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斯巴达的国王作为世袭军事统帅享有特权,长老会议员仅有30人,而且终身任职,但是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国家重大问题进行辩论,通过决议选举官员,监察国王。这说明斯巴达( )
A.是古代寡头政治的代表 B.制度中有一定民主因素
C.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 D.公民大会权力至高无上
2、时空框架是准确理解史事的充要条件,其构建因时而动,因地而迁。下列选项中,图上地点与史实匹配正确的( )
A.①较早地出现公民村社自治 B.②元老院轮流担任军事统帅
C.③是大麦小麦和粟的原产地 D.④五千年前契约已广泛使用
3、中世纪早期,西欧领主的过度剥削招致农民诉讼。800年,法国对西部勒芒地区发布法令,明确规定劳役种类和数量,如每人自带牲畜在自营地上犁地一天,领主不能强迫其在本周内再承担手工业劳役。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
A.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B.农奴政治权利扩大
C.庄园秩序得到维护 D.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4、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在教育儿童时,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再及于理性方面,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 )
A.完善雅典民主政治 B.服务国家未来发展
C.实现公民地位平等 D.传播人文主义思想
5、下图是欧洲帆船的发展概况图。据此可知( )
A.欧洲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 B.阿拉伯帝国垄断东西贸易
C.新航路开辟推动技术进步 D.文化交流有利于技术发展
6、在波斯帝国最雄伟的波斯波利斯宫殿遗址,门口置有形似亚述镇门兽的人首飞牛石雕,宫殿内部大量运用石柱,柱式与希腊的爱奥尼亚柱式相似,柱头和底座的植物花纹则与埃及雕刻风格相近。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
A.影响地中海周边文化 B.自然崇拜色彩浓厚
C.处于文明交流的中心 D.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7、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封建庄园、教会领地和修道院的包围之中。对此,恩格斯评价说,“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是十分清楚的。”这说明了,中世纪西欧( )
A.城市自治运动受挫 B.教会地位举足轻重
C.陷于长期分裂割据 D.庄园经济彻底瓦解
8、考古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大约从9000年前,人类开始驯化墨西哥类蜀黍,初次驯化的玉米支系于6500年前以非完全驯化的状态开始了离开墨酉哥进入南美洲的旅程 美洲域外作物本土化历程漫长
B 雅典城邦举行多次部落比赛,各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为争取自己部落的胜利共同努力,并在胜利后共享胜利果实 部落竞技促使城邦凝聚力的提高
C 公元1000年以前,美洲留下来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纬纱五百根,而中世纪欧洲的最高记录不过一百根 阿兹特克文明优于欧洲文明
D 1438年,法国国王颁布《布尔日国事诏书》,规定主教由法国教士团选举产生,取消教皇保留圣职与预先指定的权力 法国排除了教皇对王权的干预
A.A B.B C.C D.D
9、特许状,也称“豁免证书”。一般是中世纪西欧国王或者城市原本所辖的封建领主颁发,主要内容是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力和工商特权,明确市民的权利和义务。在确定领主的征税和市民应缴租税的同时,承认城市自治权,确认市民人身自由,并赋予市民享有使用城市土地、管理市场、从事商业活动、加入行会组织等权利。由此可知特许状( )
A.是一种封建的权利转让书 B.奠定民主政治的实践基础
C.促进近代西欧的思想解放 D.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0、西亚地区的腓尼基人发明了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被称为“腓尼基字母”。它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又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州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相比于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在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号少书写简洁便于记忆 B.欧亚非大陆之间联系密切
C.人种迁移促进了文化传播 D.各地的统治集团重视推动
11、下表中的三个史实反映出( )
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常加冕 公元1077年卡诺莎觐见(德皇亨利四世在风中向教皇忏悔) 1309-1377年阿维农之囚(在此期间几任教主都是法国人,而腓力四世也趁机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农)
A.君权神授强化王权 B.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
C.教皇地位不断衰落 D.王权与教权的依存与斗争
12、玄奘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曾做如下描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 )
A.种姓歧视走向崩溃 B.社会阶层无法流动
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D.职业选定唯种姓论
13、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14、公元2—3世纪,罗马奴隶主为了保证足够的劳动人手,把大田庄分成小块土地,逐渐把部分奴隶固着在小块土地上,让他们自己经营,向他们征取一部分收成,准许有自己的家室,他们随土地出售而转移。同时期,日耳曼氏族贵族把战俘变为奴隶,并非实行古典式的奴隶占有制,奴隶每人都有自己的一所房屋和一个家庭;此外,氏族贵族拥有很多亲兵,亲兵效忠首领,首领给养亲兵。据此可以推断( )
A.上古欧洲已由奴隶社会转型至封建社会
B.西欧封建社会诞生于罗马帝国的废墟上
C.西欧奴隶社会时期产生了封君封臣制度
D.西欧封建制度植根于罗马和日耳曼因素
15、1565年,伊凡四世把全国划分为两大部分:普通区和特辖区,特辖区由俄国心脏地带的领土组成,由沙皇统治;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贵族领主管理,许多大贵族被其从特辖区赶到了普通区。伊凡四世旨在( )
A.宣扬自己对莫斯科的主权 B.打击贵族势力
C.宣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 D.巩固专制政权
