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练习
一、单选题
1.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这一规定旨在( )
A.实现三权分立 B.提倡自由平等 C.维护民主共和 D.结束封建专制
2.竹枝词属于民歌体裁,又称竹枝曲、竹枝歌等。从“自开海禁五洲通,水陆舟车疾似风, 百货遍流全世界,商家发达正无穷。”到“沪城得力半商团,革命心思早郁盘,但听一声鼙鼓起, 岂甘袖手作旁观。”其主题的变化反映出( )
A.上海由闭塞到开放 B.立宪思想广泛传播
C.商业进步引爆革命 D.文学映照时代变迁
3.据昭通县志稿载:“民国创兴,起义者纷纷不一,众议改用阳历,即以其年一月一日为‘元旦’,各省军、政学界共同庆祝,由是造印历书者阴阳并载。军、政俱用阳历,民众、农、商,凡年节一切仍用阴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历法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 B.侧面反映辛亥革命群众基础深厚
C.东方传统文化对西方产生了影响 D.晚清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复杂性
4.有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其意在说明民国初年( )
A.君主专制政体得以确立 B.社会习俗得以全面改观
C.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 D.社会科技文化全面转型
5.下表是晚清著名记者徐凌霄的求学大事记。这样的求学经历最主要得益于( )
求学经历 主要内容
初入学为生员 岁经两考,名列第一,补廩生
考入山东客籍高等学堂 兼学中西课程,熟练运用英语
通过京师学部考试 授予举人出身
考入京师大学堂 学习土木工程专业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民国建立 D.新文化运动
6.中国的民营工业在1905—1909年间出现了一次发展高潮。资本万元以上的民营厂矿达238家,资本额6121.9万元,较之前增长三倍以上,该高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民族矛盾缓和 B.经济政策调整 C.列强设厂刺激 D.引进先进技术
7.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的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草案《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在鄂州域内,同受鄂州政府之统治;若在他州域内,亦暂受鄂州政府之统治,俟中华民国成立时,另定区划”。据此可知《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
A.配合了革命斗争形势发展 B.受《临时约法》原则的影响
C.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保障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
8.如下图是发表在1912年《民立报》上的一幅新闻漫画《辞旧迎新》:图中的背景是挥动双手和帽子的欢呼雀跃的人们,图的中间部位是一面旗帜,一条龙正从旗帜中仓皇出逃。这幅漫画说明了( )
A.传统封建制度被推翻 B.复辟帝制遭到强烈反对
C.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 D.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9.1888年,葛士浚所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将机器制造、铁路、工矿、银行、邮政等诸多实政归为“洋务”。1902年刊行的《皇朝道咸同光奏议》把“洋务”范畴限定在交涉、教案和出洋三项,将商务、矿务、铁路等事项归为“时务”。这种转变源于( )
A.中体西用的思想导向 B.西方新知的深入传播
C.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动 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10.1907年,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裁抑督抚之权限”,将“财政及兵马之事权,悉收回于中央政府”,因遭到大部分督抚反对,收效甚微。这反映出( )
A.晚清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B.中央与地方关系日趋紧张
C.清政府丧失自我革新能力 D.中国政治近代化步伐加快
11.1903年9月,清政府设商部,专司工商事宜,宣称“以保商为己任”。第二年,清政府又核准颁行《商会简明章程》,规定“凡属商务繁富之区……宜设立商务总会,而于商务稍次之地,设立分会”。这些举措( )
A.遏制了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顺应了经济近代化客观需求
C.延续了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 D.阻止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 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这些规定( )
A.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B.杜绝了袁世凯专权的可能
C.反映了民主理念深入人心 D.体现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13.据统计,直至20世纪初叶,中国地主土地自营比重全国平均约在20—25%左右,地主雇工经营虽有某些发展,招佃收租仍是地主土地最基本的经营方式。这表明当时( )
A.外国侵略尚未对农村造成影响 B.保守思想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
C.封建地主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D.农业资本主义在中国无从发展
14.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留在武汉的新军人数约7000余人,举义后所存老兵不过是二三千人,这些人全部充任下级干部还不够,军政府临时招募新兵,后兵数扩足到25000人,湖南军政府军队只有18000人左右,独立后增加了五倍。这表明( )
A.革命在发展的同时存在隐患
B.民主革命社会基础扩大
C.革命党人策略较为灵活务实
D.三民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15.下列为1905年湖南公费留日学生黄尊三在日本写下的三则日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 )
1905年6月17日 阅报载,清室派庆亲王、端午桥、戴鸿慈、徐世昌四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以为立宪之预备,果尔,亦祖国前途之幸也。 1905年6月28日 卧病看《新民丛报》,论满洲外交问题,主张以满洲为永久中立地,分藩而治。余意满洲属吾国完全领土,虽旅大为外人租借,然岂可举全境放弃,殊不以梁(启超)言为然。 1906年5月28日 余于革命事情,素未参加,虽心仇“满清”,赞成民族革命,奈为学业所困,未得从事奔走,亦恨事也。
①政治态度从赞成改革发展为倾向革命 ②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政治形势变化
③积极从事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④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1912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纷纷停止向南京临时政府解送税款,这直接切断了临时政府本应获得的税收款项,使之无法建立财政信用,更难以发行公债筹措资金。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B.临时政府性质的改变
C.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 D.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学堂教育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武昌起义)之目的则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
——摘编自宋教仁《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1913年)
材料二 我以世界革命运动自俄革命成功以来已经转了一个大方向,这方向就是“无产阶级获得政权来改造社会”。不懂的人以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以暴易暴的,不知列宁及万国共产党已再三宣言,专政是由资本主义变到共产主义过渡时代一个必不可少的办法。……试问政权不在手,怎样去改造社会?……战胜的国际的托拉斯的组织(指国际联盟)将越发巩固,工人真是动也动不得了!第二次资本家的大战战场必在中国。我们还不应准备么?
