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部编版历史第1-2单元学情检测
八年级 历史 满分:70分 时间:6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国旗已经上升到旗杆的尖顶,开始在人民首都的万里晴空迎风招展。……将永远飘扬在人民共和国的大地上。”194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这一现场直播见证了( )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对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简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B.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先后经过七次反复讨论和修改,其中包括500多名政协代表分组讨论两次,起草小组讨论三次,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两次,再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据此可知,《共同纲领》的制定( )
A.体现民主协商的原则 B.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C.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D.推动了统一战线形成
4.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真正实现了国家统一 B.中国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
C.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D.中国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5.下图所示是20世纪中叶西藏经历的三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对第一次变革理解正确的是( )
A.百万农奴翻身获解放 B.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C.促进民族繁荣和发展 D.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6.关于下列两幅图片内容的内在联系论述最准确的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实现了统一 B.新中国的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重要前提
C.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7.1950年12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国的公私财产,并禁止一切在美国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港口。1950年12月28日,中国政务院发布《关于管制美国在华资产、冻结美国在华存款的命令》,双方采取这些措施的背景是( )
A.开国大典的举行 B.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C.一五计划的实 D.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
8.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的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罗盛教 D.杨根思
9.1950年,刘少奇在一次报告中提到当前中国“农村中百分之九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报告旨在强调( )
A.进行集体协作的可行性 B.建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C.克服财政困难的急迫性 D.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0.如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类别 棉花 粮食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新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土地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政权 D.土地改革促进了工业化建设
1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当时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上述人口流动( )
A.支援了工业化建设 B.适应了土地改革的需要
C.加快了农业集体化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2.以下属于 “一五” 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果的是( )
A. 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B.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D.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13.人民币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这些设计寓意我国( )
A.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 B.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4.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请判断下列哪一项是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
A.“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C.“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权利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6.下图为我国1956年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成分的比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国民经济的调整
17.“当中共领导人为新形势制定政策时,他们开始以一种更自觉的判断态度审查苏联模式。在此之前,毛泽东及其助手已经对苏联的榜样作了重要的改变,并且发出了使苏联的经验适合中国国情的号召……毛泽东晚至1956年1月仍公开表示中共不过是在苏联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A.经济建设照搬苏联模式 B.完全避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C.已经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D.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18.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次会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
A.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进行土地改革 D.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段话总结的是( )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影响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20.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局面 B.迅速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貌
C.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 D.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1.小刚同学在学习中国现代史时,做了如下课堂笔记。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京召开八大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6年,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A.新中国工业化的艰难起步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D.伟大的历史转折
22.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科学家们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利伟 D.袁隆平
2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图中三位英雄人物的纪念馆相继建成,他们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A.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4分)
2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一系列成功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度,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任务一【屹立东方】
材料一 天色已晚,天安门广场这时变成了红灯的海洋·····举着红灯游行的群众像火龙似的穿过全城,使新的首都沉浸在狂欢里,直到深夜。····这是一个民族在欢呼中焕发新生的日子,这是一个民族向着百余年战乱屈辱历史的告别。
--摘编自孙承斌、谭浩、白瑞雪《中国曙光一1949年10月1日历史一幕再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天安门广场这时变成了红灯的海洋”的历史事件。(1分)谈谈你对民族“焕发新生”的理解。(2分)
任务二【社会改造】
材料二 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实行这个方针主要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着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发展资本主义的一面,又有拥护共同纲领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公方代表掌握了企业的领导权,同时给资本家一定的利润.有利于使用资本家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使生产力得到提高。
--摘编自邵纬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的原因,(2分)并说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的意义。(2分)
任务三【工业崛起】
材料三 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上下一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摘编自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
(3)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2分)
任务四【道路探索】
材料四
根据材料四,指出图中第4分段国民生产总值出现什么变化?(1分)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大事件(20世纪50—70年代)
时间 事件(部分)
1949年 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土地改革;
1953年 抗美援朝即将结束;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
1953年 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开始。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8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1年 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请写出1950年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指导文件,并列举一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4分)
(2)从上表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8分)
八下部编版历史第1-2单元学情检测
1-5CBABB 6-10 BDADB 11-15ACADA 16-20CDDDD 21-23CDB
24.
(1)历史事件: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存在两面性,既追求自身的利润,又拥护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使国家掌握了企业的领导权:成功改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提高社会生产力。
(3)经济状况:工业落后.重工业比重低。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制定了正确的发展规划: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上下一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
(4)变化:先减少,再增加。
原因:国民生产总值减少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之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是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开始调整国民经济。
(1)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论述题:
观点:符合国情的政策推动国家的发展。
论证:
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地制度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一政策契合当时“农业大国、农民占多数”的国情,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原始资本。
论证: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介入,并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直接威胁中国东北边境安全。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复杂国内外形势下,立足国情作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实践证明,抗美援朝的胜利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
结论:符合国情的政策促进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国家问题,促进国家发展。
观点: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论述:1950—1953年,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结论: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我们要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举措,促进国家发展。
论点: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好经济。
论证:①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农民虽有田,但分散的个体经营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提高生产力,中央实行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劳动力,改善了农民生活。实行"赎买政策"公私合营,实现了和平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②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提出"多快好省"的路线,全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错误政策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明显好转.
结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我们要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八下部编版历史第1-2单元学情检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