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判断题专题训练题
1.4个5相加是5×4。( )
2.小红在看一个立体图形时,正面看到的是圆,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球。( )
3.长1米的绳子比长99厘米的铁丝长。( )
4.6×2=10( )
5.5×3=15,读作5乘3等于15.( )
6.6个6的和是12。( )
7.丽丽的身高是150米.( )
8.5×7=35读作:5乘7等于35。( )
9.4米和400厘米一样长。( )
10.线段是直的,不可以量出长度。( )
11.( )、
12.读作四六二十四. ( )
13.小东高34米。( )
14.数学书的封面的长约25米。( )
15.口算42+29可以先算42+20=62,再算62+9=71。( )
16.在同一把尺子上,刻度“2”到“4”和刻度“3”到“5”之间的距离一样长。( )
17.6个3相加,可以写作6×3,读作3乘6。( )
18.一颗树高10米. ( )
19.一米高的人比100厘米的木棍长。( )
20.64-(26+24)与64-26+24的结果相同。( )
21.把一个直角的两条边减去一半,这个角就会变小了。 ( )
22.淘淘今年上二年级,他的身高是40厘米. ( )
23.小华一步可以走过40米长的路。( )
24.99厘米>1米。( )
25.8个9相加的和是17。( )
26.一只蚂蚁从上面直尺上的1厘米处爬到7厘米的地方,这只蚂蚁爬了7厘米.( )
27.笔算两位数加、减法,都是从个位算起。( )
28.在一天中,时针走完第一圈时正好是12时。( )
29.三个小动物站成一排照相,有3种站法。( )
30.4+4+4=4×4-4( )
31.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 )
32.一个书包35元,妈妈付给售货员1张50元的,应找回15元。( )
33.从一个点出发只能画一个角.( )
34.小明高132米。( )
35.比20cm少10cm的线段长是40cm. ( )
36.5+5×5=50 ( )
37.40-(23-3)=18. ( )
38.比38多24的数是62.( )
39.小丽身高1米30厘米。( )
40.丽丽每天上学大约走200厘米。( )
41.乘号“×”是由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最早使用的。( )
42.7+7+5=7×3。( )
43.5个6是11。( )
44.课间休息10分钟,再过50分钟是1小时.( )
45.用“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
46.课桌面上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47.如图,铅笔长4厘米。( )
48.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也是5,积是10。( )
49.一棵大树高10 厘米.( )
50.5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是3×5=15。( )
51.淘淘折了24只纸鹤,依依折了57只纸鹤,他们一共折了71只纸鹤。( )
52.61-26-32与61-(26+32)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
()
()
参考答案:
1.√
【解析】略
2.×
【分析】观察物体最少观察3个面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因此从一个面观察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据此判断。
【详解】小红在看一个立体图形时,正面看到的是圆,这个物体不一定是球,也可能是横着放的圆柱体,
所以原题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是考查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分析】把米数、厘米数都化成相同单位的名数,再根据数值的大小进行比较即可。
【详解】根据1米厘米,100厘米厘米,
所以长1米的绳要比长99厘米的铁丝长;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不同单位的名数的大小比较通常是先化成相同的单位名数,再根据数值的大小进行比较。
4.错误
【分析】计算6×2,应用乘法口诀“二六十二”,据此口算并判断.
