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中学等两校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3月份质量检测试卷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何尊为西周早期青铜器,其铭文记载周成王“迁宅于成周”,提到“用牲于天,匍有四方”,并要求臣民敬畏天命、勤政安民。这体现了西周()
A.依赖巫术神权以巩固统治B.延续商代凡事占卜的传统
C.敬天保民思想的治国理念D.形成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2.表1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代表人物 主张
孟子 “定于一,天下恶乎定?”(《孟子·梁惠王上》)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
墨子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尚同上》)
表1
A.诸子百家的思想趋同B.集权成为社会共识
C.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D.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3.《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开西南夷,置郡县,初设羁縻州,以其故俗治,毋赋税。”“虽有官吏,仍以其君长为侯王,使主其种类”。当时这一政策()
A.促进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建立B.有助于国内民族差异逐渐消除
C.体现边疆“因俗而治”的特征D.促使多元一体的格局渐趋稳定
4.《元史·食货志》载:“初,河漕岁不过数十万石,江南粟米不能北达。至元二十年(1283),行海运,岁运四万石试之。二十六年(1289),增至百万石。至大德中(1300年前后),海运岁额三百余万石。然河漕亦未废,南北并运,京师赖之。”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元朝()
A.江南经济地位上升B.粮食商品化增强C.大运河的功能减弱D.北方边防形势恶化
5.明人何良俊记载,正德以前,百姓“十九在田”。嘉靖时“民命不堪”,“去农而为乡官家人者,十倍于前矣”“去农而蚕食于官府者,五倍于前矣”“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导致“去农”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赋税徭役日益沉重B.商品经济发展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人地矛盾激化
6.当大沽炮战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报纸反诬中国破坏条约,要求英国政府对中国实行“报复”。而马克思当时在评论大沽事件时写道:“难道法国公使留驻伦敦的权利就能赋予他率领一支法国武装远征队强行侵入泰晤士河的权利吗?”这说明马克思认为()
A.军事对抗是中国反侵略的唯一出路B.列强对中国实施侵略行为
C.国际法应成为解决中外争端的依据D.清政府应该妥协避免战争
7.19世纪中期以来,史学研究注重考察外国历史,了解世界大势;中国民族史、边疆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开始突破传统以王朝为中心的族类记忆与国家记忆;史学不再停留于记忆与对人物、事件的褒贬评价,而是更加重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反思。史学研究的这些变化主要源于()
A.西学东渐的影响B.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
C.民族危机的加深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1900年6月,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决定后不久,南方多省督抚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说明()
A.清政府与列强共同维护中国主权B.中央权威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
C.列强试图通过条约扩大在华利益D.清政府内部对“宣战”态度一致
9.1914年8月前,国内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此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推行“新政”B.“实业救国”思潮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D.“一战”的爆发
10.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采取“精兵简政”政策,整顿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充实基层。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
A.为加快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B.减轻根据地人民经济负担
C.应对日伪军的重重军事压力D.为解放战争积蓄物质力量
11.改革开放40年来的技术积累使得我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了生产力的质变。人工智能、新能源、5G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等创新技术与产业相互融合,推动经济升级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据此可知,我国生产力的质变()
A.得益于制度革新和科技创新B.因美国科技封锁发展缓慢
C.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D.使国内传统产业走向终结
12.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其中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B.完全限制了贵族的特权
C.使平民利益得到了保护D.具有保护私有财产特点
13.1215年,英国贵族迫使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其中第40条规定:“国王不得向任何人出售、拒绝或延搁其应享之权利与公正裁判。”由此可见,《大宪章》()
A.保护了资产阶级的权益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
C.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D.瓦解了封君封臣的关系
14.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并推动了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这些划时代的大事,“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A.推动自由竞争思潮的出现和广泛传播B.根植于西欧工业资本快速发展的基础
C.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5.图1为二战后的漫画,这反映出当时()
A.法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B.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C.二战使英法的实力削弱D.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16.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积极营建有关贸易和投资的世界性规则和国际组织,成为全球化的主导者和受益者。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部分发达国家反全球化力量由民间变为政府牵头,如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意大利极端民族主义抬头等。该现象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B.政治多极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源动力
C.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D.经济区域集团化阻碍欧美各国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对县乡的管理,是中国古代国家权力深入基层社会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游徼掌巡察缉捕之事。《汉书》称其“乡有”,《续汉书》称其“乡置”,以往研究者据此认为其每乡皆置。出土汉简史料《东海郡吏员簿》的记载显示,其各县游徼数目与县下所辖乡数,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注:汉代东海郡位于今山东省与江苏省交界地带)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等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县制规模(部分时期)
