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19年5月,在李大钊的主持下,《晨报副刊》陆续刊载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译文。此后,一些报刊先后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传记材料。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传播 B.工人运动在革命的领导地位
C.爱国救亡道路的新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材料提到“《晨报副刊》陆续刊载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译文。此后,一些报刊先后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传记材料”,可知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深入传播发展,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的信息,排除B;
爱国救亡道路的新探索,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点,排除C;
191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不能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本题根据“《晨报副刊》陆续刊载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译文。此后,一些报刊先后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传记材料”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1937-1943年,大批优秀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工作者涌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等一系列作品,推动了红色音乐创作的成熟。这体现出( )
A.根据地的力量日益壮大 B.文艺创作服务形势需要
C.革命统一战线开始形成 D.农村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7-1943年,大批优秀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工作者涌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等一系列作品,推动了红色音乐创作的成熟”可知,抗战时期,根据地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为抗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说明文艺作品的创作要与社会形势发展相适应,要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
材料中描述的是红色音乐的创作,无法判定根据地的力量是否日益壮大,排除A;
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农村阶级矛盾基本解决”的说法错误,也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战时期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37-1943年,大批优秀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工作者涌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等一系列作品,推动了红色音乐创作的成熟”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3.1951年起,我国着手编制“一五”计划,工作人员使用算盘、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进行运算,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楼里的算盘声音此起彼伏,整座大楼夜晚灯火通明,被人戏称是“水晶宫”。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C.工人阶级投身建设的新风 D.新政权蕴含的生机与活力
【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后,人们生产积极性以及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高涨。依据材料“1951年起,我国着手编制“一五计划,工作人员使用算盘、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进行运算,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楼里的算盘声音此起彼伏,整座大楼夜晚灯火通明”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政权蕴含的生机与活力,故D正确;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是在1952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工人阶级投身建设的新风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及其背景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巴西客人时说,“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一论断( )
A.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B.主张全力支持第三世界发展
C.确立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 D.强调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可知中国的对外政策一方面体现在反霸维和,另一方面,体现在联合第三世界,说明我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正确;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第三世界的全力支持,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未提及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也未强调世界的发展趋势,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解答本题根据“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下表为1998-2002年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这一现象反映了( )
年份 产值(亿元) 占国民经济比重(%)
1998 17750 33.21
2000 23465 33.74
2002 32459 35.83
A.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B.分配制度的根本变化
C.所有制结构的急剧变迁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98-2002年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逐渐上升,这是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量外资企业涌入中国,故A正确;
材料反映了1998-2002年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逐渐上升,未涉及分配制度,排除B;
材料仅涉及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变化,未体现所有制结构的急剧变迁,排除C;
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及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6.纳尔迈调色板(见图)是一块高63厘米的盾形石板,出土于埃及古城,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统治的画面,被认为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实证。该文物的出土( )
A.真实还原了埃及的封建专制 B.丰富了研究西亚文明的史料
C.展现出早期埃及的政治文明 D.反映出埃及政教合一的特点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出土于埃及古城,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统治的画面,被认为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实证。”可知,纳尔迈调色板上表现的信息是埃及国王纳尔迈统治的画面,可以用于证实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展现了早期埃及的政治文明,故C正确。
纳尔迈统治时期,埃及属于奴隶制王朝,不是封建专制,排除A;
纳尔迈调色板是研究古埃及文明的史料,而非西亚文明,排除B;
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教合一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非洲文明,解答本题需依据“出土于埃及古城,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统治的画面,被认为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实证。”结合所学非洲文明特征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波斯帝国统治时期,国王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但相关历史表明,波斯境内的希腊人城市和村庄公民权的授予和治理方式,都由村庄或城市自主决定。这反映了波斯( )
A.地区之间文明交流密切 B.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结合
C.城市自治运动逐渐兴起 D.承认治下各地区的权力平等
【答案】B
【知识点】波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国王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允许希腊人城市和村庄自主决定治理方式,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结合,故B正确。
材料反映了波斯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结合,未体现地区之间文明交流密切,排除A;
中世纪时期,城市自治运动逐渐兴起,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
