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之机械运动(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之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2 牡丹江一模)2021年9月1日,第四届省旅发大会在镜泊湖胖拉开了帷幕。如图所示,游客乘坐游船驶离湖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河岸为参照物,游船是运动的
B.以游船为参照物,岸边的树木是静止的
C.以游船为参照物,游客是运动的
D.以远山为参照物,游客是静止的
2.(2022 黔南州模拟)中国优美的古诗文中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识,释祖钦的《偈颂七十二首其四三》中有这样的描述:“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诗中对人和桥运动状态的描述,所选择的共同参照物是(  )
A.人 B.桥 C.水 D.地面
3.(2022 花都区二模)如图所示,A车和B车均向右运动。小明认为以A车为参照物,树是向左运动;小华认为以B车为参照物,树也是向左运动。以上判断中(  )
A.只有小明正确 B.只有小华正确
C.两人都正确 D.两人都不正确
4.(2022 都安县校级模拟)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速度取决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
D.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没有关系
5.(2021 涪城区校级模拟)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下滑过程中不受力的作用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如果小车撞击金属片之后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6.(2021 淮安二模)如图所示,跳伞员匀速下降阶段,观察到无人机是静止的,则相对地面来说,无人机所做的运动是(  )
A.相对静止 B.减速下降 C.加速升高 D.匀速运动
7.(2021 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小东和小成坐在火车车厢内,通过观察窗外的景物判断火车是否运动的情景。小东认为: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小成认为:以窗外驶过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火车是运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小东的观点正确 B.只有小成的观点正确
C.两人的观点都正确 D.两人的观点都不正确
8.(2022 莆田模拟)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同时出发
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
C.第4~12s内,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
9.(2021 越秀区校级模拟)西子号在途中某站台静止等待乘客上车,在此期间,和谐号和西子号先后的位置、和谐号上的一杯水先后表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和谐号可能向东运动
B.和谐号一定向西运动
C.和谐号和西子号一定发生相对运动
D.和谐号的运动状态一定在改变
10.(2021 武进区二模)下列诗词中都蕴涵着物理知识,能体现“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  )
A.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C.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2022 金坛区校级二模)某同学用一把最小刻度为1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一木块的厚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3.12cm、3.13cm、3.32cm、3.12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3.12cm B.3.123cm C.3.13cm D.3.1975cm
12.(2021 鄂城区校级模拟)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人,分别从大桥的东西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人首次相遇处距大桥东端300m,相遇后,两人仍以原来的速度继续前进,走到对方桥头又立即返回,返回后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他们再次相遇处距大桥东端100m,根据计算可得到甲、乙两人的速度之比是(  )
A.3:4 B.3:1 C.2:3 D.3:2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3.(2022秋 邯山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往东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图线回答下列问题:
(1)骑车者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跑步者相对于骑车者而言是    运动(均填“向东”或“向西”)。
14.(2022秋 渠县期末)2022年8月2日,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这一行为公然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8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海周边多个海域和空域进行了“锁台”军事演训行动,并组织实弹射击,如图是此次军演中我国新一代战机运油20给歼20空中加油的情景,以歼20为参照物,运油20是    的。以台湾省陆地为参照物,运油20是    的。
15.(2022秋 渝中区校级期中)如图甲、乙两图为小明从车内后视镜先后观察到的后方车辆运动情景,a、b、c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以b车为参照物,a车是向    运动的(选填“前”“后”)。车内后视镜观察到c车大小没变,以c车为参照物,小明的车是    。
16.(2021秋 紫金县校级期中)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乙所示,可采用绕线法测得某一段铜丝的直径为    cm;如图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s。
17.(2022秋 天门月考)小明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体课本的宽度5次,记录的数据分别是:18.71cm、18.73cm、18.78cm、18.68cm、18.70cm,其中测量值明显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该是    。
18.(2022 博望区校级一模)冰壶运动是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冰壶被运动员掷出后,在冰面上减速滑行到停下的过程中,冰壶的平均速度和滑行时间都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若冰壶以5.76km/h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m,则冰壶以3.2m/s的速度被掷出,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    m。
19.(2022秋 北碚区校级期末)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到B地。其中甲以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前一半路程,紧接着以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至B;乙以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前一半时间,紧接着后一半时间以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至B。则先到达B地的是    ,甲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是    km/h。
20.(2022秋 重庆期中)如图所示是在学校运动会上4×400m接力比赛上的情景。当甲班最后同学冲过终点时,乙班刚好第四名同学接棒,甲班接力同学的成绩4min10s,甲班四名同学的平均速度为    m/s;乙班前三名同学的平均速度为    m/s;若乙班第四棒是全国400米冠军,平均速度为8m/s,那么乙班接力前三名同学的平均速度至少需要提高    m/s才有可能赢得比赛。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1.(2022秋 大足区校级期末)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小方框是小车到达 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5)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2.(2022秋 河北区校级期末)某品牌的电动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电动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2000m,紧接着在模拟山路上以10m/s的速度行驶300s。求:
(1)该电动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行驶时间为多少秒?