16、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的公共建筑物多以白石砌成,十分宏伟壮观。一般房屋的周围,在固定在水面的木排上种植花草,形成水上田园。城中心的主庙基部长100米、宽90米,四周有雉堞围墙环绕,塔顶建有供奉主神威济洛波特利和雨神特拉洛克的神殿,其祭坛周围有蛇头石雕,最大的直径近4米,重约120吨。这表明阿兹特克人( )
A.农业经济极其发达 B.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C.建筑艺术水平较高 D.以宗教信仰为生活中心
17、古代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将法老奉为神,或称之为神的后裔,任何觐见者都必须匍匐于法老御座之前,并以胸贴地,吻法老脚边的尘土,只有经特别允许才能吻法老的脚,有此经历者均深感荣耀。这( )
A.有利于王权专制的形成 B.有助于实现民族思想的统一
C.激化了社会阶级的对立 D.为埃及文明奠定了政治基础
18、下表是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
人物 主张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莎士比亚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马丁·路德 “藉着上帝的恩典因信称义”
伏尔泰 “人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康德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A.否定传统权威并宣扬理性精神 B.表明社会生活应摆脱神学束缚
C.展现了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发展 D.对世界文明的起源有深刻影响
19、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在位)曾派学者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并将其译成阿拉伯文。马门还在巴格达创立了一所规模宏伟的智慧富,不仅有穆斯林,还有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学者在此工作。马门的上述举措( )
A.开创了多种宗教并行的局面 B.促进了阿拉伯文明的崛起
C.改变了帝国对外扩张的方式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20、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B.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
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民族意识觉醒
D.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宗教改革
21、1418年,葡萄牙亨利王子创设地理研究院,网罗各地学者,包括地理学者、制图学者、数学家、天文学家以及会各种语言的专家。这些人里,有基督教、犹太人和穆斯林。他的这种做法( )
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B.深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C.直接促成环球航行开展 D.增加葡萄牙的贸易机会
22、15世纪,西欧出现了适宜在大海里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而此时中国的罗盘针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得到广泛应用,欧洲人利用它来辨明地理方位,确定航向。这有利于西欧( )
A.科技创新成为社会新风尚 B.追求财富和探险的人文精神传播
C.工业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 D.各国封建君主积极资助殖民扩张
23、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见,巴伦支的航行( )
A.为哥伦布到达美洲奠定基础 B.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C.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D.促进了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
24、罗盘是唐宋时期中国人的发明,12世纪中期,欧洲水手开始用它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导航。15世纪晚期,葡萄牙水手在印度洋上航行的时候发现穆斯林用来确定纬度的仪器更为简便实用,不久便仿制出了十字标尺和反向标尺。这反映了( )
A.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化的推动 B.新航路开辟所追求的宗教动机
C.劳动者对航海发明的主导作用 D.技术借鉴对地理大发现的因应
25、1538年,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运用数学原理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地图投影方法——墨卡托投影。它对船舰在航行中定位、确定航向具有重要意义,给航海者带来很大方便。墨卡托投影法地图问世后不久,大批地图集开始出版。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海上探险活动( )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植根于近代数学的不断进步
C.得益于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新飞跃 D.为荷兰垄断海上贸易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题
26、材料一 开辟前
甲: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一方面,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另一方面,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鉴于此,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
乙:14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因此加快了船的航行速度。这样,船身增大了,速度加快了,操纵也更加灵便了。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不久星盘被更廉价的象限仪所代替。而象限仅是确定经度所必需的仪器。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当时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开辟中