皇帝纪年 县级行政单位个数 县均户数
隋大业二年 1255个 7147户
唐开元二十八年 1573个 5348户
宋宣和四年 1234个 16922户
-据《隋书》《旧唐书》《宋史》统计
材料三明中期以后,赣南山区掀起开发高潮,里甲制败坏使大量流民进入山区。流民聚集引起严重的盗贼问题。南赣巡抚王阳明一边用军事手段镇压盗贼,一边安抚一些盗贼,使其转化为可利用的地方势力。不过,王阳明最关心的是如何消除“心中贼”,他设计的集“弭盗”和“教化”为一体的乡约和十家牌法,为后来历任南赣巡抚仿效,成为里甲制败坏后官府对基层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黄志繁《“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
(1)指出材料一中出土汉简史料的价值;有学者根据出土的汉简史料,推翻了“以往研究者”的结论,请指出该学者史料运用的局限。(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宋代基层治理能力相对于隋唐的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唐代,中非交往始于贞观年间。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材料二中国和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从2015年提出中非共同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到2018年提出重点实施“八大行动”;从2021年宣布中非务实合作“九项工程”,再到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十大伙伴行动"每一项都有具体目标,每一项都是务实行动,有力表明中国愿助力推进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南方现代化建设......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愿同非洲国家互学互鉴、互帮互助、并肩前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非都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
-整理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5日《以中非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并分析唐代中非交往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非“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的认识。(6分)
19.铁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序号 中国铁路发展主要历程
①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由英国怡和洋行擅自修筑,次年被清政府赎回后拆除。
② 1881年,开平矿务局为便利运煤,修建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③ 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④ 民国初年,中国一度出现筹办铁路的热潮。1915年,北洋政府继续借债筑路,致使铁路利权进一步丧失。
⑤ 1928-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修建铁路甚少。整个民国时期共建成铁路约1.7万千米。
⑥ 新中国成立后,集中力量组织铁路建设,建成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包兰铁路等。到19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千米,路网质量和布局有较大改善,铁路连通了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
⑦ 1978-2022年,我国铁路快速发展,先后开通了大秦、青藏等铁路干线。
⑧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到2022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4.2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并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整理
从上表中任意提取两条及两条以上的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围绕“铁路建设与中国”,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出所选信息,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此杯共有4件,铸造于乾隆和嘉庆时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件)、台北故宫博物院(1件)、伦敦华莱士博物馆(2件)。
(1)金瓯永固杯承载了哪些历史信息?(6分)
(2)结合晚清政府的历史命运,你认为如何实现“金瓯永固”?(4分)
贺州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3月份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C A A B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A D B C D C
1.【答案】C
【解析】何尊铭文记载周成王迁都成周(洛阳),强调“用牲于天”体现对天命的敬畏,而“匍有四方”(意为广有四方疆土)及要求臣民“勤政安民”,则直接体现西周“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故选C项;虽然西周保留祭祀传统,但其统治理念是“以德配天”,强调统治者需通过德政维系天命,而非单纯依赖巫术,排除A项;商朝“率民以事神”,凡事占卜;西周则转向“敬天保民”,注重人事与德政,这是对商代神权政治的革新,同时材料也没有反映西周占卜,排除B项;中央集权官僚体系形成于秦朝,与题干时代背景不符,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孟子提出“定于一”,主张通过仁政实现天下统一,直接回应列国分裂的乱局。韩非子强调“中央集权”,认为权力集中于君主是高效治理的基础,为统一提供制度支撑。墨子倡导“尚同”,要求思想与行动统一于天子,反映其对稳定秩序的迫切需求。三家主张虽分属儒、法、墨学派,但均指向在战国末期统一成为时代潮流的核心趋势,故选D项;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仍存在差异,排除A项;加强集权仅符合韩非子主张,孟子、墨子更侧重统一而非单纯集权,排除B项;墨子代表平民阶层,与“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不符,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为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时,采取“羁縻州”政策,即“以其故俗治,毋赋税”,保留当地首领(君长)的统治地位,不改变其社会结构和风俗。这体现了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采取羁縻政策时“因俗而治”的特点,故选C项;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成熟的边疆治理制度,汉武帝时期的羁縻政策可视为其雏形,但汉武帝时期“土司制度”这一概念尚未形成,排除A项;羁縻政策的核心是尊重边疆民族原有习俗,客观上维护了民族差异性,排除B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过程,羁縻政策是这一过程中的局部措施,不能体现其对整体格局稳定性的直接影响,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题目中的《元史·食货志》记载了元朝时期河漕和海运的发展情况。最初,河漕的年运输量只有数十万石,后海运发展起来,年运输量增加,而河漕并未被废弃,南北并运,京师依赖于此。