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印度古称“天竺”,后来被译为“印度”并沿用至今。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2.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称为( )
A.御史大夫 B.遣唐使 C.丞相 D.太尉
3.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加强两国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
4.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史实,见证了
A.中朝友好 B.中日友好 C.中印友好 D.中波友好
5.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
A.元昊 B.玄奘 C.杨坚 D.鉴真
6.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
A.那烂陀寺 B.唐招提寺 C.敦煌莫高窟 D.白马寺
7.小明通过上网搜索得知,日本也流传“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等本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么,将中国的这些风俗习惯传入日本的是( )
A.玄奘 B.鉴真 C.遣唐使 D.文成公主
8.唐代,有许多外国科技和著作在中国传播。如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译的《九执历》、波斯学者李珣的《海药本草》都在唐朝广为流传,东罗马帝国的医术也为唐人熟知。这些现象表明唐代( )
A.医学领先世界 B.对外政策开放
C.科技发展迟滞 D.天文学进步大
9.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有这样一座著名的古寺院——唐招提寺(下图所示),修建于公元759年,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新建的盛唐建筑风格寺庙,不仅保留了完整的唐代建筑风格,还被日本誉为国宝。这体现了唐朝( )
日本著名唐招提寺主建筑
A.农业发展的水平 B.疆域范围的辽阔
C.对外开放的气象 D.社会矛盾的尖锐
10.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材料体现了法师( )
A.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 B.意志坚定、东渡传法的精神
C.披荆斩棘、开拓丝路的精神 D.不辱使命、传播文明的精神
11.“蕃坊”形成于唐朝中后期,是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在华聚居区,其办事机构“蕃坊司”主要职责是管理蕃坊事务、招徕商人和外商朝贡等事宜。这反映了当时唐朝( )
A.形成了平等互利的民族关系 B.与周边国家交往密切
C.出现了国家统一的盛世局面 D.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12.如果我们想研究唐朝时期中亚和印度的历史,最好的书籍是( )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史记》 D.《全唐诗》
13.“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唐朝与日本的关系 B.唐朝与新罗的关系
C.唐朝与天竺的关系 D.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14.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
A.钟繇、胡昭 B.颜真卿、柳公权 C.王羲之、怀素 D.赵孟頫、欧阳询
15.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 )
来自波斯的马球 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A.发达的交通 B.繁荣的经济 C.清明的政治 D.兼容并包的文化
16.观察下图,与图中路线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玄奘 B.鉴真 C.杜甫 D.毕昇
17.美国学者谢弗撰文指出:“浓缩在唐朝统治者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行求法
C.张骞出使西域 D.鉴真东渡日本
18.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构图方式来自于中亚地区,双狐双桃是中国传统图案 鎏金双狮纹银碗,其纹饰既受到萨珊(今伊朗地区)艺术的影响,又有着本土化的狮型图案
A.政治制度完备 B.中外文化交流
C.诗歌创作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
19.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有一些还身居高位。这说明唐朝( )
A.开放包容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政治腐败
20.唐朝前期的中外交流达到了20世纪之前中国对外交流的最高峰。下列对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B.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
C.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D.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21.以佛教为媒介,加强了同中国有好往来的国家是( )
A.朝鲜 B.韩国 C.印度 D.日本
22.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玄奘西行 ③唐蕃和亲 ④张骞出使西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3.在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中,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是( )
A.日本 B.新罗 C.天竺 D.波斯
24.据以下表格内容判断,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 )
单元主题: 课时 子目
第2课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
第3课 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
第4课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5.如果你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有( )
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③“遣唐使”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カ,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玄奘和鉴真的事例体现了唐朝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图二
材料:“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1)与图一图二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
(2)唐朝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请说说这是为什么?
28.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日本唐招提寺 图三中国邮政邮票
(1)图一是在中国出土,仿唐“开元通宝”的银币,它是哪个国家铸造的?
(2)图二安放着唐朝哪位高僧的坐像?