波斯仅允许波斯境内的希腊人城市和村庄自主决定治理方式,不能说明波斯承认治下各地区的权力平等,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解答本题需结合波斯帝国文明特征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有学者指出,13世纪的世界已经通过大城市连结形成了一个体系,这个世界体系包括西欧、地中海、欧亚大草原、中东波斯湾、中国南洋等八个亚体系,他们相互交叠构成了一个整体。该学者意在( )
A.分析文艺复兴的背景 B.揭示欧洲的霸主地位
C.构建友好的国际关系 D.强调世界联系的加强
【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3世纪的世界已经通过大城市连结形成了一个体系”,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13世界的世界通过大城市连结成一个体系,说明此时世界联系的加强,故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联系,并未提及文艺复兴,排除A;
13世纪的欧洲并不是霸主,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联系,并不是构建友好的国际关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古代文明,解答本题根据“13世纪的世界已经通过大城市连结形成了一个体系”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9.1675年,为解决欧洲航海家对航海、制图和计时的需求,英王查理二世在伦敦格林尼治建造了一座综合性天文台,并创设了皇家天文学家的职位,以便能正确地定出经度。由此可知,天文台的设立侧面反映了( )
A.英国君主权力的强化 B.近代科技的重大突破
C.欧洲海洋贸易的兴盛 D.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为解决欧洲航海家对航海、制图和计时的需求,英王查理二世在伦敦格林尼治建造了一座综合性天文台,并创设了皇家天文学家的职位,以便能正确地定出经度”可知,为解决欧洲航海家对航海、制图和计时的需求,建造了一座综合性天文台,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英国海洋贸易的繁荣与兴盛,故C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航海的繁荣,没有体现专制王权以及近代科技突破的信息,排除A、B;
欧洲一体化是在二战后出现的趋势,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解答本题根据“为解决欧洲航海家对航海、制图和计时的需求,英王查理二世在伦敦格林尼治建造了一座综合性天文台,并创设了皇家天文学家的职位,以便能正确地定出经度”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0.下表为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研究欧洲百年的整体特征。研究目录如下:
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欧洲转型的时代 B.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答案】A
【知识点】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西方走向近代的历程,西方的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思想交织进行,但是思想为首,政治变革其次,进而推动经济迅速发展,故A正确;
材料中描述的是欧洲转型,而非亚非拉国家,排除B;
工业革命前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对材料概括不全面,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百年的整体特征,不是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洲走向近代,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西方近代化的历程及特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法国大革命前,在欧洲“创新”是一个贬义词,创新行为亦不受欢迎。但是法国大革命后,“创新”逐渐转变为一个对社会进步、政治建构和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的词汇。这一变化表明法国大革命( )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颠覆了君权神授观念
C.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 D.揭开了宗教改革序幕
【答案】C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创新”词义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故C正确;
材料表明法国大革命对“创新”词义的影响,与民主共和政体的创建无关,排除A;
启蒙运动颠覆了君权神授观念,不符合材料,排除B;
宗教改革于1517年开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解答本题需结合法国大革命的意义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1842年至1844年,恩格斯在对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工人阶级进行实地调研后,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英国工人阶级政治觉悟提高 B.时代呼唤新的科学革命理论
C.空想社会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D.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42年至1844年"“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状况恶劣,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这一现象反映出时代呼唤新的科学革命理论,故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工人阶级政治觉悟提高,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空想社会主义,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解答本题需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背景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1882年,德国工业家和银行家建立了德意志殖民协会,鼓吹向外扩张;1900年,仅英、法、德三个主要资本输出国的国外投资就已达350亿美元,年利润为15亿美元。这说明( )
A.工业革命促进技术向世界扩散 B.西欧失去了经济优势
C.资本输出成为重要的扩张手段 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据材料“1900年,仅英、法、德三个主要资本输出国的国外投资就已达350亿美元,年利润为15亿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争相对外投资,说明资本输出成为重要的扩张手段,故C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对外投资,并不会技术的扩散,排除A;
一战后,欧洲逐渐失去经济优势,排除B;
仅从材料,无法判定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需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1922年10月颁布的苏俄民法典在维护国家和合作社所有制的同时,允许私人所有制的存在,但其对象仅限于尚未停止私人流转的财产,包括未被没收的房屋、商店和雇工未超过法定人数的工业企业等等。由此可见,苏俄意在( )
A.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
B.消弭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
C.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物质条件
D.适应国家新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D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2年10月颁布的苏俄民法典在维护国家和合作社所有制的同时,允许私人所有制的存在,但其对象仅限于尚未停止人流转的财产”可知,1921年3月,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为适应国家新经济政策的调整的需要,采取允许私营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苏俄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的信息,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也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排除A;
消辑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强”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卫国战争是在二战时期,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物质条件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22年10月颁布的苏俄民法典在维护国家和合作社所有制的同时,允许私人所有制的存在,但其对象仅限于尚未停止人流转的财产”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的能力。
15.冷战格局形成之际,美国企图在民用航线造限制甚至封锁苏联和东欧国家民用航空活动的所谓“空中铁幕”,由于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反对,该政策最终破产。这表明( )
A.冷战未能切断两大阵营经贸往来
B.资本主义国家阵营走向瓦解
C.冷战政策遭到西欧国家强力抵制
D.美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下降
【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冷战格局形成之际,美国企图在民用航线造限制甚至封锁苏联和东欧国家民用航空活动的所谓·空中铁幕”,由于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反对,该政策最终破产。”可知,冷战开始后,美国企图限制和封锁苏联和东欧国家民用航空活动,但是英国等西欧国家反对,最终没有实现,说明当时西欧与东欧以及苏联在一些经济领域有往来,故A正确;
资本主义国家阵营走向瓦解,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
