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普高联谊校高三期中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八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灭商后,先设三监镇抚殷遗民,后改封王室、功臣贵族采邑与周边夷、狄为邻,赋予征讨拓疆之权,各诸侯国封赐卿大夫采邑藩屏公室……至春秋,卿大夫专权,“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一变化
A.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说明宗法血缘衍生官僚政治
C.有利于华夏多元一体的发展 D.预示郡县取代采邑成为必然
2.下表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秦朝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秦朝
经济 政治
分家拆户计户授田以户纳税丁徭更役编户什伍 乡里制度 郡县制度 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
A.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B.制度设计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 D.分权制衡的理念渗入政治体制
3.《北史·西域传》载:“(高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1972年,吐鲁番出土开元四年(716年)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片,包括《雍也》至《乡党》五篇。据此可知,魏晋以来
A.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 B.民族交融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族际流动与文化整合加强 D.西域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4.《梦粱录》载:临平、汤村等镇市,因南渡以来靠近行都(临安),“二百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濮院镇,北宋为一草市,高宗时,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以农桑、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遂置镇。这反映出南宋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 B.四民社会秩序遭到了冲击
C.市镇兴盛深受时局影响 D.传统经济形态向近代转型
5.时人评价明英宗朝的内阁辅臣李贤道:“盖知天下治安由六卿,而独与贤面商,正谓贤之职事宜与闻乎此也……命举左右侍郎,贤遂举姚夔、崔恭。是则六卿称职皆贤之能使……故位置六卿者,揆职(相当于宰相之职)也。”这反映了当时
A.内阁成为议行合一的机构 B.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强化
C.政治黑暗出现的历史根源 D.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
6.下表所示为明朝不同时期折色(古代人民向政府纳税的形式之一,凡应纳税粮,不以本色,而以金、银、钞、钱、绢、丝、布、棉等替代者称“折色”)物品一览。 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 折色物品
洪武 金、银、钞、钱、绢、布、贝、漆、丹砂
永乐 绢、漆、苏木、翠羽、纸扇、安息诸香
宣德 棉布、黄豆
正统—天顺 金花银、马草折银、钞、布、青红纻丝
成化 绢、布、丝、银
弘治 绢、布、丝、钞、银
嘉靖 绢、丝、银
万历—崇祯 银
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实物交易锐减 B.赋税制度改革与白银货币化密切相关
C.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中国的市场 D.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有所松动
7.1862年10月11日,《上海新报》刊载:“现闻中国官与外国官商定,所有华尔所统之常胜军暂交其副首白聚文管带。”1863年5月28日,该报又刊载“现闻常胜军已由松江起程,前往昆山,帮同官兵进剿,不日即有捷音,殊堪预贺。”这从侧面反映出
A.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太平天国肩负双重革命任务
C.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 D.太平天国坚决维护国家独立
8.郭嵩焘在1875年《条议海防事宜》中谈及“立富强之基”时指出:“闻西洋各国置备兵船,多或数百,少或数十,商贾轮船必数倍之,贫富强弱之势即于此分。……窃谓各海口官商制造轮船,宜略仿宋元遗制,设市舶司领之,而稍变通其法……自古国家大利之所在。”郭嵩焘意在强调
A.奉行抑商的重要性 B.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C.强国御侮的可行性 D.全盘西化的危害性
9.1889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在《复陈议办铁路折》中指出应先修筑东、西两条国防铁路干线:东线自天津出山海关至黑龙江,复修支线至吉林宁古塔;西线自陕西、甘肃至伊犁,复修支线至南疆喀什。1907年,邮传部奏《筹画全国铁路轨线折》更是明确了这一原则:“就今筹之,当首定京城为轨枢,而区分海内诸轨为东西南北四大干。四干既定,循而求枝”。这些规划
A.体现了守边固疆的经略原则 B.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入侵
C.使得边疆地区得到充分开发 D.表明列强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
10.20世纪初,乡村民变多呈现出“低质性”的特点,如1901年,福建诏安沈姓大族高呼“官逼民反”“绅逼民死”,1906年,贵州都匀府独山民变中提出口号“奉天灭洋”;而与此同时,城市民变则多表现为抵制美货、日货、罢市罢工运动。出现这一差异主要源于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现状 B.城乡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
C.革命派尚未能与农民阶级相结合 D.清末新政的影响范围有限
11.下图为1867~1935年中国机制棉纱进口量变化曲线(单位:海关担)。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19世纪中国机纱进口激增源于列强资本输出 B.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机纱进口呈现上升趋势
C.一战前的中国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列强侵略 D.一战后的中国棉纱进口替代转型明显加强
12.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的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在传统文化中,他被界定为“忠臣的楷模”“志士的榜样”。新文化运动时期,屈原作为“人”,特别是作为文豪、诗人、文学家的“伟人”身份,被重建起来。据此可知
A.屈原形象随时代发展而完善 B.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已割裂 D.北洋政府无力抵制新思想