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如果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并说明材料一对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的史料价值及其史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2)为了更全面地探究新航路开辟,在材料一、二的基础上,请你再分别为材料一、二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并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国家重大问题进行辩论,通过决议选举官员,监察国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巴达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虽然实权掌握在国王和长老会手中,公民大会权力较小,但其制度中有一定的民主因素,B项正确;斯巴达是古代寡头政治的代表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在强调斯巴达制度中有一定的民主因素,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斯巴达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排除C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而④就是埃及,D项正确;较早地出现公民村社自治是古希腊在②,排除A项;元老院轮流担任军事统帅是古罗马在①,排除B项;大麦和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而粟原产地在中国,③只是西亚,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D
解析:封君封臣制逐渐解体是在中世纪晚期,材料时间为中世纪中前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被剥削的程度减轻,并未体现农奴的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通过法律调整了领主与农民的剥削关系,中世纪早期农民诉讼并非庄园内部的秩序,排除C项;根据材料“西欧领主的过度剥削招致农民诉讼”到“明确规定劳役种类和数量,如每人自带牲畜在自营地上犁地一天,领主不能强迫其在本周内再承担手工业劳役”的变化可知,体现了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的调整,属于调整生产关系的范畴,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A
解析:A项,材料强调对儿童的教育最终服务于城邦发展,但城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B项,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儿童时循序渐进,通过习惯到理性再到理智,对于儿童的教育目标是使其能够成为城邦的一个合格的公民,因为他认为“每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对公民的教育最终是为了推动城邦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教育可以启发儿童理智,但其无法实现公民地位平等,能够实现公民地位平等的是雅典的民主制度。故C项错误。D项,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儿童时注重培养儿童的理智,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民主政治的合格公民,而非为了传播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5、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贸易扩大,商品品类增加,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故B项正确: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荷兰确立了“海上马车夫”地位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消费结构的变化,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波斯帝国最雄伟的波斯波利斯宫殿遗址,门口置有形似亚述镇门兽的人首飞牛石雕,宫殿内部大量运用石柱,柱式与希腊的爱奥尼亚柱式相似,柱头和底座的植物花纹则与埃及雕刻风格相近”并结合所学可知,波斯帝国宫殿建筑既有西亚地区的亚述文化、又有古希腊和北非埃及的文化风格,说明波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地域的古代近东文明,并融入希腊文明,创造出富有帝国特色的帝国文化,体现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故选D项;ABC均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普遍的混乱状态”可知中世纪西欧陷于分裂割据状态,“王权是进步”因为王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城市的产生,并没有涉及城市的自治运动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仅涉及“教会领地”,不能够体现教会的地位,排除B项:“西欧的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封建庄园”,可知庄园经济仍然存在,庄园经济彻底瓦解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雅典城邦举行多次部落比赛,各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为争取自己部落的胜利共同努力,并在胜后共享胜利果实”可知,雅典城邦部落竞技促使城邦凝聚力的提高,B项正确:墨西哥也是位于美洲,排除A项;材料“公元1000年以前,美洲留下来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纬纱五百根,而中世纪欧洲的最高记录不过一百根”不能体现阿兹特克文明优于欧洲文明,排除C项;根据“1438年,法国国王颁布《布尔日国事诏书》,规定主教由法国教士团选举产生,取消教皇保留圣职与预先指定的权力”可知,法国排除了教皇对王权的干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雅典在审判过程中,规定原告、被告双方都必须亲自到庭并作法庭辩论。证人也必须出庭而且要写书面证词,宣誓不作伪证。原告和被告双方经过法庭辩论之后,法庭才作判决。判决由全体陪审员采用无记名投票作出,以投票的多数作为最后的判决。“可见这体现了雅典的审判程序详细、规范、慎重,这有利于审判的公平公正,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审判过程中的变化,并未体现公民自由受到限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维护城邦集体利益”,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出雅典的审判程序详细、规范、慎重,并非民主流于形式,排除C项。故选:D。
10、答案:A
解析: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都比较复杂,书写起来不够方便,而西亚地区
