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 (学生版+答案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
一、选择题
1.(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下表体现了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这些道路的修建(  )
种类 用途
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C.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
D.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2.(2024·河北衡水二模)汉代的征兵制度“一个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要他为国家服兵役,则应该顾及他的家庭负担。当时规定,从二十三岁起,他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公家服役了”。该制度(  )
A.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
C.保障了农民的生活
D.兼具经济性和道德性
3.(2024·湖南长沙模考)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B.封建等级关系森严
C.政府鼓励积极进取
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
4.(2024·河南郑州二模)刘邦立汉以后重建封建制度,陆续分封诸侯王和列侯,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统治者旨在(  )
A.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B.贯彻因俗而治政策
C.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
D.健全地方行政体系
5.(2024·山东济南二模)汉初在关中地区实行十分严格的禁马出关政策,“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扜关、郧关、函谷、武关及诸河塞津关”。这一禁令的实施意在(  )
A.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
B.满足对匈奴作战的军备需要
C.发展农耕促进国力恢复
D.保障国家邮驿系统正常运转
6.(2024·河北邢台三模)汉代在每年的八月进行户口大检查,在户籍统计中,针对人口增长和消减,会有息户、息口和秏户、秏口之分,分别对应户、口的增长和消减。“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是汉代户口统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据此可知,汉代户口大检查旨在(  )
A.实现对流民的管控
B.加强对基层的管理
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D.推动地方自治发展
7.(2024·河北邯郸二模)下表所示为居延(今内蒙古与甘肃交界处)汉简(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中的部分记载,居延汉简的成文时代约为公元前1世纪初至公元2世纪初。这些记载可用于印证当时居延地区(  )
简牍1 “……谐居延为田(管理屯田),谨诣故吏,孝里大夫……”
简牍2 “徐子禹自言家居延西第五辟,用田作为事”
简牍3 “……善居里男子丘张,自言与家买客田居延都亭部……”
A.丝路贸易的兴衰    B.农耕经济的发展
C.土地兼并的猖獗 D.赋税征收的烦琐
8.(2024·江苏镇江二模)从汉高祖到汉景帝,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汉初的分封(  )
A.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
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维护了国家政权稳定
D.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
9.(2024·山东临沂二模)秦汉时期,北方的边郡在区划形状上都呈现南北狭长、东西向窄的特点。这主要是基于(  )
A.山川形便的制约 B.人口分布的密度
C.前代制度的沿袭 D.军事攻防的需要
10.(2024·湖南常德二模)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免除学生徭役,学优者有的还授以官职。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时,蜀人司马相如发布了著名的《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两篇文告。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政府积极落实大一统精神
B.“用夏变夷”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略
C.巴蜀读书人致力国家统一
D.西汉王朝实现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理
11.(2024·河南商丘二模)汉武帝设置的刺史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的秩品,他的权力却很重,监察二千石守相而无所顾忌。但是他对于郡国守相的举劾必须通过年终回京师向中央汇报,并经三公审核以后才能作出处理。由此可知,刺史的设立(  )
A.限制了郡国守相的行政权力
B.保障了地方长治久安
C.提高了对地方监察的有效性
D.导致了三公权力膨胀
12.(2024·河南洛阳二模)东汉继承西汉制度,分封诸侯。但东汉的诸侯王亦多滞留京师,不治民,甚至久不就国,诸侯王国成为诸侯王租税收入的计算单位。这一现象有利于(  )
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强化皇室宗族血缘纽带
C.地方世家大族势力滋长
D.减轻地方百姓经济负担
13.(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东汉初年,儒生们普遍认为“汉无圣帝”,自刘邦以后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圣人。于是他们一面鼓吹皇帝应该尊孔以行王道,一面“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自己充当现实中“王者”的替身。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流观念发生变化
B.儒学思想地位的衰微
C.儒家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D.皇权崇拜思想的加深
14.(2024·山东济南三模)学者对居延汉简28户家庭研究后发现,未见一家有两口壮丁或两兄弟都已婚而仍在同一户的情况。这与商鞅变法确立的“二男分异”政策基本一致。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宗法制度影响家庭结构
D.小农经济体制逐渐确立
15.(2024·湘豫名校联考)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过梁、楚以归”“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说明《史记》的撰写(  )
A.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
B.强调了天人关系的协调
C.重视对历史现场调查
D.凸显了文化遗存的重要
16.(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汉朝把郡县治理的难易分为剧、平两类,难治者称剧。《汉书》中记载何并“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陈遵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后汉书》中记载袁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这些案例说明汉朝(  )
