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期第一次联考
高一历史
1.本试卷分试卷I(选择题)和试卷II(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用2B铅笔涂黑考号对应的位置。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答在第I卷上,第II卷的答案答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公元前5000-前2000年期间,两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和楔形文字,尼罗河地区出现政教合一的国家和象形文字,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城市祭台和礼器。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这一时期( )
A.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B.各地出现专制王权
C.早期文明多元一体 D.不同文明相互借鉴
2.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3.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对下图中各区域文明成果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制定了世界最早的成文法典 B.②处国家的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
C.③处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 D.④处诞生了著名的楔形文字
4.古代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在其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都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武力扩张,而在爱琴海域的古希腊诸城邦,则更注重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等手段向周边地区进行殖民。造成这种不同扩张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传统文化B.社会管理方式C.文明开化程度 D.社会经济形态
5.下表为一位同学学习古代世界的帝国一目时所作的课堂笔记。符合下列特征的国家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C.罗马帝国 D.亚述帝国
6.在中古西欧,一个封主可以有众多的附庸,一个附庸也可以有好几个封主,这就使得封君封臣的关系显得特别错综复杂且松散。附庸对封主的服从也往往要看封主力量的大小,附庸反抗封主的战争也是经常发生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国王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B.政治上分裂割据成为常态现象
C.封君与封臣形成宗族血缘关系 D.国王附庸的附庸是国王的附庸
7.中世纪的庄园,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在一起,一切生产都是为了满足庄园领主的消费和奢侈需要,满足庄园生产者最起码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只有庄园无法生产的东西,如盐、铁、高级手工业消费品等,才通过商人进行交换。据此可知,中世纪庄园( )
A.与市场联系密切 B.封建主压迫农奴
C.不受国王的管理 D.以自给自足为主
8.下图为古代曾出现过的一些著名帝国示意图。这些帝国都( )
A.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B.主动与中国建立了密切联系
C.控制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D.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9.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一状况造成了( )
A.德里苏丹国统一了整个印度 B.婆罗门教最终走向瓦解
C.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 D.印度教逐渐为主要宗教
10.下表为日本大化改新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的实施( )
大化元年(645年) 向各地派遣国司和使者造田籍、校田亩;没收诸国武器,禁止卖地或任意兼并
大化二年(646年) 废除贵族土地私有制和部民制,仿效唐朝推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
大化五年(649年) 在中央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八省百官”制,在地方仿效唐朝州县制实行“国郡里”制
A.强化了集权政治体制 B.建立了近代天皇制度
C.确立了土地公有原则 D.削弱了幕府将军地位
11.14世纪的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据此可知,摩加迪沙( )
①畜牧业兴盛②经济结构单一③工商业发达④对外交流活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非洲埃及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被视为法老死后灵魂的归宿,同时也是永恒和权力的象征;美洲玛雅金字塔大部分是用来进行宗教仪式与神灵沟通,或者作为天文台用于观测日食、月食等现象。这一不同()
A.表明金字塔功能具有多样性 B.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C.根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印证了玛雅文明更为优秀
13.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B.印加人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C.阿兹特克人采用了20进制 D.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14.这个船队发现并成功穿越海峡在航海史和地理发现史上的意义在于,解决了自哥伦布西航以来困扰欧洲的重大问题,并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向西航行也能够到达亚洲,因为通向东方的西方航道的确存在并能航海穿越。该船队( )
A.发现欧亚之间最短通道 B.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C.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 D.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15.新航路开辟后,农副产品“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江南的生丝、丝绸、棉布等通过全球化贸易流向世界各地。据统计,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流入国内的白银大概占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这一现象( )
A.刺激国内经济的新发展 B.加速传统小农经济瓦解
C.说明中国主导世界贸易 D.推动对外政策走向开放
16.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0
A.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开展C.商业革命的影响D.亚洲人口的膨胀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17题13分、18题13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从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等产量的提高,都相应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行政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是这样的典型......成为自由城市。
-摘编自《全球通史》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西欧社会主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文化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中期西欧城市兴起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10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在共和国时代,罗马总督贪婪无比,各行省民不聊生。进入帝国时代后,前几代皇帝对行省加以改革和监督,授予行省内居民罗马公民权。行省内的居民有了公民权后就可以上诉,总督便不能随便制裁行省的原住民。皇帝还提高行省总督的薪资,以抑制总督的贪欲。皇帝还经常到各个行省去巡视。
-摘编自晏绍祥《伟大归于罗马:古罗马帝国的崛起与统治》
材料二
中世纪的穆斯林国家,重视科学文化,对科学文化的限制要比西方基督教国家少得多。他们对于古典科学文化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注意吸收希腊科学文化的营养。阿拉伯帝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经济多元,特别适合各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因此,在中世纪,阿拉伯的文化和科学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被称为阿拉伯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早期改革行省制度的措施,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时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欧各国为了得到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他们迫切希望绕过地中海开辟一条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商品经济在西欧迅速发展以后,西欧各国迫切需要铸造货币用的贵金属。但是,从14世纪到15世纪中叶的150年间,西欧的金矿、银矿不仅逐渐减少,而且还有大量的资金流出欧洲。到15世纪下半叶时,西欧各国商人普遍对黄金发生了炽烈的渴望。另外,《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传播以后,西欧的上层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风潮-“拜金狂”。
-摘编自刘景珍、傅利华《试论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近代欧洲初期社会经济》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的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技术、工艺品等远销世界各地,赚取丰厚利润。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向东流动时,所经地区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
-摘编自王蕊《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产生的影响。(6分)
20.美国学者罗伯特·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中讲道:“地理并不创造技艺和习俗,它只是给你机会或不给你机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
-摘编自吴昊《古希腊城邦史》
材料三
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四分五裂的地缘分布和差异极大的地形、地貌,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摘编自虞崇胜、杨刻俭《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地缘因素探析》
材料四
古希腊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状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把自己对于宇宙人世的关怀称为哲学,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外部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
-整理自张广智《略说古希腊城邦文明》等
结合材料,围绕“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A
16.【答案】C
17.【答案】
(1)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农奴制度);基督教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1点1分共3分)
(2)背景: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工商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任答2点得4分)
影响:推动了市民阶层的扩大,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有利于瓦解封君封臣制度;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市民参政;有利于文化、教育世俗化;推动大学兴起。(任写3点得6分)
18.【答案】
(1)措施:授予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提高行省总督的薪水;加强皇帝对行省的监督。(点1分,3点3分)
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使行省公民更多地参与帝国事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省总督的贪腐。(任答2点得4分)
(2)国家重视科学文化;帝国地域辽阔;被征服地区文化遗产丰富;帝国经济多元、繁荣。(任答3点6分,)
19.【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黄金的需求;奥斯曼士耳其对传统商路的控制;人文主义的提倡和天主教传教的热情。(1点2分4点8分)
(2)影响:开辟了欧洲通向世界各地的航路;促进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任答3点得6分)
20.【答案】
古希腊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有重大影响(2分)
古希腊在海与山、诸岛中处于欧亚非三洲和北非、南欧、西亚、东欧四大地区的地理咽喉中,海岸线曲折,毗邻岛屿众多,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对粮食生产不利,但有利于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的生长,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进行海外贸易,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天然屏障造成地理上的分隔,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缺乏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未形成统一的大帝国,形成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促成直接民主的政治。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强调人的价值,思想异常开放活跃,形成较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8分)
由此可见,古希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文明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度河南省开封市宇华实验高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