冷战政策是两大阵营之间,西欧国家强力支持,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国际影响力下降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冷战,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美国企图在民用航线造限制甚至封锁苏联和东欧国家民用航空活动的所谓“空中铁幕”,由于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反对,该政策最终破产”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6.下表为二战后部分国家对殖民地问题的政策或态度。据此可知( )
国家 政策或态度
英国 允许殖民地自治
法国 主张尊重土著政权机构,重视发挥土著的作用
美国 公开支持殖民地人民走向自治或独立,向英法等欧洲殖民国家 施加强大压力,要求它们采取开明的殖民地政策
苏联 主张所有的殖民地实现完全的民族独立和自决,支持被压迫民 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平等的运动
A.世界大国的战略目标趋向一致 B.世界殖民体系明显趋向瓦解
C.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已然形成 D.“大国一致”的原则得以落实
【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英法、美、苏联等国表达出允许殖民地自治或者支持殖民地自治,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一方面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因战争而削弱,另一方面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意识空前提高,故B正确;
材料仅涉及四个大国,不能以偏概全判断所有大国的战略目标趋向一致,排除A;
C项表述不符史实,即便今天,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尚未形成,排除C;
大国一致”的原则涉及战后国际机构联合国,材料涉及英法美苏四大国对殖民地问题的态度,不一定是通过联合国解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表格二战后英法、美、苏联等国表达出允许殖民地自治或者支持殖民地自治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有3道大题,共52分。
17.文艺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年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间艺术形式,由民间艺人根据民众的喜好和愿景,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题材辅以特定的艺术想象绘制成品,供年节时粘贴于门框或室内墙壁上。其题材内容大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门神类(《神茶郁垒》)、迎福纳祥类(《金玉满堂》)、农令节气类(《女十忙》)、敬神祭祖类(《家堂》)等。
——摘编自朱斌《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年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塑造》
材料二
创作时间 年画 解读
1944年 《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彦涵创作) 将中国传统的“门神”秦叔宝、尉迟恭的形象换成了八路军、民兵。成为解放区老百姓家中的新“门神”。
1948年 《纺织互助》(武强创作) 入选《一九四九年新年画选集》。该作品表现了解放区妇女“有的织、有的纺,互助起来实在强”的互助纺织场景。
1950年 新得的黄牛 《新得的黄牛》(李可染创作) 画上题诗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椎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
——图源网络;解读内容摘编自尹毅《抗战时期解放区年画研究》和朱斌《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年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塑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传统年画风格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时期的年画,从时代背景和影响的角度进行阐释。
【答案】(1)小农经济占主导(农耕经济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民间艺术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众的愿景;年节文化消费(或者日常生活)的需要等。
(2)1944年: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影响:有利于扩大八路军和中共的影响力;有利于军民团结;宣传动员革命,夺取抗日战争胜利。
1948年:背景:解放战争后期;影响:有利于塑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推广互助合作运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有利于动员群众积极支援前线。
1950年:背景: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开展;影响:塑造主人翁意识,激发投身建设的热情;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1)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其题材内容大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门神类 (《神茶郁垒》) 、迎福纳祥类(《金玉满堂》)、农令节气类 (《女十忙》)、敬神祭祖类(《家堂》) 等”,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农耕经济的影响分析,得出小农经济占主导 (农耕经济的影响); 从传统宗法观念角度分析得出 宗法观念的影响; 从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分析得出 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间艺术形式,由民间艺人根据民众的喜好和愿景”,得出民间艺术延续和发展。
(2)本题涉及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选取1944年和1948年。1944年:根据年画《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得出是抗日战争时期。影响:据材料“尉迟恭的形象换成了八路军、民兵”,得出有利于扩大八路军和中共的影响力;据年画《军民合作抗战胜利》,从对军民团结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利于军民团结;从对抗战胜利的推动分析,得出宣传动员革命,夺取抗日战争胜利。1948年:据材料二“《一九四九年新年画选集》”“1950年”等信息,可知是解放战争后期。影响据材料“有的织、有的纺,互助起来实在强”,得出有利于塑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推广互助合作运动;据材料“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椎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从生产热情分析,得出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
故答案为:
(1) 小农经济占主导(农耕经济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民间艺术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众的愿景;年节文化消费(或者日常生活)的需要等。
(2) 1944年: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影响:有利于扩大八路军和中共的影响力;有利于军民团结;宣传动员革命,夺取抗日战争胜利。
1948年:背景:解放战争后期;影响:有利于塑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推广互助合作运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有利于动员群众积极支援前线。
1950年:背景: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开展;影响:塑造主人翁意识,激发投身建设的热情;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战、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依据图片根据所学抗战、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8.西方的近代化历经数百年,多重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1780年间,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布变化示意图。
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1600年,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在空间上呈多中心、零散分布。
1600年-1780年,世界棉花产业的全球性网络出现,并越来越集中在欧洲。
材料二
启蒙运动开创了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其引发和生成的文化思想、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等丰厚的遗产足以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可以被视为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伯来文化之外的第三大西方文明起源。
——节选自江宁康《重温西方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产业在1500年以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为何“足以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答案】(1)趋势:逐步形成全球性网络(或者:由区域商品发展到全球商品);从多中心、分散到逐渐以欧洲为中心;发展速度加快;从手工生产逐渐趋向机械化生产;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奴隶贸易);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传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2)政治制度方面: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政治构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思想文化与科技方面: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封建、宗教和传统观念束缚中走向理性、自由);理性思维的发展、传播,进一步促进科学的进步。