——摘编自蔡和森《关于中国革命问题致毛泽东同志的信》(19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蔡和森的革命观。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地方,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在某些方面是失败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人们习惯于就辛亥革命本身来思考辛亥革命,时间视野往往局限于辛亥革命前后几年,很少对其进行长时段的历史思考。在较短时段的历史“延长线”上,我们应该特别关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纵向联系。也就是说,以辛亥年为原点,至少分别向前和向后追溯10余年,考察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以揭示其潜在的历史因果之链。
而在长时段意义的历史“延长线”上,除西潮东渐、社会转型、现代化这些长程历史因素外,还应将辛亥革命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视野中进行观察和评价。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民族复兴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循此主题和主线,或可打破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之间的界限,将近代以来的民族运动、改良运动、革命运动,乃至今天还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等,作通盘性、全局性的考察,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摘编自马敏《构建中国自主的辛亥革命史知识体系的启示》
根据材料中的研究视角,选择较短时段或长时段的历史“延长线”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开阐述。(要求:自拟观点,观点正确,逻辑清晰,阐述充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C B B A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C A B D
1.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它宣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其颁布的直接目的是巩固新政权,加速清政府的瓦解,根本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篡权,维护民主共和制,C项正确;三权分立以及提倡自由平等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立法的思想理论,并非其最终立法的目的,排除AB项;结束封建专制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第一首竹枝词“自开海禁五洲通,水陆舟车疾似风,百货遍流全世界,商家发达正无穷”反映了近代中国开海禁后,上海商业因对外交流而繁荣的景象,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第二首竹枝词“沪城得力半商团,革命心思早郁盘,但听一声鼙鼓起,岂甘袖手作旁观”则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商团积极参与革命的情况,这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契合,所以竹枝词主题的变化反映了文学映照时代变迁,D项正确;根据材料,“自开海禁五洲通,水陆舟车疾似风,百货遍流全世界,商家发达正无穷”确实体现了上海在开海禁后与世界的联系加强,商业繁荣,但不能就此得出上海由闭塞到开放的结论。上海在开埠之前并非完全闭塞,而且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竹枝词主题的变化,并非单纯描述上海的开放过程,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竹枝词内容主要围绕商业发展和革命参与,没有涉及立宪思想的相关内容,如立宪派的主张、活动等,所以不能得出立宪思想广泛传播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虽然第一首竹枝词提到了商业的发达,但第二首竹枝词中“沪城得力半商团,革命心思早郁盘,但听一声鼙鼓起,岂甘袖手作旁观”主要强调的是商团参与革命,并没有表明是商业进步直接引爆了革命,革命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商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民国初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众议改用阳历,军、政俱用阳历,民众、农、商,凡年节一切仍用阴历”可知,民国时期虽然决定改用阳历,但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军政界用阳历,而民众、农、商在年节等方面仍用阴历的情况,这体现了在历法改革过程中,新历法的推行并非一蹴而就,存在着从旧历法到新历法的过渡阶段,反映了历法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A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中仅提到了历法使用在不同群体中的差异,并没有关于辛亥革命群众基础的相关内容,无法从历法使用情况得出辛亥革命群众基础深厚的结论,实际上,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依靠的是新军和会党等力量,排除B项;根据材料,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国内阳历和阴历的使用情况,并没有涉及东方传统文化对西方产生影响的内容,排除C项;根据材料,材料强调的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历法使用情况,而不是晚清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情况。此时晚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存在晚清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根据材料“‘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表明民主共和观念获得广泛认可,C项正确;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帝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排除A项;革命后虽然出现了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的社会新气象,但“全面改观”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革命并没有实现社会科技文化的全面转型,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等。徐凌霄考入山东客籍高等学堂、通过京师学部考试授予举人出身、考入京师大学堂的经历都与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相关,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大学堂尚未建立,排除A项;民国建立于1912年,材料中徐凌霄获得举人出身,可知是清末的教育体系,与民国建立无关,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发生在民国时期,且主要倡导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与材料叙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190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01 年清政府实行 “新政”,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如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等,这些政策调整为民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相对有利的环境,刺激了民间投资办厂的热情,促进了民营工业在这一时期出现发展高潮,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05—1909 年间,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局面,如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划分势力范围等,民族矛盾并没有缓和,排除A项;列强设厂主要是在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纷纷在华设厂,对中国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不是 1905—1909 