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桃源路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三月学情调研
高二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 100分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1.山东莒县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高柄杯一类饮酒器具,达663件之多,这约占整个遗址出土文物总数的45%由此推断,当时该地()
A.制陶技术得到普及 B.私有制度已经出现
C.阶级对立日益明显 D.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2.董仲舒《春秋决狱》记载,一民妇(甲)的丈夫溺水而亡,甲的母亲私自做主,将甲另嫁他人。有人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死刑)但是,官员考虑到甲的动机,最终判决甲罪不至死。这一判决()
A.体现了礼法之间的调和 B.强调程序正义与公平
C.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D.以尊卑为量刑的原则
3.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B.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4.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户口总数比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增长近一倍。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A.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
C.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D.户籍制度的作用大为削弱
5.下表是南宋农业发展的相关资料,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地点 内容 出处
江南西路抚州 春夏之间,旧谷既尽,新谷未种,天特生麦以济缺乏使尔人民吃此麦饭,种此禾稻,循环接续,常得饱足 黄震《黄氏日钞》
江、浙、湖、湘、闽、广 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 庄绰《鸡肋编》
A.稻麦复种制起源于南宋时期 B.物种交换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C.稻麦轮作导致耕地过度开发 D.市场需求刺激耕作方式变革
6.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
A.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B.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
C.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 D.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
7.《南京条约》签订后,钦差大臣耆英按照道光帝的旨意向英方提出照会:英国商民在通商口屋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英商归英国管理,内人由内地惩处,俾免衅端。英国除广州外,“多得四处通闭口牌系大皇帝逾格天恩”,若他国要求去福州等四处口岸通商,应由英国与之讲解,俾仍在粤通商,无致生事”。这一交涉()
A.体现清廷努力挽救国家主权 B.标志着清朝外交走向国际化
C.凸显清政府维护和约的诚意 D.反映清政府对国际法的无知
8.1915年4月,《大公报》针对欧洲形势发表评论称“交通阻绝,航路危险,舶来物品,一时难以运输,洋货之价目,陡然增高”。该现象对中国的影响是()
A.推销国货获得了天赐的良机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有所增加
C.物流不畅使工商业陷入萧条 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9.下表为1959-1960年我国人口流动的相关信息。这一时期的移民有助于()
迁入地 人数(万) 目的
东北 38.8 支边
甘肃 18.7 垦荒
云南 2.3 屯垦戍边
A.改善国家工业布局 B.开发边疆巩固国防
C.促进国民经济调整 D.支援三线建设开展
10.在我国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1991年国家定价占36.0%,国家指导价占18.3%,市场调节价占45.7%;1996年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比重分别为14.0%、4.9%,市场调节价比重为81.1%。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C.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
11.下图还原的是古埃及时期金字塔的制作,根据希罗多德的描述,各环节如采石、运输、下河、上岸,不仅需要大批的石匠、工人、水手,而且需要大批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以及有足够镇压能力的军队,三十年方可完成一座。这说明埃及()
A.社会动员能力强大 B.科学技术水平较高
C.封建官僚系统完备 D.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12.“三十年战争中,虽然法国信仰天主教,但是在国家利益优先的思想下,法国站在新教一方作战。战后各方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淡化了宗教影响,突出了'平等和主权'的概念,国与国之间打交道的准则和方法发生了改变”。这表明()
A.近代外交制度逐步确立 B.法国宗教改革不彻底
C.世俗国家摆脱宗教影响 D.近代国际法初步形成
13.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3贝共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14.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后,中国在西方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愚昧落后、保守顽固的形象。然而自1920年起,一些英国文学家、哲学思想家踏上中国土地,掀起新一轮中国热。思想家罗素认为中国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形象”的变化缘于()
A.西方文化的自我审视和反思 B.国际关系格局根本变化
C.中国文化自身的先进和优越 D.中西方国际地位的互换
15.从1952年起,美国政府年均投入600万美元用于海外图书馆项目,在亚非拉国家设立的图书馆中收藏着大量介绍美国历史文化、民主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图书、期刊、小册子等,这些图书馆免费向当地社会各阶层读者开放。美国此举意在()
A.支持落后国家文化事业 B.转移冷战对抗的中心
C.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 D.应对政治多极化挑战
二、材料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马赛曲》翻译改动的部分情况
“麦须尔诗”(1873年王韬译) 用中国古典七言诗的格律来翻译,认为诗的主旨是反对国王的残酷统治,梁启超在1902年《新民丛报》中高度肯定该译稿
“法(佛)兰西革命歌”(1904年侠民译) 用文言文翻译,被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中国革命记》等转载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
“马赛曲”(1920年马骥良译) 用白话文翻译,对“citoyen”的翻译,从“体团”变为“国民”,此后白话文翻译的《马赛曲》版本不断出现
材料二 抗战时期,《马赛曲》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媒介。与此同时,《战歌》《新马赛曲》等改编作品应时而生,歌词呈现出日益严峻的国难危机,“呼吁中国同胞:不分恩怨,不分你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作一全民族革命战争。”《马赛曲》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也有启发作用,《马赛曲》中“用肮脏的血液,灌溉我们的田野”与《义勇军进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义近似,《马赛曲》中多次出现的“前进”在《义勇军进行曲》中被不断强调。
-摘编自宋逸炜《<马赛曲>在近代中国的多重变奏》
