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顶级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
1.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 )
A.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 B.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D.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
A.兼并战争兴起 B.私学的兴起
C.社会的大变革 D.民族关系的变化
3.研究发现,气温每变化1℃,我国的农作物产量就变化10%左右;年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近三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情况。以下可用此图解释成因的现象为( )
注:图中横线(23℃)代表2006年我国海面温度
A.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邑 B.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
C.元朝蒙古人大规模西征 D.明朝初年政治中心北迁
4.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有利于(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5.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由此可知,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
A.解决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B.加快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C.传播了“大一统”思想 D.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6.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7.朱熹赞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月亮盈亏的解释,并用“阴阳”的相互作用,解释自然界的雷电、霜雪、彩虹的成因,批判前人的神秘主义错误。而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震亨把其最得力的医学著作命名为《格致余论》。这表明( )
A.古代中国科技重道德轻技术 B.科技与理学有共通之处
C.传统科技注重理论规律探索 D.完整的科学体系已形成
8.雍正帝即位后,密折由康熙时极少数人使用的告密文书变为广大官员都可使用的正式文书;不仅政治、军事、赋税、捕盗、举荐之事要及时报告,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达。据此分析,雍正时期密折制度( )
A.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完善了清朝监察体系
9.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这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了( )
A.欧洲民主制度普及 B.民众世界视野形成
C.儒家思想普遍认同 D.西方科技知识传播
10.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这说明了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东南沿海形成特色产业 B.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
C.农业生产区域发展不平衡 D.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11.清朝设置“十三行”后,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但在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质茶叶、丝绸、土布等仍大受青睐,其中茶叶的出口量位居第一。18世纪初,英商购买的茶叶不过500担,到18世纪中叶增至5万担,到19世纪初更增至20万担。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十三行”制度基本被废除 B.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闭关并未断绝对外交往
12.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用自由贸易原则掩盖侵略本质 ②借用一般商品掩饰毒品的罪恶
③揭示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必然性 ④反映了英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有学者指出,太平军的缺点“在于没有注意到民族文化传统势力之重要,只图激起革命,甚至对于传统文化加以过分的蔑弃,一切目之为妖,而别拥伪造的天父天兄,读圣书,做礼拜”。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 )
A.动摇了儒学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B.超越小农生产方式的实际
C.遭遇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缺乏科学思想武器的指导
14.观察下图,你认为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15.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的《日本变政考》中指出,甲午败后,对西方列强之强“在政体之善也”。“心思者主谋议,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视听,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举”。据此可知,康有为( )
A.对三权分立的西方政体有一定认知 B.主张“将全国制度全行变革”
C.倡导顺应世界大趋势建立法治国家 D.宣传维新主张照搬日本政制
16.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 )
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B.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
C.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17.有学者在研究新文化运动时说:“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与根深蒂固的自我压抑习性进行战斗;这种习性乃是由家族权威而非神权专制所支持……要将中国从数个世纪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纲常名教中解放出来”。该学者意在( )
A.表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制的目标 B.说明国人思想的愚昧与落后
C.强调思想解放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 D.抨击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18.1912年春节,在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张贴的春联内容为:“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清政府统治基础的牢固 B.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全面爆发
C.加速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进程 D.表明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上不彻底
19.1917年,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并邀请各中立国一同行动。北京政府内阁总理段祺瑞力主参战,大总统黎元洪以事不关己为由,担心皖系势力膨胀,反对参战。随后,国会通过对德断交案,但反对宣战,并罢免段祺瑞职务。这反映出当时( )
①责任内阁制度遭到破坏 ②北洋政府内部局势混乱
③中国外交政策相对保守 ④南北对峙局面初步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 )
A.地为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 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
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 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
21.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大批中国青年看清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主动探索救亡图强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对此评价道:“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
A.促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B.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
C.促使中国革命探索出了正确的道路 D.受到俄国十月革命方式的深刻影响
22.秋收起义中,革命军毅然抛弃国民党的旗帜,公开喊出“暴动打倒国民政府”“农民夺取土地”等口号,首次提出应该“坚决地树起红旗”,并引兵井冈山,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新的革命阵地。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占领城市并向农村推进 B.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C.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D.开辟了革命胜利的新道路