13.1925年5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召开了广州工人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截至 1926年底,湖南省总工会辖下的各地及产业工会52处,其中工会533个,支部 116个,会员 326 368人。同时,湖北全省的工会组织发展到 300个以上,工会会员达30万人之多。这一局面的出现
A.突破了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局限性 B.得益于国共合作的实现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确定 D.表明中国主要矛盾转变
14.下面是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这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A.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B.使革命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D.基于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目标
15.下表所示为1936年1月和8月北平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情况(部分)。这一状况
定期存款
三个月 半年 一年
1936年1月 1936年8月 1936年1月 1936年8月
中国银行 4% 6% 6% 7% 7.5%
交通银行 4% 6% 6% 7% 8%
中央银行 6% 7%
汇丰银行 2% 3%
麦加利银行 3% 3.5%
德华银行 4% 3.5%
花旗银行 2.5% 3%
A.得益于国民政府经济体制的转变 B.反映出国际金融危机未影响中国经济
C.严重阻碍了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 D.折射出官僚资本与外国资本斗争激烈
16.1949年1月 15日,《中央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中指出:“你们派人去接收官僚资本企业,必须严格地注意到不要打乱企业组织的原来机构”“只要不是破坏分子,应令其担负原来职务,继续工作,军管会只派军事代表去监督其工作”。这一指示
A.延续了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 B.表明党把工作重心转向了城市
C.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 D.意在彻底消灭农村的反动势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 17题12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5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尚书》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周易》提出:“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称:“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的诸子百家以及后来的经史子集各门学问,多为治国安邦的国家安全之学,国家安全始终是统治阶级的基本追求。历代统治者多遵守“划疆自守,不事远图”“尚武而不黩武”的理念,坚持“守内制外”,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唐太宗更是强调“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
——摘编自刘江永《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安全思想与经验教训》
材料二
清末,清廷逐渐注重以科学的经纬度来测绘精确的边界地图,现蒙古、西藏、新疆同中原地区一起被纳入国家安全的施政范围内。 清末有识之士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要“筹自强之计,为安危全局一大关键”,并且对危机下的国家安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尝谓中国自南北统一之后,中国之火患,不在内讧,而在外侮。故中国之守备,不在腹地,而在边疆”。于是以洋务派为代表的近代海军建设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流变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百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晚清时期国家推动近代国家安全思想形成的因素。(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明代海外贸易的转型,主要是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展开的。在中央层面,在弘治年间,朝廷制定了“给赐番夷通例”,对明初朝贡贸易中的贡物和抽分、估价制度等作出了重大调整,并作了许多新的规定,被称为“弘治新例”。在地方上,正德、嘉靖年间,商舶贸易日益公开化发展,市舶宦官的罢撤,形成了一套新的运作体制,称为“广中事例”,这些制度在后来得到朝廷的认可,并上升为国家的贸易制度。隆庆、万历年间,在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商民出海贸易,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月港体制。万历年间,在广州举办一年两次的“交易会”,更是带有国际性的特点,并出现了许多经营外贸的商业组织,明代海外贸易走向了世界,与世界近代海洋贸易相衔接,明朝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时代。
—摘编自逯杏花《论明代海外贸易的转型》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以来,各地行帮在沪设有众多“申庄”,上海商人也在各地遍设分销机构,“上海为吾国第一大埠,其所以成为经济之中心者,赖其贸易之发达也”。海关贸易统计册中各类进出口商品不断增多,农产品、原材料、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以及相对应的机制品和原材料的进口不断增长。上海的洋行来自世界各国,同世界大商埠伦敦、纽约、巴黎、汉堡、东京、大阪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洋行在内地拥有功能齐全的商业收购和销售网。上海的批发贸易发达,凡是经营洋货的批发商,绝大部分都集中于租界。
—摘编自方书生《近代中国工业化的渐变与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海外贸易转型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上海商贸发展对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东洋最古老的文明中心在中国。在中国这个文明中心的周围分布着许多尚未开化的民族,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将他们视作夷狄戎蛮并加以蔑视。文明人有文明主义的教养,朴素人有朴素主义(历史上未受“文明主义”沾染的宝贵品质,包括勇武、协作、质直、刚强等)的训练;文明人善于思考,朴素人敏于行动……更进一步说,文明人崇尚个人自由主义,朴素人囿于集体统制主义。总之,在几乎所有的方面,两者之间都表现出了相互对立的特征。
