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七年级练习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 25 题)
1.据史书记载,宋太祖 “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 “公荐” 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这一举措( )
A.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B.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C. 完善了人才选拔的机制
D.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北宋时期,东京开封的一位市民热情地接待了来自远方的朋友,他在招待朋友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的是( )
A. 带朋友去瓦子观看各种表演
B. 在酒店用交子付账
C. 安排朋友在邸店住宿
D. 向朋友介绍夜市的热闹情况
3、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香料到广州销售。他到广州后应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
A. 蕃坊B. 市舶司C. 蕃市D. 知府衙门
4.“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出现这种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统一文字
B. 独尊儒术
C. 创立科举
D. 重文轻武
5.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① 唐 ② 五代十国 ③ 北宋、西夏、辽 ④ 南宋、西夏、金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6.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 壮族 B. 满族C. 回族D. 白族
7.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 “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
C. 郑和七下西洋
D. 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8.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 南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9.史书记载 12 世纪的蒙古 “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国的历史人物是( )
A. 成吉思汗B. 元世祖C. 顺治帝D. 渥巴锡
10.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设置的机构是( )
A. 宣政院B. 澎湖巡检司
C. 台湾府D. 台湾行省
11.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图片 1: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图片 2:契丹货币
A. 宋代商业繁荣
B. 民族政权并立
C. 元朝国家统一
D. 大都闻名世界
12.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其中 “靖康耻” 发生于( )
A. 1115 年B. 1126 年 C. 1127 年D. 1140 年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 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 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 “送礼” 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③“送礼” 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 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4.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区设置掌管军民各项事务的机构是( )
A. 西域都护
B. 伊犁将军
C. 北庭都元帅府
D.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1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期最终完成。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
B. 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 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6.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 “创新和文化繁盛” 表现的是( )
A. 活字印刷术
B. 交子
C. 造纸术
D. 指南针
17.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国家统一
B. 政权并立
C. 三国鼎立
D. 和平共处
18.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宋撤军的内容
C.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19.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 “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
A. 建立元朝
B. 统一蒙古
C. 修筑长城
D. 开发江南
20.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以下谚语能反映这种转移完成的是( )
A. “扬一益二”
B. “苏湖熟,天下足”
C. “无徽不成商”
D. “湖广熟,天下足”
21.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A. 郡县制B. 分封制C. 行省制D. 郡国并行制
2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A. 秦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清朝
23.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 的程度令人吃惊…… 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 “现代化” 水平的有( )
① 交子 ② 瓦子 ③ 互市 ④ 岁币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24.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 200 人,其中文臣出身者 162 人,武将出身者 39 人。这说明北宋( )
A. 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 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 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25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
A. 维吾尔族
B. 回族
C. 苗族
D. 白族
二、材料解析题(共 4 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 他先后两次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 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 “不能马上治天下” 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 “显德七年” 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 “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 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的政治体制对其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晚上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
材料二: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 “四夷自服” 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分析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归纳材料一东京商业活动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唐、宋经济发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材料二: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 郡县制
汉朝 郡国并行制
唐朝 道州县制
元朝 ?
材料三: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1)材料一反映了元朝的疆域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的表格,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这有何意义?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 80% 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综合以上材料,从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废除 “公荐” 旧制,以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这一举措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垄断的是科举制的创立,A 选项错误;铲除藩镇割据基础的是一系列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与废除 “公荐” 旧制无关,B 选项错误;该举措主要针对科举选拔,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无关,D 选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交子是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纸币,北宋东京(开封)使用的不是交子,B 选项符合题意。北宋东京有瓦子,市民可以带朋友去观看各种表演,A 选项可能做到;邸店是供住宿的地方,C 选项可能做到;北宋东京有夜市,D 选项也可能做到。
3.答案:B