年民营工业发展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引进先进技术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不是导致这一时期民营工业出现发展高潮的主要因素,且题干中也没有相关信息表明这一时期有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据材料“在鄂州城内,同受鄂州政府之统治”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北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在鄂州及其他一些地区受鄂州政府统治,这是在为革命政权在一定区域内确立统治秩序,有利于巩固武昌起义的成果,配合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颁布时间是1911年10月,排除B项;《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主要是关于政权组织等方面的规定,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排除C项;《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只是在局部地区对政权等进行了规定,不能保障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据材料“1912年”“新闻漫画《辞旧迎新》”“是一面旗帜,一条龙正从旗帜中仓皇出逃”,结合所学可知,龙代表封建皇权,龙从旗帜中仓皇出逃,意味着封建皇权退出历史舞台,而人们欢呼代表对新政权的认可,体现了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C项正确;虽然龙象征封建皇权,但仅从漫画中龙从旗帜出逃不能直接得出传统封建制度被推翻,封建制度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等还存在,排除A项;图中没有明显体现出是针对复辟帝制行为,也没有信息表明人们是因为复辟帝制而欢呼,排除B项;漫画没有直接体现武昌起义相关信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和漫画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888年是洋务运动时期,当时引进西方机器制造、发展铁路等被视为洋务的重要内容,而到1902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推行“新政”等改革措施。此时将商务、矿务、铁路等归为 “时务”,强调其紧迫性,而把 “洋务” 限定在交涉等方面,是为了适应新的政治局势,试图通过变革来挽救统治,C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强调以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为根本,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1902年,清政府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差距,还有政治体制、社会变革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该思想导向无法解释这种范畴的转变,排除A项;西方新知的深入传播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观念,这种划分更多地是基于当时政府的政策需求、政治目标以及对国家发展方向的考量,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是甲午战败后强调通过发展实业来拯救国家的思潮,这种思潮会对国家政策有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划分更多地是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而做出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1907年清政府试图通过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削弱督抚权力的失败,深刻反映了晚清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深层矛盾,改革的失败折射出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C项正确;晚清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开始于19世纪50至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后,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地方督抚反对清末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无法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日趋紧张”,排除B项;材料中地方督抚是反对行政制度改革的,对政治近代化是阻碍,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3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以保商为己任”“凡属商务繁富之区……宜设立商务总会,而于商务稍次之地,设立分会”及所学可知,随着西方商品及资本的不断入侵,清政府认识到振兴实业和建立商会的重要性,这顺应了经济近代化的客观需求,B项正确;晚清商会的成立与商业的发展无法阻止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排除A项;清政府在商业上的一系列举措并未触及封建统治根基,无法延续其统治,排除C项;清政府的这些举措并不能阻止主西方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与“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务员副署临时大总统提出的法律案对总统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作为内阁首脑的国务员具有行政权而对国家元首总统的行政权力进行制约,这体现责任内阁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职责,故这些规定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A项正确;虽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但袁世凯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最终还是破坏了这一制度,实现了专权,所以这些规定并没有杜绝袁世凯专权的可能,排除B项;材料中的这些规定主要是关于政治体制的构建,更多地是从制度层面进行设计,不能直接反映民主理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体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内容,无法得出“体现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叶的中国。根据材料“地主雇工经营虽有某些发展,招佃收租仍是地主土地最基本的经营方式”可知,在20世纪初叶,虽然地主土地经营方式有一定变化,但最基本的还是传统的招佃收租,说明封建地主在经营本质等方面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关系依然占据主导地位,C项正确;20世纪初叶,外国侵略已经对中国农村造成了深刻影响,比如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等,A项中“尚未对农村造成影响”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地主土地经营方式的状况,没有提及保守思想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制约,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材料中显示招佃收租是主要经营方式,但不能就此说农业资本主义在中国无从发展,事实上当时已经有一定的农业资本主义经营的发展,比如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农牧垦殖公司等,“无从发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湖北军政府成立后,新军人数不足,临时招募新兵,湖南军政府军队人数不足,临时招募新兵,如此快速扩充军队,可能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军队凝聚力和战斗力难以保证等问题,这说明革命在发展的同时存在隐患,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湖北和湖南军政府军队人数的变化情况,没有涉及到民主革命社会基础的范畴,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出革命党人在军事、政治等方面有什么具体的策略,只是在陈述军队人数扩充这一现象,与革命党人策略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三民主义传播情况的表述,军队人数的增加不能直接等同于三民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作者从认为立宪为国家之幸,到赞成民族革命,说明作者的政治态度从赞成改革发展为倾向革命,①符合题意;作者阅报载,卧病看《新民丛报》,说明作者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政治形势变化,②符合题意;从“亦祖国前途之幸也。”到“赞成民族革命,奈为学业所困,未得从事奔走,亦恨事也。”,体现了作者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作者从赞成改革发展为倾向革命的历程,而非积极从事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受到各省纷纷停止向南京临时政府解送税款的影响,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困难,政府运作难以为继,联系所学,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弱小,导致辛亥革命失败,D项正确;北洋军阀割据是在袁世凯死后形成的,排除A项;1912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不曾改变,排除B项;1912年8月国民党才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原因:科举制度自身的弊端(科举忽视对品行的考察);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近代教育不断发展的结果;科举人才无法满足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积极倡导;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发展的结果。
