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12月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下表为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 )
类别 考古发掘
宫城 宫城规划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恰好在“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呈四合院式中轴对称布局,为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
祭祀 宫城北区有最早的大型国家祭祀区,祭祀权力被上层贵族垄断。
墓葬 墓葬从规模和随葬品规格上分成多个等级:既有最高等级墓葬中的玉质礼兵器;又有一般墓葬中的陶制礼器。
作坊 南部的大型作坊区主要为绿松石作坊与青铜器作坊,且外有围墙。
A. 灿烂发达影响后世 B. 具有早期国家特征
C. 城市规划形成制度 D. 是夏朝都城之所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二里头遗址。根据材料“宫殿区位居中心,呈四合院式中轴对称布局,为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祭祀权力被上层贵族垄断”“既有最高等级墓葬中的玉质礼兵器;又有一般墓葬中的陶制礼器”“南部的大型作坊区主要为绿松石作坊与青铜器作坊,且外有围墙。”可知,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出现贫富分化、严格的等级礼乐制度。祭祀具有社会职能,说明王权借助神权巩固统治。由此可知,二里头文化具有早期国家特征,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二里头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城市规划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论证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所在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 “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这一观点属于(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由此可见,描述的是孟子的仁政思想,A项正确;“道家、法家、墨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3.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要想维护统治,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第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第二、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第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第四、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对此,秦朝的探索是( )
A. 开创郡县制 B. 焚书坑儒 C. 统一六国 D. 盐铁官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在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上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等举措,加强法治建设,B项正确;秦朝推广郡县制,而不是“开创”,排除A项;秦统一了六国,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盐铁官营属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武帝时,中央集权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宗族地主及富商大贾的矛盾,已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也有所发展,而且“和亲”政策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匈奴的骚扰,与北方的民族矛盾也已发展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在此背景下( )
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 张骞凿空沟通西域 D. 急需新的治国方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在汉武帝时期,中央与地方、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都比较尖锐,这种情况之下需要寻找新的治国方略,D项正确;推恩令只是能够解决地方割据势力,太片面,排除A项;根据所学汉武帝之前也是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不是做出的新调整,排除B项;张骞凿空沟通西域只是和解决民族矛盾有关系,太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5. 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给刘邦特殊待遇,班固的《汉书》则用了上下两卷的篇幅记述高祖刘邦,多有对人物与天象详尽的记述,并推论出“汉承尧运,德祚已盛,……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结论。据此可知( )
A. 两部史书编纂体例各不相同
B. 个人情感倾向导致评价各异
C. 儒家思想影响东汉史学评价
D. 东汉时期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给刘邦特殊待遇,而班固的《汉书》则重点且详细记述高祖刘邦,强化了对帝王中心地位的肯定,反映了东汉时期正统思想发生变化,D项正确;司马迁和班固对刘邦的不同评价,反映了东汉时期正统思想发生变化,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个人情感倾向并不是导致评价各异的主要原因,而是东汉时期正统思想发生变化,排除B项;儒家思想也影响到西汉史学评价,C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6.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但当时苻坚派人进军西域时的告诫语却是:“西戎荒俗,非礼仪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氐人本是戎狄,却称西域各族为戎,类似这样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普遍。材料反映了(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 B. 各民族间的隔阂已然消失
C. 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 D. 各政权争夺统治的正统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西戎荒俗,非礼仪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氐人本是戎狄,却称西域各族为戎”及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认同汉文化,学习汉族的礼仪文化,这有助于推动其政权的封建化,C项正确;此时国家处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阶段,国家未实现大一统,排除A项;“各民族间的隔阂已然消失”表述过于绝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政权争夺正统性统治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发十八岁以下男子服兵役的敕文,尽管文件已经过皇帝的签署发到门下省,但魏征坚持认为不可,即使太宗发怒也没有署敕,这个决定最终也没有颁行。材料意在说明( )
A.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B. 三省体制降低行政效率
C. 相权遭到分割皇权加强 D. 制度创新造就盛世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尽管文件已经过皇帝的签署发到门下省,但魏征坚持认为不可,即使太宗发怒也没有署敕,这个决定最终也没有颁行”及所学可知,经中书省起草和皇帝签署过的命令,因门下省的拒署没能颁布实行,这反映了唐代中央行政机制中存在节制君权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省体制与行政效率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分割相权的内容,并不是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制度创新与出现盛世局面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以上材料折射出( )
A. 唐朝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 B. 儒释道三教融合以儒为尊
C. 世界各族文明的交流互鉴 D. 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材料关键信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含有‘中亚元素’”可知,唐朝文化融合多民族和多地域文明的因素,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反映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而非国内的三教融合,排除B项;唐朝文化只是融合了世界上某些地区的文化,只能反映世界部分民族的文化交流,而非“世界各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朝文化的多元一体,非开放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9.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以上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可知,在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的社会身份上升,摆脱贱籍,获得在社会上与平民同等的身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由于社会流动增强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上升、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地位上升,C项正确;汉朝时期,由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处于“贱籍”,排除A项;“唐朝”时期,佃农地位不高,高度依附于地主阶层,排除B项;明朝,明仁宗在位时间短,社会变动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高级官员多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即由六七位官员共同商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财权则另有专官。以上做法( )
A. 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各行省的监察
B. 使行省内相互牵制加强中央集权
C. 导致了地方各部门行政效能低下