(1)据材料一,概括《马赛曲》翻译改动变化的表现,并说明变化的时代背景。(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马赛曲》翻译改动的积极影响。(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江汉关因汉口开埠而设立,是武汉在近代中国经济史上占据显要角色的身份标识。其设立引入了沿海外贸口岸的贸易制度,极大改善了中外贸易的营商环境。以直接出口而言,1880年-1888年的贸易总值为5532万海关两,超过同时期的牛庄、天津、烟台、厦门等商埠,此后发展更为迅速,1899年,其贸易净值达9088万海关两,对外进出口贸易的规模达到历史的峰值,仅次于上海。
-摘编自周德钧、蔡萌《江汉关:作为武汉城市文化意象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它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
-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江汉关设置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关税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51年 34所大学设立俄语系和科;初、高中学校优先教授俄语课程
1954年 高中外国语课程仍以俄语优先
1957年 俄语与英语比例应为1:1;高中英语课开设面扩大
1964年 《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学校教育第一外语
1978年 《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主;高考考生参加外语考试
1979年 教育部要求以英语教育为主,注意日语、德语、法语等外语多语种比例
2001年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2017年 教育部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的基础上,增加德育、法语和西班牙语。新高考外语科目可以一年两考。
-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
根据材料,提取有关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三次能源革命简表
开始时间 能源构成 主要参与国家
第一次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煤炭 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
第二次 20世纪初 煤炭、电能、原油 美国、西欧、日本、俄国等
第三次 20世纪末 原油、煤炭、电能、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 美国、西欧、日本、苏联、中国、印度等
-摘编自史丹等《论三次能源革命的共性与特性》
材料二
1975年美国通过了节能法案,对汽车每加仑汽油的最低行驶里程作出规定;西欧各国纷纷采取节能措施,如汽车减速、航班减少;1980年,通过限制室内温度等措施,西方国家取暖用油普遍下降。1975-1985年间,世界煤炭需求量增加了27%,天然气需求量增加了24%到1989年,核电已占全世界发电总量的17%在1990年的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8.6%、煤炭27.28% 天然气21.6%、水电6.72% 核电5.73%
-摘编自刘波等《石油与20世纪的变迁》
(1)结合材料一,概括能源革命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能源革命带来的启示。(2分)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三月学情调研
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C B D A D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A D A A C
16.(1)变化:从由古典格律到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翻译过程;对“citoyen”的翻译从传统语境下的“体团”变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国民”。(3分)
背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创立中华民国;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型(西学的不断传播);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开展。(5分)
(2)影响:激发民族凝聚力,鼓舞抗战热情;间接推动了《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的创作。(4分)
17.(1)影响:江汉关设置便于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挤压了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客观上有利于开埠地区的近代化。(8分)
(2)特点:凸显税制的法制化;关税制度的发展变化与经济体制的转变相适应。(4分)
原因: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等。(3分)
18.(14分)
主题1: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分)
20世纪50年代前期 优先教授俄语(1分) 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中国外交一边倒”/中苏友好同盟。(2分)
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 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1分) 和平共处五项和“求同存异”;中苏关系逐渐破裂;积极与一些西方国家/亚非拉第三世界开展友好往来。(2分)
20世纪70年代 以英语为主,多语种教育格局(1分) 对外开放;国际局势趋向缓和先后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出现第二次建交高潮。(2分)
21世纪以来 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全面发展(1分) 进一步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多边外交。(2分)
总之,我国由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再到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全面发展,反映出外交政策的调整。(1分
主题2: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体现出经济建设时代特征(1分)
20世纪50、年代前期 优先教授俄语(1分)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苏联援助;(2分)
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 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1分) 《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2分)
20世纪70年代 以英语为主,多语种教育格局(1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2分)
21世纪以来 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全面发展 (1分) 进一步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2分)
总之,我国由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再到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全面发展,体现出我国经济建设时代特征。(1分)
19.(1)与产业革命同步进行,具有阶段性;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试图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参与主体越来越多)(6分)
(2)原因:西方国家遭遇传统能源危机;第三次科技革命;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6分)
(3)树立能源安全意识,不能过分依赖外国的能源供给;推动产业革新,调整能源结构;节能意识。(任答两点得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桃源路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