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四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阳高县第四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科试题
一.单选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
A.经济发展繁荣 B.文化礼制产生
C.手工技艺高超 D.阶级分化明显
2.西周时期的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材料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A.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 B.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C.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 D.造成了分封制的最终瓦解
3.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频繁往来,与中原各诸侯国相比邻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
A.宗法认同观念 B.华夏认同观念
C.胡汉平等观念 D.朝贡贸易观念
4.北朝时期的贾思勰,曾任太守,勤政爱民。他关注农业生产发展,著有《齐民要术》。这体现了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教盛行 D.儒家情怀
5.被尊为中国改革史上第一位伟大魔术师的商鞅,为本归蛮夷之列的弱秦,拓霸国之规模,立统一之基础。在其改革中,直接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 B.重农抑商 C.什伍连坐 D.推行县制
6.当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的官僚体制及受法家思想影响的文化制度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时,秦帝国建立初期企图以人文“道”“德”、经书文学补“法”,以此“兴太平”。但其倡文教的指导思想,迅速演变为对诸子之学、百家语义禁忌的文化政策。这一转变
A.使先秦典籍全部被焚毁 B.开创了文化专制的传统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违背了法家思想的精神
7.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8.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
A.中央决策机构日益臃肿 B.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C.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 D.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
9.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关中、中原两大经济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北方士民纷纷背井离乡,举家南迁。此后南方许多荒原变成肥田沃野,荆扬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了谷仓地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三熟之稻。这说明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C.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D.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10.北魏始行的均田制一直推行至唐朝中叶。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均田制的推行
A.抑制了土地买卖与兼并之风 B.有利于推动选官制度转型
C.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11.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 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
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 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12.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举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并能起到同样效果的有
①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②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颁行九品中正制,维护鲜卑贵族特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下列与此相关的有
①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②广设仓库,积储丰富
②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 ④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唐开元以后,边疆的募兵队伍渐增,但中央的军队却没有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有所变化。据统计,当时藩镇驻军再加上其他边地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这一状况
A.直接导致唐王朝的灭亡 B.表明唐朝军事实力强盛
C.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二.非选择题(2题,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实行官僚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其一,在官吏任免方面,突破“亲贵合一”“世卿世禄”的旧制。选拔官吏,或因军功,或由荐举、游说,或择自侍从养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贵族,“官无常任”,不得世袭。其二,以玺印符节作为官吏权力的象征和凭据。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赋予官吏行使行政、军事、司法诸权以合法性。其三,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每年地方官须向国君呈报财政预算。国君采用合券制,年终稽查两片符券所载数目的盈亏。盈者升官受赏,亏者降职问罪,以督促官吏尽责尽力。其四,推广俸禄制。发放数额,依官职高低而有等差。俸禄取代封色,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
——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的“监”是“掌监郡”的“监御史”。它隶属于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使地方官不敢欺骗和违抗中央。
汉初,郡国并行,各郡没有设置监御史这个官职,但中央派人监察地方的作法继承下来。到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对上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对下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从其“周行郡国”可以看出,诸侯王也在督察之列。刺史以六条问事,形成“秩卑”“任重”的局面。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虽不是地方官,由于能控制地方长官,因而极易越权。随着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刺史(州牧)的秩位提高、权限扩大,刺史可以督察辖区内一切朝廷命官,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有的州牧、刺史甚至权位父子相袭,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摘编自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地方治理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影响。(10分)
17.汉武帝、唐太宗均是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即位以后 ,采取了一系列的拓疆活动:北击匈奴 , 收复北方许多失地;沟通西域 ,将西域纳入汉朝的控制之内;南平越族,设立许多新的郡县; 经略西南夷,设立郡县 ,开辟交通 ,加强了各族 、各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交流;出兵朝鲜,设立郡县。这些举措的实施 ,使汉王朝的疆域空前扩大。
——摘编自石青《试析汉武帝的治疆政策》
材料二
在中国帝王之中,李世民可算是最具人身方面吸引力的一位。…… 他有恻隐之心而又好奇心重,不惧危难也不辞劳瘁。唐太宗摒弃旧时惯用的民族分化的做法 ,把“抚九族以仁” 当作“君之体也”。
——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根据材料一 ,概述汉武帝的拓疆举措。(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抚九族以仁”的具体史实。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汉武帝和唐太宗治国举措的共同影响。(14 分)阳高县第四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科答案
1——4:D B B D 5----8: A C C B
9---12: C B C B 13---15: D C D
16.(18分)
(1)特点:战国时期,国君任免官吏且官吏不得世袭;颁发玺印符节作为行政司法等的凭据;建立上计制度按年度考核官吏;实行俸禄制,加强了行政管理。(4分)
(或:量才任官,打破血缘世袭。权力出于君主,有利于加强集权。重视考核官员政绩,提高行政效率。实行俸禄制,强化君权。概括准确、表述清晰即可得4分)
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社会经济发展;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士阶层崛起;各国进行变法,加强君主权力。(4分)
