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六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在四川濛溪河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掘出超过10.5万件石器、动物化石及碎屑,同时亦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植物遗存和少量木器、骨器等其他遗存。福建平潭县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工作揭示了21个贝壳堆积坑,其中包含19种可食用贝类,主要为丽文蛤。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则发现了多组规模宏大的史前水利系统,这些系统是根据地形而设计的,此外还出土了大量蛋壳彩陶、彩陶纺轮、朱绘黑陶、双腹仰折陶器等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 )
A.历史悠久 B.内涵丰富 C.起源独特 D.多元一体
2.秦汉继承了先秦时期护林制度,设立“少府”“水衡都尉”“斡官”“东园主章”及特殊地区的“木官”等专门的机构与职官管理林木资源,严禁人们乱砍滥伐,主张“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到东汉时,人们的防火意识进一步加强,《后汉书·王符列传》载:“夫山林不能给野火,……皆所宜禁也。”同时人们的护林措施得到加强。这些举措反映出秦汉时期( )
A.法律体系的完善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资源管理的进步 D.生态意识的普及
3.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一文中,详尽地记载了郎官的任官资料。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细致梳理,研究者发现诸多郎官的职位变动与当时朝廷所实施的关键政策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例如,在朝廷积极推行水利建设政策的背景下,水利部门的郎官人数出现了显著的增长,且这些郎官多数具备水利工程方面的实践经验,来源于地方官吏。这一现象揭示了唐代官僚体系( )
A.官职选拔过程中对专业技能的重视
B.行政管理活动受到政策导向的显著影响
C.地方与中央之间人才流动的频繁性
D.郎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4.在宋代,一种文化现象显著:众多文人热衷于组建或参与各类文化社团,这些社团涉及诗词、绘画书法、金石等多个领域。苏轼及其友人的西园雅集,吸引了当时众多文人墨客进行文艺创作与交流。这种文化社团的兴盛,体现了宋代( )
A.文化繁荣与多元融合 B.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文人社会地位的下降 D.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5.下表展示了明清时期部分商人的事迹。通过分析表中信息,可以观察到明清时期( )
商人事迹
山西人赵沈贾西宁、尝收木棉数万斤,鬻于市,仆潜轻其衡,沈侦觉,折衡逐仆
安徽人吴勉学博学藏书,尝校刊经史子集及医书数百种,雠勘精审
浙江人卓禺为善里中,尝斥千金,修桥梁之圯坏者,岁饥出困鼎,所全活以百数
A.商人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B.社会普遍推崇重义轻利观念
C.商人群体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D.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6.1872年12月,针对轮船招商局的筹办事宜,《申报》发表了题为《论内地通行轮船事宜》的社论,指出轮船之开,可以拉动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为民船舵工、水手提供新的岗位,“诚有利而无害者”,所以应大力发展由此可推断,当时( )
A.社会对洋务新政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B.重农抑商政策遭遇了重大挑战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得到了认可
D.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先进
7.1906年,大理院以考试方式招收录事官,“掌缮写文牍、承办庶务”,秩八、九品。据《大公报》报道:入考者二百八十余名,由原刑部左侍郎、现任大理院正卿沈家本亲莅考场为考试命题,试题为论“法者,天下之仪”。这次考试( )
A.利于推动清末政府改革的发展 B.是对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C.反映了对司法文书工作的重视 D.开创了选拔人才的新途径
8.全国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干部体系中,村级干部占据着特殊且关键的地位。他们承担着连接党员与民众的桥梁作用。为了迎接更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加强了对村级干部的培训力度。基于此,村级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 )
A.促进了军民关系的和谐发展 B.培育了全国民众的爱国情感
C.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化进程 D.强化了基层的战斗堡垒功能
9.据学者统计,宪法草案颁布前,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工作安排,先后对宪法草案以座谈讨论的方式发表意见的代表有8000多人;宪法草案颁布后,响应着毛泽东“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的要求,有1.5亿人对宪法草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列诗句能印证材料现象的是( )
A.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B.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C.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0.1996年第四季度,铁路、民航、交通、邮电、卫生等十大“窗口行业”和部门率先实施了以“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相继推出150多项改进服务的措施和30余个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情支持。这主要体现出( )
A.窗口行业的服务水平决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B.政府引导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
C.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
D.政府参与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规划的实践
11.观察尼罗河定期泛滥及其影响的示意图,该河水泛滥现象( )
A.导致了古埃及政权难以实现稳定统一 B.抑制了古代埃及地区农业的发展
C.塑造了古代埃及居民乐观的生活态度 D.引致了古代埃及文字发展的停滞
12.下表为欧洲中世纪著作内容的部分节选。据表可知,这时期欧洲( )
著作 内容节选
《中世纪厨房:一部食谱社会史》 1405年塔林(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首都)市政府举办的一场宴会上。有生姜、胡椒、小豆蔻等异国调料和白糖、食盐、葡萄干、米饭
《中世纪的城市》 将几袋小麦在适当的时候运到适当的地点,就足以获得巨额利润,不久之后这些在世间流浪的无业游民的贫苦群众之中会出现新的富豪;乡村向城市供应粮食,城市反过来向乡村供应商品和产品
A.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 B.国际市场初步形成
C.商品经济繁荣与发展 D.城乡经济联系紧密
13.自17世纪起,英国在印度的影响力逐步增强,然而印度的王公贵族间仍旧维持着戒备与争斗的状态。至19世纪中期,英国所招募的印度土兵数量几乎达到了在印度的英国军官及其他在册人员总数的五倍。这一现象揭示了( )