D. 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反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即由六七位官员共同商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财权则另有专官。”及所学可知,元代行省实行群官圆署制,行省由几个官员集体负责,且实行种族交参制,各民族官员交参任用,这些都是为了让行省官员相互牵制,分化地方权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加强对行省监察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地方各部门行政效能低下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反叛”夸大了元代行省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宋代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下符合“市民意识觉醒”现象的是( )
A. 国家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城市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C. 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 理学影响大众价值取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市民意识觉醒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城市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有关,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实行,国家没有放弃,排除A项;“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属于原因,排除C项;理学主张维护三纲五常,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不符合市民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宣德年间,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同时获得了“票拟”之权;到了嘉靖朝,首辅制度形成,在朝位座次上,内阔首辅已经超过了尚书。内阁地位的演变说明( )
A. 明朝中枢机制发生异变 B. 阁权已严重威胁到皇权
C 宰相制度得以变相恢复 D.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内阁只是顾问机构,不得参与机要;明成祖时期,地位有所提升,但大学士官职仍然较低;洪熙、宣德年间,地位提升,取得票拟权;嘉靖朝,地位达到顶峰,首辅地位超越尚书,拥有了相权的地位。由此可知,内阁地位的演变折射出明朝中枢行政机制发生了异变,A项正确;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权力和地位得到提高,这反映的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太祖已经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内阁地位的变化并不是宰相制度的恢复,排除C项;清朝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以下为清代人口统计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人地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B. 战乱影响前期人口增速
C. 赋税改革推动人口增长 D. 人口增长加剧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 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 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赋税改革推动人口增长,C项正确;人口迅速膨胀加剧了人地矛盾,排除A项;1676年为康熙年间,战乱已经基本平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人口增长,但不能反映土地兼并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梁启超曾评价明末清初的学术界和思想界时说:“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此时之学术“极复杂而极灿烂”。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是( )
A. 因明清改朝换代导致官方正统思想的崩溃
B. 明清之际民主启蒙思想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C. 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已跳出传统儒家的窠臼
D. 文化专制与高压政策导致学术复杂而灿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对于正统思想展开了批判继承,但是这些启蒙思想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在社会上影响较小,B项正确;正统儒家思想没有因为明清改朝换代而崩溃,排除A项;明清之际的思想界虽然对于传统儒家进行批判于反思,但是依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的窠臼,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与高压政策压抑了学术的发展,而不是“学术复杂而灿烂”,排除D项。故选B项。
15.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直接运销国外。所有进出口结汇、信贷、保险和航运,都由外商经办。这些现象最适合论证( )
A. 晚清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化特征 B.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破产
C.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结合所学知识,半殖民化特征在经济方面指的是外国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经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材料反映了晚清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化特征,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对外贸易,小农经济是农业经济,小农经济逐渐破产指的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辛丑条约》标志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半殖民化特征明显,而不是蓬勃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杈,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摘编自《汉书》《后汉书》等
材料二 以下为元朝疆域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
【答案】(1)举措:地方增设多个郡县制;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官吏选拔制度;实行编户齐民的赋税政策;统一文字为汉隶。
(2)措施: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相隔一定的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医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护府、宣慰司等管辖西域;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杈,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可以得出举措一地方增设多个郡县制;据材料“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可以得出举措二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官吏选拔制度;据材料“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可以得出举措三实行编户齐民的赋税政策;据材料“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统一文字为汉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图示,体现了元朝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措施: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相隔一定的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医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护府、宣慰司等管辖西域;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点睛】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朱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其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同时应该看到程朱理学中的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泯灭。
——摘编自宋钦顺《浅谈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发展和影响》
材料二 明清易代使得蹈虚凿空的晚明学风成为众矢之的,清初学风由玄虚而趋健实,“经世致用”蔚为风尚。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全面反思和追溯明代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对封建君权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设计出了各种“限君”“抑尊”的方案。基于“保国富民”的诉求,他们对重商主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总之,凭借着王朝更迭的权力真空和较少顾忌的思想言论氛围,他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发出较多惊世骇俗之论。
——摘编自孔定芳《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明遗民的诉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经世致用之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答案】17. 特点:程朱理学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强调伦理道德;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
影响:注重气节和道德,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理学宣扬的封建礼教,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18.
