万石。”
-摘编自曾雄生《中国农业通史·辽宋夏金元卷》
材料二11~14世纪,在西欧广大地区开始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垦荒运动。垦荒运动刚开始时,大多是农民们悄悄地开垦村边的荒地,以避开领主和管家的监视。然而进入12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领主也裹挟进拓荒大潮,往往还成为组织者,特别是森林和沼泽地的开发。垦荒运动不仅使荒地变良田,还意味着开拓一种不同于庄园经济的新型土地制度和耕作制度。新垦区实际上预演了圈地运动时的乡村景观。
-摘编自侯建新《圈地运动的先声:中世纪西欧大垦荒》
材料三1914年,农业学者彭心如在文章中指出,欧美各邦以“精巧机械运用畜力或凭借汽机电气之力以济人工之穷”,已司空见惯。而中国农界“墨守旧惯”处于今日交通经济时代,所谓难容身者也”。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县都设立了相应的农业管理机构、农业试验机关。尽管如此,农业经济学家曲直生仍于1944年提出:“育种防腐病虫害各工作,今年已有相当成绩......惟农具问题,至今仍属停滞不进。”
-摘编自李金铮《机械与机械化: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共识及忧虑》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推进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国家在农村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产品统购统销和农业户籍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农村改革与结构变革主导的农业现代化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不仅使农户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人,而且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至2010年前后,是农民离土出村的农业现代化阶段。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开始发展,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的持续增加,推动了土地生产率的稳步提高,农村改革及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使得机械化投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
-摘编自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太湖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垦荒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得以转型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类最初的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区的时空条件,越早的文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也越大。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分别产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与农业最初的发生地几乎完全一致。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不同文明之间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流。
-摘自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古代文明在文化上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的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特点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昔日研究中古欧洲史者,以为自罗马帝国西部瓦解以后,数百年欧洲史间,文化荡然无存,遂名此期为“黑暗时代(DarkAges)。以为当时之欧洲,民智闭塞,秩序大紊,与古代希腊罗马之文明既异,与近世之开明亦大不相同。然近来研究中古史者,渐知所谓黑暗时代者,亦未尝无文明之进步及产生。实则当时之活动及发达,与其他各时代等;而近世之文明,亦多渊源于中古。
-摘编自何炳忠《中古欧洲史》
归纳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欧洲中世纪的历史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D
5.C
6.A
7.C
8.A
9.D
10.C
11.C
12.D
13.B
14.D
15.A
16.D
二、非选择题
17.
(1)特点: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性。
意义:有利于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特点:持续时间较长;参与群体广泛;从由农民自发到由封建领主主导。
意义:使耕地和牧场面积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提高了西欧农牧产品产量;推动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促进了西欧地区的人口增长;为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西欧的封建农奴制度,有助于中古晚期西欧的社会转型。
(3)原因:仍以传统生产工具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工业化程度制约农业发展;社会动荡不安。
(4)原因:为了推进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农业转型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用工成本上升的必然选择。
18.
(1)特点:独立发展,多元并立;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相互渗透,交流交融;以己为主,保持民族特色。
因素:自然环境的差异;经济形态的区别;本土文明的长期影响;战争与征服促进文明的交流;经济文化的交流
(2)认识: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古代文明的相对独立性与多样性
19. 观点:中世纪的历史黑暗中孕育着光明
阐释: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性的发展。中世纪中后期,政治上,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市自治兴起。文化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中世纪的黑暗中却孕育着近代欧洲发展的新机。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度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