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考历史试题(答案)

A10联盟2024级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众多,仅安徽境内就有凌家滩、灰角寺等五百四十多处。它们文化特征各异,但却有着相似的社会生活,并且核心空间集中、逐步汇聚融合。据此可知,早期中华文明呈现的特点是( )
A. 多元一体 B. 分布广泛 C. 源远流长 D. 长期延续
2.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尊卑有序,反对严刑峻法;墨子要求官民“兼爱”“非攻”;庄子建议“顺自然”“无为而治”;韩非子倡导法治,强调严刑峻法。这些主张的“共鸣”之处在于( )
A. 瓦解传统的贵族等级体系 B. 重塑有序社会的追求
C. 展现平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D. 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
3. 如图是宿州萧县东汉《女织》画像石的拓片。该画像石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注:图上一织女在织机上踏蹑提综,旁边一少儿手扶机台,右边一妇人在络纱,一片忙碌,织坊上方悬挂多枚线团)
A. 丝织业的发展水平 B. 丝绸之路的出现 C. 官营手工业的情况 D. 棉纺织业的进步
4. 如表是唐初的租庸调制与唐后期两税法的对比,据此可知,唐后期税制的变动( )
唐初的租庸调制 唐后期的两税法
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 (税额为粮食等实物) 依贫富等级征各户土地、资产税 (税额以钱计算)
征税对象 受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等,一律交税
征税次数 旬输旬送 一年分夏、秋两季
A. 引起了土地兼并的出现 B.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D. 体现了“藏富于民”治国原则
5. 北宋中央设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地方除设置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监控各州之外,在州一级增设通判以制约知州。这表明北宋( )
A.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B. 崇文抑武 C. 分散权力,内外相制 D. 强化专制
6. 如表为明代思想家的部分主张一览表,据表可知,这些主张( )
时期 代表人物 主张
明朝中期 王阳明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李贽 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明朝末年 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
顾炎武 经世致用
A. 阻碍了市民阶级兴起 B. 彻底摒弃了重农的理念
C.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D. 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7.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李鸿章相继创立了湘军和淮军,引发了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并长期把持部分地方的政权。这些官僚势力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继续承担着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使命。该变动导致( )
A. 近代外交开始转型 B. 第二次鸦片战争走向失利
C. 清朝中央权力下移 D. 洋务运动在湘皖发展最快
8. 1919年5月7日,上海召开15000余人的国民大会,决议向正在议和的南北代表提出要求“电京释放被捕学生”“惩办卖国党段祺瑞、徐树铮、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据此可知( )
A. 青年知识分子发挥了先锋队作用 B. 五四运动斗争矛头已指向北洋政府
C. 五四运动是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D. 中国工人阶级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
9. 抗战时期,中共在经济上除了推进“双减双交”政策外,《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明确要求减轻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的税务负担,并帮助他们开发矿山、建立工厂。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 )
A. 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争取胜利 B. 积极团结工农以建设边区政权
C. 贯彻“三三制”原则发展民主政治 D. 发展生产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10. 1964年江苏省按照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规划,将常州机床厂的部分职工和设备一同迁往大别山区,共同组建国营江淮机械厂,主要生产自动步枪等军工产品以保障国家的军事需求。这次战略调整旨在( )
A. 改善革命老区发展落后的局面 B. 应对国际形势紧张和苏美两国的威胁
C. 实现国家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 D. 落实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11. 根据我国学者段成荣、闵欣伟统计,1982年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仅有34万人,1990、2000、2010年分别增至114万、744万、1526万这一变动( )
A. 推动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 B. 彰显了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C. 缩小了不同区域发展的差距 D. 植根于社会经济变革的深入
12. 大约公元前8—前6世纪恒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许多国家,但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和列国争霸改变了当时社会阶级力量的对比,使种姓制度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体现这一“冲击”的重大事件是( )
A. 首陀罗地位的下降 B. 《摩诃婆罗多》的印刷出版
C. 佛教的形成及传播 D. 印度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
13. 如表是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对帝国部分制度进行的改革。据此表可推知,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
改革前的制度 改革后制度
各地臣民 不定期交纳各种类型的“贡品” 定期交纳定量税收(由国家统一铸造的货币——也可用马匹或奴隶取代)
各城市 按习惯确定各自法律体系 司法活动须符合由法学家规范、全国颁行的法律准则
A. 扩展了波斯帝国的领土 B. 形成了完善的官僚体系
C. 提高了帝国的治理水平 D. 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14. 14—16世纪,莫斯科的大公和沙皇在争取统一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不但继承了蒙古汗的绝对权力,而且还将全部领土或者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同时作为控制军事领导力量和建立政权基础的手段,逐渐形成了专制制度。这反映了当时俄罗斯( )
A. 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 B. 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C. 完全清除蒙古统治影响 D. 奴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5. 美国学者麦克尼尔指出,七世纪日本“从中国唐朝全盘输入政体和文明优雅”;“大约在1300年以后,他们的水手对中国领先的航海技术进行重大改进使其船只得以跨海航行到达中国、东南亚”。这意在说明,中世纪日本( )
A. 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 学习并超越了唐朝发展
C. 借助中国移民推进社会的发展 D. 社会发展受中国影响深远
16. 13世纪的阿兹特克人居无定所。据说他们的主神告诉祭司们,假如见到一只老鹰衔着蛇站在仙人掌上,那便是你们永久的定居之地。1325年,他们终于在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见到了这一情景。这一记述可用以说明( )
A. 阿兹特克人是美洲最古老的居民 B. 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城建设的缘由