(2)变化: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设置监御史监察各郡,到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沿袭秦朝对地方监察的办法;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派刺史监察地方长官和豪强;东汉后期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地方行政从二级变为三级。(6分)
影响: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损害了中央的权威;汉武帝对地方加强监察,打击地方豪强(稳定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东汉后期地方长官权力扩大,地方豪强的势力逐渐膨胀,军阀割据损害了中央集权。(4分,写出两点得4分)
17.(1)举措: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北方大片土地;设置河西四郡,把西域纳人汉朝统治范围之内;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设置郡县,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出兵朝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8 分,答出四点即可)
(2)具体史实:宽容大度地安置东突厥降众;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以和亲形式与吐蕃交好;欣然接受西北各族请尊的“天可汗”称号。(6 分,答出三点即可)
共同影响:有利于疆域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鼎盛准备了条件;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8 分,答出四点即可)
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由于法家思想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秦朝统治者企图以人文"道”"德”、经书文学补"法",但最终却转变为对诸子之学、百家语义禁忌的文化政策,材料描述的是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这一政策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社会的思想控制,从而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全部被焚毁”绝对化,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并非开创了文化专制的传统,文化专制起源甚早,夏、商及西周已有谏祸,商鞅厉行变法,提出焚毁《诗》、《书》,彰明法令,禁绝游说,这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文化专制事件,排除B项;材料所述秦朝的文化政策不是违背法家而是符合法家思想精神,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由材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可知通过均田制的实施,大批庶族地主和自耕农参与到分享权力的队伍中来,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打击了封建豪强的势力,撼动了以门第为选官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有利于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诞生,故选B项;均田制颁行早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后期均田制多在“户内流转”,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因此并没能够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藩镇割据在唐朝中后期,材料涉及的时间是北魏,在唐朝之前,排除C项;均田制“计口授田”,实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教,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说明当时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说明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故选C项;题干体现当时高门士族当权的现象,并不是政权更迭和政体混乱的问题,排除A项;由“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可知,王氏兄弟并无谋反之心,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主旨是高门士族权势大,而不是皇帝是否善于用人和深得民心,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且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故①正确;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是西汉武帝的统治措施,故②错误;“颁行”一词不妥,应该是“完善”,且不利于民族融合,故③错误;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密切汉族与鲜卑族利益,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3.【答案】D【解析】隋王朝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故①正确;隋朝时期,粮仓广设,积储丰富,有著名的兴洛仓、广通仓等,故②正确;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隋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故③正确;隋炀帝设立进士科,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标志着科举制形成,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藩镇割据。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材料图表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
16.【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选拔官吏……不得世袭”结合所学得出战国时期,国君任免官吏且官吏不得世袭;据材料一“以玺印符节……合法性”结合所学得出颁发玺印符节作为行政司法等的凭据;据材料一“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尽力”结合所学得出建立上计制度按年度考核官吏;据材料一“推广俸禄制……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结合所学得出实行俸禄制,加强了行政管理。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一“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结合所学可从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社会经济发展;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一“突破‘亲贵合一’‘世卿世禄’……养士”结合所学得出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士阶层崛起;据材料一“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国君采用合券制……尽力”“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结合所学得出各国进行变法,加强君主权力。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监察地方官吏”结合所学得出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设置监御史监察各郡,据材料二“汉初,郡国并行……继承下来”结合所学得出到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沿袭秦朝对地方监察的办法;据材料二“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之列”结合所学得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派刺史监察地方长官和豪强;据材料二“东汉后期……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结合所学得出东汉后期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地方行政从二级变为三级。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汉初,郡国并行”结合所学得出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损害了中央的权威;据材料二“刺史以六条问事……控制地方长官”结合所学得出汉武帝对地方加强监察,打击地方豪强(稳定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二“刺史可以督察……高级行政长官……割据一方的军阀”结合所学得出东汉后期地方长官权力扩大,地方豪强的势力逐渐膨胀,军阀割据损害了中央集权。
17.【解析】
(1)本小题可以从汉武帝对匈奴、西域、东南、西南及东北等边境的管理来回答,可得北击匈奴,夺取北方大片土地;设置河西四郡,把西域纳人汉朝统治范围之内;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设置郡县,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出兵朝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2)第一小问具体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突厥、西域、吐蕃、靺鞨等边疆地区实行开明宽容的管理,可得宽容大度地安置东突厥降众;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以和亲形式与吐蕃交好;欣然接受西北各族请尊的“天可汗”称号。第二小问共同影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疆域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鼎盛准备了条件;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第四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