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青龙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10月考试题
历 史 试 题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代中国,“最大逆不道的事情莫过于违逆父母和不幸了。中国人这种敬老思想延伸到了对祖先的崇敬,当他们做错事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愧对祖先,使家族蒙羞。在他们看来,这比任何惩罚都要严重。”这种现象源于
A.宗法制度 B.分封制度 C.礼乐制度 D.儒家思想
2.唐朝后期的皇帝不再定期与群臣商讨政策,反而越来越依靠集贤院和翰林院的年轻的低级官员来起草文件和拟定政令,还开始使用宦官做他的私人代理以绕过正规的行政手续。这反映出当时( )
A.宦官制衡皇权统治 B.中央制度形同虚设
C.官员选任注重才能 D.中枢体制发生异变
3.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陪审法庭宣布判处死刑。表1是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审判方式与流程的统计表。该案折射出雅典(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罪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亵渎神灵和蛊惑青年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
C.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D.司法程序与结果合情合理
4.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社会政治学说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时也存在着保守主义思潮。这些学说的出现( )
A.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达到高潮 B.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动的反映
C.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科学概括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1937-1943年,大批优秀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工作者涌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等一系列作品,推动了红色音乐创作的成熟。这体现出( )
A.根据地的力量日益壮大 B.文艺创作服务形势需要
C.革命统一战线开始形成 D.农村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6.宣传画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浓重的时代信息。下列宣传画反映的是
A.政府重视健全基层民主制度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断完善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确立
7.汉初刘向《说苑》中记载了一则国君与大臣的对话,国君问“吾赏罚得当,而民不与,何也?”臣下回答:“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臣下“夺淫民”的做法可以归纳为( )
A.食有劳而禄有功 B.明法审令 C.重农抑商 D.打击豪强地主
8.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之后清政府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B.抵制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C.导致了革命形势高涨
D.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
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自秦代设置监察机构以来,我国历朝都很重视监察制度建设。以下官员或机构不属于专事监察职责的是
A.参知政事
B.御史御史台
C.提点邢狱司都察院
D.刺史十三州部
10.明代地方上不赴京参加会试的居乡举人群体中,存在“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现象。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这一举措旨在( )
A.加强社会控制 B.减少中央财政支出
C.完善科举制度 D.提高人才选拔标准
11.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胜选党派组阁,每一次执政党的改变都会造成文官的大规模替换,导致政府的不稳定、政策难以延续,出现了典型的政党“分赃制”。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一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C.文官改革目的之一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2.下表所示为1883~1896年美国文官职位占官员总数的比重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美国( )
时间 1883年 1891年 1896年
比重 10% 21.5% 50%
A.文官制度改革取得成效 B.分权制衡的理念不断完善
C.官员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D.政党分肥制退出历史舞台
13.下表为科举制度废除后士人身份转换情况。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  )
序号 转换后的身份
甲 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或政治精英。
乙 转而经商,投身实业。
丙 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推动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
丁 加入会党或投身于革命军事活动。
A.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B.培养了大量留学归国精英
C.由革命自治运动推动而达成 D.为士人提供更多发展途径
14.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5.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有政治家、司法官员、著书立说的律学家、经学家。西汉开国元勋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魏晋时律学成为与经学并立的学府,唐代律学发展已经完全成熟。材料反映古代律家群体
A.成分多元化,社会地位高 B.都是政府官员,法律素养较高
C.传授经学,培养统治人才 D.只重法律研究,不重司法实践
16.1954年,中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编制工作;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随后,《技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的编制过程反映了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B.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的规则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依法治国是国家建设中心任务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家政策在秦统一以后有所增减,但却不是以保持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变化,而是统一再统一造成的过度封闭。它由奖励耕战、加强君权、制约大臣,转变为普遍的刑杀。所有事物都归结为法律程序,并尽可能地被实施重刑。法令的约束从主要针对上层官吏扩大到了全社会各个阶层。秦二世即位以后,又进一步将秦始皇勤于理政、经常出巡的法家作风,转变为不见大臣的制御之术。结果是人人自危,刑戮相望。
——摘编自张京华《论秦汉政治思想之嬗替》
材料二 刘邦在位时的西汉王朝,是建立在经济崩溃、百业待兴的基础之上的政权。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刘邦在自己有能力、能够控制的地区,实行郡县制,行使中央直接控制的权力;对自己力所不及的地区,则分封诸王,由自己的刘姓子孙去控制,让他们代中央去管辖,协助控制……汉初的,五六十年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然而,诸侯坐大历来是对中央集权的巨大威胁。“七国之乱”本身就是证明,这个危害经过汉武帝的“推恩令”而得到解决。
——摘编自吴刚、刘小洪(秦亡汉兴之因再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再统一”的措施,并指出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邦对秦朝统治策略进行调整的原因,并对其调整进行简要评价。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各种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以血统,或以军功,或以赀财,或以德行,或以才干,等等。但是不容否认,除夏商周时期是以血缘为唯一标准外,其余的大部分时期,德才是文官选拔标准的主旋律。如春秋战国时期,出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的需要,多数诸侯国废除了以血缘亲疏决定官职高低的标准,坚持以贤能为标准选拔人才。汉王朝建立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强调选拔标准以儒家道德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选官制最初仍是将德才、学识、家世三个标准并重,到了中后期家世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了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将科举选官和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解决了选拔标准中德与才的关系问题,使文官选拔标准朝着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古代文官选拔标准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19.(14分)材料一 秦律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徙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劓(割鼻)、城旦舂(男子戍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在《田律》《徭律》《仓律》《工律》《金布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官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三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材料四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而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职能。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秦律的特点、实质及在历史上的作用。