23.某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既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又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政治口号的提出者。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三大政策促成了国共合作 B.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中的作用
C.统一战线是革命胜利保证 D.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国民革命领导权
24.这是中共中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该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5.下表是学者对长征历史意义的思考,该学者旨在强调红军长征( )
(一) 红军长征实现了党中央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
(二) 红军长征是威武雄壮的革命战争史诗,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总结和运用
(三) 红军长征成功地进行了反对“左”“右”倾的斗争,创立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新经验
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的道路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5分,其中26题10分,27题1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是因为它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其失败是必然的。
材料二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书影 康有为、梁启超合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自救运动指的是什么?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其影响。(5分)
27.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4分)
12月份历史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A C A B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D B A D A D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B C C
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可知,良渚遗址墓葬随葬品的差距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差距,进而可以证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稻作农业和养蚕缫丝技术,且河姆渡文化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排除A项;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排除C项;良渚文化尚未进入国家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C项正确;兼并战争的兴起是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但不是最全面的,排除A项;私学兴起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再加上少数民族生活地区本身环境恶劣,促使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的迁徙,B项正确;由于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排除A项;元朝蒙古人大规模西征是进行对外扩张,排除C项;明初政治中心北迁是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4.A【详解】据材料“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等信息可得出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募役法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排除B项;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推行的税法,没有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夏、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制,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强化“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传播了“大一统”思想,C项正确;解决了各民族之间矛盾说法过于绝对,当时民族并不能彻底解决,排除A项;这一时期文化重心在南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王朝的科举制,与经济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A【详解】解答本题注意题目的时间“宋代”。宋代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从“钱、权、兵”等方面削弱地方与中央官制,所以甲、乙的说法符合题目要求。丙说的“中书省”“行省”是元代的;丁说的“军机房”是清朝的。故选A。
7.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理学的求理精神和怀疑精神对宋代科技发展有促进作用。而金元医学家朱震亨将理学结合到医学中来,故表明科技与理学有共通之处,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理学与科技的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C项表述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不符,排除A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雍正时期的奏折制度,涉及上奏的范围广泛,不仅政治、军事、赋税、捕盗、举荐之事要及时报告,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达,据此可判断,密折制度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排除A项;雍正时期密折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而非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项;密折制度是皇帝控制官僚机构的手段,而非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后期起。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来华借助传播西学而传教,翻译西方科学书籍,D项正确;这一时期欧洲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仍然是封建制度,排除A项;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仅局限少数士大夫,未形成民众的世界视野,排除B项;明朝儒家思想是主流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0.D【详解】松江府地区多种植棉花,漳州等地多种植烟草,丰台草桥各村庄以种植花卉为主等,说明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D项正确;东南沿海形成特色产业与丰台一带成为“花乡”等不符,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到了新水平并非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农业生产区域发展不平衡,排除C项。故选D项。
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但在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质茶叶、丝绸、土布等仍大受青睐,”“英商购买的茶叶不过500担,到18世纪中叶增至5万担,到19世纪初更增至20万担”可知,虽然清朝时期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中国的出口贸易仍然在不断发展,说明闭关并没有断绝对外交往,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闭关政策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不能说明“十三行”制度基本被废除,排除A项;截止到18世纪初,清朝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英国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在18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可知,材料将鸦片战争爆发归结于自由贸易,掩盖了英国对华侵略的本质,且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并非正常商品,这种观点借用一般商品掩饰毒品的罪恶,①②符合题意,据材料“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可知,材料认识到即便没有虎门销烟作为借口,英国仍旧会以其他的借口发动战争,揭示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必然性,③符合题意,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华贸易的顺差还是逆差问题,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在于没有注意到民族文化传统势力之重要,只图激起革命,甚至对于传统文化加以过分的蔑弃,一切目之为妖,而别拥伪造的天父天兄,读圣书,做礼拜”可知,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缺点和失败在于缺乏科学思想武器,不能提出先进的口号和指导思想,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正统思想统治地位,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农民起义,没有超越小农生产方式的实际,排除B项;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缺乏科学思想武器的指导,未涉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排除C项。故选D项。
