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三校联考 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部编版选必三全册

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三校联考 2023-2024学年
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三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拿破仑对外战争废除封建贵族特权,宣传《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在欧洲,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拿破仑战争( )
A.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B.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
C.打击了欧洲的君主制度 D.使欧洲开始走向统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下列史事,能论证这一结论的有
①朝鲜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谚文
②古代越南曾移植了中国的教育体制
③中世纪的西方热烈追捧孔子及儒家经典
④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有学者说:“从戊戌到义和团再到辛亥,由托‘古’到灭洋再到皇权倒塌与复辟,纷纷扰扰,于是怀疑、否定与批判成为他们的特色。他们力求突破19世纪以来盘踞在人们头脑和思想观念中的‘体用二元’僵化思维模式。”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五四运动导致知识分子阵营决裂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性的解放
C.当时各流派思想出现融和的趋势 D.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4.《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时任宰相、太师等职)始印五经,已(通“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此记载可作为活字印刷发明的证据之一
B.雕版印刷在宋朝时期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
C.活字印刷术出现后迅速取代了雕版印刷
D.活字印刷普遍具有方便、“神速”的特点
5.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地中海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人开始借用希腊词汇中的“Y”和“Z”字母,将它们放在自己字母表的末尾。这表明
A.腓尼基字母深受阿拉马字母的影响 B.拉丁字母进一步演化出希腊字母
C.武力征服对文明交流具有--定影响 D.希腊字母是罗马字母的唯一源头
6.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
A.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个失败者
B.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
C.文化上落后的蛮族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D.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散
7.1865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股东给美国总统的报告中指出:“(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下列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人具有优秀的精神品质 B.华工遭到美国的剥削和压榨
C.华工是最受欢迎的外来移民 D.华工为美洲开发作出了贡献
8.据学者统计,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古籍中记载并描述过许多中国的城市,其中最常提到的是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等,最常提到的中国物产是黄金、白银、丝绸、瓷器等。从这些记载可推知,中古时期阿拉伯人( )
A.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擅长于海上贸易活动
C.将中国作为第一贸易伙伴 D.善于吸收各地的文化
9.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境)的考古现场首次在四川大规模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而在该遗址发现的双耳罐、圈足杯等陶器中,有不少也明显带有甘肃齐家文化等文化的痕迹。据此可推知,该遗址文化时期( )
A.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B.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C.存在着跨区域文化交流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10.二战后,法国规定国内市场所播放影视作品的40%必须是法语,还通过“单独配额”要求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法国人制作的节目作品。加拿大也规定本国节目须占电视常规播出时间的60%。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形成和谐多元的文化局面 B.积极顺应了文化全球化的潮流
C.是以经济手段推行文化保护主义 D.促进了本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
11.1856年,面对着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发表《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着撒克逊人”,“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这一概念的传播( )
A.是民族战争胜利的体现 B.有利于缓和南北美洲关系
C.遏制了美国的南扩运动 D.加强了拉美人民的凝聚力
12.“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1724-1777年)的话反映了( )
A.统治者利用理学加强控制 B.当时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
C.清政府实行了残酷的刑罚 D.理学压制人性的实际状况
13.下表所示是语言学家在研究原始印欧语时的一些发现。
与原始印欧语有同根词语相似语法语音的语言 梵语、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俄罗斯语
有关社会生活的高频用语 蜂蜜、缝、编织
有关动植物的高频用语 熊、羊、牛、猪,白杨、山毛榉、橡树等落叶乔木
有关生产工具的高频用语 轭、犁、车辖、轮轴、柄、挽具、毂
据此推断,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 )
A.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 B.掌握了成熟的农耕技术
C.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 D.同化了迁徙地区的文化
14.晚清时,外国人在北京的教会学校被视为异端,就算校方对贫困学生给予资助,但应者依然寥寥;民国初期,尽管教会学校收费比普通学校高昂多倍,但“前来就学者日盛”。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提倡新式教育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D.社会环境的变化
15.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主要说明( )
A.英国文化殖民扩张受挫 B.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
C.英语具有先天语言优势 D.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 B.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觉醒 D.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