A.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广泛影响
B.内部纷争促进了对英国的殖民扩张
C.英国实施的分而治之统治策略
D.印度人民民族国家意识的相对薄弱
14.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左翼领导人哈尼建立“伦敦民主协会”,协会由最穷苦的码头工人和纺织工人组成,要求在英国建立由工人阶级掌权的民主共和国,主张土地、矿山国有化及保障言论自由,并认为被压迫者在斗争中有权使用压迫者用来反对他们的一切手段。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阶级聚焦经济权益争取
C.民主政治诉求推动社会变革 D.工人运动目标明确手段激进
15.在1914年至1941年期间,全球经济呈现出显著的解构趋势。国际贸易量急剧缩减,资本流动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未能实现完全复苏,且在1929年经济大萐条后进一步锐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恢复至1913年的水平。这一现象本质上揭示了世界经济( )
A.在各国发展差异日益显著 B.内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C.亟需国家调控与国际协调 D.开始走向区域化和集团化
16.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次日,英国漫画家吉尔伯特创作了漫画《铁幕下的窥视》(如下图所示)。该作品反映了( )
A.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英国企图恢复欧洲的霸主地位
C.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D.制度对抗成为国际冲突的根源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代,存在一套完备的户籍管理制度。各郡国每年均须“岁尽遣吏上计”,确保中央政府能够详尽掌握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户籍数据。据史料记载,“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随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加之社会相对稳定,人口数量显著上升,在武帝初期达到顶峰。然而,武帝中后期频繁的军事行动导致国力大损,“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至武帝晚年,鉴于征伐带来的严重后果,颁布轮台诏令;推行代田法以恢复生产。昭帝时期,“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宣帝时期人口数量继续增长。
——摘编自葛剑雄《西汉人口考》
材料二
——摘编自朱延惠《对鸦片战争前清朝人口统计的历史思考》
(1)西汉人口数量变化具有波动性,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武帝末到宣帝时人口继续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盛世时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和之后,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有着巨大差异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及基本上属于社会王艾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比重为92.9%,占到了国民收入的绝大多数。1956年与1955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6.4%,工业总产值增长28.2%。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逐年都有所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证明了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摘编自韩晓青《社会主义改造既未“改早”,更未“改错”》
材料二 近30年的改革开放,促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渐进式转型,我国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基本完成了从总体上的计划管理向总体上的宏观调控的转变,完成了国家计划向国家规划的转变。从“九五”计划到“十五”计划,国家计划的性质越来越变成市场经济的计划。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2006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长期计划就更名为中长期规划,规划中添加了更多强调民生和民意的表述,在改革和发展取得成果的同时,注重让各个层次的老百姓切身地获得经济发展的实际利益。
——摘编自刘瑞《从计划到规划:30年来国家计划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变革。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体系的转型
1641年 正式取缔了封建社会舆论钳制的象征机构——“星室法庭”,即皇家出版法庭
1649年 1649年克伦威尔发布命令,除特许者和官方报刊以外,一律禁止出版印刷活动
1662年 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制定颁布新出版法,强化对印刷出版的控制
1694年 国会不得不宣布废止复辟王朝恢复的一切封建专制新闻法及相关法规
1792年 制定《福克斯诽谤法案》,逐步形成双权制衡审理机制
1853—1861年 撤销一系列出版印花税制度
1868年 打破了禁止记者报道国会的所谓“特权”的惯例
——摘编自李磊《英国近代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体系转型确立模式研究》
材料二 1948年1月杜鲁门签署《史密斯-蒙特法案》,即《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案》,目的是“让其他国家更好地理解美国,增强美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理解”。为此,1949年,美国政府用于对外宣传的财政拨款为3120万美元,是1948年的两倍。1950年美国政府的对外宣传经费比1949年又增加了40%。在这一法案提供的法律保障下,美国政府开始了旨在团结“自由世界”与削弱苏联和东欧共产党政权的大规模的反共宣传运动,把冷战扩展到除政治、经济、军事之外的第四维空间——宣传领域,使冷战成为“全面战争”。因此,要全面审视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就不能认为宣传只是美国国家政策的附属品,而要把它看作是美国的冷战战略中不可分割的,与获得政治、军事和经济优势同样重要的一部分。冷战后,这种情况没有改变,反而更加深入。
——摘编自郭又新《简析冷战初期美国政府对外宣传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体系转型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颁布《史密斯-蒙特法案》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时期的朱元璋形象
时间 文献 对朱元璋形象的描绘
1912年 孙中山的《祭明太祖文》 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
1932年 《珊瑚》刊《明太祖征倭》 用朱元璋与倭国使者的交谈讽刺日本的自我夸大和模仿中国,借以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1935年 《国讯》刊《民族魂明太祖》 概述了朱元璋一生的功绩,并特意提到他“注意国防,统辖漠北,宣扬文化,国势大振,远近畏惧”
1939年 《中国通史》专列一章“汉族的光复事业” 夸赞朱元璋“起于草泽,而能划除胡寇,勘定群雄,其才不可谓不雄”
1946年 徐庆坚的《关于朱元璋》 痛斥朱元璋“不仅不是一个民族英雄,且是一个十足的民族革命的叛徒”,称朱元璋是一个“内战专家”,“在人民面前是英雄”,“在元人前是位顶和气的友人”