1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史(中国)。据图示信息可知将西方先进技术嫁接到中国封建制度之上,体现的是“中体西用”思想,所以该事件应是洋务运动,B项正确;戊戌变法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清末新政并不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还包括西方的教育、军事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辛亥革命学习的也是西方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所体现的“中体西用”的思想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据材料表明,甲午战败后,康有为等维新派认识到西方之强在于政体之善;他们对于三权分立的西方政体的内在统一性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认知,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西方政制之分权之优,并没有强调尽改全国政体,排除B项;材料主张顺应世界大趋势,并没有提出法治至上,不涉及建立法治国家,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照搬日本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材料“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死生存之系之”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拍卖”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使西方列强通过铁路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便于其获得巨额的经济效益,这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D项正确;外人在华修筑铁路虽有助于推动中国交通的近代化,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反对传统思想对人性的束缚,要把人们从纲常名教中解放出来,A项正确;说明国人思想的愚昧与落后只是方式,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救亡图存与尊孔复古,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18.D【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残存着封建帝制思想,这说明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上不彻底,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排除A项;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排除B项;加速袁世凯复辟帝制进程的是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废除《临时约法》等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行为,而不是农村地区含有封建思想的春联,排除C项。故选D项。
19.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中国)。根据材料“随后,国会通过对德断交案,但反对宣战,并罢免段祺瑞职务”并结合所学可知,原本责任内阁制下,总统签署的命令需要总理的附署才能够生效,但此时内阁不能对总统构成制约,故责任内阁制度遭到破坏,①正确;北洋政府内部局势混乱从材料中总统和总理的斗争可以看出来,②正确;①②正确,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这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保守,③错误;这时期南北对峙局面结束,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东南互保中,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D项正确;地方与中央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排除A;B项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B;材料强调地方的政策,并没有体现反对朝廷的政策,排除C。
21.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青年思想解放。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中出现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革命的道路是符合中国革命方向的,而大批赞成俄国革命的青年人在五四运动中涌现,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结合,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五四运动和中共早期组织成立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与五四运动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俄国十月革命是暴力革命,这显然与五四运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引兵井冈山,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新的革命阵地”可知,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引兵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D项正确;秋收起义占领城市失败,排除A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初步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共二大提出符合国情的革命纲领,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起点,排除C项。故选D项。
23.B【详解】据题意可知,中共倡导国共合作和组织统一战线,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政治口号,这都体现了中共在中国近代革命中所发挥的作用,B项正确;三大政策是在国共合作实现后提出的,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统一战线的作用,排除C项;中共没有掌握国民革命的领导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这是中共中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并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结合地图可知③是遵义,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在贵州遵义召开的遵义会议,而①处是江西瑞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②处是江西省境内的井冈山,排除B项;④处是在陕西省境内,排除D项。故选C项。
25.C【详解】根据材料“红军长征实现了党中央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总结和运用、创立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新经验”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红军在长征中在指导思想、军事战略、党内矛盾处理方面独立自主的有了新的正确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项正确;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的道路是指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长征并未开辟革命新道路,排除A项;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排除B项;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即新中国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6.(1)洋务运动。(1分)
失败原因:统治集团内部顽固派的阻挠;遭到西方列强的限制;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没有根本改变封建制度。(任2点,4分)
(2)事件: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1分)
影响: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统治。
27.(1)主权: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3分)
变化: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
目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任1点,2分)
(3)实质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2分)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