20.(14分)[新考法·新变化丨结合学者观点考查史学研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政治社会学家摩尔在《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中以英、法、美、中、日、印六国为考察对象,认为各国为了从前工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现代化方式,分别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道路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法西斯道路,另外还有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式民主道路。
——摘编自郭宋《为了现代——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现代化道路”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可整体提出,可分国别提出,可反对或补充新观点),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由材料“最大逆不道的事情莫过于违逆父母和不幸了……认为自己愧对祖先,使家族蒙羞”可知,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非常浓厚,这显然来源于宗法制度,故选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材料显然对此并未涉及,排除B;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与材料的描述显然不是最匹配的,排除C;D项显然不符合“源于”的时间限定,排除。
2.D
【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信息,唐朝前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享有很大的权力,唐朝后期的皇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再定期与群臣商讨政策,而是依靠年轻的低级官员来草拟诏令,并开始重用宦官,原先的三省六部制的中枢体制发生异变,D项正确;根据材料,唐朝后期的皇帝用宦官做他的私人代理,加强皇权,制衡宰相,排除A项;“形同虚设”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官员选拔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399年(雅典)。据材料“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审判方式与流程的统计表”,可知,陪审、审判人员的产生方式是抽签选出,有一定的弊端,同时程序采用一审制,容易造成冤假错案,C项正确;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少数人,也就是公民的民主政治,排除外邦人、奴隶、妇女和儿童等,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法官的专业能力状况,排除B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司法程序与结果并不是合情合理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在社会政治学说方面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引人注目,同时还存在保守主义思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经济上西方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蓬勃进行,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可知此时思想上的变动是因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动,B项正确;此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没有达到高潮,排除A项;学说的出现不能直接沉重打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科学概括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并没有概括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1943年(中国)。根据材料“1937——1943年,大批优秀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工作者涌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等一系列作品,推动了红色音乐创作的成熟”可知,抗战时期,根据地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为抗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说明文艺作品的创作要与社会形势发展相适应,要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红色音乐的创作,无法判定根据地的力量是否日益壮大,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农村阶级矛盾基本解决”的说法错误,也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画作的时间1954年以及画作的主题“为了孩子的幸福投这一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宣传画反映的主题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正确;1987年和1989年,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 定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分别由村(居)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 年,这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发展,排除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题干内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C。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选自《说苑·政理》,材料展示的是魏文侯变法的措施,李可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所以臣下“夺淫民”的做法可以归纳为食有劳而禄有功,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明法审令”无关,排除B项;因“重农抑商”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一致,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打击豪强地主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材料表明慈禧太后积极主持新政事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强调鼓励发展实业,派遣留学生和编练新军等,均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A符合题意;1901年维新运动已经失败,B不正确;新政旨在抑制革命,C不正确;D与新政的目的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清末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等有所掌握,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主持下的一场自救运动,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9.A
【详解】参知政事属于副宰相,用来分割宰相的新政权,故选A;BCD都是监察机构或官职,排除。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明朝前期部分县州比较贫困,一些居乡举人无法筹置赴京参加会试的盘缠,出现“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现象,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稳定了社会统治,A项正确。B项此举措为地方政府所为,与中央财政支出无关,排除B项;地方政府为居乡举人划拨赴京参加会试专用经费,与科举考试制度的规定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提高人才选拔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之下的政党政治出现了“分赃制”,不利于政策的延续,所以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一变化表明改革目的之一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C正确;政党政治是民主制的组成部分,其良性运作有利于民主制发展,而且题干强调的是文官制度设置的意义,排除A;英国民主制的核心是议会而非文官制度,排除B;D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
1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83~1896年美国文官职位占官员总数的比重大幅提高,结合所学可知,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表格数据说明这一时期美国文官制度改革取得成效,A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分权制衡,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官员素养得到提升,排除C项;“退出历史舞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科举制废除后,士人转而投身实业、推动政治改革、加入会党和投身革命,这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BCD项分别强调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比较片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转而全面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些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因此B选项正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与政策的变化有关,与民族危机、民主革命浪潮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A