A.选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B.郡县等级逐渐接近
C.建立了官吏奖惩机制
D.察举与征辟相结合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北唐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摘自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痛哭”“流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贾谊“痛哭”“流涕”的措施。(8分)
18.(2024·湖南永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社会发展到“复杂化”阶段以后才产生的。有的国家是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原创的国家可叫作原生国家;有的国家是学习模仿别的国家建立的,可叫作次生国家;有的国家是在旧的国家被摧毁后重新建立的,可叫作再生国家。综观中华大地,无论是华夏汉民族的原生国家、少数民族的次生国家,还是各种类型的再生国家,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既与古代希腊罗马不同,也与欧洲在资本主义打破封建割据后形成的民族国家不同,而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受到后代史家称颂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天下大治的盛世,都是因为国家得到有效的管理而出现的,否则就难以维持下去。例如,秦朝、王莽的新朝、西晋、隋朝都是大一统的帝国,然而却都国祚短暂。刘邦、刘秀、李渊、朱元璋和朱棣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正义,也不是因为他们顺天应命,更不是因为他们服从了历史规律或适应了历史潮流,而是因为他们不仅能够在战略和战术上战胜竞争对手,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
——摘编自叶文宪《中华古代
国家创生演进的独特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演进的独特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19.(2024·山东日照二模)历史上对秦始皇“坑儒”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卫宏(东汉)《诏定古文尚书序》
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班固《汉书·地理志》
从历史逻辑来看,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生与秦所奉行的法家治国理念并不兼容,秦帝国建立后,儒生集团与秦始皇龃龉不断,将“坑术士”理解为坑儒也更符合历史逻辑。
——摘编自白效咏《“坑术士”新证》
(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材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8分)
(2)“坑儒”说最早出现在两汉之际,到唐代影响极为广泛。试对此作出解释。(4分)
20.(2024·广东广州二模)秦朝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三郡,置“五岭之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甲   (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乙   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 ——[东汉]班固《汉书》
丙   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越地,至二世元年六年耳。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南越列传》
续表
丁   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踰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 ——[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门》
材料二 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当时用兵南越,天时地利,皆非所宜,偏师丧败,事所可有,然以大体言之,则三郡之开,辟地万里,越人固未尝敢以一矢相加遗,安用局促守五岭乎?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册)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
一、选择题
1.(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下表体现了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这些道路的修建(  )
种类 用途
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C.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
D.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修建了通往全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道路系统,使陆上交通四通八达,加强了咸阳与各地区的联系,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秦朝二世而亡,并没有实现长期统一,排除B项;道路的修建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但是“保证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等差异是无法消除的,排除D项。
2.(2024·河北衡水二模)汉代的征兵制度“一个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要他为国家服兵役,则应该顾及他的家庭负担。当时规定,从二十三岁起,他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公家服役了”。该制度(  )
A.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
C.保障了农民的生活
D.兼具经济性和道德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以独立谋生”“顾及他的家庭负担”可知,汉代的征兵制度与土地制度相结合,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性,也兼顾了家庭责任的道德性,还可以维护国家赋役的稳定性,故选D项;材料中的征兵制充分考虑了个人的家庭负担,有利于协调家庭负担和国家赋役之间的关系,减轻个人的负担,排除A项;“可以独立谋生”说明该制度也同时兼顾了个人的自由,排除B项;农民的生活需要考虑收入和支出等多重关系,征兵制度的调整不能完全保障农民的生活,排除C项。
3.(2024·湖南长沙模考)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B.封建等级关系森严
C.政府鼓励积极进取
D.社会阶层流动性大
答案:D
解析:据题干“苟富贵”“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如此”可知,陈胜、项羽、刘邦等社会底层百姓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大,故选D项。
4.(2024·河南郑州二模)刘邦立汉以后重建封建制度,陆续分封诸侯王和列侯,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统治者旨在(  )