与欧洲各国相比,我们的国家更年轻。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建立一个近乎完整的朴素主义社会并非难事,东方社会对我们的希望不正是这一点吗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东洋的朴素主义民族与文明主义社会》(1940年)
材料二
(一)心理建设方面:……发扬民族固有的精神,则中国智仁勇之三达德,及其所以行此达德之“诚”字。而国父的思想更远承百代悠久之源流,汇通世界进步的学说,以为中国建国最高原理。
(二)伦理建设方面:……发扬国民重礼尚义、明廉知耻的德性……以忠孝为根本。
(三)社会建设方面:……由身而家而族,则系之于血统;由族而保甲而乡社,则合之以互助,由乡社以至于县与省,以构成我们中国国家大一统的组织。 国家建设之基础在于乡社,我们着手于社会建设,仍必实行地方自治,为民权与民生主义实现的基础。
(四)政治建设方面:……我国政治制度建设必须树立五权宪法与全民政治基础,不受空洞的口号所愚,不被虚伪的形式所惑。
(五)经济建设方面:……应以发达工业经济为基础,为准备实业计划的实施,以完成我们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蒋中正《中国之命运》(1943年)
材料三
对于敌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指出他们必然要失败的趋势,鼓励抗日军民同心同德,坚决地打倒他们。对于统一战线中各种不同的同盟者……他们的抗战,我们是赞成的;如果有成绩,我们也是赞扬的。但是如果抗战不积极,我们就应该批评。如果有人要反共反人民,那我们就要坚决反对。对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对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我们当然应该赞扬……(根据地)各种干部、部队的战士、工厂的工人、农村的农民,他们识了字,就要看书、看报,不识字的,也要看戏、看画、唱歌、听音乐,他们就是我们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宫崎市定、蒋介石、毛泽东的思想主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上述三人的思想主张。(9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政治合法性指的是政治统治的正当性问题,是一个政治体系得以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历时性演变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传统的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经历了由“神权”“宗法”到“民本”这一转变过程。这三种合法性传统分别在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充当着政治合法性来源的主导角色,进而影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国家形态和社会结构。 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塑造与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而表现为一种长期的渐进性历史演变过程。其演变过程,不仅仅是指从时间性方面进行把握,更要着眼于政治合法性基础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情境”以及相应的“历史社会条件”的变化。
——摘编自赵帅《神权、宗法与民本: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演变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演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齐齐哈尔普高联谊校高三期中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D 考查先秦政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核心是西周推行周王和诸侯等级的分封制度,到春秋时伴随着卿大夫力量的壮大而被颠覆,预示着地方管理制度由分封制走向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故D项正确。周王推行分封制度,疆域扩大有利于周王形成天下共主地位,但材料重心是卿大夫专权颠覆分封等级制度的影响,故排除 A项;在卿大夫专权过程中,官僚体制开始产生,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崩溃,这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排除B项;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特征之一,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
2. A 考查秦朝的国家治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户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客观上利于提高秦朝的国家治理能力,故A项正确。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B项;官僚体系的扩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分权制衡是权力分立并相互制约,皇帝制度下,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故排除D项。
3. D 考查魏晋以来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代之前的高昌就已经设有官学,并以《五经》等为教材,教授学生。而吐鲁番出土文书有《论语》等典籍,这些书籍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已成为西州地方学校的教材,且与中原地区学校教材无异,这说明魏晋以来西域少数民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魏晋以来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故排除 A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故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员流动和文化交融趋于一体化的整合现象,故排除C项。
4. C 考查宋朝南方市镇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之交,北方人口大量迁移江南,相当多的人口进入市场谋生,市镇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南迁人口在村落或市镇落脚后,开张或扩建交易设施,推动了市镇的建立与扩大。临安府的汤村、临平,桐乡的濮院镇等镇市,都因南渡人口的迁入而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且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故排除 A项;材料没有涉及四民社会秩序,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农桑手工业均是传统经济,而市镇经济也是封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近代经济形态没有关系,故排除 D项。