——摘编自段锦珂《英雄与暴君:民国时期的朱元璋形象书写》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民国时期朱元璋的形象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2.C
3.B
4.A
5.C
6.A
7.A
8.D
9.B
10.B
11.C
12.C
13.D
14.D
15.C
16.C
17.(1)原因:①实行严密的户口制度和上计制度;
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形成大一统的局面;
③武帝晚年颁布轮台诏令,进行政策调整;
④代田法等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⑤对匈奴和亲,社会环境相对和平稳定;
(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①彰显出康乾盛世的局面,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提供了充足的社会劳动力,有利于劳动力的转移;
③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易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④激化了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⑤引发了移民浪潮,失业流民也相应增多。
(任答三点即可)
18.(1)特点:①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或和平赎买的方式;
③国家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推动社会制度变革;
④与国家工业化战略相结合;
⑤多种经济成分比重变化显著。
(任答三点即可)
(2)变革: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1953-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②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规划和直接管理,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等,虽经历曲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引入市场机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④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市场经济日渐完善,2006年我国把中长期计划更名为中长期规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19.(1)特征:①过程曲折反复;
②渐进性与长期性;
③以法律为主要手段;
④体现权力制衡;
⑤不断突破传统束缚。
(2)影响:①增强美国对外宣传能力,提升了美国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
②服务于冷战战略,成为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有助于美国在国际上塑造正面形象,吸引其他国家对美国的认同和靠拢,从思想文化层面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④加剧冷战对抗,进一步恶化了国际局势,强化了紧张的国际氛围。
⑤引发信息战,干扰其他国家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承,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推动国际传播竞争,推动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导致全球传播格局的不平衡。
20.示例一论题:近代社会矛盾的变迁影响了朱元璋形象的书写。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实现了五族共和。朱元璋通过农民起义推翻了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孙中山在《祭明太祖文》中高度评价朱元璋的“光复大义”,认为朱元璋的事业为中华民国提供了历史依据。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开始,在抵御日本外族入侵的艰难时刻,人们援引朱元璋征倭的胜利事迹,以此激励民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强调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民族之魂的重要地位,以此彰显其深远的国防思想;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的阶级矛盾代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与美国勾结,挑起了内战,此时对朱元璋的评价发生变化,指出其是“民族革命的叛徒”,暗指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
结论:朱元璋形象的书写,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体现了近代社会矛盾的变迁。
示例二论题:民国时期的朱元璋形象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多样变化。
阐述:民国时期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政治动荡、外敌入侵、社会思潮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人物朱元璋的形象被不断重塑,成为不同时期社会需求的映射。
民国初期,朱元璋是民族光复的象征。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1912年孙中山的《祭明太祖文》将朱元璋描述为“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的英雄。这一时期,刚刚结束封建帝制的中国,急需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恢复汉族统治地位,正契合了当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时代诉求。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汉族光复事业,成为鼓舞民众、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源泉。
抗战时期,朱元璋成为抵御外侮的精神支柱。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此时的朱元璋形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珊瑚》刊《明太祖征倭》借朱元璋与倭国使者交谈讽刺日本,增强民族自信心;《国讯》刊《民族魂明太祖》提及他“注意国防,统辖漠北,宣扬文化,国势大振,远近畏惧”,《中国通史》夸赞其“划除胡寇,勘定群雄”。在这一时期,朱元璋抗击外敌、开疆拓土、捍卫国家主权的形象被放大,成为激励民众抵抗日本侵略的精神支柱,唤起人们对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追求,为全民族抗战提供精神动力。
抗战胜利后,朱元璋形象出现反转与反思。抗战胜利后,国内局势发生变化,国共矛盾凸显,人们开始反思历史人物在权力斗争中的角色。1946年徐庆坚的《关于朱元璋》中,朱元璋被痛斥为“民族革命的叛徒”“内战专家”。此时对朱元璋的批判,一方面是对传统封建帝王专制的批判,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和平建国、民主政治的渴望,不再单纯将朱元璋视为民族英雄,而是从更全面的角度审视其统治行为。
结论:朱元璋形象的变化,是当时复杂社会背景的产物。不同时期对朱元璋的不同解读,深刻反映了各阶段的时代诉求。从民族光复到抵御外侮,再到对政治权力的反思,朱元璋的形象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军事、思想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变革,也展现了历史人物形象在不同时代语境下被重塑和利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