时代背景: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压抑人性;明清易代社会动荡、王朝更迭出现权力真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阶级上:市民阶层力量壮大,个性解放诉求强烈;思想上:理学的僵化、知识界因循守旧;“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程朱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可得出程朱理学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由材料“其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及所学可得出理学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可得出注重气节和道德,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由材料“同时应该看到程朱理学中的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泯灭。”及所学可得出理学宣扬的封建礼教,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结合所学可知,理学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由材料“对封建君权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设计出了各种‘限君’‘抑尊’的方案。”及所学可得出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压抑人性;由材料“凭借着王朝更迭的权力真空和较少顾忌的思想言论氛围”及所学可得出明清易代社会动荡、王朝更迭出现权力真空;由材料“基于‘保国富民’的诉求,他们对重商主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及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结合所学可知,阶级方面:市民阶层力量壮大,个性解放诉求强烈;思想方面:理学的僵化、知识界因循守旧;“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后期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工场主和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材料二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苏杭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后继无力的原因。
【答案】(1)概况: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兼并问题比较严重;经济生活中存在雇佣关系或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原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社会的转型和进步;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实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时期。由材料“明中后期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自耕农和地主占人口比例24%”及所学可得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由材料“佃农占人口比例36%”可得出土地兼并问题比较严重;由材料“工场工人占人口比例30%”及所学可得出经济生活中存在雇佣关系或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时期。由材料“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及所学可得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君主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传统社会观念等角度分析说明,例如: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社会的转型和进步;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实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小明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的资料
宗教 唐大秦景教(基督教)流行中国碑,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科举 按规定外国人应参加宾贡科考试,大食人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
婚姻 《唐律·户婚》从法律上承认了成年男女有自主择偶的权利;李唐皇室的公主和宗室女多有再嫁者,二嫁、三嫁不在少数:民间女性也有择偶权和离婚权。
政治 贞观年间、唐太宗大规模地任用蕃将,并以蕃将为其武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 长安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唐朝妇女常常身披仿自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结合材料和所学唐朝知识,为该研究性学习拟定一个合理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论题:开放包容的唐朝社会。
论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唐朝社会和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征。唐代社会风气开放,长安城是国际化大都市,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外国宗教如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外国人和少数民族武将也能入朝为官、得到重用;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较少,女性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唐代的艺术作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常带有异域风情,如《霓裳羽衣舞曲》等。异域服饰、食物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些共同构成了唐朝开放多元、辉煌灿烂的时代风貌。
综上所述,唐朝社会和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朝时期。首先,根据材料“唐大秦景教(基督教)流行中国碑”“大食人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唐律·户婚》从法律上承认了成年男女有自主择偶”“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安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唐朝妇女常常身披仿自印度的披肩”及所学可得出论题:开放包容的唐朝社会。其次,由材料“宗教、科举、婚姻、政治、社会”及所学可知,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唐朝社会和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外国宗教的传播;外国人和少数民族武将能够做官;女性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异域服饰、食物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等方面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唐朝社会和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23年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12月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下表为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 )
类别 考古发掘
宫城 宫城规划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恰好在“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呈四合院式中轴对称布局,为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
祭祀 宫城北区有最早的大型国家祭祀区,祭祀权力被上层贵族垄断。
墓葬 墓葬从规模和随葬品规格上分成多个等级:既有最高等级墓葬中的玉质礼兵器;又有一般墓葬中的陶制礼器。
作坊 南部的大型作坊区主要为绿松石作坊与青铜器作坊,且外有围墙。
A. 灿烂发达影响后世 B. 具有早期国家特征
C. 城市规划形成制度 D. 是夏朝都城之所在
2. “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这一观点属于(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3.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要想维护统治,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第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第二、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第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第四、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对此,秦朝的探索是( )