(2)该电动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
23.(2022秋 南开区校级期末)暑假期间,简丹丹同学随父母到“六朝古都”南京游玩。从植物园出来后,丹丹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然后她随父母“打的”去海洋馆。在去海洋馆的旅途中,丹丹感觉到出租车开得过快,下车后丹丹凭乘车的发票(如表所示)举报了驾驶员的违章行为——超速行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在去海洋馆的过程中,出租车的行驶速度有没有超速?(通过计算完成)
(2)若3km内的价格为起步价,则该出租车的起步价为    元。
出租车 车费发票 车号:苏C﹣8800 日期:2015﹣7﹣22 上车:10:00 下车:10:05 单价:2.00元 里程:6.0km 金额:16,00
2023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之机械运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2 牡丹江一模)2021年9月1日,第四届省旅发大会在镜泊湖胖拉开了帷幕。如图所示,游客乘坐游船驶离湖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河岸为参照物,游船是运动的
B.以游船为参照物,岸边的树木是静止的
C.以游船为参照物,游客是运动的
D.以远山为参照物,游客是静止的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与静止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A、以河岸为参照物,游船与河岸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游船是运动的,故A正确;
B、以游船为参照物,岸边的树木与游船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树木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以游船为参照物,游客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游客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以远山为参照物,游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游客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2.(2022 黔南州模拟)中国优美的古诗文中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识,释祖钦的《偈颂七十二首其四三》中有这样的描述:“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诗中对人和桥运动状态的描述,所选择的共同参照物是(  )
A.人 B.桥 C.水 D.地面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运动和力;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AB、由题意可知,我们是研究人和桥的运动状态,而参照物不能选取研究对象本身;
C、由题意可知,若把流水作为参照物,则人相对于流水来说,位置发生改变,所以人是运动的;
D、由题意可知,若把地面作为参照物,则人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发生改变,所以人是运动的。
【解答】解:AB、由题意可知,我们是研究人和桥的运动状态,而参照物不能选取研究对象本身,若把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则物体相对自己永远静止,没有意义,故A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若把流水作为参照物,则人相对于流水来说,位置发生改变,所以人是运动的,桥相对于流水来说,位置也发生改变,所以桥也是运动的,故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若把地面作为参照物,则人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发生改变,所以人是运动的,桥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桥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属于基础题目。
3.(2022 花都区二模)如图所示,A车和B车均向右运动。小明认为以A车为参照物,树是向左运动;小华认为以B车为参照物,树也是向左运动。以上判断中(  )
A.只有小明正确 B.只有小华正确
C.两人都正确 D.两人都不正确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会不一样。
【解答】解:A、B两车均向右运动,以A车为参照物,树与A车正在逐渐靠近,所以树是向左运动的;
以B车为参照物,树与B车正在逐渐远离,所以树也是向左运动。因此,两人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4.(2022 都安县校级模拟)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速度取决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
D.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没有关系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恒定的,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会随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根据v=可知,通过相同路程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关键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5.(2021 涪城区校级模拟)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下滑过程中不受力的作用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如果小车撞击金属片之后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2)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解答即可;
(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4)如果小车撞击金属片后过了一会儿才停止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大,再根据v=分析即可。
【解答】解: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小车下滑过程中,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故B错误;
C、图中所示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是6s,B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2s,故小车在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在BC段运动所用时间,故C错误;
D、如果小车撞击金属片后过了一会儿才停止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大,而路程一定,由v=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关键是从图中获得相关信息,属于中等题。
6.(2021 淮安二模)如图所示,跳伞员匀速下降阶段,观察到无人机是静止的,则相对地面来说,无人机所做的运动是(  )
A.相对静止 B.减速下降 C.加速升高 D.匀速运动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关键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跳伞员匀速下降阶段,观察到无人机是静止的,说明它们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它们的运动状态相同,因此,则相对地面来说,无人机所做的运动与跳伞员相同,都是匀速下降。故只有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并能体会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7.(2021 东城区二模)如图所示,小东和小成坐在火车车厢内,通过观察窗外的景物判断火车是否运动的情景。小东认为: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小成认为:以窗外驶过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火车是运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小东的观点正确 B.只有小成的观点正确