因海运的发展,江南的粮食才能够北运,这说明江南的粮食产量已经足够大,可以供应北方,京师对江南的依赖程度在增加,这也是江南经济地位上升的一个表现,故选A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到粮食的商品化问题,排除B项;题目中明确提到河漕并未被废弃,南北并运,京师依赖于此,这说明大运河的功能并未减弱,排除C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北方边防形势,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由“民命不堪”可得,民众因赋税徭役日益沉重而不堪忍受,在农业生产中难以维持生计,被迫离开土地,去寻找其他出路,如成为乡官家人以寻求庇护、依附官府以减轻赋税负担、改业为工商以谋求生计、游手好闲成为流民等,选择“去农”是无奈之举,故选A项;由“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可得,这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题干中的其他信息都与商品经济发展无直接关联,所以B属于以偏概全,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B项;由“去农而为乡官家人者”“去农而蚕食于官府者”可知,与从事农业相比,其人身依附关系更强了,排除C项;人地矛盾激化是农民苦不堪言的原因之一,但赋税徭役繁重更能逼迫农民“去农”,且人地矛盾激化未必能使农民离开农业,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马克思通过类比(法国公使无权武力入侵泰晤士河),揭露了列强以“条约权利”为名对中国发动侵略的荒谬性,说明他认为这是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故选B项;军事对抗与马克思立场无关,且违背马克思反对殖民暴力的思想,排除A项;马克思未提及国际法,而是通过逻辑类比反驳列强,排除C项;选项D与马克思立场相反,材料中未体现马克思主张清政府妥协,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以来,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中国知识分子从传统“王朝史观”转向对世界大势、边疆危机、历史规律的探索,他们试图通过史学总结兴衰教训、寻找救国道路,故选C项;西学东渐的影响是变化的外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来”可知鸦片战争后史学研究发生变化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史学研究的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南方多省督抚不顾清政府的“宣战”决定,与列强合作,寻求“自保”,此举昭示着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权力的扩张,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清政府并未与列强共同维护中国主权,反而是东南督抚与列强合作,排除A项;列强并未通过此条约扩大在华利益,而是与地方督抚达成妥协以维护现状,排除C项;清政府内部对“宣战”决定存在分歧,东南督抚并未支持“宣战”,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一战爆发导致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锐减(如英国对华出口减少约50%),同时列强在华资本投入减少,客观上为中国本土工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和原料需求,故选D项;清政府的“新政”实施于1901-191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自甲午战争后兴起,确实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但这并非此时期(1914-1920年)工业增长的主因,排除B 项;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亦是此时期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和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克服抗日根据地的困难,采取了“精兵简政”政策,起到了减轻根据地人民经济负担的目的,故选B项;1941年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A选项“加快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不是此政策的目的,排除A项;应对日伪军的军事压力是实施该政策的背景之一,不是该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此时解放战争尚未开始,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促使生产力变革,创新技术与产业相互融合,推动经济升级转型,这得益于我国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故选A项;我国生产力的质变建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基础之上,虽然美国不断对我国科技实行封锁,但我国逐步自主创新,突破封锁,生产力得以发展,排除B项;知识经济时代主要表现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生产力的质变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传统产业营造更加高效的产业生态环境,可以保持我国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从“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赔偿”“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可以看出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选D项;《十二铜表法》确实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但题干强调的是法律内容中对私有财产保护的不同规定,不是强调它是第一部成文法这一事实,排除A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实际上贵族在很多方面仍享有特权,排除B项;虽然《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但题干中未体现保护平民的利益,排除C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向任何人出售、拒绝或延搁其应享之权利与公正裁判,这说明了《大宪章》限制了国王的司法权力,形成了“王在法下”“有限王权”的局面,故选B项;1215年英国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不存在资产阶级,排除A项;《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排除C项;《大宪章》主要是限制了王权,并没有瓦解封君封臣的关系,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发价格革命,使得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符合“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故选C项;自由竞争思潮出现于18世纪,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新航路开辟的时间(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不相符,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时期,西欧主要是商业资本发展,工业资本快速发展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时间与新航路开辟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从漫画一到漫画二的变化,反映出欧洲走向联合,开始摆脱美国控制,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故选D项;二战后法国虽然仍是重要国家,但已难以被称为世界大国,且漫画主要体现的是法国与美国关系的变化,而非法国成为世界大国,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20世纪60年代美国并未丧失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项;漫画重点不是体现二战对英法实力的削弱,而是英法与美国关系的演变,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二战后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全球化,成为主导者和受益者,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部分发达国家又开始反全球化,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部分发达国家在经济危机后对全球化态度的转变,未提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的源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非政治多极化,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经济区域集团化对欧美各国发展的阻碍,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17.(1)价值:一手(实物)史料(1分),对于研究汉代基层治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分)