经济与社会习俗方面:猛烈冲击天主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推动社会风俗趋向理性、文明;启蒙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趋势:根据材料一中的“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布变化示意图。”可知,世界棉花消费逐步形成全球性网络或由区域商品发展到全球商品;从多中心、分散到逐渐以欧洲为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棉花种植业发展速度加快;从手工生产逐渐趋向机械化生产;且国际分工逐渐形成。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等角度进行分析。
(2) 根据材料二“启蒙运动开创了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其引发和生成的文化思想、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等丰厚的遗产足以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制度方面: 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政治构想或者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思想文化与科技方面: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或从封建、宗教和传统观念束缚中走向理性、自由;理性思维的发展、传播,进一步促进科学的进步;经济与社会习俗方面:猛烈冲击天主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推动社会风俗趋向理性、文明;启蒙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故答案为:
(1) 趋势:逐步形成全球性网络(或者:由区域商品发展到全球商品);从多中心、分散到逐渐以欧洲为中心;发展速度加快;从手工生产逐渐趋向机械化生产;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奴隶贸易);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传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2) 政治制度方面: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政治构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思想文化与科技方面: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封建、宗教和传统观念束缚中走向理性、自由);理性思维的发展、传播,进一步促进科学的进步。
经济与社会习俗方面:猛烈冲击天主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推动社会风俗趋向理性、文明;启蒙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棉花产业在1500年以后的变化趋势分析;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图表是全球粗钢产量和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及其在全球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材料来源:worldsteel。(备注:英国20年34%,表示英国粗钢产量连续20年占据世界第一,占比3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任意连续的两个国家排名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1
论题:科技实力的差异推动美国粗钢产量超越英国。
阐述: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广阔,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带动了英国钢铁业的蓬勃发展,使英国的钢铁产量居世界首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英国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在传统产业,对新技术均反应都比较迟缓。美国凭借在技术上领先的优势,钢铁技术革新较快,钢铁产量逐渐超越英国,经济实力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结论: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产业和技术革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示例2
论题:苏联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在粗钢生产方面被日本超越。阐述:受斯大林模式影响,苏联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积极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继续推动了钢铁产量的增长,因此1971年到1992年期间苏联的钢铁产量居于世界首位。但苏联长期失衡的经济结构使得苏联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最终引发苏联解体,工业增长放缓。而二战后,日本对内积极改革,制定了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钢铁工业,1992年日本超越苏联成为全球粗钢产量和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
结论:发展道路要符合国情,并随着时代的需要适时调整才能保持国家富强。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890年至1995年的英国、美国、苏联、日本。设问是就其中任意连续的两个国家排名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根据材料“图表是全球粗钢产量和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及其在全球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一:科技实力的差异推动美国粗钢产量超越英国。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广阔,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带动了英国钢铁业的蓬勃发展,使英国的钢铁产量居世界首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英国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在传统产业,对新技术均反应都比较迟缓。美国凭借在技术上领先的优势,钢铁技术革新较快,钢铁产量逐渐超越英国,经济实力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最后明确主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产业和技术革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根据材料“图表是全球粗钢产量和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及其在全球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二:苏联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在粗钢生产方面被日本超越。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二战后日本经济推行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受斯大林模式影响,苏联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积极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继续推动了钢铁产量的增长,因此1971年到1992年期间苏联的钢铁产量居于世界首位。但苏联长期失衡的经济结构使得苏联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最终引发苏联解体,工业增长放缓。而二战后,日本对内积极改革,制定了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钢铁工业
1992年日本超越苏联成为全球粗钢产量和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最后明确主题,发展道路要符合国情并随着时代的需要适时调整才能保持国家富强。
故答案为:
示例1论题:科技实力的差异推动美国粗钢产量超越英国。
阐述: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广阔,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带动了英国钢铁业的蓬勃发展,使英国的钢铁产量居世界首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英国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在传统产业,对新技术均反应都比较迟缓。美国凭借在技术上领先的优势,钢铁技术革新较快,钢铁产量逐渐超越英国,经济实力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结论: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产业和技术革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示例2
论题:苏联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在粗钢生产方面被日本超越。阐述:受斯大林模式影响,苏联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积极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继续推动了钢铁产量的增长,因此1971年到1992年期间苏联的钢铁产量居于世界首位。但苏联长期失衡的经济结构使得苏联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最终引发苏联解体,工业增长放缓。而二战后,日本对内积极改革,制定了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钢铁工业,1992年日本超越苏联成为全球粗钢产量和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