A.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B.贯彻因俗而治政策
C.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
D.健全地方行政体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一元统治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在关东地区册封同姓王并通过血缘关系加以笼络,使其拱卫中央,同时郡县的存在又能对王国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而关西地区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既保证中央的权威,也能制衡关东地区诸侯国,因此,汉朝对地方制度的设置是为了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故选C项。
5.(2024·山东济南二模)汉初在关中地区实行十分严格的禁马出关政策,“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扜关、郧关、函谷、武关及诸河塞津关”。这一禁令的实施意在(  )
A.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
B.满足对匈奴作战的军备需要
C.发展农耕促进国力恢复
D.保障国家邮驿系统正常运转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初在关中地区实行严格的禁马出关政策,由于马是重要的军事物资,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关中地区的军事优势,即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故选A项;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并不是对匈奴作战,排除B项;马是军事物资,与发展农耕促进国力恢复无关,排除C项;材料限制关中地区马匹流出,不是为了保障国家邮驿系统正常运转,排除D项。
6.(2024·河北邢台三模)汉代在每年的八月进行户口大检查,在户籍统计中,针对人口增长和消减,会有息户、息口和秏户、秏口之分,分别对应户、口的增长和消减。“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是汉代户口统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据此可知,汉代户口大检查旨在(  )
A.实现对流民的管控
B.加强对基层的管理
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D.推动地方自治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国家依靠户籍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汉代在每年的八月进行户口大检查,目的是通过户籍管理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选B项;实现对流民的管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户籍制度加强对基层的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君主专制不是同一范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基层人口的管理和控制,与“推动地方自治发展”相反,排除D项。
7.(2024·河北邯郸二模)下表所示为居延(今内蒙古与甘肃交界处)汉简(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中的部分记载,居延汉简的成文时代约为公元前1世纪初至公元2世纪初。这些记载可用于印证当时居延地区(  )
简牍1 “……谐居延为田(管理屯田),谨诣故吏,孝里大夫……”
简牍2 “徐子禹自言家居延西第五辟,用田作为事”
简牍3 “……善居里男子丘张,自言与家买客田居延都亭部……”
A.丝路贸易的兴衰    B.农耕经济的发展
C.土地兼并的猖獗 D.赋税征收的烦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居延为田(管理屯田)”“用田作为事”“自言与家买客田”可知,汉代居延地区有屯田、耕田、买田等,说明其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农耕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故选B项。
8.(2024·江苏镇江二模)从汉高祖到汉景帝,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汉初的分封(  )
A.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
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维护了国家政权稳定
D.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对宗室、外戚和功臣进行分封且人数众多,这使地方势力逐渐增强,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故选D项;汉初通过“与民休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材料中的分封诸侯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汉初的分封使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排除B项;汉初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为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排除C项。
学生用书?第204页
9.(2024·山东临沂二模)秦汉时期,北方的边郡在区划形状上都呈现南北狭长、东西向窄的特点。这主要是基于(  )
A.山川形便的制约 B.人口分布的密度
C.前代制度的沿袭 D.军事攻防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面临北方匈奴的威胁,匈奴擅长骑兵作战,行动迅速,这种南北狭长的区划形状有利于防御骑兵的冲击,因此,该形状特点主要是基于军事攻防的需要,故选D项;山川形便虽会制约区划,但北方地形相对开阔,不足以造成南北狭长、东西向窄的特点,排除A项;人口分布的密度影响的是区划的大小而非形状,排除B项;前代制度的沿袭影响的是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等方面,与地理区划形状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10.(2024·湖南常德二模)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免除学生徭役,学优者有的还授以官职。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时,蜀人司马相如发布了著名的《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两篇文告。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政府积极落实大一统精神
B.“用夏变夷”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略
C.巴蜀读书人致力国家统一
D.西汉王朝实现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理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免除学生徭役”可知,政府通过教育优惠政策支持蜀地学生到长安求学,同时还通过发布文告告知蜀地百姓国家的政策目的,有利于密切中央与蜀地之间的联系,强化蜀地对中央政权的认同,进一步巩固国家统一,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待和宽容,是尊重少数民族发展诉求的体现,并不是“用夏变夷”,排除B项;中央政府优待巴蜀读书人,是为了寻求巴蜀知识分子对中央政权的认可,巩固国家统一,排除C项;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设置机构和政策控制,材料并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D项。