C.两人的观点都正确 D.两人的观点都不正确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运动和力;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1)被研究的物体是火车,小东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和站台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故以站台为参照物,火车是静止的;
(2)被研究的物体是火车,小成以窗外驶过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和动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故以驶过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是运动的。
故两人的观点都正确,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8.(2022 莆田模拟)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同时出发
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
C.第4~12s内,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
【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运动图像.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在s﹣t图像中倾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运动,据此分析甲、乙两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物体的速度;
(1)由图中甲、乙运动图线的起点分析二者是否是同时出发;
(2)判断运动与静止时,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的变化,则说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变化,则说该物体是静止的;
(3)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据此分析第4~12s内甲、乙的平均速度大小;
(4)通过比较甲、乙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大小可以比较甲、乙的速度大小,结合图中数据分析。
【解答】解:由图可知,甲物体的s﹣t图像是倾斜直线,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说明甲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的速度为:v甲===3m/s;同理,乙物体在第2~8s、16~24s内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在8~16s内乙保持静止;
A、由图可知,甲物体从t=0s时出发,乙物体从t=2s时出发,因此甲、乙两物体不是同时出发,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在第16~24s内,乙物体通过的路程为:s乙=60m﹣36m=24m,这段时间内乙物体的速度为:v乙===3m/s,则这段时间内乙物体的速度等于甲物体的速度,二者之间没有相对位置的变化,即没有相对运动,因此这段时间内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是静止的,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第4~12s内,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由v=可知,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在第4~8s内,乙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甲物体通过的路程,由v=可知乙物体的速度大于甲物体的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理解运动图像的含义,并从图像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9.(2021 越秀区校级模拟)西子号在途中某站台静止等待乘客上车,在此期间,和谐号和西子号先后的位置、和谐号上的一杯水先后表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和谐号可能向东运动
B.和谐号一定向西运动
C.和谐号和西子号一定发生相对运动
D.和谐号的运动状态一定在改变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已知西子号相对于站台静止,图中和谐号中的水面先是平稳,后是向一侧晃动,说明和谐号的运动状态一定在改变,则和谐号和西子号也一定发生了相对运动。
由和谐号与西子号的相对位置变化可知,和谐号相对于西子号一定向西运动,且是向西加速,不可能是向东运动。
综上所述,BCD说法正确,只有A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10.(2021 武进区二模)下列诗词中都蕴涵着物理知识,能体现“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  )
A.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C.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应用题;其他综合题;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这种运动属于扩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
A、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整个院子里都能闻到蔷薇花的香味,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故C不符合题意;
D、以“帆船”为参照物,“青山”和“帆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青山”是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物,“青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青山”是静止的;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需要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现在中考的热点。
11.(2022 金坛区校级二模)某同学用一把最小刻度为1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一木块的厚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3.12cm、3.13cm、3.32cm、3.12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3.12cm B.3.123cm C.3.13cm D.3.1975cm
【考点】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专题】计算题;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首先判断测量结果是否正确,去掉错误的结果后,为了减小长度测量时的误差我们常采用取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将剩余三次的结果取平均值。值得注意的是,在得出最后结果时,要求保留小数的位数应与原测量值相同,即仍要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根据四次测量结果,可以观察出3.32cm与其他三次结果偏差较大,属于错误数据,应去掉,依据取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在最后结果除不尽时采取四舍五入,保留到小数点后面两位,
则木块的厚度=(3.12cm+3.13cm+3.12cm)÷3≈3.12cm。
故选:A。
【点评】误差和错误不同,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去平均值减小误差,而错误应该去掉。
12.(2021 鄂城区校级模拟)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人,分别从大桥的东西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人首次相遇处距大桥东端300m,相遇后,两人仍以原来的速度继续前进,走到对方桥头又立即返回,返回后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他们再次相遇处距大桥东端100m,根据计算可得到甲、乙两人的速度之比是(  )
A.3:4 B.3:1 C.2:3 D.3:2
【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运动和力;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甲乙第一次相遇,共行1个全程,其中甲行了300m;甲乙第二次相遇,共行3个全程,其中甲行了2个全程减去100m,若此时桥长为L,则甲第二个全程行驶的距离为2L﹣100m;由上可知甲两个行程的距离,假设把甲的速度当为已知量,就可建立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进行解题。
