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中小学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周王地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齐、晋等大国在争夺诸侯领
导权时,都打着“尊王室”“攘夷狄”的旗号,这凸显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D项;春秋战
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渐崩溃,秦潮的建立标志着宗法制的彻底崩溃,故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
以看出,春秋时期,已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故排除B项;春秋时期,还不存在皇权观念,故排除
C项。
2.A【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统治措施。结合教材地图,“朔方城(今内蒙古地区)”属于汉帝
国与匈奴交界之处,汉武帝通过筑城、徙民等措施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长期控制,为的是防御
匈奴侵扰,故选A项;:这一地区并非丝绸之路要道,故排除B项:这一地区并非诸侯王国所在
地,故排除C项;推动边疆开发是客观效果,而非主观意图,故排除D项。
3.B【解析】本题考查隋朝的运河与粮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这些粮仓大部分设置在
运河附近,是为了借助大运河的运输能力,这促进了运河交通的发展,故选B项;隋朝统治较
为短暂,故排除A项;材料缺乏“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的信息,故排除C项;这些粮仓大部
分设在北方地区,粮食主要从南方地区运入,这反映了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北方经济地位
的下降,故排除D项。
4.C【解析】本题考查宋初中央集权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
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宋太祖采纳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以巩固中央集
权,故选C项:该建议主要针对的是地方,而不是宰相、宦官,故排除A、D两项;当时未出现冗
兵问题,故排除B项。
5.A【解析】本题考查元杂剧。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杂剧中出现大量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记
录发音的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故选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元杂剧是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学传播,故排除C项:中国古代市
民文化兴起于宋代,故排除D项。
6.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铁厂呈现出“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的特征,即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故选D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些投资铁厂的
投资者为商帮,故排除A项:这些铁厂为私营手工业,故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
排除C项。
7.A【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南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照人口平分土地,故选A项;义
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8.B【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章程的颁布突破了
传统商业管理模式,有利于工商业的近代化经营,故选B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
洋务运动的破产,故排除A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这些法规、章程与中国半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4-234A·楚雄州中小学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年级 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国家,称其他少数民族为“爽秋”,齐、晋等大国为了争取诸侯的领导权,在其主持会盟期间,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号召。这凸显出夺秋时期
A.完整的宗法体系已崩溃
B.华夏认同观念尚未产生
C.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D.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
2.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计,立朔方郡,使苏建发十余万人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地区),并修缮了秦时蒙恬所筑的障塞;同年夏,又“尊民徙朔方十万口”。 汉武帝意在
A.防御匈奴侵扰 B.保护丝绸之路
C.打击王国势力 D.推动边疆开发
3.图 1为“隋朝运河与粮仓示意图”。据此可知,隋朝大量设置粮仓
A.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B.促进了运河交通的发展
C.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D.巩固了北方的经济地位
4.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普在与宋太祖的对话中,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并被采纳。该建议针对的是
A.宰相专权 B.冗兵问题
C.军阀割据 D.宦官乱政
5.据统计,《元曲选外编》出现的 162种元杂剧中,有大量少数民族语言,这些语言以汉字直接记录少数民族语言发音的形式出现,如女真语阿马(父亲)、阿者(母亲),契丹语曳刺(军士或衙役),蒙古语巴都儿(英雄),等等。 由此可知,元杂剧
A.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B.标志着戏曲艺术的成熟
C.推动了儒学思想传播
D.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兴起
6.康熙时期,在陕西南部的秦岭和大巴山地区,有铁厂数十处,投资铁厂的大都是外来客民,他们“携带工本,雇募匠役”,这些投资者的资本都比较雄厚,“凡开厂之商,必有资本足以养活厂内之人”。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A.商帮活动较为频繁
B.官营冶铁业发展迅速
C.自然经济趋于瓦解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7.1926年,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看他们占据南京以后,颁布了一个含有平均性质的土地令,便知那次的革命,多半起于农民经济的要求。”李大钊所说的“那次的革命”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8.表 1所示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商务法规、章程。由此可知,当时
表1
时间 法规、章程 主要内容
1904 年 公司律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1906 年 奖给商勋章程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1907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A.洋务运动推动实业建设
B.近代工商业得到一定发展
C.商业改制成为新政重心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9.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认为“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论,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西洋文明正是这种新文明的代表,至于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这说明当时陈独秀
A.推崇民主与科学
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宣扬马克思主义
D.倡导救亡与变法相结合
10.表2所示是据资料统计的四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的“扩红”人数。四支部队出发时总人数20多万,而扩大的人数已经接近出发人数的1/4。红军“扩红”主要得益于
表2
红一方面军/人 红二方面军/人 红四方面军/人 红二十五军/人
1.38 万 1.6万 1.62余万 0.2万
