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田家炳中学2024-2025学年下期3月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总共16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48分)
1.查士丁尼时期的《法学阶梯》认为:“每个民族都有专门为自身治理制定法律的权力,这种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同样的尊重,叫做万民法。它包括各民族实际需要和生活必须制定的一些法则:例如战争发生了,跟着发生俘虏和奴役,而奴役是违反自然的。”据此可知()
A.罗马帝国因扩张而急需完善罗马法 B.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已十分完备
C.罗马法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 D.罗马法蕴含着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2.兴盛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浮世绘”绘画艺术,因受到相扑、出版、旅游观赏业的影响,形成了役者绘、美人画、武者绘等诸多门类,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浮世绘”的兴盛,主要源于()
A.唐朝绘画的影响 B.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
C.西方文化的冲击 D.木版画成熟及统治阶层的重视
3.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A.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
C.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D.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4.拿破仑战争严重削弱了欧洲殖民国家的统治,特别是特拉法尔加海战,阻碍了西班牙与西属美洲的联络,盛极一时的西班牙帝国遭受重创。由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A.传播了法国大革命思想 B.彻底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C.助力了美洲反殖民斗争 D.推动了欧洲国家军事革新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期间,印度、中国等国的资产阶级领导人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民族文化的征服。据此可知,这些民族革命在客观上()
A.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消除了西方文化侵略的影响
C.阻碍了中印两国的近代化 D.铲除了亚洲落后的封建势力
6.伴随着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入主西欧后,日耳曼人首先把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因此军事首领成为国王,亲兵成了贵族,原来简单的氏族组织因形势的需要变成国家组织。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A.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增强了区域文化认同 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7.有学者对新航路开辟作了如下评价: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会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对这一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A.片面强调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 B.经济发展依赖于对殖民地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D.较为客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8.下面是一份藏于广东省江门市博物馆的借据。该借据可以用于研究()
立领银数人黄官奕为因往(旧)金山获利,盘费不敷,悬求西龙社乡老黄玉涵······等,情愿发船位本银壹拾搠两正,言定以限一年为期,本息清还······或系别图生意支消无银归款,系伊父子家人填还抵足,毋得异言。今欲有凭立明领银数一纸,交西龙社值理收执为据。一实发到本银壹拾搠两正合家担保父黄元盛咸丰六年正月十二日立领银数人黄官奕
①近代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②华工参与美洲开发 ③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④洋务新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如表为1862--1872年从澳门运出华工人数一览表,导致华工出国人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年代 1862 1863 1864 1868 1870 1872
人数 2536 6660 10712 12206 13407 21854
①不平等条约签订,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 ②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
③洋务运动展开,提升了华工的劳动技能 ④黑奴贸易被限制,殖民者寻找廉价劳动力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0.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对应不准确的是()
A.草原丝绸之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B.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C.陆上丝绸之路:魏晋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影响,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D.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11.表1所示为部分史书记载的古代西域地区相关历史事件。这些记载反映出( )
表1
史料出处 历史事件
《史记·大宛列传》 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
《汉书·西域传》 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
《新唐书·西域传》 后吐蕃寖盛,拓跋畏偪,请内徙,始诏庆州置静边等州处之。地乃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弭药