结论:发展道路要符合国情,并随着时代的需要适时调整才能保持国家富强。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方大国工业化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结合三次工业革命及影响等知识分析阐释,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19年5月,在李大钊的主持下,《晨报副刊》陆续刊载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译文。此后,一些报刊先后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传记材料。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传播 B.工人运动在革命的领导地位
C.爱国救亡道路的新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1937-1943年,大批优秀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工作者涌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等一系列作品,推动了红色音乐创作的成熟。这体现出( )
A.根据地的力量日益壮大 B.文艺创作服务形势需要
C.革命统一战线开始形成 D.农村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3.1951年起,我国着手编制“一五”计划,工作人员使用算盘、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进行运算,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楼里的算盘声音此起彼伏,整座大楼夜晚灯火通明,被人戏称是“水晶宫”。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C.工人阶级投身建设的新风 D.新政权蕴含的生机与活力
4.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巴西客人时说,“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一论断( )
A.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B.主张全力支持第三世界发展
C.确立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 D.强调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5.下表为1998-2002年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这一现象反映了( )
年份 产值(亿元) 占国民经济比重(%)
1998 17750 33.21
2000 23465 33.74
2002 32459 35.83
A.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B.分配制度的根本变化
C.所有制结构的急剧变迁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6.纳尔迈调色板(见图)是一块高63厘米的盾形石板,出土于埃及古城,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统治的画面,被认为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实证。该文物的出土( )
A.真实还原了埃及的封建专制 B.丰富了研究西亚文明的史料
C.展现出早期埃及的政治文明 D.反映出埃及政教合一的特点
7.波斯帝国统治时期,国王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但相关历史表明,波斯境内的希腊人城市和村庄公民权的授予和治理方式,都由村庄或城市自主决定。这反映了波斯( )
A.地区之间文明交流密切 B.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结合
C.城市自治运动逐渐兴起 D.承认治下各地区的权力平等
8.有学者指出,13世纪的世界已经通过大城市连结形成了一个体系,这个世界体系包括西欧、地中海、欧亚大草原、中东波斯湾、中国南洋等八个亚体系,他们相互交叠构成了一个整体。该学者意在( )
A.分析文艺复兴的背景 B.揭示欧洲的霸主地位
C.构建友好的国际关系 D.强调世界联系的加强
9.1675年,为解决欧洲航海家对航海、制图和计时的需求,英王查理二世在伦敦格林尼治建造了一座综合性天文台,并创设了皇家天文学家的职位,以便能正确地定出经度。由此可知,天文台的设立侧面反映了( )
A.英国君主权力的强化 B.近代科技的重大突破
C.欧洲海洋贸易的兴盛 D.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10.下表为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研究欧洲百年的整体特征。研究目录如下:
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欧洲转型的时代 B.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1.法国大革命前,在欧洲“创新”是一个贬义词,创新行为亦不受欢迎。但是法国大革命后,“创新”逐渐转变为一个对社会进步、政治建构和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的词汇。这一变化表明法国大革命( )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颠覆了君权神授观念
C.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 D.揭开了宗教改革序幕
12.1842年至1844年,恩格斯在对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工人阶级进行实地调研后,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英国工人阶级政治觉悟提高 B.时代呼唤新的科学革命理论
C.空想社会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D.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13.1882年,德国工业家和银行家建立了德意志殖民协会,鼓吹向外扩张;1900年,仅英、法、德三个主要资本输出国的国外投资就已达350亿美元,年利润为15亿美元。这说明( )
A.工业革命促进技术向世界扩散 B.西欧失去了经济优势
C.资本输出成为重要的扩张手段 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14.1922年10月颁布的苏俄民法典在维护国家和合作社所有制的同时,允许私人所有制的存在,但其对象仅限于尚未停止私人流转的财产,包括未被没收的房屋、商店和雇工未超过法定人数的工业企业等等。由此可见,苏俄意在( )
A.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
B.消弭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
C.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物质条件
D.适应国家新经济政策的调整
15.冷战格局形成之际,美国企图在民用航线造限制甚至封锁苏联和东欧国家民用航空活动的所谓“空中铁幕”,由于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反对,该政策最终破产。这表明( )
A.冷战未能切断两大阵营经贸往来
B.资本主义国家阵营走向瓦解
C.冷战政策遭到西欧国家强力抵制
D.美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下降
16.下表为二战后部分国家对殖民地问题的政策或态度。据此可知( )
国家 政策或态度
英国 允许殖民地自治
法国 主张尊重土著政权机构,重视发挥土著的作用
美国 公开支持殖民地人民走向自治或独立,向英法等欧洲殖民国家 施加强大压力,要求它们采取开明的殖民地政策
苏联 主张所有的殖民地实现完全的民族独立和自决,支持被压迫民 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平等的运动
A.世界大国的战略目标趋向一致 B.世界殖民体系明显趋向瓦解
C.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已然形成 D.“大国一致”的原则得以落实
二、非选择题:共有3道大题,共52分。
17.文艺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年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间艺术形式,由民间艺人根据民众的喜好和愿景,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题材辅以特定的艺术想象绘制成品,供年节时粘贴于门框或室内墙壁上。其题材内容大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门神类(《神茶郁垒》)、迎福纳祥类(《金玉满堂》)、农令节气类(《女十忙》)、敬神祭祖类(《家堂》)等。
——摘编自朱斌《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年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塑造》
材料二
创作时间 年画 解读
1944年 《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彦涵创作) 将中国传统的“门神”秦叔宝、尉迟恭的形象换成了八路军、民兵。成为解放区老百姓家中的新“门神”。
1948年 《纺织互助》(武强创作) 入选《一九四九年新年画选集》。该作品表现了解放区妇女“有的织、有的纺,互助起来实在强”的互助纺织场景。
1950年 新得的黄牛 《新得的黄牛》(李可染创作) 画上题诗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椎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
——图源网络;解读内容摘编自尹毅《抗战时期解放区年画研究》和朱斌《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年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塑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传统年画风格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时期的年画,从时代背景和影响的角度进行阐释。
18.西方的近代化历经数百年,多重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1780年间,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布变化示意图。
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1600年,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在空间上呈多中心、零散分布。
1600年-1780年,世界棉花产业的全球性网络出现,并越来越集中在欧洲。
材料二
