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练习
一、单选题
1.印欧人生活在东欧平原上,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这从本质上说明( )
A.生活实践需要推动技术革新 B.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
C.印欧人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 D.印欧人和农业居民互动频繁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中原,改变了中国人的坐姿。这说明(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交融的扩展 D.对外贸易发达
3.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如图所示迁徙活动的影响是( )
A.11世纪建立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B.廷巴克图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
C.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D.先进的冶铁技术传播到迁入地
4.西晋末年,中原经历八王之乱和匈奴等内迁少数民族动乱之时,前凉奠基人张轨在保境安民的同时,设立武兴郡,又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安置了大量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百姓。这些举措( )
A.使西晋王朝疆土得到开拓 B.加速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推动了西晋时期民族内迁 D.符合当时中原流民的期望
5.据史书记献:“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关于侨置郡县的设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寄托了流民回归故乡的情感 B.能够有效解决侨土冲突
C.给东晋社会治理带来新问题 D.利于流入地区经济开发
6.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征服了迁入地区的居民,与被征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了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材料旨在强调这一迁徙过程( )
A.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 B.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C.中断了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D.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7.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反对,吸收中国固有思想后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基督教在西方的传播受到罗马帝国原有信仰的抵抗和帝国的政治迫害,吸收希腊和罗马思想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演化为西方文明重要内容。这表明( )
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文明传播 B.外来文明生存力要适应本土化洗礼
C.统治者政策影响文明交流方式 D.本土文明依赖外来文明更具生命力
8.下表为客家人历史上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概况。据此分析,客家人被迫南迁是因为( )
时间 原因 目的地
317—879年 东晋五胡乱华 鄂豫南部、皖赣沿长江南部、赣江上下游
880—1126年 唐末黄巢起义 皖南、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
1127—1644年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中原 粤东、粤北等
A.民族迫害 B.宗教传播 C.政局动荡 D.江南开发
9.阅读下图,该图可印证古印度( )
A.等级结构趋于复杂化 B.各族群融合的进程加快
C.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 D.种姓制推动了民族迁徙
10.某学生在历史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的时空变迁图示。据图可以推断,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 )
A.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B.苏美尔人的城市与商贸
C.古代埃及国家统一 D.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
11.从公元前2千纪起,一直到13世纪,欧亚大陆的游牧世界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在激烈的冲突中游牧民族一度取得优势并征服了农耕世界,但最终结果却是农耕世界稳步发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这说明了( )
A.游牧民族军事优势逐渐丧失 B.农耕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
C.游牧民族缺乏国家治理经验 D.自然地理条性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不利
12.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论述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145年诸重大事件的历史时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以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一时期,印度最先种养的棉花、甘蔗和鸡传播到了中国和西欧。西亚的第一部水车约于公元前65年前后安装在了黑海南岸。由此可知,当时( )
A.各地思想和制度交流互鉴 B.地区贸易和长途贸易繁盛
C.古希腊殖民控制区域辽阔 D.西欧文明有较强的向心力
13.公元前1100年,印欧人的一支多利安人从北而南侵入希腊,摧毁了希腊迈锡尼文明。多利安人将冶铁技术传入希腊,他们使用双牛牵引的犁,掌握了施肥和灌溉技术。由此可见,多利安人的迁徙( )
A.造成古希腊文明的衰退 B.推动了先进生产力的传播
C.促进了原始农业的诞生 D.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14.从公元前2千纪开始的印欧人大迁徙冲击了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迁徙图示如下。印欧人的迁徙( )
A.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B.形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C.促使大河文明向海洋文明转变 D.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5.明清时期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是,较后开发、交通不便的西南山区及其延展地带,发展出了共通的西南官话:而开发较早、交通便捷的东南地区,却并未形成广泛共通的方言。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化整合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移民流入数量 D.自然条件制约