细则:答到文献史料也可得1分;答到对于研究汉代基层治理(或东海郡各县游徼数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均可给分。
局限:汉简《东海郡吏员簿》只能反映局部情况。(2分)
细则:仅凭单一史料就全盘否定了已有研究结论;违背了“孤证不立”的原则;过分夸大了实物史料的价值(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变化:宋代基层组织的自治能力比隋唐更强。(1分)
细则:考生对治理表现进行具体描述也可同等给分,如:县级行政单位个数减少,但管理的县均户数显著增加了,但答案要体现出县少户多即县均户数多,如果单写县少或者户数多不给分。
原因:
政治:吸取唐末以来地方割据,中央衰弱的教训,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完善(崇文抑武),地方官员素质提升,治理能力提高。
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水平高),增强了基层治理基础。
文化:理学兴起,儒学向基层渗透;乡约制度形成,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宋代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乡村民间力量如宗族等发展,为基层治理提供力量。(5分)
细则:每点2分,任答3点得5分,总分不超过5分,未答满三个角度不给满分。
(3)作用:
政治: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②有利于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效率;③有利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①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保障赋役征发及财政收入。
思想:①传承传统文化,强化儒学地位;②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③推动社会教化,提高民众道德水平。
社会: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②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6分)
细则:基层治理作用可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角度回答,答满三个角度才能得满分,每个角度各答出一点,得6分。
18.(1)特点:和平交往、双向交流;存在双方人员直接往来;经济贸易交流密切;海上陆上交往并进,以海路为主。(4分)
细则:一点2分,两点4分。
原因:
唐朝方面:稳定的政治局面;开明的外交政策;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展;海陆交通的畅通。
非洲方面:非洲文明历史悠久;东非海岸的商业城邦兴起。(4分)
细则:需从中非不同角度分析,同一角度只给一点得分,一个角度2分,两个角度4分。
(2)认识:
①中国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比重使中非现代化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关键;
②中国长期以来坚持与非洲的合作以及对非洲的援助,合作与援助有目标、有行动、有效果;
③中国和非洲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相似的历史遭遇与共同的历史使命使中非愿意携手共进;
④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和非洲关系取得飞速发展,为中非未来携手共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分)
细则:可以从历史、现实、成果等角度分析,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9.(1)选择两条及两条以上的信息
(2)论题方向举例:
①铁路修建与中华民族复兴;
②作为交通工具的铁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文化、城市、通信和物流方面);
③铁路与中国现代化。
细则:评分具体标准
①写出两条及两条以上信息(1分)
②论题(2分),论题要有明确的价值判断。
③论证(6分):3个论证,每个论证2分,要求史论结合,只有史实没有论述给1分;同时要契合论题,不能有史实表述性错误。
④表述(2分):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写作规范,可给2分。
⑤价值升华(1分)。
示例:
信息:①③⑥⑧(1分)
论题:中国铁路百年巨变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分)
阐述: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铁路在中国的出现是随着西方侵略而来的,中国近代的铁路多由列强投资修筑,以便利列强控制铁路沿线的采矿、行政、管理等权,铁路成为列强在近代中国揽夺资源、扩张势力的主要工具。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国人对西方技术认识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1905年,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首次不借助外国资金和外籍技术人员的帮助,自主修建京张铁路,开启了中国人自主修建铁路的时代,推动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完全收回了铁路的自主权,国家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投身于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建成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等。这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更加速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随后高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铁路大国,这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8分)
中国铁路经历了从被排斥到逐渐被接受并重新发展的过程,从外资铁路为主到中国完全自主修建性路、从技术落后到技术先进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1分)
20.(1)历史信息:
承载的政治信息,如祈祷国家疆土和政权永固展现了国家大一统局面;夔龙设计展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承载的经济信息,如精湛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展现了清代金器制作工艺水平。
承载的文化信息,如珠宝镶嵌的位置按周易九宫数理布局,牡丹花、象足、篆书等的运用,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艺术作品上的体现。(6分)
细则:每角度2分,若从承载民族交融、列强侵华信息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共6分。
(2)从世界形势看,封闭、保守使清王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并遭受列强侵略,若想江山永固,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对外开放;
从内部统治看,统治腐朽,对人民压迫搜刮,致使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清王朝最终走向覆亡,若想江山永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凝聚民心,增强人民对政权的认同感。(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细则:本题必须先结合晚清的历史命运,再谈实现“金瓯永固”的方法,才能得2分,只有措施给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中学等两校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