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卷I(选择题)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6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48分 )
1.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B.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D.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
2. 卜辞中经常有先王宾于上帝的记载,商人认为先王死后会升入天国且经常宾于帝所,他们接受人王的献祭,然后影响上帝,使人王得到好的收成及各种福佑,所以在商人的各种祭祀中,对于祖先神的祭祀特别隆重。这说明商( )
A.占卜迷信活动盛行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祭祀活动影响天象 D.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3.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中国古代的最高权力传承方式逐渐由禅让变成“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再演变为“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演变趋势主要是为了满足( )
A.权力转移的垄断化、稳定化
B.中央权力的集约化、向心化
C.用人标准的唯亲化、排他化
D.父系血缘的单一化、纯粹化
4. 某历史学家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对应的学派分别是( )
A.儒家 法家 道家 B.墨家 儒家 道家
C.儒家 法家 墨家 D.道家 儒家 法家
5.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行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秦始皇是设置郡县的首倡者
C.国家统一是实行郡县制的前提条件 D.郡县制催生出专制集权体制
6. 2012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博物馆在南京夫子庙地区举行奠基仪式,将于2014年7月建成开放的博物馆将成为我国科举制度的档案库。下列说法符合科举制描述的是( )
A.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举秀才,不知书,举秀才,父别居
7.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8. 宋代商业文书的种类比较丰富,渗透商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关于租赁、借贷、雇佣等方面的文书出现,且每种文书还可以更详细地划分,如买卖契约就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分为活买卖契约和绝买卖契约,或者即时买卖契约、赊买卖契约和预买卖契约。这反映出宋代( )
A.商业契约体系相对完备 B.政府对社会管理加强
C.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D.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9. 宋代江南地区因粮食丰裕,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这句民谚反映了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湖广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10.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11. 康熙皇帝执政期间,极力标榜程朱理学,主持编写了《性理精义》,要求重新刊行《性理大全》。但却严厉禁止王阳明及其弟子王艮等人学说,对王学尽力压迫摧残。据此可推知,因为“王学”( )
A.强化道德良知 B.反对科举取士 C.背离理学本质 D.隐含叛逆色彩
12.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
A.《南京条约》造成割地赔款 B.中法战争瓦解中越宗藩关系
C.《马关条约》引发瓜分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军队无恶不作
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在仿效美国共和政体同时又结合了中国国情。为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临时约法》( )
A.践行了三民主义理论 B.确立了代议制民主
C.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D.给予人民民主权利
14.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D.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15. 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16.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C.中国共产党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D.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
卷II(非选择题)
二、 论述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17. (15分)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历史是条长江大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经历两次大转型,从封建转变到帝制,从帝制转变到民治。“第一次大转型”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前后“转”了二三百年之久才安定下来!政治社会的转型是一转百转的。自此这一模式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一成不变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到鸦片战争期间这一模式逐渐维持不下去了,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我们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的大转型”。
——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解读材料,选择其中一个转型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三、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共计37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5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4分)
19.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如《海国图志》,《康輶纪行》等……。这些著作中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炮,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等整理
材料四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促使维新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痛陈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对制度层面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领域。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至少写四次战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2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各国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便更加激烈,而此时的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对象。……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最终知识分子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摘编自马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背景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戊戌变法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5分)
(3)上述两次运动的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3分)
张家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6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48分 )
1.A 2.B 3.A 4.A 5.A 6.B 7.B 8.A
9.A 10.C 11.D 12.C 13.C 14.D 15.D 16.C
二、 论述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17.示例一
观点:第一次转型由封建转变到帝制
史实: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礼崩乐坏、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或以汉朝为例:汉武帝统治时期,盐铁官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库充实;推恩令、设刺史、酹金夺爵,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
结论:社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是相互作用的)。
示例二
观点:第二次转型由帝制转变到民治
史实:晚清政治腐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主”“科学”思想进一步传播,动摇了儒家正统思想。(或以新中国相关史实为例亦可。)
结论:社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是相互作用的)。
三、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共计37分 )
18.(13分)
(1)商品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打破坊市的界限;工商业市镇兴起。(4分)
(2)新发展:商人数量增加,商人资本雄厚,商帮活跃;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市场扩大。(5分)
(3)内容:加强市场管理立法;实行“海禁”。(4分)
19.(12份)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
(2)运动:地主阶级领导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农民阶级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开展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6分)
(3)变化: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进行制度变革。(2分)
20.(12分)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4分)
(2)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5分)
(3)失败。说明了资本主义的改良或者革命道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3分)
第7页 共20页 ◎ 第8页 共20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