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考试(4月)历史试题(答案)

驻马店高级中学
驻马店高中高三下期第六次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4.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共计48分)
1.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疾呼:所谓的新济贫法不是“剥夺了你们接受贫民院救济的权利吗”?“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好吧,那就把它连根拔掉,而他们就得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严重 B.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
C.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 D.议会改革理顺了社会秩序
2.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汉代察举制,开始的时候只举荐不考试,后来由一次考试定优劣到初试、复试、再试相结合;由公卿举荐和官府一般考试到官府专门考试,乃至到东汉中期后的“所举皆试”。这种演变( )
A.有利于加强官员管理 B.使人才选拔更具客观性
C.完善了官员考核机制 D.遏制了豪强势力的发展
4.1023年,北宋政府首次发行官方“交子”,以“贯”(1贯=1000文)设定交子面额,价值1贯以下的交易须用金属货币找零。此后,政府先后多次调整纸币面额(见如表)。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
起始时间 最大面额 最小面额
1024年 10贯 1贯
1068年 1贯 500文
1106年 10贯 100文
1109年 1贯 500文
1163年 300文 100文
A.印刷技术日渐成熟 B.白银货币地位稳固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财政收入迅速增长
5.1278年,元朝帝师八思巴著佛教典籍《彰所知论》,将蒙古纳入佛教发展的历史序列中,把蒙元世袭与释迦牟尼及吐蕃王统相连,“兹是始从释迦王种至今王种”。元朝政府将该书译成汉文,并明令颁入《大藏经》,在全国通行。该书有助于( )
A.奠定佛教官方独尊地位 B.藏族地区封建化的加速
C.中央政府收服吐蕃诸部 D.元朝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6.1875年,洋务派领袖人物、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上疏“密陈大计”,指出:西人“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后决然行之。”这一认识( )
A.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分化
B.推动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转变
C.表达了效法西方政治体制的思想
D.跳出了“中体西用”的传统认知
7.据记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江西铅山的石塘、陈坊等镇,“纸厂槽户不下三千余户,每户帮工不下一二十人”。“每槽四人,扶头一人,舂礁一人,检择一人,焙干一人”等。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多种经营方式日益兴盛 B.生产技术上取得质的飞跃
C.江西成为新的产业中心 D.手工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8.1898年2月,总理衙门专门就英国人赫德继续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致英国公使照会,“该税务司熟悉商务,办事公平,精干正直,诚实可靠,中国国家倚畀正殷,如请离职,中国必设法挽留。”这反映了( )
A.中国失去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C.赫德维护了英国等西方的利益 D.当时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9.下表为国家“三五计划”和“七五计划”中关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描述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三五计划(1966-1970) 七五计划(1986—1990)
一、二线要充分发挥生产潜力,为三线建设出人、出材料、出技 术、出设备,一二三线要相互促进。 加速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 部地带,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 西部的准备。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
C.市场调节作用的增强 D.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
10.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督建的苏萨宫廷规模宏大,宫廷中凸起的平台和阶梯状造型借鉴了巴比伦的建筑风格,建筑内部的圆柱和柱廊布局仿制埃及,圆柱上的凹槽则属于希腊风格,琉璃砖等装饰元素源自美索不达米亚。苏萨宫廷的设计风格说明( )
A.区域战争促进文明交流融合 B.波斯帝国宫殿建筑缺乏创新
C.古巴比伦王国的遗产被继承 D.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得到同化
11.中共八大肯定“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这反映出我党( )
A.尝试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开始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着力解决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12.雅克·韦尔热在《中世纪大学》里说:“15世纪末欧洲的大学与13世纪的大学已有较大差异。从经常因暴力冲突而分裂,但富于活力和独特生活的独立行会、研究和教学的发源地,退居为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并由国家严密控制。”雅克·韦尔热意在强调( )
