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测试卷(含答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计60分)
1.在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中发现有完整的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王墓、独立的仓储区、官方手工业区等;在其教场铺遗址的城墙上发现了奠基坑和祭祀坑,并出现了人祭现象。龙山文化遗址宫殿、祭坛、墓葬遗存的发现说明(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2.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亲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 )
A.实现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B.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逐渐增强
C.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 D.政治建构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3.针对如何重建秩序,恢复社会生产,战国有思想家认为:社会崩塌的原因是周礼过时了,现在该建立霸道,即建立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和王权独裁社会。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 )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
4.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兴起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学派,形成了思想文化繁荣发展的局面。该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
A.百家争鸣 B.独尊儒术 C.三教合流 D.儒学复兴
5.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有( )
①各诸侯纷争不断 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华夏族发展壮大 ④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下列措施中,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 )
A.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
C.限制贵族特权 D.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制
7.春秋时期,中原各国以“华夏”自称,楚国则以蛮族自居;而战国时代的屈原却以传说中黄帝之孙高阳的后裔自称。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B.华夏族在各民族交融中发展
C.文化冲突得到解决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8.如图为《云梦睡虎秦简》中的一枚,该竹简记载的是《秦律》相关内容。该竹简反映了当时( )
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货(罚)徭三旬(三十天)。诬(诽谤)人何论?当黥(脸上刺字)。——云梦睡虎地秦简
A.赋税徭役繁重 B.基层治安混乱 C.刑法严酷苛刻 D.社会风气较差
9.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增强了西汉的实力
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的政治交往
10.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1.作为史学基本属性之一的时序性是时空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中①②③处对应的朝代是( )
A.东汉、新朝、唐 B.东汉、西晋、唐朝 C.西汉、隋朝、唐朝 D.东汉、西晋、隋朝
12.如图为唐代的曲辕型、秘色瓷和开元通宝。据此可知( )
A.唐代吸收隋亡教训劝课农桑 B.唐代的三彩瓷代表最高水平
C.开元通宝是开元盛世的代表 D.唐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进步
13.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由此可知,该政策的推行( )
A.加强了对边疆的直接管辖 B.丰富了边疆治理模式
C.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 D.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
14.《资治通鉴》记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由此可知两税法( )
①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 ②不再征收人丁税 ③增加了税收名目 ④一年分两次收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如图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具体可知( )
A.中书门下,权力最大 B.协商政务,减少失误
C.皇帝权力,严重削弱 D.六部分工,直属门下
16.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枚“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史学家研究发现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折纳的银饼,下列关于唐朝租庸调制说法正确的是
A.扩大收税对象 B.使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C.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17.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顾恺之 D.王羲之
18.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必须“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才能去恶为善,而入圣贤之境了。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19.如果你生活在北宋末年,你有可能做到的事情有( )
A.欣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B.观看关汉卿的《窦娥冤》
C.吃番茄炒鸡蛋 D.阅读长篇小说《西游记》
20.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作为侍从顾问,影响皇帝决策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21.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提到,作本书的目的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据此可知,顾炎武的学术宗旨是( )
A.格物致知 B.慎明思辨 C.经世致用 D.反对专制
22.据统计,从1840年起至1861年为止,中国出现了20多种有关欧美等国史地方面的著作。其中一本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此书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资政新篇》
23.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
三元里抗英 左宗棠收复新疆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A.寻求救国之路 B.反抗外来侵略 C.进行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24.学者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文中描述到:“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一“会合”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5.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有人评论说:“限制总统之处甚严,……袁大总统已渐入荆棘丛中,殊不易于排解也”。这是因为《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
A.民主共和制 B.责任内阁制 C.三权分立 D.总统制
26.“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27.20世纪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曾有过短暂的“春天”,1911年至 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年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 37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B.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C.群众反帝爱国斗争 D.社会生活除旧布新
2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突出表明五四运动(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9.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事件是( )
A.广州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30.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流”标志着( )
A.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B.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C.抗日战争彻底失败 D.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
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共计40分)
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琅邪刻石记载: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主要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6分)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6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中的制度始行于哪一朝代。其选拔标准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说的是哪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并分析该制度的进步性。(6分)
33.(14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三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选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4分)
(2)材料二中“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学所阐述林则徐、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教亡图存”的序幕。(6分)
参考答案:
1.A 2.D 3.D 4.A 5.D 6.B 7.B 8.C 9.A 10.D 11.D 12.D 13.B 14.D 15.B 16.D 17.D 18.C 19.A 20.D 21.C 22.B 23.B 24.A 25.B 26.D 27.D 28.C 29.B 30.A
31.(1)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2)积极影响:加强中央对方的管辖,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32.(1)汉代。注重德行、才学。
(2)九品中正制。家世(或门第)。
(3)制度:科举制。进步性: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3.(1)不同:英方要求建立两国邦交,发展两国的通商关系;“皇帝回信”认为中国是天朝,肯定英方有“倾心效顺”和“向化”之心,拒绝英方要求。
原因:英国进入工业文明时期,急需把中国纳入它的市场体系,建立近代国与国之间的邦交和商业关系。清朝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以天朝自居,闭关自守。
(2)特点:中国的礼品以传统手工制品为主;英国的礼品以工业品为主。
不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英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
(3)问题:中国的技术(器物)落后。
阐述:林则徐收集世界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该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林则徐、魏源等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统编版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测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