启蒙运动开创了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其引发和生成的文化思想、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等丰厚的遗产足以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可以被视为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伯来文化之外的第三大西方文明起源。
——节选自江宁康《重温西方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产业在1500年以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为何“足以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图表是全球粗钢产量和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及其在全球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材料来源:worldsteel。(备注:英国20年34%,表示英国粗钢产量连续20年占据世界第一,占比3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任意连续的两个国家排名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材料提到“《晨报副刊》陆续刊载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译文。此后,一些报刊先后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传记材料”,可知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深入传播发展,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的信息,排除B;
爱国救亡道路的新探索,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点,排除C;
191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不能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本题根据“《晨报副刊》陆续刊载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译文。此后,一些报刊先后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传记材料”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37-1943年,大批优秀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工作者涌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等一系列作品,推动了红色音乐创作的成熟”可知,抗战时期,根据地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为抗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说明文艺作品的创作要与社会形势发展相适应,要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
材料中描述的是红色音乐的创作,无法判定根据地的力量是否日益壮大,排除A;
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农村阶级矛盾基本解决”的说法错误,也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战时期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37-1943年,大批优秀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工作者涌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等一系列作品,推动了红色音乐创作的成熟”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后,人们生产积极性以及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高涨。依据材料“1951年起,我国着手编制“一五计划,工作人员使用算盘、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进行运算,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楼里的算盘声音此起彼伏,整座大楼夜晚灯火通明”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政权蕴含的生机与活力,故D正确;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是在1952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工人阶级投身建设的新风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及其背景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可知中国的对外政策一方面体现在反霸维和,另一方面,体现在联合第三世界,说明我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正确;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第三世界的全力支持,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未提及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也未强调世界的发展趋势,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解答本题根据“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98-2002年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逐渐上升,这是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量外资企业涌入中国,故A正确;
材料反映了1998-2002年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逐渐上升,未涉及分配制度,排除B;
材料仅涉及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变化,未体现所有制结构的急剧变迁,排除C;
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及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出土于埃及古城,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统治的画面,被认为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实证。”可知,纳尔迈调色板上表现的信息是埃及国王纳尔迈统治的画面,可以用于证实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展现了早期埃及的政治文明,故C正确。
纳尔迈统治时期,埃及属于奴隶制王朝,不是封建专制,排除A;
纳尔迈调色板是研究古埃及文明的史料,而非西亚文明,排除B;
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教合一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非洲文明,解答本题需依据“出土于埃及古城,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统治的画面,被认为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实证。”结合所学非洲文明特征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波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国王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允许希腊人城市和村庄自主决定治理方式,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结合,故B正确。
材料反映了波斯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结合,未体现地区之间文明交流密切,排除A;
中世纪时期,城市自治运动逐渐兴起,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
波斯仅允许波斯境内的希腊人城市和村庄自主决定治理方式,不能说明波斯承认治下各地区的权力平等,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解答本题需结合波斯帝国文明特征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3世纪的世界已经通过大城市连结形成了一个体系”,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13世界的世界通过大城市连结成一个体系,说明此时世界联系的加强,故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联系,并未提及文艺复兴,排除A;
13世纪的欧洲并不是霸主,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联系,并不是构建友好的国际关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古代文明,解答本题根据“13世纪的世界已经通过大城市连结形成了一个体系”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为解决欧洲航海家对航海、制图和计时的需求,英王查理二世在伦敦格林尼治建造了一座综合性天文台,并创设了皇家天文学家的职位,以便能正确地定出经度”可知,为解决欧洲航海家对航海、制图和计时的需求,建造了一座综合性天文台,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英国海洋贸易的繁荣与兴盛,故C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航海的繁荣,没有体现专制王权以及近代科技突破的信息,排除A、B;
欧洲一体化是在二战后出现的趋势,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解答本题根据“为解决欧洲航海家对航海、制图和计时的需求,英王查理二世在伦敦格林尼治建造了一座综合性天文台,并创设了皇家天文学家的职位,以便能正确地定出经度”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西方走向近代的历程,西方的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思想交织进行,但是思想为首,政治变革其次,进而推动经济迅速发展,故A正确;
材料中描述的是欧洲转型,而非亚非拉国家,排除B;