(2)特点:储才和教育普及相结合;育才和选官相结合;传统教育和近代教育相结合;注重技能实用性;注重学生品行教育;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服务。
【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可得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新的人才选拔需求;据材料“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可得出科举制度无法满足普及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需求;据材料“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可得出科举制度忽视对品行的考察,存在弊端;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无法满足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也要求改革旧的选拔制度;此外,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积极倡导和向西方学习的深入也是推动科举废止的重要因素。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可得出储才和教育普及相结合;据材料“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可得出注重学生品行教育;据材料“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可得出注重技能实用性;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学堂教育的特点还包括育才和选官相结合,即学堂教育不仅为了培养人才,也为了选拔官员;传统教育和近代教育相结合,即在保留一些传统教育内容的同时,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服务,以维护其统治为最终目的。
18.(1)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军阀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先后发生“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维护共和事件。
(2)从蔡和森革命观形成的背景的角度。如: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从蔡和森革命观的内容的角度。如: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有力武器。
从蔡和森革命观形成的影响的角度。如:蔡和森的革命思想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详解】(1)(1)根据材料“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军阀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发生“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的事件。
(2)(2)根据材料“我以世界革命运动自俄革命成功以来已经转了一个大方向,这方向就是‘无产阶级获得政权来改造社会’”可从蔡和森革命观形成的背景的角度得出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专政是由资本主义变到共产主义过渡时代一个必不可少的办法”,从蔡和森革命观的内容的角度得出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有力武器。根据材料“工人真是动也动不得了!第二次资本家的大战战场必在中国”,从蔡和森革命观形成的影响的角度得出蔡和森的革命思想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变化:辛亥革命前人们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辛亥革命后人们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2)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
分析: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变化:据材料“众人迷信他,尊崇他”得出辛亥革命前人们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据材料“清朝皇帝溥仪……比寻常人还要可怜”并结合所学可知,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清帝溥仪退位,辛亥革命后人们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意义:据材料“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据材料“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扫除了一些束缚和障碍,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 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分析: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失败的直接表现是,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的手中,民主共和未能实现,反而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和独裁统治。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层和主要表现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未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0.
观点:辛亥革命彰显了民族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重大意义。
阐述:1898年的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但是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最终以失败告终。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汲取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意识到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正当性:清末新政的推行及挫败,进一步促进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使得辛亥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辛亥革命成功后,虽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窃取,但是民主政治取得了一定进步,民主共和观念也逐渐影响社会,中国近代化取得重大进步。这为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详解】本题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设问要求根据材料中的研究视角,选择较短时段或长时段的历史“延长线”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开阐述。所以该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中所阐述的历史研究方法,就是把辛亥革命与其前后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联系到一起,从而理解辛亥革命在较短时间段(如辛亥革命前后十几年之间)或者长时段(如辛亥革命前后三五十年乃至更久)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较短时间内的影响可以结合辛亥革命之前戊戌变法的概况反映辛亥革命的影响,可进行阐述如下:1898年的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但是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最终以失败告终。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汲取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训,意识到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正当性:清末新政的推行及挫败,进一步促进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使得辛亥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辛亥革命成功后,虽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窃取,但是民主政治取得了一定进步,民主共和观念也逐渐影响社会,中国近代化取得重大进步。在长时段来看,为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进行总结: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8课 辛亥革命 练习(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