腓尼基人发明的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却成为其他地区字母文字的源头,并能广泛流行,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字母只有22个,数量少且书写起来方便简洁,也方便记忆和传播,故选A项;在文字产生的早期,欧亚非大陆之间的联系是比较少的,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字母文字广泛流行与字母本身有关,人种迁移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文字的广泛传播主要不是统治者或者统治集团重视推动就可以实现的,而主要是书写过程方便人们的使用才更容易传播,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腓力四世趁机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西欧,教权较强,逐渐干涉世俗事务,意图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中世纪晚期,不甘心被教皇所控制的法兰西王国国王腓力四世在与教皇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之后,索性直接出兵将其掳走,这便是所谓的“阿维农之囚”事件,反映出王权与教权的依存与斗争,D项正确;前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教权强于王权,排除A项;此时是中世纪,并未进入近代社会,排除B项;前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教权强于王权,教皇地位并不是在不断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日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日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界限森严,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因此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职业选定唯种姓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种姓歧视走向崩溃,故A项错误;B项的说法绝对化,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无法得出其地位下降,故C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牧业的产生”、“更细密的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国家开始产生”等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所以A错误;“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包含阶级出现、形成国家以及有成型文字,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所以C错误。故选:D。
14、答案:D
解析:材料“把大田庄分成小块土地,逐渐把部分奴隶固着在小块土地上,让他们自己经营,向他们征取一部分收成,准许有自己的家室,他们随土地出售而转移”为西欧封建制度下的庄园经济莫定了基础;而“日具曼氏族责族把战俘变为奴隶,并非实行古典式的奴隶占有制,奴隶每人都有自己的一所房屋和一个家庭;此外,氏族贵族拥有很多亲兵效忠首领,首领给养亲兵”则为日后的封君封臣制度提供了借鉴,因此西欧封建制度植根于罗马和日耳曼因素,D项正确;西欧封建社会诞生于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表述不够全面,排除B项;封君封臣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大贵族被迁到边远落后地区,也会减少其对中央君权的直接威胁,经过伊凡四世的改革,大贵族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因此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旨在巩固专制政权,D项正确;1547年,伊凡四世登上了莫斯科大公国的王位,就已经拥有了莫斯科公国的主权,然后他不断对外征服扩张,到1565年俄国已经不仅仅是莫斯科公国的范围了,所以1565年实行“特辖领地制”的宗旨不是为了宣扬自己对莫斯科的主权,排除A项;打击贵族势力也是为了巩固沙皇专制政权,排除B项: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是为了进一步建立至高无上的君权,而不是仅仅为了宣扬,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阿兹特克人的城市建筑艺术。根据材料信息的可以看出,首都的“公共建筑多以白石砌成”,“城中心的主庙基部长100米,宽90米”,“祭坛周围的蛇头石雕,最大的直径近4米,重约120吨”,该资料描述的主要是阿兹特克人的高超的建筑艺术,C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经济极其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特诺奇蒂特兰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相关表述,排除B项:材料没有详细描述宗教生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A
解析:A项,从材料信息看,古埃及视法老为神或神的后裔,意味着君权神授,有利于王权专制的形成。故A项正确。B项,古埃及没有民族思想,民族思想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君权神授,加强君主权力,并没有因此而加大阶级压迫,与社会矛盾激化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为埃及文明奠定政治基础的是埃及的统一。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8、答案:C
解析:考查人文主义思想。材料反映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追求真理与个性,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宗教改革时期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启蒙运动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强调理性思维和判断,这些表明人文主义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故C项正确。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主张是强调人,并未宣扬理性精神,故排除A项;欧洲中世纪时期人文主义受到基督教神学的束缚,并未提出要摆脱神学束缚,故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出欧洲人文主义思想与世界文明起源间的关系,故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马门作为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积极吸收希腊古典文化,采取宗教包容政策,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故选D项;阿拉伯帝国域辽阔,域内长期存在多种宗教,马门并非该局面的开创者,故排除A项;7世纪时,阿拉伯文明崛起,故排除B项;马门的科学文化举措与帝国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