16.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口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草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他们随水草而迁徙,通过放牧而生存。从碣石经龙门西南到天水、陇西一线,为当时种植业与半农半牧的大体分界线,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的局面。游牧民族的天性是不断地游动,在游动中求得新的生机,然而,游牧民族在游动的过程中丧失了不断创造的文化,难以使文化沉积下来。因此,游牧文明不可能取代农耕文明,只能主动地同化于农耕文明中。如匈奴没有打败汉朝,鲜卑主动汉化,满人最终被同化,强势文化以其优秀性而使落后的文化逐渐消失。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材料三 游牧民族随水草而迁徙,实际上是在传播文化,在长时间的文化同化中,民族差异不断缩小。同时,长年游走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据有大量的土地,他们有的向东,定居在今陕西、山西境内;有的向南,定居在今云南、贵州、四川。在这一过程中,游牧民族不断融入到农耕民族,使中华民族焕发勃勃生机。但游牧民族的天性就是能够征战,纵观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游牧民族的内扰打断,文化受到摧残,延误了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演变。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概括游牧文明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游牧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统治的中心区域在关东一带,千余年的开发经营使该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城邑。周朝开启了关东向关中地区大规模移民的序幕。秦统一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承秦制,各地诸侯要留居国都,以大规模移民来充实关中地区。西汉末年,原居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瘟疫肆虐,开始向长城以南气候温暖的农业区域移动。连年的灾荒使得大批灾民自发向关中地区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其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
隋唐时期,官方组织的人口迁徙见于史籍甚少,安史之乱引发了又一次移民南迁的高潮,余波直至北宋初年。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不堪忍受金人的暴虐而南迁,每当宋军抗金归来,北民从者如云。北民为江南带来了生产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迅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大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的过度开发。
材料二 明初,政府移江、浙、皖、赣等地数十万人民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在长城一线设置了九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
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光绪时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康雍乾时期广东、福建等临海地区则以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者居多,称作下南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移民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移民潮带来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会馆作为一种地缘性的社会组织,其成员主要为来自同一地域的同乡。为恢复东北地区的经济,巩固“发祥”地,入关后不久,清廷推出一系列鼓励关内人口迁往东北的政策。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发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官职和土地等吸引关内人口进入辽东,近300年的关内向东北移民活动也随之展开,东北移民会馆应运而生。
材料二
省份 城市 会馆名称 兴建者
辽宁 海城 山西、山东、直隶、三江等4所会馆 山东、山西等地商民及其他
盖州 山东、福建等4所会馆 山东、三江等地商民及其他
营口 山东、粤东等5所会馆 不详
沈阳 山东、山西、浙江、湖广等7所会馆 山东、福建等商人及其他
辽阳 山西、河南、直隶会馆 山西商人及其他
锦州 三江会馆、安徽会馆 三江商人及其他
新民等地 山西会馆、山东会馆等 晋商、山东船商等
吉林 吉林 山西、山东会馆等6所会馆 山东商人、知府、巡抚等
延吉 山左会馆 不详
宁安 山西会馆、山东会馆 山东商人及其他
黑龙江 哈尔滨 三江闽粤、山东会馆 三江闽粤商人及其他
五常 山西会馆 不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范立君《清代东北移民会馆的兴起与近代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东北移民会馆兴起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东北移民会馆兴起的特点。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
仔细阅读材料,就“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情况,自拟一个论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据材料“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及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之所以发明马拉战车,是为了满足其游牧生活的需要,反映了生活时间推动技术革新,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马拉战车的发明,不能说明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印欧人发明马拉战车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果,排除C项;印欧人发明马拉战车是游牧生活的需要,与农业居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中原,改变了中国人的坐姿,体现的是民族之间的交融、交流、交往,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融合,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中央集权强化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处于开发时期,而非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是各民族之间融合、交流的结果,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结合所学可知,班图人较早掌握了冶铁技术,随着人口迁移,冶铁技术传入南非地区,D项正确;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排除A项;廷巴克图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排除B项;玉米是美洲的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前凉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下设置郡府,稳定社会秩序,吸纳了大量流民,这符合当时社会民众的期望,D项正确;当时前凉已脱离西晋统治,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内迁与材料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侨置郡县是东晋政权为安置南下侨人而推行的政策,东晋建立以后,不断有大批流民南下,东晋朝廷遂设侨州、郡、县,以维护侨人士族的特权和安置侨人,目的在于缓和侨土矛盾,由于侨人相对于土人有很多的特权,所以并不能有效的解决侨土冲突,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侨置郡县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晋政府向北方人民表达收复失地的决心,寄托了流民回归故乡的情感,排除A项;侨置郡县使得侨人流入士族豪门为奴为客,减少国家编户,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系统的紊乱,给东晋社会治理带来新问题,排除C项;侨州、郡、县的设置,对招徕北方流民和社会安定有一定作用,利于流入地区经济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欧亚世界。