A.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B.国民党“围剿”失败
C.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力
D.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11.1939 年 7 月 7 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奉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B.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C.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
D.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2.1954年6月底,周恩来总理对印度和缅甸进行了访问,发表了中印、中缅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宣布了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该准则是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个中国的原则 D.结伴而不结盟政策
1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他们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B.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C.崇尚劳动、奋发图强 D.改革创新、无私奉献
14.表3所示为20世纪90 年代中国商品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
表3
时间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化工产品/% 轻纺、橡胶、矿冶制品/% 机械运输设备/% 杂项制品 及其他/%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1991 22.5 17.0 77.5 83.0 5.3 14.5 20.1 16.4 10.0 30.7 42.1 21.3
1993 18.2 13.7 81.8 86.3 5.0 9.3 17.9 27.4 16.7 43.3 42.3 6.2
1995 14.4 18.5 85.6 81.5 6.1 13.1 21.7 21.8 21.1 39.9 36.7 6.8
1997 13.1 20.1 86.9 79.9 5.6 13.6 18.8 22.6 23.9 37.1 38.6 6.6
1999 10.2 16.2 89.8 83.8 5.3 14.5 17.1 20.7 30.2 41.9 37.2 6.7
A.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B.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接轨
C.国家重视和优先发展重工业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5.2013 年3月,习近平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该理念框架下,又提出了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具体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这体现了
A.党的最新指导思想的形成
B.中国主导国际秩序重构
C.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
D.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战国以前,中国城市的典型形式只是一个政权的中心,居民大都是贵族成员。但随着战国时代商业、手工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战略要地和贸易要道上出现了新的城市,市与城的结合更加紧密,几乎所有的城邑都设有市场,这些新的城市除去作为国家首都或地方行政中心之外,还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城市的自由民增加,出现了许多私营工商业者,社会各阶层间流动频繁,城市人口结构也日益复杂。
—摘编自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在长安朱雀大街已有人在早晨售卖各种食物,供上朝公干和宫中采买需用。唐代后期,在邻近市的坊里,手工业者开设铺子的情况增多,以至在某些繁华大城市里,都出现了夜市,特别是南方的扬州,夜市更盛。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南方的港口城市,如广
州、泉州等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商贸和外国商人。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城市发展的表现。(5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维新变法开始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报刊,并提出鼓励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政策。维新派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这种文体半白半文,平实易懂,笔锋感彩浓郁,出现了一些既有时效性,又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中央带评论,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尽量贴近读者的阅读。维新派的报刊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进行批判,开展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瞿小纯《从中国新闻报刊史看其时代特征》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废止了前清新闻旧法令——《大清报律》,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辛亥革命进行时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人立刻在其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时间里,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 100 多种,猛增至近500 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 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摘编自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办报的特点及历史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报刊业蓬勃发展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理论,来观察近代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各个不同的历史转折。
—摘编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并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50年4月29 日,刘少奇在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上发表演说,“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
不是单纯地为了救济穷苦农民,而是为了要使农村生产力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之下获得解放,以便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950年 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行的。 土地改革除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尽快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一中心任务。”
摘编自翟佳琪《刘少奇:土地改革法的主持起草者与推动者》
材料二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小私有的个体经济,并强调要继续放宽农村政策。198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1985年,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 至此,农村体制基本上突破了原来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土地集体所有”模式。
——摘编自刘守英《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经济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资任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背景。 (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