【详解】由材料“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有政治家、司法官员、著书立说的律学家、经学家”可知,古代律家群体成分多元化,社会地位都较高,故选A项;著书立说的律学家和经学家并不一定是政府官员,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由材料“魏晋时律学成为与经学并立的学府”可知,律学和经学是两个不同的分支学科,而C项显然将二者混淆在了一块,故排除;律家群体除了律学家和经学家外,还有政治家和司法官员,这说明律家群体不仅重视法律研究,还重视司法实践,排除D。
1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54年开始启动民法典的编制工作,到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多部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颁布,可见,民法典立式半个多世纪,内容包含了经济的多个方面,可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的规则,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排除A项;中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部门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措施: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并推广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体系;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以严刑约束社会;编制户籍;将六国贵族豪强移民至原秦国腹地;整顿社会风俗。
根本原因:残暴统治导致社会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2)原因:秦政弊端的暴露;汉初社会经济的凋敝;宗法观念和分封传统的影响。
评价:这一调整顺应了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带有较多旧制度的残余,为西汉中期王国威胁中央现象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详解】(1)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后,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并推广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体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编制户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将六国贵族豪强移民至原秦国腹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整顿社会风俗。根本原因:根据材料“秦二世即位以后,又进一步将秦始皇勤于理政、经常出巡的法家作风,转变为不见大臣的制御之术。结果是人人自危,刑戮相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2)原因:根据材料“秦二世即位以后,又进一步将秦始皇勤于理政、经常出巡的法家作风,转变为不见大臣的制御之术。结果是人人自危,刑戮相望”可知,秦政弊端的暴露;根据材料“刘邦的西汉王朝,是建立在经济崩溃、百业待兴的基础之上的政权”可知,汉初社会经济的凋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实行分封,是受到宗法观念和分封传统的影响。
评价:根据材料“汉初的五六十年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可知,这一调整顺应了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现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材料“诸侯坐大历来是对中央集权最大威胁。‘七国之乱’本身就是证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带有较多旧制度的残余,为西汉中期王国威胁中央现象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18.影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理由:不问出身,以德才为标准,使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员都有机会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以文取士有利于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促进文化传播。
(注:还可从使文官选拔更加公平合理、加速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等进行补充)
【详解】本题是背景原因类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所学,针对材料没有涉及的影响进行补充,如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使文官选拔更加公正合理、加速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促进文化传播等。理由可从所补充条目的影响与文官选拔特点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19.(1)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保证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重农抑商;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
(2)特点:法律比较周密,涉及内容广泛;体现法家思想,严刑酷法,轻罪重刑。
实质:是秦国、秦朝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作用:从法律上维护了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历史进步性;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律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秦律过于严苛,又会破坏社会生产力,激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成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详解】第(1)问主要是从材料中提炼答案要点,首先逐句阅读材料,然后把意思相同(相近)的合并,最后按要求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概括归纳。第(2)问是在第(1)问的基础上抽象出共性的、一般的东西,即特点;其实质往往用阶级分析法、国家利益分析法等方法回答;至于作用,则应结合当时背景及阶段特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
20.
示例一 观点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特征。阐释一:近代以来,英、法、日、俄等国受不同国情影响,其现代化的道路也各不相同。英法两国的现代化主要为革命形式:英国自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两次内战和反复斗争,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法国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人权宣言》,至19世纪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日俄两国的现代化以改革形式为主;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明治政府自1868年进行改革,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综上所述,各国由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其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同,呈现为革命、改革等多种形式,具有多样性特征。
示例二 观点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符合国情,极具中国特色。阐释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危机,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发起了改革和革命,不断进行探索和试验,但是都未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政治建设,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且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历史演进性、主体能动性,时代创新性等特点,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蕴含鲜明特点,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其他示例 观点三:日本法西斯道路无法带来真正的现代化 观点四: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阅读材料,围绕“现代化道路”提出自己的观点,如由材料“(英、法、美、中、日、印六国)为了从前工业社会进入现代社会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现代化方式”“另外还有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式民主道路”等信息,结合近现代世界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可得出论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特征;然后,综合材料和史实,对个人观点展开简要阐述,如整合材料信息和史实,举例说明近现代东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方式和历程;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升华,如明确各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有所区别,具有多样化特征。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