5. B 考查明朝内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辅臣李贤所做的事已经远远超过“备顾问”的职分,对整个中枢机构说他俨然“相”职不为过分,其辅政行为有利于整个中枢机构的有效运作。 因其权力和地位都来自于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故B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故排除A项;明朝政治黑暗主要表现为皇帝昏庸腐朽,奸臣把持朝政、宦官专权以及激烈的党争等,而这一切出现的历史根源均是君主专制制度,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6. B 考查明朝赋税改革和白银的货币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折色物品多数都有银且折色物品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白银的货币化,而白银的货币化又反过来推动了明朝的赋税改革。万历—崇祯年间,银成为唯一的折色物品,这主要是由于“一条鞭法”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行。 “一条鞭法”为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年)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进而增加财政收入,进一步促进了白银的货币化,故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判断A项,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7. B 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中“商定”“帮同进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清军与列强已勾结起来,他们是合作关系,这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正义性,这也是特殊的时代赋予它的使命,故B项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故排除 A 项;1856年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8. C 考查晚清经济思想。根据材料“商贾轮船必数倍之,贫富强弱之势即于此分”“设市舶司领之,而稍变通其法”等可知,郭嵩焘阐明了民间商贾的通商对抵抗列强的经济侵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不应对民营经济漠视和打压,救亡图存的重要方式在于官民合力,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9. A 考查晚清时期边疆危机的出现及清政府的应对政策。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按照“由腹达边”的原则修筑了一批国防铁路干线,以期支援边防、拱卫中央,通过军事固边使边疆成为维护内地安全的屏障,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修建铁路的目的是守边固疆,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清政府对这些规划的具体实施的结果,故排除C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签订后,故排除D项。
10. A 考查辛亥革命。农村民变的口号多为“官逼民反”“绅逼民死”,这表明农村民变仍具有迫于生存被迫起义、借助宗教、盲目排外等旧式农民起义的特点;而城市民变则更多地呈现出近代化工人运动的特点,这一差异实际上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近代民主革命思想最初影响的社会阶层即为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故 A 项正确,排除 B、C、D三项。
11. D 考查近代经济。根据图表信息可得出,一战后中国机制棉纱进口呈断崖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工业中轻纺工业发展迅速,可知此时中国棉纺织业不是停滞不前,而是进口替代转型明显,即国家通过扶植和保护国内那些进口需求大的产品作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重点,力图逐步以国内生产来代替进口,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故D项正确。机制棉纱进口是属于列强商品输出,不是资本输出,故排除A项;1901~1911之间新政时期机制棉纱进口呈现剧烈变化,但总体趋势是在下降,故排除B项;从图表信息看,一战前机制棉纱进口处于高位,说明此时棉纺织业遭遇列强商品倾销,故排除C项。
12. B 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转型。传统屈原形象是“忠臣”,服从“忠君”这一传统伦理思想,维护君主统治,服务于政治。新文化运动时期,强调屈原在文学上的地位,淡化其政治意义,因为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反对旧伦理思想,所以,屈原形象的重构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故 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屈原形象解读的差异,不是完善,故排除 A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割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3. B 考查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根据材料“1925年5月”“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湖南省总工会辖下的各地及产业工会52处,其中工会533个,支部116个,会员 326 368人”“湖北全省的工会组织发展到300个以上,工会会员达30万人之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在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共关系的缓和,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突破了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局限性,故排除 A项;C项在中共一大的时候就已确立,故排除;这一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还是国内的阶级矛盾,故排除D项。
14. C 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南方两省或三省交界处,这里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便于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成果,故C项正确。A项所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故排除 A项;农村根据地的开辟体现的是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而不是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故排除B项;D项所述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目标,而农村根据地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辟的,故排除。