【解答】解:
【方法1】设第一次相遇所用时间为t1,大桥全长为L,
甲乙第一次相遇时,其中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1=300m,
则由公式v=可得第一次相遇所用的时间为:
t1==,
则此时甲乙一共通过的路程:(v甲+v乙)t1=L,
即(v甲+v乙)×=L﹣﹣﹣﹣﹣﹣﹣﹣﹣﹣﹣﹣﹣﹣﹣﹣﹣﹣﹣﹣①
由题意可知,甲乙第二次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2=2L﹣100m,
所用的时间为:
t2==,
则整个过程中甲乙一共通过的路程:(v甲+v乙)t2=3L,
即:(v甲+v乙)×=3L﹣﹣﹣﹣﹣﹣﹣﹣﹣﹣﹣﹣﹣﹣﹣﹣﹣②
由①②可得:L=500m;
所以乙在第一个行程内通过的路程为:s乙1=L﹣s甲1=500m﹣300m=200m,
即:在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甲行驶了300m,乙行驶了200m,
由v=可知,在时间一定时,速度之比等于路程之比,
所以v甲:v乙=s甲1:s乙1=300m:200m=3:2。
【方法2】设大桥全长为L,由题意可知,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1=300m,乙通过的路程为:s乙1=L﹣300m,
该过程中甲乙用的时间相同,由速度公式变形可得:=﹣﹣﹣﹣﹣﹣①
由题意可知,从甲乙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2=2L﹣300m﹣100m=2L﹣400m,乙通过的路程为:s乙2=300m+100m=400m,
该过程中甲乙用的时间相同,由速度公式变形可得:=﹣﹣﹣﹣﹣﹣﹣﹣②
②÷①化简可解得L=500m;
所以乙在第一个行程内通过的路程为:s乙1=L﹣s甲1=500m﹣300m=200m,
即:在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甲行驶了300m,乙行驶了200m,
由v=可知,在时间一定时,速度之比等于路程之比,
所以v甲:v乙=s甲1:s乙1=300m:200m=3:2。
故选:D。
【点评】在做该题过程中最好画图分析,找出各物理量的关系。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3.(2022秋 邯山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往东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图线回答下列问题:
(1)骑车者  是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跑步者相对于骑车者而言是  向西 运动(均填“向东”或“向西”)。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骑车者沿直线往东运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据此判断骑车者运动状态;
(2)由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骑车者通过的路程大于跑步者通过的路程,跑步者相对于骑车者而言,向西发生了位置变化,据此判断。
【解答】解:(1)骑车者沿直线往东运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骑车者通过的路程大于跑步者通过的路程,因此骑车者的速度大跑步者的速度,跑步者相对于骑车者而言,向西发生了位置变化,因此是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1)是;
(2)向西。
【点评】此题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属基础题目。
14.(2022秋 渠县期末)2022年8月2日,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这一行为公然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8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海周边多个海域和空域进行了“锁台”军事演训行动,并组织实弹射击,如图是此次军演中我国新一代战机运油20给歼20空中加油的情景,以歼20为参照物,运油20是  静止 的。以台湾省陆地为参照物,运油20是  运动 的。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社会热点综合题;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应选定一个假定不动的标准,看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这个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我国新一代战机运油20给歼20空中加油时,以歼20为参照物,运油20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以台湾省陆地为参照物,运油20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属基础题目。
15.(2022秋 渝中区校级期中)如图甲、乙两图为小明从车内后视镜先后观察到的后方车辆运动情景,a、b、c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以b车为参照物,a车是向  后 运动的(选填“前”“后”)。车内后视镜观察到c车大小没变,以c车为参照物,小明的车是  静止的 。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图知,三辆车运动的方向相同,乙图中的a车小于甲图中的a车、且a车与b车间距离变大,所以以b车为参照物,a车是向后运动的;
甲、乙两图中的c车大小相同,说明c车与小明乘坐车辆的距离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以c车为参照物,小明的车是静止。
故答案为:后;静止的。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6.(2021秋 紫金县校级期中)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20.0 cm;如图乙所示,可采用绕线法测得某一段铜丝的直径为  0.30 cm;如图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182.4 s。
【考点】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时间的测量;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D=求出铜丝的直径;
(3)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物体右侧与30.0cm对齐,则物体的长度为:L=30.0cm﹣10.0cm=20.0cm;
(2)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7.00cm对齐,右侧与10.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10.00cm﹣7.00cm=3.00cm;线圈的圈数为10圈,铜丝的直径为d==0.30cm;
(3)由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偏向3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示数是2.4s,因此秒表的读数为3min2.4s=182.4s;
故答案为:20.0;0.30;182.4。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停表和累积法的应用,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7.(2022秋 天门月考)小明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体课本的宽度5次,记录的数据分别是:18.71cm、18.73cm、18.78cm、18.68cm、18.70cm,其中测量值明显错误的数据是  18.78cm ,该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该是  18.71cm 。
【考点】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
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与平均值相差最小的测量值误差最小。
【解答】解:在五个长度测量结果中,18.78cm与其他四个数值差距较大,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物理课本的宽度为L=≈18.71cm。
故答案为:18.78cm;18.71cm。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平均值要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
18.(2022 博望区校级一模)冰壶运动是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冰壶被运动员掷出后,在冰面上减速滑行到停下的过程中,冰壶的平均速度和滑行时间都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若冰壶以5.76km/h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m,则冰壶以3.2m/s的速度被掷出,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  32 m。