根据材料“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与被征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了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可知,伴随着印欧人在亚欧大陆的迁徙,形成了一些不同的人种与文明,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出现,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印欧人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的结论,排除A项;印欧人的迁徙并未中断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带来了“希腊化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佛教在吸收中国固有思想后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基督教在吸收希腊和罗马思想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说明外来的宗教在新区域传播必须适应本地的文化,B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文明的制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者政策对于文明交流方式的影响,排除C项;本土文明依赖外来文明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中都是外来文明以来本土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五胡乱华”、“黄巢起义”、“金人南下、元人入主中原”等信息可知,这些都反映了政局不稳,所以客家人被迫南迁都是因为政局的动荡,C项正确;客家人南迁主要是因为战争出现,政局动荡,而不是因为民族迫害和宗教传播,排除AB项;客家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所以这是客家人南迁的影响,而非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时期。据材料可知,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在古印度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等级结构趋于复杂化,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等级结构,没有体现族群融合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佛教的传播信息,排除C项;民族迁徙在古印度促使种姓制度的形成,而非种姓制推动了民族迁徙,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图中的箭头指示方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的应该是古代印欧人的迁移方向,所以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古代印欧人的迁徙,A项正确;苏美尔人的活动区域是在两河流域,与箭头的开始的区域不符,排除B项;箭头指向的区域远远超过古代埃及的范围,所以不是古代埃及的国家统一,排除C项;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是在1500年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公元前2千纪到13世纪(欧亚地区)。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游牧民族虽然可以军事征服农耕世界,但农耕文明的优势却征服了游牧世界。这说明农耕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B项正确;游牧世界的范围日趋缩小,而不是游牧民族军事优势,排除A项;材料说明了农耕世界的优势,而不是说明游牧民族缺乏国家治理经验,排除C项;材料说明了农耕世界的优势征服了游牧世界,而不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65年前后(世界)。据本题材料“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以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印度最先种养的棉花、甘蔗和鸡传播到了中国和西欧。西亚的第一部水车约于公元前65年前后安装在了黑海南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地区贸易和长途贸易繁盛,各文明之间存在交流,B项正确;材料并未对古代世界的制度交流展开论述,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古希腊殖民控制的区域是否辽阔作出判断,排除C项;印度、中国、西亚都不属于西欧文明,因此无法得出西欧文明有较强的向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欧洲)。据材料“多利安人将冶铁技术传入希腊,他们使用双牛牵引的犁,掌握了施肥和灌溉技术”可知,多利安人将冶铁技术传入希腊,他们使用双牛牵引的犁,掌握了施肥和灌溉技术,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先进生产力的传播,并不是造成古希腊文明的衰退,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对原始农业的影响,排除C项;“开启了”的说法从材料中无从判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以来世界。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欧人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A项正确;印欧人的迁徙不属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排除B项;印欧人的大迁徙虽然对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并没有促使大河文明向海洋文明转变,排除C项;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的不是印欧人的迁徙而是日耳曼人的迁徙,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两代是汉族大规模移民西南的重要时期,由此西南山区发展出了共同的西南官话,而开发较早的东南地区却未形成共同的方言,这与明清时期的文化整合的程度相关,A项正确;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移民而导致的文化整合程度不同,而非经济发展水平,排除B项;材料所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文化整合程度,与移民流入数量关系不大,排除C项;自然条件的限制是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人口迁徙示意图”中“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可知,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大开发,C项正确。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在“人口迁徙示意图”体现不了,而且也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也在“人口迁徙示意图”体现不了,同样也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不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共同之处:①都伴随民族冲突;②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③都灭亡旧政权,建立诸多新政权,使政治格局由统一走向分裂;④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2)特征:草原文明;半农半牧;不断进取;被农耕文明同化。
