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2023年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
(考试用时:75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I卷为客观题,第Ⅱ卷为主观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 I卷 (客观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记载,周灭商之后,封师尚父于齐营丘(靠近夷族),姜太公对当地“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使得“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姜太公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推动了齐国的社会转型
C.威胁周天子权威 D.促进了区域交流与认同
2.据史书记载,“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渐冉相仿,莫以为耻”。这反映出当时
A.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 D.豪强地主控制了商业
3.唐贞观年间,全国划分十道监察区,“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天宝九年(750年),政府发布敕令:“自今已后,采访使但察访善恶,举其大纲,自馀郡务所有奏请,并委郡守,不须干及。”该敕令反映出
A.对监察区行政功能上升的认可 B.采访使无法行使监察职能
C.对采访使干预地方事务的限制 D.道的监察范围在不断扩大.
4.下图为明代海防各防区卫所的间距示意图。辽东、山东、南直隶(南京周边)、浙江、福建、广东、北直隶(京师周边)合计为明代海防的七大防区,由此可以推断,明朝
A.东南沿海倭患频繁 B.北直隶的卫所最为密集
C.着力保障漕运安全 D.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
5.乾隆十七年(1752年),山东巡抚给朝廷的一份奏疏中称:“兖属向不以五谷为重,膏腴之地,概种烟草。”这说明当时该地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农业经济迅速衰退
C.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6.187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力倡由官方招商购置轮船,同时许以运漕之利,发展由官方控制的轮运事业。其目的在于“略分洋商之利”,“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由此可见,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有利于清朝军事近代化 B.表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C.践行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D.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7.下图是刊载于1913年12月27日《新闻报》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
A.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B.清政府的土崩瓦解
C.二次革命遭到镇压 D.政治革新道路曲折
8.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召开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133名参议员出席,其中有共产党员46名,同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出9名常驻议员,其中有共产党员3名。这些举措
A.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需要 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基础
C.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9.下图是1950年顾群创作的年画《女司机》,人们高举“向先进妇女学习”的横幅。该作品
A.反映女性成为工业化主导力量 B.引导了新社会价值观念构建
C.表明了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D.激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11.古希腊的斯巴达公民都有资格通过选举担任监察官,他们有权主持公民大会、接待使节、派兵和签订盟约。国王出征时,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见,斯巴达的监察官制度
A.巩固了民主共和制 B.维护了公民的政治权益
C.剥夺了贵族的特权 D.确保了公职人员的廉洁
12.中古前期,法国国王的收入只限于王室领地。从14世纪中叶开始,来自赋税的收入超过传统收入,成为法国王室的主要收入,传统常规收入所占比例从1202—1203年的80%下降至1483年的不足2%。上述变化得益于法国
A.法律不断完善 B.王权逐步加强 C.市民阶层壮大 D.商品经济发展
13.下图为16世纪欧洲学者绘制的番茄和马铃薯实图。该农作物传入欧洲
A.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D.导致经济格局的改变
14.下表是英国皇家学会课题研究项目的统计表(部分)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表1
项目 数量 年份 1661年 1662年 1687年 1688年 合计(个)
海上运输 17 41 39 32 129
采矿 63 48 38 32 166
军事技术 18 23 32 14 87
纺织工业 8 5 9 4 26
一般技术和农业技术 9 23 20 13 65
A.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工业革命促进技术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失衡 D.社会需求影响科研方向
15.下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漫画。漫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际联盟”。他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行进,“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却在冲向战争。该漫画揭示了国际联盟
A.建立了权力制约的机制 B.严重干涉了别国的内政
C.集体安全机制形同虚设 D.旨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
16.从1947年开始,英国政府为大批民众提供了免费医疗,为有多个孩子的家庭提供家庭补助,并根据战时破坏和战后人口增长情况,设计混合居住计划,让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家庭混合住在同一个新住宅区。这些措施旨在
A.建成福利国家 B.缓和社会矛盾 C.促进人口增长 D.实现社会公平
第II卷 (主观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19题各13分,第20题14分,共计52分,请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1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根据“善”和“最”的综合考察把官员考核结果分为三等九级。所谓“善”主要是指人的品德,如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等。所谓“最”主要是对官员的任职才能和工作成绩的要求。
唐代外考的考核流程是由官员上级初步考核,包括述职、定等、校定、上报,由中央机关吏部考功司复审,考功司作为考核的法定机构,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考核队伍。复审时,由校考使、监考使负责审核监督,之后,公布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提请复审。所有参加考核的官员,考核成绩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考核成绩为中中的,俸禄不加不减;考在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私罪下中以下,公罪下下,解除官职,停发当年俸禄,追还任命书。
——摘编自田群艳《唐代官吏考课制度述评与借鉴意义》
材料二 张居正恢复和健全了以六科控制部、院以部、院控制地方巡抚的旧制,再创制了内阁控制六科的做法。他设置了三本账薄,要求各科的账簿,上半年、下半年各清理一次,查核簿内的事情有无拖延。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做到了“月有考,岁有稽”。除了定期考核外,有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别考察即闰察。他还依省区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可以随时对不称职的官吏提出弹劾,对于有政绩的官员,可以为其奏功。