17.下图为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中的插图。书中插图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了国语的魅力,到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据此可知,当时( )
A.基础教育注重弘扬传统文化 B.提高国民素养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平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D.民族危机影响书籍形式创新
18.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关于阿拉伯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崛起于叙利亚和北非一带
B.通过严格的种姓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宗教部门是国家机构的最重要部分
D.在东西方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称茶是"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1797年,英国人艾登写道∶"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据此可知,英国当时(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文学创作成果丰硕
C.失地农民蜂拥入城 D.饮茶之风相当盛行
20.有学者认为,移民国家的国情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接触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程度。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要求树立一种新的整体共识,接受多元化,努力适应不同民族的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文化多元化会带来混乱 B.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多元化
C.移民国家应该适应文化多元化 D.世界和平造就了文明多元化
21.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谷登堡的这项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22.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
23.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既互相驳难,但也相互吸收:《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可以见到儒、释、道三者合一的许多具体描写。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具有( )
A.兼容性 B.多元性 C.独立性 D.宗教性
24.宋代的书院教育中,除四书五经外,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朱熹的《朱子语类》等也都成为不少学院的必读之物。材料主要表明
A.科举制度影响书院教育 B.民间办学推动理学发展
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理学兴起促进政府办学
25.郑和下西洋期间,在同南洋、印度洋、东非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交易过程中,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并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这主要体现了( )
A.“重义轻利”的儒家思想 B.互惠互利的外交政策
C.“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 D.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二、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请根据答题卡题号及分值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26.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摘编自曹文柱《乾坤众生》
材料二 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显然缩小了的数字,在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人数,1845年一百八十人,1849年二百八十人,1851年二千零六十六人。香港总督包令(1854~1859年在任)在亲眼看见厦门掠卖华工的情况后,不得不承认:“几百个苦力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夏威夷群岛)等印记。”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三版)
材料三 新加坡社会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缺乏社会向心力所需要的同质性因素。英国占领新加坡后,不追求同化当地民众。为了开发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把新加坡定为自由港,建立了自己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实行总督制,并从东南亚地区招揽大量劳动力。华侨从1830年占总人口的30%到1860年超过65%。它还一直都是东南亚移民的中转站,人口流动性较大。
——摘编自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新加坡社会“高度的异质性”形成的历史背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8世纪—10世纪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部分成就
领域 翻译家 成就
哲学 侯奈因 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物理学》《伦理学》
文学 海什雅里 依据《海扎尔·艾弗萨纳》(波斯的一千个故事),吸收埃及、伊拉克、印度和中国等国的一些故事,整理出《一千零一夜》
历史 马苏第 《编年史》(30卷,流传下来的仅有两节《黄金草原》和《珠玑宝藏》)
音乐 赛义德·伊本·米斯查哈 翻译了一批拜占庭和波斯歌曲
天文 穆罕默德·伊本·易卜拉欣 《信德欣德》(印度天文学家毛卡的《西德罕塔》)
地理 撒比特·伊本·古赖 《地理学》
数学 法萨利 将印度的数字及数字体系译成阿拉伯文
医学 拉齐斯 《医学集成》(集当时古希腊、印度和中东的全部医药知识)
——摘编自丁瑞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1)根据材料,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历史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据材料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但面对外来文化冲击,也并非立即就能接受,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07年,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的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最高学府。朝廷赐其“经书、《孝经法帖》《渊鉴斋法帖》”,予帑金以支持其办学、学术科研及藏书建设。康熙至嘉庆年间,福建各级官吏捐俸或拨付田产,资其购置图书。1838年,“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除经、史、子、集外,闽人著述和刻印书籍为数也不少,农桑、占星、巫医等稀见。其《藏书章程》规定:各书备士子观览后,应查修贮存;肆业生取阅,登记档册;夏月应行晒晾。1851至1908年,藏书先毁于战火再呈“中兴”,呈现传统经典史籍与体现洋务、新学、西学、时务等书籍收集并重。书院曾培养出林则徐、陈化成等。1901年,书院改为学堂,藏书由近代图书馆接收。
——摘编自陈明利《唐至清代闽台书院藏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历史价值。
历史月考答案及解析:
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把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拿破仑战争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排除B项;拿破仑战争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拿破仑战争没有使欧洲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对东亚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郑和下西洋更是宣扬了中华文化,①②④C项正确;中世纪的西方并没有热烈追捧孔子及儒家经典,排除ABD项。故选C项。
3.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从戊戌到义和团再到辛亥,由托‘古’到灭洋再到皇权倒塌与复辟”“于是怀疑、否定与批判成为他们的特色,他们力求突破”并结合所学,晚清以来,我国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的努力都失败了,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青年们大多在传统价值观崩解的年代中成长,体会到不摧毁顽固社会心理,就难以实现救亡图存,遂向旧文化旧道德发起挑战。因此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不涉及五四运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其影响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C项不是材料主旨,且新文化运动时期依然有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辩论,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解析】根据材料“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可知,《梦溪笔谈》记载了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方式及优点,作为第二手史料,可以作为活字印刷发明的证据之一,故A正确;根据材料“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可知雕版印刷在隋唐时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优点,无法直接论证其出现后迅速取代了雕版印刷,C错误;根据材料中“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这一信息可知,如果只印刷三两本,则并不方便简易,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错误。
5.C
【解析】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地中海和其它地区,传播了希腊文化,此后罗马人开始借用希腊词汇中的“Y”和“Z”字母,将它们放在自己字母表的末尾,这说明武力征服对于文明的交流有一定的作用,C正确;题干未明确腓尼基字母和阿拉马字母之间的关系,排除A;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不是母子关系,排除B;D表述绝对,排除。
6.D
【解析】根据材料中“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说明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D项正确;“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说明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成功的,排除A项 ;“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反映了先进的希腊文化的扩展,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美国资本家看来,华工具有勤劳、节俭、耐心等美德,不会因工资少而抱怨,体现了中国人具有优秀的精神品质,反映出华工遭到美国的剥削和压榨,从侧面说明华工为美洲开发作出了贡献,但华工是殖民侵略的产物,仅从材料信息和用工角度分析华工特点,不足以得出华工是最受欢迎外来移民的结论,C项符合题意;其它说法都可以在材料信息中找到依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B
【解析】据材料“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古籍中记载并描述过许多中国的城市”、“其中最常提到的是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等”和“最常提到的中国物产是黄金、白银、丝绸、瓷器”可知,阿拉伯人与中国有着频繁的商品贸易,且贸易路线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阿拉伯人与中国的贸易,并没有体现与西方的贸易,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阿拉伯人与中国之间存在频繁的贸易往来,但没有体现其他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情况,不能得知阿拉伯人是中国的“第一”贸易伙伴,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阿拉伯人与中国的贸易,并没有体现阿拉伯人吸收了中国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四川......半地穴式房址”并结合所学半地穴房址是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房屋模式,在南方较为少见,可得出,四川地区与中原地区有一定的文化交流,据材料“四川......明显带有甘肃......”也可得出南北方存在文化交流,综合可得出当时存在着跨区域文化交流,C项正确;当时中华文明尚在起源阶段,手工业生产并未趋于标准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交流,排除B项;当时中华文明尚在起源阶段,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法国。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和加拿大都积极弘扬维护本国文化,强化本国文化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提升民众的国家认同感,促进本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多元”,排除A项;法国和加拿大的做法不属于顺应文化全球化潮流,强调是本民族文化认同,排除B项;通过立法维护本国文化,不属于经济手段,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类题目,时空是1856年的拉丁美洲。根据材料“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可知,拉丁美洲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在南部美洲的迅速传播,这有利于加强拉美人民的凝聚力,D项正确;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时间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这一概念是对美国南扩运动的一种抵制,排除B项;“遏制了美国的南扩运动”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这反映”,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尊者、长者、贵者大都是以“理”(理学提倡的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等)作为依据教训地位卑微、年幼、低贱的人,即使是错误的,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地位低下的人即使是正确的观点,但是因为不符合理学的要求,也被认为是叛逆,会受到惩罚,这体现了理学压制人性的实际状况,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现状,不仅仅是统治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封建道德压抑人性,不等于社会风气逐渐败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的刑罚,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世界古代史人口迁徙。从表中内容可知,印度、波斯、希腊、俄罗斯等国的语言与原始印欧语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中出现“缝”“编织”“犁”等字眼,说明古印欧人掌握了一定的农耕技术,但“成熟”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排除C项;古印欧人的迁徙对迁徙地区的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同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人对外国教会学校从抵制到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变化,D项正确;政府提倡新式教育不是国人热切进入外国学校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教会学校受欢迎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是国人接受教会学校的因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C项错误。