工业革命前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对材料概括不全面,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百年的整体特征,不是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洲走向近代,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西方近代化的历程及特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创新”词义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故C正确;
材料表明法国大革命对“创新”词义的影响,与民主共和政体的创建无关,排除A;
启蒙运动颠覆了君权神授观念,不符合材料,排除B;
宗教改革于1517年开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解答本题需结合法国大革命的意义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42年至1844年"“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状况恶劣,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这一现象反映出时代呼唤新的科学革命理论,故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工人阶级政治觉悟提高,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空想社会主义,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解答本题需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背景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据材料“1900年,仅英、法、德三个主要资本输出国的国外投资就已达350亿美元,年利润为15亿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争相对外投资,说明资本输出成为重要的扩张手段,故C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对外投资,并不会技术的扩散,排除A;
一战后,欧洲逐渐失去经济优势,排除B;
仅从材料,无法判定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需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22年10月颁布的苏俄民法典在维护国家和合作社所有制的同时,允许私人所有制的存在,但其对象仅限于尚未停止人流转的财产”可知,1921年3月,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为适应国家新经济政策的调整的需要,采取允许私营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苏俄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的信息,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也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排除A;
消辑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强”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卫国战争是在二战时期,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物质条件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22年10月颁布的苏俄民法典在维护国家和合作社所有制的同时,允许私人所有制的存在,但其对象仅限于尚未停止人流转的财产”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的能力。
15.【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冷战格局形成之际,美国企图在民用航线造限制甚至封锁苏联和东欧国家民用航空活动的所谓·空中铁幕”,由于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反对,该政策最终破产。”可知,冷战开始后,美国企图限制和封锁苏联和东欧国家民用航空活动,但是英国等西欧国家反对,最终没有实现,说明当时西欧与东欧以及苏联在一些经济领域有往来,故A正确;
资本主义国家阵营走向瓦解,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
冷战政策是两大阵营之间,西欧国家强力支持,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国际影响力下降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冷战,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美国企图在民用航线造限制甚至封锁苏联和东欧国家民用航空活动的所谓“空中铁幕”,由于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反对,该政策最终破产”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英法、美、苏联等国表达出允许殖民地自治或者支持殖民地自治,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一方面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因战争而削弱,另一方面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意识空前提高,故B正确;
材料仅涉及四个大国,不能以偏概全判断所有大国的战略目标趋向一致,排除A;
C项表述不符史实,即便今天,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尚未形成,排除C;
大国一致”的原则涉及战后国际机构联合国,材料涉及英法美苏四大国对殖民地问题的态度,不一定是通过联合国解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表格二战后英法、美、苏联等国表达出允许殖民地自治或者支持殖民地自治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7.【答案】(1)小农经济占主导(农耕经济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民间艺术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众的愿景;年节文化消费(或者日常生活)的需要等。
(2)1944年: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影响:有利于扩大八路军和中共的影响力;有利于军民团结;宣传动员革命,夺取抗日战争胜利。
1948年:背景:解放战争后期;影响:有利于塑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推广互助合作运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有利于动员群众积极支援前线。
1950年:背景: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开展;影响:塑造主人翁意识,激发投身建设的热情;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1)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其题材内容大多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门神类 (《神茶郁垒》) 、迎福纳祥类(《金玉满堂》)、农令节气类 (《女十忙》)、敬神祭祖类(《家堂》) 等”,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农耕经济的影响分析,得出小农经济占主导 (农耕经济的影响); 从传统宗法观念角度分析得出 宗法观念的影响; 从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分析得出 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间艺术形式,由民间艺人根据民众的喜好和愿景”,得出民间艺术延续和发展。
(2)本题涉及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选取1944年和1948年。1944年:根据年画《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得出是抗日战争时期。影响:据材料“尉迟恭的形象换成了八路军、民兵”,得出有利于扩大八路军和中共的影响力;据年画《军民合作抗战胜利》,从对军民团结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利于军民团结;从对抗战胜利的推动分析,得出宣传动员革命,夺取抗日战争胜利。1948年:据材料二“《一九四九年新年画选集》”“1950年”等信息,可知是解放战争后期。影响据材料“有的织、有的纺,互助起来实在强”,得出有利于塑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推广互助合作运动;据材料“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椎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从生产热情分析,得出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
故答案为:
(1) 小农经济占主导(农耕经济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民间艺术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众的愿景;年节文化消费(或者日常生活)的需要等。
(2) 1944年: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影响:有利于扩大八路军和中共的影响力;有利于军民团结;宣传动员革命,夺取抗日战争胜利。
1948年:背景:解放战争后期;影响:有利于塑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推广互助合作运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有利于动员群众积极支援前线。
1950年:背景: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开展;影响:塑造主人翁意识,激发投身建设的热情;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战、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依据图片根据所学抗战、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8.【答案】(1)趋势:逐步形成全球性网络(或者:由区域商品发展到全球商品);从多中心、分散到逐渐以欧洲为中心;发展速度加快;从手工生产逐渐趋向机械化生产;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奴隶贸易);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传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2)政治制度方面: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政治构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思想文化与科技方面: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封建、宗教和传统观念束缚中走向理性、自由);理性思维的发展、传播,进一步促进科学的进步。