(3)影响:积极: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游牧民族是文化交流的促进者;为中华民族带来了辽阔的土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消极:游牧民族屡次发动战争打断了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3—6世纪(中国、罗马)。据材料一“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及所学知识,可得出都伴随民族冲突;据材料“……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可得出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据材料“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可得出“都灭亡旧政权,建立诸多新政权,使政治格局由统一走向分裂”;据材料“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可得出“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3—6世纪(中国、罗马)。据材料一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可得出游牧民族都是草原文明;半农半牧;据材料一“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可得出“游牧民族不断进取;被农耕文明同化”。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二“游牧民族随水草而迁徙,实际上是在传播文化”,可得出游牧民族是文化交流的促进者;据材料二“游牧民族不断融入到农耕民族,使中华民族焕发勃勃生机”,可得出促进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带来了辽阔的土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据材料“。但游牧民族的天性就是能够征战,纵观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游牧民族的内扰打断,文化受到摧残,延误了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演变”,可得出“游牧民族屡次发动战争打断了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
18.(1)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逃避战乱;自然灾害的影响;政府政策的引导;人地矛盾的尖锐。
(2)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开发;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引发了又一次移民南迁的高潮”“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不堪忍受金人的暴虐而南迁”,可得出逃避战乱;根据材料一“西汉末年,原居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瘟疫肆虐……连年的灾荒使得大批灾民自发向关中地区移动”,可得出自然灾害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明初,政府移江、浙、皖、赣等地数十万人民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移民屯边”,可得出政府政策的引导;根据材料可得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都是由于人地矛盾的尖锐,移民现象频现。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北民为江南带来了生产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迅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大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的过度开发”,可得出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开发、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一“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瘟疫肆虐,开始向长城以南气候温暖的农业区域移动”,可得出推动了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潮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9.(1)原因:清政府采取了鼓励关内人口迁往东北的政策;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客籍商人维护自己的权益;移民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移民为联络乡谊建立了移民会馆;同乡间共同利益等因素的作用。
作用: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东北社会经济的发展;移民会馆成为流寓在外的同乡们怀念家乡的一个载体;有利于稳定东北地区社会秩序;具有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
(2)特点:移民会馆覆盖了东北三省,呈现出大分散的特点;移民会馆集中分布在东北南部的辽宁省,呈现出小集中的特点;移民会馆的地域类型明显;移民会馆的兴建时间集中在康熙至嘉庆时期;移民会馆多集中在政治、经济中心及商业较为发达的商埠;会馆距离市场较近、交通便利。
【详解】(1)本题是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第一问原因,由材料“为恢复东北地区的经济,巩固‘发祥’地,入关后不久,清廷推出一系列鼓励关内人口迁往东北的政策。”可得出清政府采取了鼓励关内人口迁往东北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清代东北移民会馆兴起的原因还包括: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客籍商人维护自己的权益;移民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移民为联络乡谊建立了移民会馆;同乡间共同利益等因素的作用。第二问作用,由材料“为恢复东北地区的经济,巩固‘发祥’地”可得出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东北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移民会馆成为流寓在外的同乡们怀念家乡的一个载体;有利于稳定东北地区社会秩序;具有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由材料“辽宁、吉林、黑龙江”及所学可得出移民会馆覆盖了东北三省,呈现出大分散的特点;由材料“海城、盖州、营口、沈阳、辽阳、锦州、新民等地”及所学可得出会馆集中分布在东北南部的辽宁省,呈现出小集中的特点;由材料“会馆名称”可得出会馆的地域类型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的兴建时间集中在康熙至嘉庆时期;移民会馆多集中在政治、经济中心及商业较为发达的商埠;会馆距离市场较近、交通便利。
20.示例
论题:古代人口流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论述: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古代人口的流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人口流动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首先,确定论题,根据材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人口流动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进行提炼论题,如:古代人口流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古代人口流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分布、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朝等时期的史实等角度进行论述。如: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古代人口的流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最后,对提炼的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古代人口流动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