C. 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文明的发源地 D. 欧洲人按唯物史观撰写美洲历史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的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它们数量众多,但都有一个由全体公民直接组成的集体——常设的公民大会、贵族或民选议员的议事会和具体行政部门三级权力机构,实行集体领导,采取投票选举的规则,城邦的公民都享有一定的权利,但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在此列。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二 10、11世纪,西欧社会走向稳定,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使农村向城市手工业者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销售市场。手工业的独立发展,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在越来越多的精干国王走上政治舞台的背景下,手工业者和商人往往聚集起来形成了城市。到了11、12世纪,城市争取自治运动逐渐高涨起来。有些城市不仅从封建主手中获得自治,而且争得对四周农村甚至边远地区的统治权,建立了城市共和国。这种城市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财政大权,可以自行宣战媾和,有选举产生的法官、市政会和市长,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另外一些城市,则只有不完全的自治权,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剑桥等。
——摘编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尼斯等城市共和国不同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管理。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老”一词,源自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基本词义为“房屋、神庙或宫殿”;“—”则意为一个木质廊柱,指建筑物巍峨、庞大。当它用来修饰人物时,强调其位高权重、身强体壮或年高德劭等特征。古王国时期(约前2686—前2160年),“法老”是一种供埃及王室生活的建筑物。从新王国(约前1550—前1069年)中期后,“法老”在保留原有词义的同时,被用来指代身份特殊的埃及国王,尤其被外来统治者利比亚人、努比亚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用来强调不同于传统埃及国王的新国王——具有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身份。
——摘编自葛会鹏《古埃及文明中的“法老”概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距今三千年前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2)根据材料,指出古埃及“法老”词义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罗马人认可新王国时期埃及国王的经济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地区生 产总值 1977年共计108亿元;1993年突破千亿元,2009年突破万亿元,2013,2018,2021年分别突破2、3和4万亿元。
产业结构 实现了由“一三二”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2023年一、二、三产的比重达到7.4:40.1:52.5。其中,粮食产量达到830.2亿斤,工业增加值达到1402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682亿元。
科技创 新能力 诞生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科技大省、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转变,出现多项世界纪录。
生态文 明建设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2021年,2022年,2023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连续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6000亿元。
人民生活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13元增加到2023年的2114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425元增加到2023年的47446元。商品供应由数量短缺向供给充裕转变。2020年底,全省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摘编自安徽省统计局《砥砺奋进七十五载 创先争优再启新程》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表述清晰)
A10联盟2024级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考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B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特点:小国寡民;直接民主;集体领导;投票选举;男性公民主导。
(2)原因: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王权的加强;经济的发展。
不同:城市共和国并非完全独立的国家(或城市共和国仍然受封建主统治);享受民主权利的是城市市民(阶层)。
(3)影响:使部分城市有限地摆脱了封建主的直接控制(或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瓦解);有利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或推动市民文化的发展);加强了王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或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环境);加速封建庄园经济的衰落;推动欧洲教育发展和大学的兴起;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利于早期资产阶级的形成)。
【18题答案】
【答案】(1)成就:象形文;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金字塔的建造(较高的建筑和数学水平);莎草纸(书写材料)。
(2)发展:从王室生活的建筑物演变为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国王。
原因:农耕文明中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经济组织;推动西亚和北非经济的发展。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1
论题:改革开放新时期,安徽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阐释:脱贫攻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013年,习近平报出了“精准扶贫”理念,经过安徽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努力,到2020年底,全省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联贫,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这使安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安徽的脱贫攻坚只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一个缩影。作为个案,安徽的脱贫攻坚成就和全国人民一起,不但有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示例2
论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阐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政策引领—技术突破—产业赋能”的良性循环。在制度层面,国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近年来我国建成了数以百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全业创新提供强力支撑。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标志性成就:高铁运营里程领跑全球,北斗导航服务对亚太等地实现了全覆盖。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等战略工程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江苏、广东、安徽等多省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科技大省、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转变。
改革开放不仅重塑了国家创新体系,更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方案。
(以上“参考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如学生自拟其他论题,阐释合理亦可赋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