经济与社会习俗方面:猛烈冲击天主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推动社会风俗趋向理性、文明;启蒙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1)趋势:根据材料一中的“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布变化示意图。”可知,世界棉花消费逐步形成全球性网络或由区域商品发展到全球商品;从多中心、分散到逐渐以欧洲为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棉花种植业发展速度加快;从手工生产逐渐趋向机械化生产;且国际分工逐渐形成。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等角度进行分析。
(2) 根据材料二“启蒙运动开创了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其引发和生成的文化思想、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等丰厚的遗产足以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制度方面: 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政治构想或者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思想文化与科技方面: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或从封建、宗教和传统观念束缚中走向理性、自由;理性思维的发展、传播,进一步促进科学的进步;经济与社会习俗方面:猛烈冲击天主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推动社会风俗趋向理性、文明;启蒙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故答案为:
(1) 趋势:逐步形成全球性网络(或者:由区域商品发展到全球商品);从多中心、分散到逐渐以欧洲为中心;发展速度加快;从手工生产逐渐趋向机械化生产;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奴隶贸易);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传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2) 政治制度方面: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政治构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思想文化与科技方面: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封建、宗教和传统观念束缚中走向理性、自由);理性思维的发展、传播,进一步促进科学的进步。
经济与社会习俗方面:猛烈冲击天主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推动社会风俗趋向理性、文明;启蒙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棉花产业在1500年以后的变化趋势分析;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答案】示例1
论题:科技实力的差异推动美国粗钢产量超越英国。
阐述: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广阔,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带动了英国钢铁业的蓬勃发展,使英国的钢铁产量居世界首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英国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在传统产业,对新技术均反应都比较迟缓。美国凭借在技术上领先的优势,钢铁技术革新较快,钢铁产量逐渐超越英国,经济实力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结论: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产业和技术革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示例2
论题:苏联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在粗钢生产方面被日本超越。阐述:受斯大林模式影响,苏联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积极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继续推动了钢铁产量的增长,因此1971年到1992年期间苏联的钢铁产量居于世界首位。但苏联长期失衡的经济结构使得苏联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最终引发苏联解体,工业增长放缓。而二战后,日本对内积极改革,制定了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钢铁工业,1992年日本超越苏联成为全球粗钢产量和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
结论:发展道路要符合国情,并随着时代的需要适时调整才能保持国家富强。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890年至1995年的英国、美国、苏联、日本。设问是就其中任意连续的两个国家排名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根据材料“图表是全球粗钢产量和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及其在全球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一:科技实力的差异推动美国粗钢产量超越英国。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广阔,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带动了英国钢铁业的蓬勃发展,使英国的钢铁产量居世界首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英国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在传统产业,对新技术均反应都比较迟缓。美国凭借在技术上领先的优势,钢铁技术革新较快,钢铁产量逐渐超越英国,经济实力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最后明确主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产业和技术革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根据材料“图表是全球粗钢产量和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及其在全球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二:苏联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在粗钢生产方面被日本超越。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二战后日本经济推行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受斯大林模式影响,苏联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积极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继续推动了钢铁产量的增长,因此1971年到1992年期间苏联的钢铁产量居于世界首位。但苏联长期失衡的经济结构使得苏联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最终引发苏联解体,工业增长放缓。而二战后,日本对内积极改革,制定了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钢铁工业
1992年日本超越苏联成为全球粗钢产量和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最后明确主题,发展道路要符合国情并随着时代的需要适时调整才能保持国家富强。
故答案为:
示例1论题:科技实力的差异推动美国粗钢产量超越英国。
阐述: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广阔,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带动了英国钢铁业的蓬勃发展,使英国的钢铁产量居世界首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英国无论在新兴产业还是在传统产业,对新技术均反应都比较迟缓。美国凭借在技术上领先的优势,钢铁技术革新较快,钢铁产量逐渐超越英国,经济实力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结论: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产业和技术革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示例2
论题:苏联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在粗钢生产方面被日本超越。阐述:受斯大林模式影响,苏联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积极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继续推动了钢铁产量的增长,因此1971年到1992年期间苏联的钢铁产量居于世界首位。但苏联长期失衡的经济结构使得苏联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最终引发苏联解体,工业增长放缓。而二战后,日本对内积极改革,制定了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钢铁工业,1992年日本超越苏联成为全球粗钢产量和产量排名第一的国家。
结论:发展道路要符合国情,并随着时代的需要适时调整才能保持国家富强。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方大国工业化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结合三次工业革命及影响等知识分析阐释,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