A. 开创郡县制 B. 焚书坑儒 C. 统一六国 D. 盐铁官营
4. 武帝时,中央集权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宗族地主及富商大贾的矛盾,已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也有所发展,而且“和亲”政策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匈奴的骚扰,与北方的民族矛盾也已发展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在此背景下( )
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 张骞凿空沟通西域 D. 急需新的治国方略
5. 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给刘邦特殊待遇,班固的《汉书》则用了上下两卷的篇幅记述高祖刘邦,多有对人物与天象详尽的记述,并推论出“汉承尧运,德祚已盛,……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结论。据此可知( )
A. 两部史书编纂体例各不相同
B. 个人情感倾向导致评价各异
C. 儒家思想影响东汉史学评价
D. 东汉时期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6.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但当时苻坚派人进军西域时的告诫语却是:“西戎荒俗,非礼仪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氐人本是戎狄,却称西域各族为戎,类似这样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普遍。材料反映了(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 B. 各民族间的隔阂已然消失
C. 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 D. 各政权争夺统治的正统性
7.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发十八岁以下男子服兵役的敕文,尽管文件已经过皇帝的签署发到门下省,但魏征坚持认为不可,即使太宗发怒也没有署敕,这个决定最终也没有颁行。材料意在说明( )
A.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B. 三省体制降低行政效率
C. 相权遭到分割皇权加强 D. 制度创新造就盛世局面
8. 唐代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以上材料折射出( )
A. 唐朝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 B. 儒释道三教融合以儒为尊
C. 世界各族文明的交流互鉴 D. 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性
9.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以上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10. 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高级官员多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即由六七位官员共同商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财权则另有专官。以上做法( )
A. 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各行省的监察
B. 使行省内相互牵制加强中央集权
C. 导致了地方各部门行政效能低下
D. 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反叛
11. 宋代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下符合“市民意识觉醒”现象的是( )
A. 国家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城市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C. 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 理学影响大众价值取向
12. 宣德年间,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同时获得了“票拟”之权;到了嘉靖朝,首辅制度形成,在朝位座次上,内阔首辅已经超过了尚书。内阁地位的演变说明( )
A. 明朝中枢机制发生异变 B. 阁权已严重威胁到皇权
C. 宰相制度得以变相恢复 D.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3. 以下为清代人口统计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人地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B. 战乱影响前期人口增速
C 赋税改革推动人口增长 D. 人口增长加剧土地兼并
14. 梁启超曾评价明末清初的学术界和思想界时说:“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此时之学术“极复杂而极灿烂”。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是( )
A. 因明清改朝换代导致官方正统思想崩溃
B. 明清之际民主启蒙思想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C. 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已跳出传统儒家的窠臼
D. 文化专制与高压政策导致学术复杂而灿烂
15.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直接运销国外。所有进出口结汇、信贷、保险和航运,都由外商经办。这些现象最适合论证( )
A. 晚清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化特征 B.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破产
C.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杈,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摘编自《汉书》《后汉书》等
材料二 以下为元朝疆域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朱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其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同时应该看到程朱理学中的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泯灭。
——摘编自宋钦顺《浅谈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发展和影响》
材料二 明清易代使得蹈虚凿空的晚明学风成为众矢之的,清初学风由玄虚而趋健实,“经世致用”蔚为风尚。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全面反思和追溯明代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对封建君权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设计出了各种“限君”“抑尊”的方案。基于“保国富民”的诉求,他们对重商主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总之,凭借着王朝更迭的权力真空和较少顾忌的思想言论氛围,他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发出较多惊世骇俗之论。
——摘编自孔定芳《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明遗民的诉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经世致用之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后期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工场主和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材料二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苏杭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后继无力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小明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的资料
宗教 唐大秦景教(基督教)流行中国碑,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科举 按规定外国人应参加宾贡科考试,大食人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
婚姻 《唐律·户婚》从法律上承认了成年男女有自主择偶的权利;李唐皇室的公主和宗室女多有再嫁者,二嫁、三嫁不在少数:民间女性也有择偶权和离婚权。
政治 贞观年间、唐太宗大规模地任用蕃将,并以蕃将为其武官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则天称帝后,入朝蕃将群体成为武周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 长安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唐朝妇女常常身披仿自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结合材料和所学唐朝知识,为该研究性学习拟定一个合理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