——摘编自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居正考成法中加强官吏考核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考成法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6分)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5-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单位:千克/人)。
表2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
年份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1985 4.0 5.0 11.0 18.7 1.0 3.2 1.6 7.1
1990 5.2 6.4 11.3 21.7 1.3 3.4 2.1 7.1
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
2000 7.1 8.2 14.6 20.1 1.9 2.4 3.9 11.7
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
2006 5.8 9.4 17.0 23.8 3.5 8.3 5.0 13.0
——摘编自林亮《食品生产现代化与食品安全问题刍议》
材料二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食品生产现代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食品生产的现代化超越了时间限制(如反季节食品)、地域限制(如跨国食品)以及经济条件限制(如食品廉价化趋势),使食品消费也更加快捷与便利,“快吃、快走”的麦当劳哲学受到青年人的青睐。
——摘编自刘飞、孙中伟《食品风险与消费者抵抗:西方案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85-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油脂及肉类食品人均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食品生产现代化的因素。(7分)
1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3沃勒斯坦全球霸权周期
霸权的权力 英国 美国
崛起中的霸权 1789—1815年 1897一1913年
霸权的胜利 1815—1850年 1913—1945年
霸权的成熟 1850—1873年 1945—1967年
——据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
材料二
霸权都是经济和政治力量特别集中而造成长期竞争性扩张的结果。但是霸权国家都通过“世界性战争”来确立或稳固自己的地位。战争的过程扩张了胜利者的经济优势,而战后的处置又给这一优势包上了硬壳,使它免受侵蚀。
——据乔万尼·阿瑞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
结合材料一信息,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3分)
20. (14分)中世纪以来西欧的基层治理经历多次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封建庄园、教会领地和修道院的包围之中。城市是在束缚人身自由的封建体系包围下的一个自由、自治的世界。也就是说,城市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离的。这一分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中世纪的城市因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市民阶级积极参与政治,在法国,形成了“三级会议”。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所需要的世俗文化、世俗教育渐渐产生。
——摘编自杨婉嘉等《罗马帝国与中世纪西欧的自治城市比较研究》
材料二 1888年,英国颁布的《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为地方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郡自治市与郡的地位相同,不受郡议会管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郡自治市议会管理市内事务。还建立了一个伦敦郡,使伦敦地区单独成为一个郡,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伦敦郡议会管理伦敦事务。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成为英国地方政府的第一层级。
——摘编自孙宏伟等《论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材料三 西方国家发展进入到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发展慢慢趋于成熟,经济资源积累也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社区建设的重点和目标也在逐步改变。西方国家在促进社区发展管理上,主要采取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资金扶持,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美国各级政府主要通过向非政府组织购买服务为居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用不着自行兴办和直接管理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卫生等各种机构。
——摘编自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分离的实质,并简析其作用。(5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地方政府法》颁布的历史背景,指出当时英国地方政府设置的特点。(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趋势。(3分)兴化市2023年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C A C D D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D A D C B
1.【答案】D【解析】据材料“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可知,姜太公在齐国发展工商业,工商业能够推动区域间经济交流,进而促进文化交流,据材料“因其俗,简其礼”和“人民多归齐”可知,姜太公在齐国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推动了齐地人民对齐国的政治认同,故选D项;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可以自主管理封地,并对下属进行层层分封,材料只体现了姜太公的在齐国的统治措施,没有体现诸侯权力的扩大,排除A项;社会转型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社会转型,以夏朝建立为代表,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社会转型,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代表,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社会转型,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代表,西周的分封制,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西周建立初期,周天子对诸侯拥有绝对的经济、军事实力,姜太公在齐地的措施起到了巩固边疆的作用,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并没有威胁周天子权威,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渐冉相仿,莫以为耻”可知,王公贵族很多都买田置地,同时经营商业,并且不以从事商业为耻,说明传统的社会观念有所变化,故选C项;自耕农以家庭为单位,拥有部分土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阻碍自耕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兼并使自耕农大量破产,材料涉及王侯买田置地,但没有涉及这些土地是通过兼并自耕农土地而得,不能反映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排除A项;材料中经营商业的是公侯,公侯本身就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材料中没有涉及,且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并没有较大改变,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公侯参与商业经营,而且不以经营商业为耻,但材料没有涉及公侯经营的商业在整体商业中所占的比例,不能得知豪强地主“控制了”商业,排除D项。