A.频繁战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政治局势对人口迁徙的影响
C.中原王朝对西域控制力减弱 D.民族交融导致人口频繁流动
12、如表所示为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945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国家(地区) 数量(万人) 占国际难民比例 (%) 国家(地区) 数量(万人) 占国际难民比例(%)
苏联 720 13.8 叙利亚 670 9.4
法国 420 8.1 阿富汗 270 3.8
波兰 270 5.2 南苏丹 230 3.2
A.联合国的难民政策成效显著 B.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
C.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威胁增大 D.霸权主义始终是造成难民问题的最主要因素
13、如表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
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14.据1990年人口统计,新加坡在10岁以上的人口中,53.9%是佛教徒和道教徒,15.4%为穆斯林,12.6%是基督徒,3.6%是印度教徒。佛教徒和道教徒是华人,几乎所有的马来人都是穆斯林,几乎所有的印度教徒都是印度人。而基督徒中79%是华人,8%是印度人。这反映了新加坡()
A.宗教矛盾突破民族界限B.是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国家
C.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D.成为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国家
15.古埃及文字自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起,其铭文常镌刻于神庙、礼器及墓葬中,内容多涉及王权象征、丧葬用语与神明崇拜,而非日常经济记录。同时,官员阶层通过书写头衔和“自传”铭文明确政治身份,并将文字与魔法、奥秘知识结合。上述现象()
A.加速了古埃及文字向拼音文字的演变 B.揭示当时平民阶层广泛参与了宗教仪式
C.反映出文化服务于早期国家权力构建 D.导致古埃及社会经济管理水平长期落后
16.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移民倾向于从中原奔向周边地区,因此汉族文化也呈现从长安与洛阳向四周播散的状态;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地涌向中原地区并带来了异彩纷呈的文化。这主要说明该时期移民( )
A.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B.增强了南北之间的理解与接纳
C.引发了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D.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合计52分)
1、世界的联系与发展(25分)
材料一
人类早期的文字
名称 产生时间 产生地区 书写材料
楔形文字 公元前3100年 两河流域 削尖的芦苇秆、骨棒作笔,写在泥板上
象形文字 公元前3000年 尼罗河流 域 芦管削尖为笔,写在“纸草”上
印章文字 约公元前2500年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刻写在石头或陶土上
甲骨文 约公元前 1600年 黄河流域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腓尼基文字 公元前1500年 两河流域 泥板
玛雅文字 公元元年前后 中美洲地 区 刻在石碑和庙宇、墓室的墙壁上,或玉器和贝壳上
材料二
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
材料三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会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四
1819年,美国蒸汽船横渡大西洋 1825年,英国试验蒸汽机车
材料五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的转折是从生命能源(即人力和畜力)为主转向对无生命能源的使用。我们所说的工业革命,其实更好的名字是能源革命。
-【英】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类早期文字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亚历山大帝国沟通了哪些古代文明?结合材料三说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8分)
(3)简述材料四两图所示交通工具出现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意义。(6分)
(4)概括材料五中的观点,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说明。(5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明交往在形式上由于社会历史状况错综复杂而表现多种多样,但和平与暴力是两种基本的交往形式。前者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往形式。无论是古代的各文明中心之间,还是跨大陆的各帝国之间,或者是民间的商旅、教旅、学旅之行,和平形式的交往,一般占有主导地位。后者,诸如征服、掠夺、抢劫、破坏、凶杀,特别是战争,从人类社会一开始,也因为种种原因而大量存在。暴力交往是一种急风暴雨式的残酷交往形式,它具有和平交往所不具备的冲击力量,其结果是交往范围的迅速扩大和交往程度的空前扩展,并常常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
-摘编自彭树智《文明交往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任取文明交往的一种方式和国家(区域),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跨越时空的茶香
材料一
荷兰东印度公司自1610年首次购入中国武夷山红茶,至18世纪中叶已垄断欧洲茶叶贸易。英国东印度公司为打破垄断,在印度阿萨姆地区开辟茶园,将中国茶树与本地品种杂交,培育出适合机械加工的“阿萨姆红茶”。至1880年,英国对华茶叶进口量下降90%,而印度红茶出口量达1.8亿磅,占全球市场的60%。这一过程伴随着制茶工艺的标准化和“英式下午茶”礼仪的普及;英国茶商通过广告、展销等形式大力宣传:“一家现代化的印度或者锡兰茶厂如同一家模范的奶粉厂般干净”“锡兰茶厂是工业世界最美丽的风景之一。”
-摘编自周宁《鸦片战争前后的茶叶贸易与全球权力转移》、江振鹏《茶为国饮:英国国家认同的文
化建构》
材料二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展出日本茶道表演,西方观众惊叹其“禅意美学”。日本代表团宣称“茶道是日本独有的精神遗产。”而中国展区因战乱仅陈列少量茶叶标本。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写道:“茶道是东方文明的精粹,但唯有日本将其升华为哲学。”此言论引发中国知识界激烈争论,梁启超撰文反驳:“陆羽《茶经》早载茶道之魂,奈何子孙不识珍宝!”