15. D 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据表格材料可知,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为代表的民族银行的存款利息远高于花旗银行等外商银行,这一状况一方面源于当时外商银行对我国存款群体的选择策略,另一方面官僚资本操控的“四行”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吸引资金,反映了官僚资本与外国资本在抢占民间资本上的斗争,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利于民族银行对民间资本的吸收,有利于克服资本外流的趋势,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排除C项。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才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接轨,故排除 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6. C 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共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将官僚资本顺利地转到人民手中,加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这适应了当时民主革命形势变化的需要,故C项正确。抗战时期是国共合作,没有没收官僚资本,故排除A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在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指示,故排除D项。
17.(1)基本内涵:重视人心向背,以民为本;强调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以德治国,先礼后兵;重视富国强兵,亲人善邻;强调治内先于安外,注重自身建设。(5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前者国家界限相对模糊,后者国家概念和意识更为清晰;前者主要强调中原政权的安全,后者则凸显中华民族整体安全;前者以巩固皇权为核心,后者逐渐趋向维护民族国家利益;前者以“内防”(防范周边少数民族)为主,后者以“外防”(防范他国势力)为主;前者以陆防为主,后者更加重视海防。(5分,任答三点即可)因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西学东渐的影响;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剧;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发展;民族凝聚力的增强。(2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表现:由朝贡贸易向私人商舶贸易转变。(2分)原因: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中外贸易的发展;朝贡贸易存在弊端;走私贸易猖獗,并与流民、倭寇相结合,严重危及明朝统治;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5分,任答两点4分,三点5分)
(2)影响: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6分)
19.(1)思想主张:宫崎市定:以中国中原与边疆地区民族二元对立观点,彰显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中心,通过侵华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合法性。(2分)蒋介石:将传统精神、伦理和社会治理方式与三民主义文化有机结合,力图建立国民党一党独裁专政的国家。(2分)毛泽东:提出文艺工作从内容、形式到目的都要为工农兵服务,确定工农兵为代表的抗日军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人。(2分)
(2)评价:
宫崎市定通过改写主权民族国家对立、不断征战的历史,论证日本侵华具有历史必然性。其思想既掩盖了日本侵华本质又否定了现代中国的主权和文化合法性,也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亚太其他地区提供了辩护。 (3分)
蒋介石提出“抗战建国”理论,具有民族危机面前重建中华文化自信心的积极意义,鼓舞了国民党爱国将领在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但这一理论以三民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所谓“自治精神”为国家最高理想,无法形成对国家领土主权的现代共识,也无法有效地组织民众共同抗日,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对日作战不断失败的局面。(3分)
毛泽东明确文化阶级属性,指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知识分子建设为工农兵大众即为人民服务的新文化,确定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依靠人民大众最终取得抗日胜利,赢得民族独立,建立人民的新中国。(3分)
20.【评分标准】
(1)论题:(2分)
①没有论题或不是材料中得出的论题不得分。
②根据材料,概括提出的论题合适准确者得2分,余者酌情给分。
(2)论述:(10分)
①能准确全面论证观点正确合理,至少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论据者得8分,余者酌情给分。
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楚、文字通顺,得2分,但全题不得超过12分。
(3)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答案仅供评分及答题参考。
示例:
论题:“宗法”核心的政治合法性主要体现在周代的分封制社会中。(2分)
阐述:周代宗法制国家的建立,使得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维系方式逐渐从商代以来的“神权思维”中脱离出来,在迈向“政治世俗化”和“政治成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宗法制下实体性的血缘共同体,宗族的土地所有权,严格的血缘亲属关系与等级制的国家制度相适应,以及一定的文明发展程度则是其形成的五个基本条件。宗法制以分封的形式贯穿到整个社会当中,从而建构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治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以“血缘亲疏”为依据的“宗法关系”将成为维系整个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于是,从天子以下,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就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法政治系统。 即宗法制下“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家天下”思维的长期盛行,家族血缘观念的严重化,以及宗法伦理道德的规范化。其中,“家国同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国家“国体”的建构,从而使得政治合法性的根基由“神圣”转变为“世俗化”。(10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