3. 【答案】C【解析】据材料“自馀郡务所有奏请,并委郡守,不须干及”可知,采访使只查访善恶,不干涉地方事务,地方事务仍归郡守处置,表明该敕令对采访使干预地方事务进行了限制,故选C项;采访使检察非法,是为流官,并非常设行政功能区,排除A项;据材料“采访使但察访善恶”可知,采访使依然具有监察职能,并非无法行使,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采访使职能,并非监察范围,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福建、江浙一带的卫所间距较小,说明福建、浙江一带卫所设立的数量较多,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海盗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东南地区倭寇猖獗,因此在福建、浙江一带广设卫所,故选A项;从间距来看,北直隶的卫所相隔最远,最不密集,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海防,明代漕运主要通过京杭大运河,与海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仅涉及在沿海防区设立卫所一种边疆管理方式,不能说明措施的多样化,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乾隆年间,山东兖州以种植烟草为主,甚至不注重粮食作物的种植,烟草属于经济作物,其种植的主要目的是出售,体现了当地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故选C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种植烟草反映了兖州地区农村种植结构的变化,由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变为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不能说明农业经济迅速衰退,排除B项;经济区域分工指的是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的分工和互补,材料只体现了兖州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没有涉及其他区域的经济情况,不能放映出现经济区域分工,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据材料“略分洋商之利”、“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有利于分割洋商在华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选D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企业,是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开端,有利于清朝军事近代化的是军事工业,排除A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B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非践行实业救国的思想,且实业救国思想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C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漫画中描绘了袁世凯操控着“政治会议”的汽车,“一意进行”,将“县会”、“省会”、“国会”、“内阁”全部撞倒,体现了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对民主政治的破坏,反映了政治革新道路曲折,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并非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且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11月国民党已经被袁世凯解散,排除A项;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后就土崩瓦解,1912年清帝就已经退位,排除B项;二次革命在1913年9月,材料时间为1913年12月,此时二次革命已经失败,排除C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133名参议员出席,其中有共产党员46名,同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出9名常驻议员,其中有共产党员3名”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实行三三制,在各级政权机关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占三分之一,这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应对民族危机,所以材料中举措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故选A项;1937年,中国共产党取消苏维埃政权,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排除C项;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1950年”、“女司机”、“向先进妇女学习”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妇女的社会地位提升,宣传画中“向先进妇女学习”体现了新的社会风气,引导了新社会价值观念的构建,故选B项;年画中表现了对先进女司机的表彰,但不能通过材料得知当时工业化中男性和女性的比较信息,不能体现女性成为工业化的“主导力量”,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的时间是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0年还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还没有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且此时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1953年至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0年的经济建设并非“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待业保险”制度是一种覆盖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且保障层次很低的失业救济制度,仅仅是为了解决失业者最基本的生活困难,实行“失业保险”制度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变革中出现的失业现象,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失业保险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失业现象在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后就已经出现,并非到1993年才出现,材料中“待业保险”更名为“失业保险”是思想解放的表现,并非因为失业现象出现,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不能体现整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还处于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的时期,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斯巴达的公民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都能够通过选举担任监察官,享有城邦的部分权力,并且还可以在国王出征时监察国王,所以监察官制度维护了公民的政治权益,故选B项;斯巴达是古希腊地区寡头政治的代表,其政体并非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巴达寡头政治下,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国王和长老会议员均为贵族,所以斯巴达的监察官制度并没有剥夺贵族的特权,排除C项;斯巴达的监察官制度有利于公职人员的廉洁,但公职人员的廉洁除制度因素外,还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影响,所以斯巴达的监察官制度不能“确保了”公职人员的廉洁,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前期法国国王的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的地租,12、13世纪后,随着战争支出的扩大、官僚机器的发展,王室领地收入日渐不能满足需求,国王开始向其臣民要求征收赋税,此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王室的赋税收入,使赋税逐渐超过常规收入,在王室收入中占据主要地位,故选D项;中古时期法国的法律虽然在不断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且法律的完善与王室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王有权征税,增强了国王的实力,有利于强化王权,王权的加强是材料变化的影响,并非导致材料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市民阶层扩大也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壮大的,所以市民阶层的壮大并非王室收入中赋税所占比例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13.