【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路程的计算公式是s=vt,根据题意可知,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根据题中给出的速度变化判定滑行的距离。
【解答】解:当冰壶以5.76km/h=1.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 m,设此时的平均速度为v和滑行时间为t,则根据v=可知,s=vt=8m;
当冰壶以3.2 m/s的速度被掷出时,由于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
所以平均速度和滑行时间都变为原来的两倍,所以滑行距离为s'=2v×2t=4vt=4×8m=32m。
故答案为:32。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明确平均速度、运动时间与抛出速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9.(2022秋 北碚区校级期末)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到B地。其中甲以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前一半路程,紧接着以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至B;乙以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前一半时间,紧接着后一半时间以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至B。则先到达B地的是  乙 ,甲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是  4.8 km/h。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假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从A地到B地前、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据此求出总时间,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假设乙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为t,则前、后一半时间均为,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前、后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据此求出总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乙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与甲的平均速度比较可知谁先达到B地。
【解答】解:假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
由v=可知,甲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1===,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
甲从A地到B地所用的总时间:t甲=t1+t2=+=,
甲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v甲===4.8km/h;
假设乙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为t,则前、后一半时间均为,
由v=可知,乙前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s′=v1′t1′=4km/h×=2km/h×t,
后一半时间运动的路程:s2′=v2′t2′=6km/h×=3km/h×t,
乙从A地到B地的总路程:s乙=s1′+s2′=2km/h×t+3km/h×t=5km/h×t,
乙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v乙===5km/h;
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到B地,由于v乙>v甲,根据v=可知,乙所用的时间比甲所用的时间更短,所以乙先到达B地。
故答案为:乙;4.8。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平均速度的计算,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20.(2022秋 重庆期中)如图所示是在学校运动会上4×400m接力比赛上的情景。当甲班最后同学冲过终点时,乙班刚好第四名同学接棒,甲班接力同学的成绩4min10s,甲班四名同学的平均速度为  6.4 m/s;乙班前三名同学的平均速度为  4.8 m/s;若乙班第四棒是全国400米冠军,平均速度为8m/s,那么乙班接力前三名同学的平均速度至少需要提高  1.2 m/s才有可能赢得比赛。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知道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求出甲班四名同学的平均速度;
(2)乙班前三名同学的所用的时间等于甲班四名同学所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为3×400m,利用速度公式v=求出乙班前三名同学的平均速度;
(3)利用速度公式v=求出乙班第四棒所需的时间,用甲班所用的时间减去乙班第四棒所需的时间,即为乙班要赢得比赛前三名同学所需的时间,利用乙班前三名同学通过的路程除以乙班要赢得比赛前三名同学所需的时间即为乙班接力前三名同学的最小平均速度,减去乙班前三名同学原来的平均速度即为提高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甲班四名同学通过的路程:s1=4×400m=1600m,所用的时间t1=4min10s=250s,
甲班四名同学的平均速度:v1===6.4m/s;
(2)由题意可知,乙班前三名同学通过的路程s2=3×400m=1200m,乙班前三名同学所用的时间t2=t1=250s,
乙班前三名同学的平均速度:v2===4.8m/s;
(3)由v=可知,乙班第四棒所需的时间:t3===50s,
乙班要赢得比赛,前三名同学所需的最长时间:t4=t1﹣t3=250s﹣50s=200s,
乙班要赢得比赛,乙班接力前三名同学的最小平均速度:v4===6m/s,
乙班接力前三名同学需要提高的平均速度Δv=v4﹣v2=6m/s﹣4.8m/s=1.2m/s。
故答案为:6.4;4.8;1.2。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计算过程中注意路程与时间的对应。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1.(2022秋 大足区校级期末)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小方框是小车到达 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选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AC= 0.3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选填“大”或“小”)
(5)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  C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3)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分别测量路程和时间,利用计算平均速度;
(2)斜面坡度小一些,使小车运动缓慢,增长运动时间,便于测量时间;
(4)通过分析测量时间的大小,利用速度公式分析;
(5)根据速度公式分析;
【解答】解:
(1)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分别测量路程和时间,利用计算平均速度;
(2)实验时要求斜面度小一些,避免小车运动时间过短,不易测量时间;
(3)由图可知:sAC=90.0cm=0.9m,tAC=3s,则;
(4)若小车过了A点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的时间偏小,由可知,测得的速度会偏大;
(5)在图像中读出AB和BC段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对应路段的速度并比较大小变化,
,,vBC>vAB,故小车做加速运动,图像应为C;
故答案为:(1);
(2)小;
(3)0.3;
(4)大
(5)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均速度的测量,相对难度不大。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2.(2022秋 河北区校级期末)某品牌的电动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电动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2000m,紧接着在模拟山路上以10m/s的速度行驶300s。求:
(1)该电动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行驶时间为多少秒?