(3)图三描述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哪一史实?由他口述,弟子记述的著作是?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三幅图,说说唐朝对外交流的两种形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B D B C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B B D A A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B C D
1.B
【详解】根据题干“印度古称‘’天竺‘’,后来被译为‘印度’并沿用至今。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和所学知识可知,在玄奘西行天竺之前,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排除A项;阿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的杰出代表人物,排除C项;崔致远是新罗人,后入唐为官,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称为“遣唐使”,B项正确;御史大夫、丞相、太尉都是三公九卿制度中的官职,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概况:十几批(次数多),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规模大),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B项正确;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史实不能见证中朝、中印、中波友好,排除AC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据题干“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D项正确;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排除A项;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排除B项;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和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B项正确;那烂陀寺在印度,排除A项;敦煌莫高窟在中国,排除C项;白马寺是东汉时期在洛阳修建的佛教寺院,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据材料“传入日本的”并结合所学可知,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 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C项正确;玄奘西行天竺,没去过日本,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与节日无关,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与日本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唐代,许多外国的科学技术和著作在中国传播,这体现出对外政策是开放的,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外国著作在中国传播,这体现不出医学领先世界,也体现不出天文学进步大,排除AD二项;唐代科技发展是领先的,排除C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体现了对外开放的气象,C项正确;农业发展水平表现在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方面,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无法反映疆域范围的辽阔,排除B项;社会矛盾的尖锐与鉴真东渡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并结合所学知识,西行求法的是玄奘法师,而“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表达出玄奘西行求取佛法志向十分坚定,体现了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A项正确;“东渡传法”指的是高僧鉴真,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玄奘西行与开辟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玄奘西行并不是接受使命出发,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蕃坊、蕃坊司”可知,这是管理外国人的地方和机构,这体现出对外国人的接纳,是开放包容的国家姿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外关系,不是民族关系,排除A项;“蕃坊”形成于唐中后期,是阿拉伯、波斯商人在华聚居区,阿拉伯、波斯在西亚,不是我国周边国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外交,不是内政,没有体现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在贞观初年到天竺学习佛教,回国后,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介绍了中亚和印度的历史,B项正确;《西游记》是一部小说,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依据,排除B项;《史记》记述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排除C项;《全唐诗》是一部范围较广的唐诗总集。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由此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唐朝与新罗的关系,B项正确;日本物产没有居唐朝首位,排除A项;我国唐朝时期向天竺学习佛法,与题干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突厥没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代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诸遂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 大书法家是颜真卿,自创“颜体”,其楷书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滑,气势庄严雄浑;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心裁,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俊丽、骨力劲力,后人把柳书和颜书并成为“颜筋柳骨”,B项正确;钟繇、胡昭是三国魏初时期,二人皆以工书擅名,世谓“胡肥钟瘦”,排除A项;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排除C项;赵孟頰是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来自波斯”、“来自西域”、“来自印度”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唐王朝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兼容并包外来文化,和交通、经济以及政治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从长安经西域到达天竺,是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的路线,A项正确;鉴真的事迹是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排除B项;杜甫是唐朝诗人,毕昇是北宋匠人,他们没有西行天竺的经历,排除C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依据题干“浓缩在唐朝统治者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可知,题干强调的是亚洲国家来到唐朝的史实,A项正确;玄奘西行求法、鉴真东渡日本反映的是唐朝人走出去的史实,排除BD项;张骞出使西域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A项。
18.B
【解析】略
19.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可知,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这体现出唐朝的高度自信和高度开放,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不能体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排除BC二项;材料体现的政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玄奘西行天竺,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C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排除A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媒介是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唐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各国风情,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可见,印度以佛教为纽带,加强了同中国的友好往来,C项正确;朝鲜、韩国不是以佛教为媒介加强同中国的友好往来,排除AB项;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华,而不是“以佛教为媒介”,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在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②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③唐蕃和亲是唐朝时期民族交往的形式,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排除BC项; ④张骞出使西域是西汉时期,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与唐朝交往的有众多国家。其中,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B项正确;日本与唐朝的交往主要指的是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排除A项;唐朝与印度交往主要指的是玄奘西行,排除C项;波斯与唐朝交往密切,但不是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盛世局面的出现。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以“和”为贵的民族关系,如文成公主入吐蕃等;对外的友好交往关系,如玄奘到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等;辉煌的隋唐文化,如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在时代。因此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期,C项正确;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5.D
【详解】唐朝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发展,诗歌成就巨大,而且此时茶文化初步形成,①符合题意;唐朝时期手工业发达,唐三彩是著名的陶器,②符合题意;唐朝时期注重发展与外国的友好关系,日本和天竺都与中国友好往来,③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国家提供了真才实学的官员,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三项的内容都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26.(1)开放(或开明)
(2)示例:观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有所发展。
论述: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历经艰辛,十余年,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唐朝除了向外学进来,也有向外传播出去,如朝鲜、日本向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唐玄宗时,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结论:可见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既有向外学进来,也有向外传播出去,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详解】(1)对外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体现出唐代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交流繁荣。
(2)论述:根据材料提出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注意理论结合。根据材料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可以体现出观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有所发展。关于理由:根据观点和所学知识可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历经艰辛,十余年,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唐朝除了向外学进来,也有向外传播出去,如朝鲜、日本向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唐玄宗时,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结论:可见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既有向外学进来,也有向外传播出去,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27.(1)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原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策开放;文化繁荣。
【详解】(1)史实: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与图一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是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与图二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是玄奘西游。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为中印的友好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反映出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派遣使臣到唐朝学习也反映了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
(2)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以及文化繁荣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所以唐朝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28.(1)日本
(2)鉴真
(3)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记》;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
(4)向外国传播先进文明;主动学习外国先进文化。
【详解】(1)国家:根据“和同开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日本在学习唐朝文化的过程中,仿唐“开元通宝”的银币,铸造的本国的货币,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2)高僧:根据“日本唐招提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由唐鉴真主持,于759年建成,与东大寺的戒坛院并为传布和研究律学的两大道场;安放着唐朝高僧鉴真的坐像,金堂、经藏、鼓楼、鉴真像等被誉为国宝。
(3)史实: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描述的是唐朝的玄奘西行的史实,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他口述,弟子记述的著作是《大唐西域记》,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国和天竺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4)形式:根据三幅图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的友好往来,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向外国传播先进文明;中国和印度的友好往来,体现的是中国主动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往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