【详解】6×2=12,原题计算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5.√
【详解】略
6.×
【详解】略
7.×
【详解】略
8.√
【解析】略
9.√
【分析】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100,据此将4米换算成厘米,再和400厘米比较大小。
【详解】4米=400厘米,即4米和400厘米一样长。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长度单位的换算,关键是熟记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0.×
【详解】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是有限的,可以测量来量出长度,题干说法错误。
11.×
【解析】略
12.×
【解析】略
13.×
【分析】根据身高的认识和米的认识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由分析可知:
小东高34米,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原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长度单位的认识,结合实际情况是解题的关键。
14.×
【解析】略
15.√
【分析】口算42+29,可以把29看作20和9,先算42加20,再用结果加9计算,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口算42+29,可以先算42+20=62,再算62+9=71;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10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的掌握。
16.√
【分析】测量物体长度不管从几开始量,就用物体末尾的刻度减掉开始的刻度就是该物体的长度。所以用4减去2、5减去3,据此解答。
【详解】4-2=2(厘米)
5-3=2(厘米)
刻度“2”到“4”和刻度“3”到“5”之间的距离一样长,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测量物体长度只要记住不管从几开始量,就用物体末尾的刻度减掉开始的刻度就是该物体的长度。
17.×
【解析】略
18.√
【解析】略
19.×
【分析】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为100,米向厘米转换,乘它们之间的进率100,易知1米和100厘米相等,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1米=100厘米,可知1米高的人和100厘米的木棍一样长。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需要熟练掌握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的应用,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要乘它们之间的进率;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就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在换算过程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进率,不要计算错误。
20.×
【解析】略
21.×
【解析】略
22.×
【详解】略
23.×
【解析】略
24.×
【解析】略
25.×
【解析】略
26.╳
【详解】这只蚂蚁爬了7-1=6厘米.
故答案为错误.
27.√
【解析】略
28.√
【分析】一天中,时针是从12开始走,走完第一圈,时针正好返回原地,正好指向12,据此即可判断。
【详解】根据题干分析可得:走完第一圈,时针正好返回原地,正好指向12,所以此时是12时。
故判断正确。
【点睛】此题要结合钟面上时针转动的特点进行解答。
29.×
【分析】假设这三个小动物分别为甲、乙、丙。站成一排可以是甲、乙、丙,甲、丙
、乙,乙、甲、丙,乙、丙、甲,丙、乙、甲,丙、甲、乙,共6种站法,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三个小动物站成一排照相,有6种站法,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排列组合问题,个数较少可以采用枚举法解答。
30.√
【详解】略
31.×
【详解】钟表的一周分成12个大格,每个格上有一个数字,从1到12,时针每1小时走一个大格,即从第一个数字到第二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小时,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考查了钟面的认识,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1时,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
32.√
【解析】略
33.╳
【解析】略
34.×
【分析】根据实际以及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可知,计量小明的身高以“厘米”为单位,依此判断。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小明高132厘米。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结合数据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熟练掌握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5.×
【解析】略
36.×
【解析】略
37.×
【解析】略
38.√
【详解】比38多24的数是38+24=62.
39.√
【解析】略
40.×
【分析】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200厘米=2米,也就是说丽丽每天上学大约走2米,2米的路程比较短,不符合实际情况。
【详解】丽丽每天上学大约走200厘米不符合实际,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1.√
【分析】乘号“×”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最早使用的。乘法和加法有关系,所以他把加号“+”斜着写成“×”表示相乘。
【解答】乘号“×”是由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最早使用的。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的由来。
42.×
【分析】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改写的方法是用相同的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相乘,由此解答。
【详解】7+7+5可以看成比2个7多5,也可以看成比3个7少2即7+7+5=7×2+5或7+7+5=7×3-2,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表内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用。
43.×
【分析】5个6用乘法计算,列式为(6×5),用“五六三十”这个乘法口诀计算出结果进行判断;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6×5=30,所以5个6是3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有关6的乘法口诀的实际应用。
44.正确
【分析】根据1时=60分来进行判断.
【详解】10分+50分=60分=1时.
故答案为正确.
45.×
【详解】略
46.√
【详解】略
47.√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为1厘米,观察铅笔首尾对应刻度尺上的位置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铅笔头对应刻度尺的0刻度,铅笔尖对应刻度尺的刻度4上,所以铅笔长为4厘米。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长度的测量,应熟练运用直尺进行测量。
48.×
【解析】略
49.×
【详解】略
50.√
【解析】略
51.×
【分析】求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就是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列式计算;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24+57=81(只),所以他们一共折了81只纸鹤,而不是71只。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应用,要找准计算方法。
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