A.国家支持大学的发展 B.大学对职业培训的贡献
C.大学的独立性遭削弱 D.城市自治助推大学发展
13.1787年5月,除罗德岛州之外的12个州都派了代表参加在费城举行的会议。起初,会议拟定的目标是起草邦联条例的修正案。然而,随着代表们的激烈讨论,会议最终起草了一部全新的宪法。这一调整( )
A.解决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 B.适应了国家发展形势的需要
C.克服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D.奠定了独立战争胜利的基础
14.19世纪中期,盛行于英国的“自由帝国主义”认为自由贸易才是最重要的,而领土扩张并不重要,殖民地甚至会成为英国的负担。19世纪末,更多的人相信英国必须在瓜分世界的斗争中勇往直前,建立一个“更大的不列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英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B.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C.英国殖民政策的新变化 D.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推动
15.1922年10月,英国首相博纳·劳说道:“我们不能单独充当世界的警察。”1929年,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提出“有限责任”的战略,“英国的传统战略政策在于攻击欧陆外缘,而让盟国肩负在欧陆击败威胁的重担”。英国这些构想是为了( )
A.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B.尽力维持欧洲和平
C.逃避世界霸主责任 D.构建集体安全体系
16.1990年,世界80%的极端贫困人口集中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以及南亚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分别于2005年、2011年取代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南亚地区,成为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B.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C.殖民主义遗毒的影响 D.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宋代多藉唐代旧法和漕运手段,但比唐代有较大的发展。北宋设都汴梁,以汴河、黄河、惠民、广济四河漕运,其中,以汴河所运漕粮最多,主要负责漕运江南、淮南、浙东、浙西、荆湖南、荆湖北六路的粮食,自淮入汴至京师。宋代景德四年始定年漕额为60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度达700万石),其中,淮南130万石,江东100万石,江西120万石,两浙150万石,湖南65万石,湖北35万石。
——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
材料二 至元二十八年后形成以朱清、张瑄为首的两所“海道都漕运万户府”。二府设官分职:“正官”包括达鲁花赤和正副万户,“首领官”包括经历、照磨、译史、奏差,是具体管理人员。张瑄所属有三十二名千户,按地区划为八翼;朱清所属有二十七名千户,划为七翼,“翼”的驻地全部分布在苏南沿海地区。不久,朱虞龙任海道都漕运万户,提调香糯事(香糯为江南特色品种,供皇宫酿酒等用),万户府至此增为三所。初期,运米一石,官府支给船户脚价中统钞八两五钱。大德七年,朱、张失势,三万户府又并而为一,开府于平江,设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二员,副万户三员。千户按地区划分驻地,共十一处,除浙江的温台、嘉兴、杭州外,其余八处都在苏南沿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漕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设立海道都漕运万户府的作用。
18.【国家安全与国防观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东濒茫茫苍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自古以来的统治者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内治和对少数民族的防御上。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较周边地区先进,促使中国形成了半封闭的文化环境。特别是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对外是“修文德以来之”,这种思想使得中国的统治者和臣民守国土而不求于海外。中国资源和物产极其丰富,没有向外的经济利益,也不可能向海洋拓展,逐渐形成重北轻南、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
——摘编自王素娟《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海权》
材料二 与古代国防主张有所不同,近代官员学者的国防观念,实为一步步发展变化。起初,他们只是单纯追求坚船利炮,提倡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后发展为学习其制造方法,进而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再发展到羡慕西方经济模式,试图以振兴工商业来提振国民经济,提升国防水平。李鸿章认为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如今东南的万里海疆,各国通商传教来去自如,实乃“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海防关乎京师重地,属于“固本”,海防若是不备,实属心腹大患。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一面呼吁“铁血之主义”,一面期盼“尚武之国民”,认为除此则“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19世纪晚期,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常规航行时为实测3733匹马力,航速15.26节,自持力为25天左右,在当时属于一流水平。