11.(2024·河南商丘二模)汉武帝设置的刺史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的秩品,他的权力却很重,监察二千石守相而无所顾忌。但是他对于郡国守相的举劾必须通过年终回京师向中央汇报,并经三公审核以后才能作出处理。由此可知,刺史的设立(  )
A.限制了郡国守相的行政权力
B.保障了地方长治久安
C.提高了对地方监察的有效性
D.导致了三公权力膨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设置刺史,虽然其品级较低,但是权力却很重,可以监察二千石守相,为了防止行为不受控,规定其举劾行为必须向中央汇报,经过三公审核后才能处理,这既保证了刺史对地方的监察权,同时也规范了监察权的行使,即提高了对地方监察的有效性,故选C项;刺史行使监察权不会限制郡国守相的行政权力,排除A项;“保障了地方长治久安”夸大了刺史的作用,排除B项;“三公审核以后才能作出处理”说明审核是三公的职责,不会导致三公权力膨胀,排除D项。
12.(2024·河南洛阳二模)东汉继承西汉制度,分封诸侯。但东汉的诸侯王亦多滞留京师,不治民,甚至久不就国,诸侯王国成为诸侯王租税收入的计算单位。这一现象有利于(  )
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强化皇室宗族血缘纽带
C.地方世家大族势力滋长
D.减轻地方百姓经济负担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初期,为了避免出现像西汉末年那样由地方割据导致的混乱局面,中央政府有意限制诸侯王的实际权力,使他们无法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东汉初期将诸侯王滞留在京城,可以方便中央政府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控制,防止他们在地方上形成独立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东汉诸侯王滞留京城,不治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且诸侯王不全是皇室宗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受封诸侯,与地方世家大族势力无关,排除C项;据材料“诸侯王国成为诸侯王租税收入的计算单位”可知,百姓仍要交税,经济负担没有减轻,排除D项。
13.(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东汉初年,儒生们普遍认为“汉无圣帝”,自刘邦以后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圣人。于是他们一面鼓吹皇帝应该尊孔以行王道,一面“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自己充当现实中“王者”的替身。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流观念发生变化
B.儒学思想地位的衰微
C.儒家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D.皇权崇拜思想的加深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充当现实中‘王者’的替身”可知,汉代儒生积极追求政治理想,体现出强烈的担当精神,说明当时儒家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东汉时社会主流观念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年儒家思想地位并没有衰微,排除B项;据材料“儒生们普遍认为‘汉无圣帝’,自刘邦以后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圣人”可知,儒生们并不崇拜皇权,而强调自己是“现实中‘王者’的替身”,排除D项。
14.(2024·山东济南三模)学者对居延汉简28户家庭研究后发现,未见一家有两口壮丁或两兄弟都已婚而仍在同一户的情况。这与商鞅变法确立的“二男分异”政策基本一致。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宗法制度影响家庭结构
D.小农经济体制逐渐确立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未见一家有两口壮丁或两兄弟都已婚而仍在同一户的情况”可知,体现的是汉代对分户的重视,户数增多,属于古代基层治理的户籍管理,故选A项;材料是汉代的户籍制度,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排除B项;宗法制度是一种传统的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崩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小农经济体制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15.(2024·湘豫名校联考)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过梁、楚以归”“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说明《史记》的撰写(  )
A.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
B.强调了天人关系的协调
C.重视对历史现场调查
D.凸显了文化遗存的重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正是汉代疆域的扩张和时代的大一统风貌,使司马迁的历史考察畅通无阻,有了亲身接触历史的机会,这说明《史记》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故选A项。
16.(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汉朝把郡县治理的难易分为剧、平两类,难治者称剧。《汉书》中记载何并“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陈遵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后汉书》中记载袁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这些案例说明汉朝(  )
A.选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B.郡县等级逐渐接近
C.建立了官吏奖惩机制
D.察举与征辟相结合
答案:A
解析:《汉书》中记载何并“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陈遵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后汉书》中记载袁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这些例子都说明在汉朝,难治理的郡县有特定的人才任职,他们因为能在实际行政中作出贡献而得到选拔,证明汉朝在选拔官吏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北唐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摘自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痛哭”“流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贾谊“痛哭”“流涕”的措施。(8分)
答案:(1)痛哭:地方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
流涕:以匈奴为代表的边境少数民族与汉王朝之间的矛盾。
(2)解决“痛哭”举措:推恩令;刺史制度;铸币权收归中央。
解决“流涕”的举措:任用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学生用书?第205页