20、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向教会增税的问题与教皇冲突,腓力四世召开包括教士、贵族、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在“民众的支持”下,王权得到加强和教会实力遭到削弱,教皇尼法斯最后在斗争中被俘到法国,故选A项。“议会制共和”不合逻辑、史实,腓力四世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他开的三级会议主要职能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排除B项。“民族意识觉醒”不合时空,促进法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是英法百年战争,排除C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排除D项。
2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418年,葡萄牙亨利王子创设地理研究院,网罗各地学者.….各种语言的专家.……”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亨利王子的做法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增加葡萄牙的贸易机会,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科学的兴起,排除A项;材料展现的是地理大发现的背景,而不是影响,排除B项;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首次环球航行,材料不能直接促成环球航行开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2、答案:B
解析:据材料“西欧出现了适宜在大海里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而此时中国的罗盘针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可知,当时西欧地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为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材料中的罗盘针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并非欧洲人的独立创新,而且欧洲的科学革命兴起于17、18世纪,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欧洲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在当时有能力支持海外探险的君主国家只有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等少数完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D项。
2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596年,巴伦支带领3艘船,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同时其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其航行探索到了人类未知的地域,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C项正确;哥伦布到达美洲是1492年,排除A项;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排除B项;巴伦支的航行没有促进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罗盘是唐宋时期中国人的发明,12世纪中期,欧洲水手开始用它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导航。15世纪晚期,葡萄牙水手在印度洋上航行的时候发现穆斯林用来确定纬度的仪器更为简便实用,不久便仿制出了十字标尺和反向标尺”可知,欧洲水手在使用中国罗盘和穆斯林用来确定纬度的仪器后,仿制出了十字标尺和反向标尺,反映了技术借鉴对地理大发现的回应,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罗盘,未体现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对欧洲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动机,排除B项;材料强调技术借鉴对地理大发现的回应,未体现劳动者对航海发明的主导作用,排除C项。故选:D。
2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荷兰的殖民扩张,需要学生掌握荷兰殖民扩张的内容和影响。A.根据材料信息“它对船舰在航行中定位、确定航向具有重要意义,给航海者带来很大方便。”并结合所学可知海上探险活动的推进,使得自然科学在进步和发展,一些科技发明的出现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海上探险活动的进行,故海上探险活动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故A项正确;B.海上探险活动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故B项错误;C.材料未涉及人类对地球产生了什么新认识,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D.“为荷兰垄断海上贸易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
26、
(1)答案:历史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各国君主的支持;人文主义冒险精神和基督教的推动;西欧社会“东方寻金热”的推动;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园说”逐渐被接受;气候、洋流等地理知识的丰富等
史料价值:材料一出自历史学家的著作,叙述比较客观,属于二手史料,对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逻辑关系:逻辑关系:互相补充。甲从主观动机分析;乙从客观条件分析。
(2)答案:视角: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因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北半球中高纬度和南半球的航线。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方法:坚持唯物史观(多角度、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搜集多种类型的史料并客观分析各自的史料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师范大学实验中学2022-2023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