(2)该电动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
【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已知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速度和路程,利用t=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所用的时间;
(2)已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利用s=vt求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求出汽车前后的总路程和总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求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v=可得,该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所用的时间:
t1===100s,
(2)由v=可得,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s2=v2t2=10m/s×300s=3000m;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总路程:
s=s1+s2=2000m+3000m=5000m,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总时间:
t=t1+t2=100s+300s=400s,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v===12.5m/s。
答:(1)该电动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行驶时间为100s;
(2)电动车在整个测试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2.5m/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可加起来被2除,易错点!
23.(2022秋 南开区校级期末)暑假期间,简丹丹同学随父母到“六朝古都”南京游玩。从植物园出来后,丹丹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然后她随父母“打的”去海洋馆。在去海洋馆的旅途中,丹丹感觉到出租车开得过快,下车后丹丹凭乘车的发票(如表所示)举报了驾驶员的违章行为——超速行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在去海洋馆的过程中,出租车的行驶速度有没有超速?(通过计算完成)
(2)若3km内的价格为起步价,则该出租车的起步价为  10 元。
出租车 车费发票 车号:苏C﹣8800 日期:2015﹣7﹣22 上车:10:00 下车:10:05 单价:2.00元 里程:6.0km 金额:16,00
【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从车费发票中得出出租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在去海洋馆的过程中,出租车的行驶速度,然后与图甲中的最高限速比较即可。
(2)从车费发票中得出车票全额,求出三公里的价格,然后根据起步价=总额﹣三公里的价格求该出租车的起步价。
【解答】解:(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t=10:05﹣10:00=5min=300s,
则在去海洋馆的过程中,出租车的行驶速度:
v===20m/s=72km/h>60km/h;
所以,出租车的行驶速度超速;
(2)从图示知,车票全额是16元,
则三公里的价格=3×2=6元;
所以,起步价=总额﹣三公里的价格=16元﹣6元=10元;
答:(1)在去海洋馆的过程中,出租车的行驶速度超速;
(2)该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计算以及车票费的问题,很切合生活实际,既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识图,认图的能力。
考点卡片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知识点的认识】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激光测距等.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决定的,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2)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①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
(h=(其中h是每张纸的厚度,n是纸张数目,注意不是书的页码数,纸张数目=,H是n页书总厚度)
②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③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④组合法:有些长度很难直接测量,如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度等,这时可以使用辅助器材配合测量.
【命题方向】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测量长度选择什么合适的工具,一般物体及特殊物体长度的测量都是命题方向.
例1: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如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分析:由图读出脚印的长度,根据“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计算身高.
解:“犯罪嫌疑人”的脚印的长度约为:25.10cm;
“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25.10cm×7=175.70cm=1.7570m;
由此分析可知选项B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度的测量和计算,属于基础知识.
例2: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的长度,比较好的办法是(  )
A.用直尺直接去测量
B.用准确度较高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C.不能测量
D.用弹性不大的软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线的长度
分析:由于地图上铁路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所以我们不能用刻度尺去直接测量铁路线的长度,所以我们就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化曲为直”法来进行测量.
测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长度以后,用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解:找一段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逐段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长度,所以选项A、B、C不符合要求.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特殊测量方法的了解.长度的测量分精确测量和估测等两大类,在测量时遵循比较准确且简单易行的测量原则.
【解题方法点拨】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熟记刻度尺的使用,在刻度尺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实际.
2.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3.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的认识】
(1)时间的单位是秒,毫秒,微秒,主要在科学技术上应用.此外还有国家选用的非国际单位制时间单位天(日)、(小)时,分,通常使用的时间单位还有世纪,年、星期.生活中常见时间单位及其进率关系为:
单位 符号 换算关系
时 h 1h=60min=3600s
分 min 1min=60s
秒 s
毫秒 ms 1ms=0.001s=10﹣3s
微秒 μs 1μs=0.000 001s=10﹣6s
(2)测量时间的工具:古代人用日晷、沙漏等计时;现代生活中,我们通常用钟表来计时,常用的钟表有: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式停表、电子式停表等.
(3)停表的读数:
大圈对应秒针每转1圈是30秒,所以它的刻度是0﹣﹣30秒,每1秒的范围有10小格(每小格是0.1秒).为了使读数方便,还在1、2、3、…的刻度另标上31、32、33…小圈对应分针每过1格是1分钟,在这格的中间有根短刻度表示0.5分钟.
读数时,先看分针的整数分钟,然后注意分针是在0﹣﹣0.5分钟范围,还是在0.5﹣﹣1分钟范围,如果分针是在0﹣﹣0.5分钟范围,则相应秒针的读数是在0﹣﹣30秒;如果分针在0.5﹣﹣1分钟范围,则秒针的读数是相应在30﹣﹣60秒范围.将分钟数加上秒数就是结果.