-摘编自世博会档案《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报告》
材料三
1993年,联合利华旗下立顿红茶在中国市场推出“茉莉花茶”口味,广告词称“东方韵味,全球共享”。同年,中国云南普洱茶企业以“茶马古道”为文化符号进军欧洲,却在包装标注上因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多次受阻。200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茶叶分类》国际标准,将普洱茶单独归类,中国代表团强调:“这是对东方茶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摘编自《全球食品贸易年鉴(1993-2008)》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英国印度红茶取代中国茶主导地位的技术与文化因素。(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0世纪中日两国在茶文化国际话语权争夺中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化背景下中外茶文化传播的特征。(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DBCCA 6-10 ADABC 11-15 BBBCC 16A
1、
(1)特点:人类早期文字具有多样性;主要出现在大河流域或沿海地区;产生的时间比较久远;产生早期文字的地区以农业为主,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书写材料受地理环境影响。(6分)
(2)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4分)
特点:承袭希腊的传统,并与东方文化交融;是一种多民族的文化;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4分)
(3)背景: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革新了动力技术,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2分)
意义:汽船、火车的发明,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加强了整个世界的联系。(4分)
(4)观点:工业革命期间,能源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1分)
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和蒸汽机的改进,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电机和电动机研制成功,电力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石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的创制,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奠定基础,引发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4分)
2、示例
论题:古代罗马通过暴力交往推动文明扩展
阐述:罗马共和国时期,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如布匿战争,击败迦太基,控制了地中海西部 之后又不断向东扩张,征服希腊、马其顿等地区。罗马帝国时期,版图进一步扩大,将地中海变为内湖。在这一过程中,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建筑风格、文化习俗等传播到被征服地区。罗马的法律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征服地区的人们逐渐接受罗马法,其蕴含的公平、正义等理念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同时,罗马的建筑风格,如罗马万神殿、斗兽场等建筑技术和样式在各地出现,促进了建筑艺术的交流。虽然暴力交往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也扩大了罗马文明的影响范围,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旨是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和作用。在此基础上,任取一种文明交往的方式和国家,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如古代罗马通过暴力交往推动文明扩展;早期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等等。然后,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阐述,注意至少选择三个角度或者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论题,要包含文明交往的方式和作用,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流畅。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阐述的正确性,或者升华(或者深化)自己的观点即可。
3、(1)技术因素:杂交技术培育出阿萨姆红茶;工业革命推动制茶机械化;通过标准化生产使茶叶的生产更加高效、稳定。
文化因素:以“英式下午茶”礼仪建构本土消费文化;通过市场营销,提升品牌接纳度。
(2)差异:中国在国际上逐步丧失文化阐释权,以历史渊源反驳日本,但缺乏系统性文化输出,属于被动应对;日本通过茶道表演,文化宣传,塑造东方代表形象等方式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
原因:中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中,政局动荡;传统茶业受冲击,制茶技术落后;缺乏现代营销意识。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将茶道融入教育体系;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包装与宣传;借助世博会等平台主动推广来扩大影响力。
(3)特征:从西方主导的标准化并进行融合推广的角度: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口味和食品安全标准挤压中国传统工艺空间;立顿红茶在中国推出“茉莉花茶”口味,借东方韵味全球化营销,凭成熟商业运作将融合东方特色的茶饮推向世界,扩大茶文化影响力。
从东方茶文化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受阻与应对挑战的角度:云南普洱茶以“茶马古道”为文化符号进军欧洲,因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在包装标注上受阻;中国借ISO 标准争取文化定义权,将“茶马古道”等符号纳入国际体系,获得国际尊重与话语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成都市田家炳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