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6 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单选题
1.学者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野蛮与宗教胜利”的结果。这里的“野蛮与宗教”分别是指(  )
A.匈奴人的西侵与伊斯兰教的崛起 B.蛮人的南侵与基督教成为国教
C.土耳其人西侵与伊斯兰教的扩张 D.日耳曼人的入侵与基督教的兴起
2.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 D.商业活动需要
3.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吟咏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其他相关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及南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谢里曼的考古发掘(  )
A.证明了《荷马史诗》是一手史料 B.丰富了研究古罗马帝国的史料
C.说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 D.显示了《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4.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
A.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C.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D.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5.《人类与大地母亲》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部著作。其中部分目录如下所示: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
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
A.断代史 整体史观 B.编年史 文明史观 C.编年史 社会史观 D.国别史 生态史观
6.“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它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里所说的这一帝国和宗教是(  )
A.罗马 基督教 B.阿拉伯 伊斯兰教 C.拜占庭 东正教 D.奥斯曼 伊斯兰教
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
A.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8.“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区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
A.人类文明的冲突 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的影响 D.历史形成的残酷
9.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 B.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
C.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 D.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成为雅利安人
10.古代印度是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征服当地土著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的中亚入侵者是
A.苏美尔人 B.日耳曼人 C.蒙古人 D.雅利安人
11.一幅图画描述人类求知过程的“知识山”,一路逐级而上,分别是语法、数学、逻辑、音乐、天文、几何、修辞,在顶峰则是神学。这种概念最可能出现在(  )
A.公元前5世纪希腊 B.3世纪罗马 C.13世纪西欧 D.19世纪英国
12.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13.年代尺是展现历史时空观念的方式之一。观察下面年代尺,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
A.阿拉伯帝国 B.西哥特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法兰克王国
14.下图为埃及雕刻中的赫梯战车和士兵。其可以佐证(  )
A.赫梯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 B.马拉战车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
C.赫梯人与古埃及人在西亚的争霸 D.赫梯人击败埃及控制了尼罗河流域
二、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单选题
1.【答案】D【解析】日耳曼人的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危机四伏,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而在帝国开始衰落并遭到蛮族入侵之时,基督教传入西罗马,并越传越广,帝国也越来越弱,直至灭亡,所以有人认为西罗马的衰亡是日耳曼人入侵和基督教兴起导致的,故选D。
2.【答案】B【解析】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结合材料信息“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故选B。解决粮食问题属于经济利益驱使的一部分,表述片面,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传播伊斯兰教和商业活动,排除C.D。
3.【答案】D【解析】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取得了惊人的考古成果,由此说明《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说明《荷马史诗》就是一手史料,故选D,排除A;谢里曼考古研究的是古希腊文化,而不是古罗马帝国,故排除B;谢里曼的考古取得了惊人成果,但并不能因此证明特洛伊是当地最早的城市,故排除C。
4.【答案】B【解析】根据“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可知,这类神话强调人的力量和作用,说明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故B正确;材料反映古希腊神话,无法体现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排除D。
5.【答案】B【解析】章节标题后面多有历史阶段时间起止标注,所以应该是“编年史”,A.D排除。从第11、13章可以看出作者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叙述的,所以B正确。
6.【答案】B【解析】“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帝国是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故选B。
7.【答案】B【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说明中原文化影响不断扩大,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不能得出民族大交融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一问题,D不正确。
8.【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表明古代北方印欧人及南方闪米特人入侵美索不达米亚是为了肥沃的两河流域,说明古代人口迁徙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C正确。
9.【答案】B【解析】进入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发展成为了波斯人,亚述人生活在两河流域,故B错误。
10.【答案】D【解析】据题干“古代印度……古代征服当地土著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的中亚入侵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征服当地土著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故D正确,A.B.C不符合史实,排除。
1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在顶峰则是神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基督教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则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学、法学等都合并到神学中,使之成为神学中的科目,神学占据统治地位,因此C正确。A错误,基督教出现于公元1世纪,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尚未出现基督教神学;B错误,3世纪的罗马基督教神学尚未处于知识的“顶峰”;D错误,19世纪的英国,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神学不再占据知识的“顶峰”。
12.【答案】D【解析】从题中的两幅壁画中可看出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学会了汉人的农耕技术,而北部边界的汉人也学会了少数民族的放牧技术,因此其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故D项正确。题干中涉及的是北方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现象,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农业生产是否恢复,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社会分工问题,故C项错误。
13.【答案】A【解析】从年代尺可看出年代尺下面的国家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故A项正确。
14.【答案】C【解析】埃及雕刻中出现了赫梯战车和士兵,说明古埃及人对此印象深刻,这是古代赫梯人与埃及人为争夺叙利亚在西亚争霸的一个历史写照,故C项正确;单纯从一个雕刻中无法得出“赫梯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的结论,故A项错误;因为图片中没有比较,因此不能说明“马拉战车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故B项错误;历史上赫梯人并没有控制尼罗河流域,故D项错误。
二、材料阅读
15.【答案】
(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析】
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等方面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第(3)题依据材料一中“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及材料二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三中“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社会就业、国家安全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消极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