18.(2024·湖南永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社会发展到“复杂化”阶段以后才产生的。有的国家是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原创的国家可叫作原生国家;有的国家是学习模仿别的国家建立的,可叫作次生国家;有的国家是在旧的国家被摧毁后重新建立的,可叫作再生国家。综观中华大地,无论是华夏汉民族的原生国家、少数民族的次生国家,还是各种类型的再生国家,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既与古代希腊罗马不同,也与欧洲在资本主义打破封建割据后形成的民族国家不同,而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受到后代史家称颂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天下大治的盛世,都是因为国家得到有效的管理而出现的,否则就难以维持下去。例如,秦朝、王莽的新朝、西晋、隋朝都是大一统的帝国,然而却都国祚短暂。刘邦、刘秀、李渊、朱元璋和朱棣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正义,也不是因为他们顺天应命,更不是因为他们服从了历史规律或适应了历史潮流,而是因为他们不仅能够在战略和战术上战胜竞争对手,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
——摘编自叶文宪《中华古代
国家创生演进的独特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演进的独特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答案:(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长期维持国家统一局面;农耕经济长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间断,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示例:
观点:国家治理的有效与否影响王朝兴衰。
论述: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在位时,在强化政治、垄断经济、统一思想、开拓边疆等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朝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唐玄宗在位时,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反观秦朝和隋朝,统治者大兴土木、统治残暴、刑罚严苛,导致迅速败亡。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璀璨的文化,“大一统”的国家格局始终居于主导,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等,都得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19.(2024·山东日照二模)历史上对秦始皇“坑儒”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卫宏(东汉)《诏定古文尚书序》
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班固《汉书·地理志》
从历史逻辑来看,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生与秦所奉行的法家治国理念并不兼容,秦帝国建立后,儒生集团与秦始皇龃龉不断,将“坑术士”理解为坑儒也更符合历史逻辑。
——摘编自白效咏《“坑术士”新证》
(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材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8分)
(2)“坑儒”说最早出现在两汉之际,到唐代影响极为广泛。试对此作出解释。(4分)
答案:(1)不能。虽然四则材料都认定坑儒的真实性,但都是后人的记述或研究,缺乏一手材料印证。材料中关于“坑儒”细节有诸多不同,如发生地点、手段、人数和“儒生”与“术士”的不同称呼等,表明事件存疑。第四则材料属于学者基于秦所实行的治国理念的推论,无史实依据。两汉时期司马迁等人的记述有着显著的主观目的,意在抨击秦的暴政,影响了记述的客观性。
(2)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地位提高。秦二世而亡给后世以深刻的教训,儒家思想倡导仁政,为统治者所接受。
学生用书?第206页
20.(2024·广东广州二模)秦朝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三郡,置“五岭之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甲   (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乙   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 ——[东汉]班固《汉书》
丙   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越地,至二世元年六年耳。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南越列传》
续表
丁   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踰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 ——[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门》
材料二 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当时用兵南越,天时地利,皆非所宜,偏师丧败,事所可有,然以大体言之,则三郡之开,辟地万里,越人固未尝敢以一矢相加遗,安用局促守五岭乎?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册)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答案:观点:南征百越之战确实出现了失败的情况。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当地民族的抵抗,秦军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甚至出现了伤亡。但是,这并不代表秦朝的南征政策是错误的。相反,从长远来看,南征百越对于中原王朝的疆域扩张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秦朝通过南征百越,成功开拓了岭南三郡,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领土面积,也为后来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秦朝还在岭南地区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当地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南征百越也促进了中原王朝与岭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通过修建交通道路和水利设施,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也得以传播到岭南地区,促进了当地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南征百越也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总结南征百越的得失,后来的统治者更加注重军事和民生的平衡,更加注重对地方的管理和治理,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秦朝通过南征百越,不仅扩大了疆域,也为后来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原王朝的长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 (学生版+答案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