——摘编自徐寅、熊剑平《近代国防思想的初步形成》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我国海军防御范围逐渐从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攸关的近海领域。进入21世纪,海洋成为各国合作竞争的“新空间”,海洋的重要性更为凸显。这就要求我国海军不仅要有近海作战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有在实现远洋护卫方面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威胁的能力。2008年,中国海军首批前往亚丁湾护航,标志着中国海军走出黄水、跨过浅蓝、走向深蓝的航向。2012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服役,这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此次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第一次有了远洋纵深打击能力,中国海军向深蓝迈出了重要一步,2019年,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诞生。
——摘编自周于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防观念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军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
三、综合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摘编自张春《非洲政治治理60年:多重长期困境与潜在创新出路》
材料二 部分学者关于“西方殖民统治对非洲的影响”的观点
核心观点 具体内容 出处
殖民遗产 将国际意义上的现代国家结构带到非洲;主观边界的划定;强调无霸权国家;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微弱联系;重视非洲国家精英;建立专供出口的经济体制;强大政治机制的缺失 [英]阿莱克斯·汤普森《非洲政治导论》
“制造”新族群 在各个确定了疆域的殖民地内,殖民政府有意将繁复多样的群体归并整合;将许多原本具有一体意识的群体人为割裂,让其与新殖民地政权建立联系 蒋俊《非洲族群政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60年至2018年非洲社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殖民统治对非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为非洲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出建议
高三历史答案
1.B
2.D
3.B
4.C
5.D
6.D
7.D
8.D
9.B
10.A
11.A
12.C
13.B
14.A
15.A
16.D
17.(1)特点:在制度方面,多借鉴唐代旧法且有所发展,表明漕运制度相对成熟;从漕运数量看,有固定的年漕额,如景德四年始定年漕额为600万石,说明漕运渐趋稳定;就漕运区域而言,以汴河漕运为主,主要负责漕运江南等地的粮食,体现出漕运重点移到南方 。
(2)作用: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海运,强化了海运管理;通过海运将南方粮食运往北方,保障了北方的粮食供应;南北之间的物资运输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治整合;海运线路的开辟和相关管理机构的设置,推动了沿海区域的开发,吸引人口流动 。
18.(1)原因:①地理环境因素,中国东面临海,西北多戈壁,西南有青藏高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统治者将主要精力放在内治和防御少数民族上;②文化因素,儒家思想以德治国,对外主张“修文德以来之”,影响了统治者和臣民的观念;③经济因素,中国自身资源和物产丰富,没有向外拓展的经济利益需求,缺乏向海洋发展的经济动力;④历史传统因素,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使国防观念重陆轻海。
(2)原因: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近代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军事压力,促使国防观念转变;②西方先进技术和文明的冲击,使中国官员学者认识到西方军事和工业等方面的优势,开始学习西方;③有识之士的探索和倡导,如李鸿章、梁启超等对国防观念的思考和呼吁,推动了国防观念的更新;④近代工商业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对国防建设提出新要求,促使人们从经济层面思考国防问题。
(3)成就:①海军防御范围拓展,从近岸转移到近海领域;②海军作战能力提升,具备近海作战和远洋护卫应对多种威胁的能力;③海军装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航母等先进舰艇服役,如“辽宁”号和“山东”号航母,增强了远洋纵深打击能力;④海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如亚丁湾护航,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实力和国际担当,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19.(1)特点:政治局势混乱;经济发展波动较大,总体缓慢;21世纪后发展状况有所改善。
(2)影响:①政治上,殖民统治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现代国家的出现;粗暴划定国界、种群导致非洲各国内外部矛盾尖锐;使非洲国家治理难度加大;人为制造实力相近的国家,使得非洲难以产生地区性领导大国;②经济上,高度依赖进口的殖民地式经济模式使得非洲经济难以独立发展;导致非洲经济结构单一;③思想上,殖民思维阻碍非洲国家公民意识的形成。
(3)建议:建设区域发展共同体,减少冲突与战乱,推动合作与共赢;加大教育与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国民素质,保障国民福利,升级产业结构;借鉴他国先进经验与制度,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行良政与法治。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考试(4月)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