解析: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所以阿拉伯商人到广州后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B 选项正确。蕃坊是外国人聚居的地方,A 选项错误;蕃市是海外贸易的集市,C 选项错误;知府衙门主要负责地方行政事务,D 选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视文官,大力发展科举,使得宋代文化昌盛,出现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的现象,D 选项正确。统一文字是秦始皇的措施,A 选项错误;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措施,B 选项错误;创立科举是隋朝的举措,C 选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之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与西夏、辽并立,后来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与西夏、金并立,所以正确的演变顺序是①②③④,A 选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元朝时期,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回族,C 选项正确。壮族、满族、白族的形成与题干描述不符,A、B、D 选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交子的出现是宋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适应了商业发展中货币流通的需求,能够论证宋代 “商业革命” 这一观点,B 选项正确。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是在唐朝,A 选项错误;郑和七下西洋是在明朝,C 选项错误;在广州设立十三行是在清朝,D 选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期最终完成,C 选项正确。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趋势出现,A 选项错误;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继续发展,但未完成,B 选项错误;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D 选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结束了蒙古草原 “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的局面,建立了蒙古国,A 选项正确。元世祖是忽必烈,他建立了元朝,B 选项错误;顺治帝是清朝皇帝,C 选项错误;渥巴锡是土尔扈特部的首领,率部东归,D 选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元朝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设置了澎湖巡检司,B 选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A 选项错误;台湾府是清朝设置的,C 选项错误;元朝没有台湾行省,D 选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契丹货币、西夏皇陵、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都反映了辽、西夏与北宋等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所以研究主题应是民族政权并立,B 选项正确。图片未体现宋代商业繁荣,A 选项错误;元朝国家统一与图片内容不符,C 选项错误;大都闻名世界也不是这些图片体现的主题,D 选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靖康耻” 指的是 1127 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灭亡这一事件,C 选项正确。1115 年是金建立的时间,A 选项错误;1126 年与 “靖康耻” 无关,B 选项错误;1140 年岳飞取得郾城大捷,D 选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送礼” 指北宋给辽、西夏的岁币及绢帛,①正确;宋朝向辽、西夏 “送礼” 并非单纯因为战场上失利,还有统治者求和等因素,②错误;岁币等 “送礼” 行为给宋朝政府带来巨大财政负担,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③正确;“送礼” 客观上使边境维持了相对和平,有利于互市贸易往来,④正确。所以正确的是①③④,A 选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军民各项事务,D 选项正确。西域都护是西汉设置管理西域的机构,A 选项错误;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置管理新疆的机构,B 选项错误;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管理西域的机构,C 选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南方战乱相对较少,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B、C、D 选项正确。两宋时期南方并非少数民族政权,A 选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活字印刷术、交子、指南针都是宋朝 “创新和文化繁盛” 的表现,A、B、D 选项不符合题意。造纸术是西汉时期发明的,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属于宋朝的创新,C 选项符合题意。
17.答案:B
解析:辽、宋、夏、金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相互之间有战有和,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并立,B 选项正确。国家统一不符合这一时期情况,A 选项错误;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的局面,C 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不能全面体现这一时期特征,D 选项错误。
18.答案:A
解析:澶渊之盟是北宋在澶州之战胜利的情况下与辽达成的盟约,并非北宋战败,A 选项叙述错误。盟约中有辽宋撤军的内容,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状态,签订后宋辽维持了长久和平关系,B、C、D 选项叙述正确。
19.答案:B
解析: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B 选项正确。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A 选项错误;修筑长城主要是秦朝等朝代,与成吉思汗无关,C 选项错误;开发江南与成吉思汗无关,D 选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苏湖熟,天下足” 表明两宋时期苏州、湖州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反映了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B 选项正确。“扬一益二” 是唐朝时期对扬州和益州的描述,A 选项错误;“无徽不成商” 体现的是徽商的影响力,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C 选项错误;“湖广熟,天下足” 出现较晚,不能反映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 选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统治实行行省制,行省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沿用至今,C 选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A 选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B 选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初期实行的制度,D 选项错误。
22.答案:C
解析: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C 选项正确。秦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A 选项错误;唐朝也是汉族建立的王朝,B 选项错误;清朝虽然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但晚于元朝,D 选项错误。
23.答案:D
解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反映了宋代商业货币方面的发展;瓦子是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体现了宋代城市生活和商业的繁荣;互市是不同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反映了宋代商业贸易的活跃。这三个名词都能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 “现代化” 水平,①②③正确。岁币是宋朝给少数民族政权的财物,不能体现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的 “现代化” 水平,④错误。所以选 D 选项。
24.答案:D
解析:北宋时期枢密院正副长官中文臣出身者占多数,这体现了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官掌管军事,抑制武将权势,D 选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北宋与辽保持长期和平,A 选项错误;文臣掌管军事不一定能提高军队战斗力,B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官担任军事长官,并非解除统兵将领兵权,C 选项错误。
25.答案:B
解析:元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与维吾尔、蒙、汉等民族融合形成回族,B 选项正确。维吾尔族、苗族、白族的形成与题干描述不符,A、C、D 选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
26.(1)答案:960 年;陈桥驿。
(2)答案: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中央措施:采取分割事权的办法,削相权,收财权。把军权从最高行政机构里剥离出去,划归枢密院;在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在财权处置方面,成立三司,总理财政。
地方措施:皇帝直接任命文臣担任各州县长官,三年一换;同时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增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3)答案:政策: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抑制武将权势,加强中央集权。
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答案:影响:积极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文化昌盛和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消极方面,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削弱;财政负担加重等问题,在面对外部入侵时军事上难以御敌。
27(1)答案:经济景象:商业繁荣。
主要原因: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政府重视商业发展等。
(2)答案:特点: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城市商业功能增强;商品种类丰富。
(3)答案:原因: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各国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传播唐文化。
(4)答案:启示: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统治者应重视经济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经济等。
28.(1)答案:特点:疆域辽阔,超越汉唐。
(2)答案: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
影响: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3)答案:措施:在边疆地区设置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军民各项事务;在台湾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29、(1)答案: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南方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等。
(2)答案:市舶司。
(3)答案: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重视科技进步;统治者应重视经济发展,制定合理政策;要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加强区域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练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