【命题方向】
中考时时间的测量一般出现在单位的直接换算,换算过程,计算题中单位的换算.
例1:下列属于时间单位的是(  )
A.光年 B.岁月 C.旭日 D.小时
分析:时间的单位有很多:年、月、周、日、时、分、秒、毫秒等;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
解:A、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通过的距离,是长度单位;
B、C、岁月与旭日不是单位;岁月指一段时间,旭日是指刚出来的太阳;
D、小时是时间的单位.
故选 D.
点评:考查时间的单位,注意区分:光年是长度单位.
例2: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 3 min 38.3 s.
分析:读取停表的示数,首先要知道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然后看指针在什么位置,从而得出示数.
解:停表中的小表盘是以分钟为单位的,每一格表示0.5分钟;大表盘是以秒为单位的,每一小格表示0.1s;
小表盘的指针在3分钟到4分钟之间,且超过3.5分钟,大表盘的指针在38.3秒.
故答案为:3;38.3.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停表的读法,停表在实验室中用到的比较多,需要掌握其用法.
【解题方法点拨】
要明确时间的单位,换算进率的关系.掌握测量时间工具的使用与读数.
4.参照物及其选择
【知识点的认识】
(1)参照物: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
(3)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参照物的选定是为了研究机械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所选定的参照物是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有了它作比较再看被研究的物体跟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就比较方便了.因此,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4)参照物的判断方法:
方法指南:①要明确研究对象;②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哪个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哪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
【命题方向】
参照物的选取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
例1: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中,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解:
A、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这列火车的机车,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B、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C、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位置是变化的,即处于运动状态.符合题意;
D、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关着的车门,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例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仰,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分析:本题中研究的分别是山和船的运动状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解:以船为参照物,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山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所以“是船行”.
故答案为:船;山.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因此,解答中要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认真分析,灵活处理.
【解题方法点拨】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例如: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研究行驶的车辆上的物体的运动时,可以选车厢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能是被研究物体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是没有意义的.
5.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知识点的认识】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但一定会出现相对于其它一些物体是运动的情况,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它可能相对于其它物体都是运动的,一个物体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及一个以上的物体与之有相对运动,但不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之静止的物体。
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事先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做出判断。
【命题方向】
判断物体的是运动还是静止是中考必考内容。
例1:“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A、“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对接后,“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一起运动,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飞行器来说是静止的。
BCD、“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2: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解:(1)乙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南运动,说明乙车向北运动;
(2)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北运动,此时有三种可能:一是甲车静止不动;二是向南运动;三是也向北运动,但速度比乙车慢。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抓住以地面、树木或建筑物为参照物判断出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逐个分析,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
(1)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则以其中任何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另一个物体都是静止的,我们就说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6.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1)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公式:通常用字母v表示速度,用字母s表示路程,用字母t表示时间,则速度的公式是v=.
【命题方向】
计算类型:一、列车过桥问题(注意列车通过路程要加上列车的长),二、爆破安全逃离问题,三、测距离问题,四、追赶问题,五、赶时间问题,六、顺、逆水行船问题,七、比例问题
例1:一辆大型运输车,长40m,质量为30t,匀速通过长260m的山洞时,所用时间为30s,它以同样速度通过一座桥时,所用时间为24s,求桥的长度.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的是大型运输车30s内走的路程是40m+260m,同理.它以同样速度通过一座桥时,所走的路程车长,所以求出的距离要减去车长才是桥的长度.
已知:s1=40m,s2=260m,t1=30s,t2=24s
求:s3
解:v===10m/s,
s3=vt2﹣s1=10m/s×24s﹣40m=240m﹣40m=200m.
答:桥的长度是200m.
点评:解题时要注意此题中有个多余条件(质量为30t),解答此题的关键一定要注意这辆大型运输车自身的长度.
例2: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在高速公路上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h15min,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h45min.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时间?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分析:此题考查了速度公式v=即变形式t=,结合图象反映的路程信息可以求解答案.
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t=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s=120﹣70=50km,故速度v===10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则从B地到南宁所用时间t===0.7h;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用时30min;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100km/h;
(3)从B地到南宁需要0.7h.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通过图象得出需要信息,结合速度公式及变形式求解答案.
例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速度之比为(  )
A.9:4 B.4:9 C.1:1 D.3:2
分析:要判断速度之比,要根据速度公式v=,由题目的路程、时间之比来求速度之比.
解:甲、乙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2:3,故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甲乙速度之比为:,即9:4.
故选A.
点评:本题是由路程和时间之比,求速度之比,与计算速度一样,都是根据速度公式来求解.