15.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殖民扩张时期(英国)。根据材料“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可知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会将英语文化对外输出,同时也会吸取其他地区的文明来丰富本国传统文化,说明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B项正确;材料说明英国文化殖民扩张增强,而不是受挫,排除A项;英语伴随着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而具有优势地位,排除C项;材料属于文化交流内容,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据材料“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可以看出先进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文物搜集来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物搜集的作用,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民众与文物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西方学者的回击,体现的是民族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了国语的魅力”可知,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说明这一时期基础教育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重视,没有强调民众对国民素养的态度,无法得出提高国民素养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主平等观念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无法得出民主平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书籍涉及的内容,未涉及民族危机与书籍形式创新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解析】 阿拉伯帝国作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故D项正确;阿拉伯人崛起于阿拉伯半岛,故A项错误;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重要制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9.D
【解析】依据材料“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可以看出饮茶成为了一种风气,D项正确;“垄断”表述错误,英国此时并未垄断茶叶贸易,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饮茶之风,未涉及文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的喝茶习惯,并未涉及失地农民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依据材料中“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要求树立一种新的整体共识,接受多元化”等信息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的必然性,文化的认可和适应有助于国家的和平与繁荣,移民国家应该适应文化多元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多元化会带来社会混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要积极适应文化多元,没有涉及和平和文明多元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中叶(德国)。据本题材料“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项正确;1450年德意志的美因兹人约翰·古腾堡开始用活字版印刷书籍,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C项;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术会促进图书馆诞生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2.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其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属于文化遗产,故选A。自然遗产更多地表现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良渚古城并不具备自然遗产的属性,排除BC;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良渚古城显然不属于这一分类,排除D。
23.A
【解析】根据材料“相互吸收”“三者合一”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中融合了多种文化,体现了兼容性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兼容性的特点,多元性、独立性、宗教性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24.B
【解析】宋代的书院教育中,周敦颐、朱熹等理学思想家的作品成为必读之物,这推动了理学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信息与政府办学无关,排除D。
25.D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可知,郑和下西洋期间,注重用契约规范商品交易行为,D项正确;“互利互惠”“重义轻利”“厚往薄来”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26.(1)由北向南迁徙为主;迁徙人口数量多(或迁徙规模大);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2)情况:人数大幅增加;被掠卖至美洲等地。
背景:鸦片战争后,厦门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美洲等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沿海百姓为生计所迫;殖民者为获取利润;黑奴贸易受限。
(3)背景: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人口结构复杂;港口城市国家,人口流动性大;英国殖民政策的影响。
27.(1)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领域广;涌现翻译家群体;具有融合性(各区域文化集成,融合东西方文化);创新发展。
(2)意义:保留和传承了东西方文化;推动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欧洲文艺复兴创造条件。
28.(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践,因此不如佛学。
29.(1)特征:藏书数量多,类型多样;保存规定详细;历史与现代并存;具有教育特征;具有近代化发展特征。
(2)历史价值:培养了相关人才;推动了我国藏书业的发展;为我国藏书保存提供了范本;丰富的藏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三校联考 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部编版选必三全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