【解题方法点拨】
要熟练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分类练习此类题目,多与生活联系.【知识点的认识】
(1)速度的公式:v=,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2)应用:
①火车过桥(隧道)问题:
火车穿过隧道时,火车头进人隧道就开始算起,直到火车尾离开隧道才叫做火车通过了隧道,所以火车穿过隧道经过的路程应该等于隧道长与车身长度的和.过大桥时也类似,火车通过大桥经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故对于本身有长度的物体过桥问题小结如下: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与物体本身长度的和.
②出租车问题:
a.出租车的速度表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行进速度,指针指示的数值就是该时刻的速度值,采用的单位为km/h.
b.里程示数窗表示该车行驶的总路程,某段时间的路程就等于这段时间内两个示数的差.
c.出租车票据上给出的上车、下车时间间隔为车行驶时间,里程就是这段时间内出租车通过的路程.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与出租车有关的多种问题.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火车过桥
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分析:(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v=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
解:(1)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9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100km/h,
(2)∵v=,v2=144km/h=40m/s
∴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
s=v2t2=40m/s×25s=1000m,
∴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000m﹣400m=600m.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600米.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
第二类常考题:行程问题
小光从厦门乘坐某次航班来武夷山旅游,厦门机场起飞的时间是7:20,抵达武夷山机场的时间是8:05,飞机飞行路程约为396km.求:
(1)全程飞行的时间是多少小时?
(2)全程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时?
分析:(1)根据飞机起飞时间和抵达时间,求全程飞行的时间;
(2)又知道飞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求全程飞行的速度.
解:
(1)根据飞机起飞时间为7:20,抵达武夷山机场的时间是8:05可得飞行时间:
t=8:05﹣7:20=45min=0.75h,
(2)飞机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v===528km/h.
答:(1)全程飞行的时间是0.75h;
(2)全程飞行的平均速度是528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根据起飞和抵达时间求出飞机飞行时间是本题的突破口.
【解题方法点拨】
注意事项:(1)应用v=计算时,单位要统一.s用米(m),t用秒(s)作单位时,速度v的单位为米/秒 (m/s);当s用千米(km),t用小时(h)时,速度v的单位为千米/时(km/h).
(2)v=公式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7.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的认识】
(1)概念: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那么我们称这种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保持不变.②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3)计算公式:v=
(4)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小;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甲乙所示.
(5)匀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存在,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不大,并且轨迹近似为直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运动近似地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命题方向】
命题方向:(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2)与力结合: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例1: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A. B. C. D.
分析: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相等,可根据这个特点来进行选择.
解:由题意知:四个图片中,每相邻两点间所用时间是相同的;
若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相邻两个小球间的距离也应相等,符合这个特点的只有B选项;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打点计时器的题时,一定要注意隐含的条件是相邻两点间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
例2:用绳子栓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
A.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保持绳断时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C.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光滑平面即无摩擦力,绳子断即无拉力;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
再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做出判断;在本题中,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绳子断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光滑的水平面没有摩擦,当绳子突然断裂,在水平方向上,不受拉力和摩擦力;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互抵消;故小球相当于不受力,将保持绳子断裂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A、做圆周运动说明小球的运动状态在改变;说明小球受非平衡力作用;故A错误;
B、当绳子突然断裂,在水平方向上,不受拉力和摩擦力;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互抵消;故小球相当于不受力,将保持绳子断裂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
C、小球运动速度减小,标志着小球受到摩擦阻力作用,而平面光滑无摩擦;故C错误;
D、小球只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物体将处与什么运动状态,由物体的受力情况来决定.此题中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绳子断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题方法点拨】
(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是保持不变的,因此,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或某一距离)的运动速度,就知道了它在任意时间段内或任意运动点上的速度.
(2)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不能从数学角度把公式s=vt理解成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瞬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加速度为零,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
(4)匀速直线运动仅为理想状态.
8.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知识点的认识】
(1)变速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包括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变化用加速度来描述!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的增加(减少)是固定的!加速度有正负,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负代表速度是降低的!非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不固定!
(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用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
【命题方向】
平均速度的求法,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的区别题目是中考的命题方向.
例1: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
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6.25m/s;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要求平均速度只要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运动时间,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即可,解题时不要受题干所说的两个速度的影响,题中所提的速度为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无关.
例2: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是  变速直线 运动(选“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是  12.00 cm,平均速度是  0.15 m/s.
分析: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判断小球做何种性质的运动.
通过读刻度尺确定小球运动的路程,数小球间隔个数确定小球的运动时间.
根据公式=,求出小球的平均速度.
解:通过观察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
小球从B点到F点通过的路程为12.00cm,运动时间为0.8s
小球的平均速度===0.15m/s
故答案为:变速直线,12.00,0.15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长度测量、运动性质的判断,属于最基本的计算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认真计算.
【解题方法点拨】
(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不能精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即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
(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这一点在计算时千万要注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之机械运动(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