【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番茄和马铃薯向世界范围内传播,新作物传入欧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故选A项;番茄和马铃薯传入欧洲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B项;番茄不是粮食作物,不能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排除C项;马铃薯和番茄的种植属于农业经济,其不足以改变欧洲此时的经济结构,这夸大了番茄和马铃薯种植的作用,欧洲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是在工业时期,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课题研究以海上运输、采矿、军事技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此时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掠夺金银矿的需要,体现了社会需求影响科研方向,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英国科技方面的课题研究,没有涉及其他国家科技情况,不能体现英国科技水平是否领先世界,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材料时间为17世纪,工业革命还末开展,排除B项;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材料体现的是科技的研究方向,并没有体现三种产业的比例,排除C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漫画中国际联盟虽然意图实现实现和平,但还是向着战争的方向发展,说明国际联盟建立的所谓集体安全机制形同虚设,难以真正起到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选C项;国际联盟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没有能够建立起权力制约的机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机制形同虚设,这是国际联盟本身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导致的,材料并没有体现国际联盟对主权国家内政的干涉,排除B项;国际联盟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不是漫画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国际联盟背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但在国际事务中,却不能真正起到制止战争的作用,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英国政府为民众提供免费医疗和家庭补助,且设计混合居住计划,有助于解决战后人民的医疗问题,促进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家庭的融合,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这属于其缓和社会矛盾的手段而非主观目的,排除A项;提供免费医疗和家庭补助可以促进人口增长,混合居住计划与此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社会公平无法实现,且这些措施无法实现社会公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19题各13分,第20题14分,共计52分。
17.【答案】(12分)
(1)特点: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程序严密;严格赏罚规则;考核机构专门化。(4分)
作用:维护中央权威,加强中央集权;激励和警诫官员,改善吏治,增强官僚体系的效能。(2分)
(2)措施:定期考核;完善考核制度;采用账簿按事考核。(3分)
原因: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掌握大权;强化六科在内的监察体制建设;加强执行力(大力整肃吏治)。(3分)
18.【答案】(13分)
(1)趋势:①呈上升趋势;(1分)②城市增长速度总体快于农村。(2分)
原因:①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②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③城乡经济发展存在差距。(3分)
(2)因素: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②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③城乡居民收入提高;④消费观念的转变;⑤食品储存技术的进步;⑥食品销售方式的变化;⑦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7分)
19.【答案】(13分)
观点:霸权国家凭借经济、政治力量和对外扩张确立霸权,并通过战争巩固霸权。(2分)
说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组织联盟,打败拿破仑。拿破仑战争以后,建立维也纳体系,通过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控制欧洲;确立金本位制,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工业革命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进一步巩固其霸权。(5分。要根据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拿破仑战争后、工业革命后三个阶段的史实赋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通过美西战争,夺得古巴、菲律宾等殖民地。1913—1945年,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实力迅速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控制联合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发动“冷战”,维护和巩固其世界霸权。(5分。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个阶段的史实赋分。)
总之,一个国家霸权地位的建立和巩固,是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分)
【解析】
首先,提出观点,据材料二“霸权都是经济和政治力量特别集中而造成长期竞争性扩张的结果。但是霸权国家都通过‘世界性战争’来确立或稳固自己的地位”得出霸权国家凭借经济、政治力量和对外扩张确立霸权,并通过战争巩固霸权。其次,分析说明,结合英国和美国的情况分布展开说明,英国方面,据材料一“1789—1815年”“崛起中的霸权”并结合所学得出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组织联盟,打败拿破仑;据材料一“1815—1850年”“霸权的胜利”并结合所学得出拿破仑战争以后,建立维也纳体系,通过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控制欧洲,确立金本位制,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据材料一“1850—1873年”“霸权的成熟”并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进一步巩固其霸权。美国方面,据材料一“1897一1913年”“崛起中的霸权”并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通过美西战争,夺得古巴、菲律宾等殖民地;据材料一“1913—1945年”“霸权的胜利”并结合所学得出1913—1945年,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实力迅速增强;据材料一“1945—1967年”“霸权的成熟”并结合所学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控制联合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发动“冷战”,维护和巩固其世界霸权。最后总结,一个国家霸权地位的建立和巩固,是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 【答案】(14分)
(1)实质:城市一定程度摆脱封建束缚获得自治。(2分)
作用:促进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世俗文化的繁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3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背景:英国具有城市自治传统;工业革命的发展;近代自治市制度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4分)
特点:议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政府独立运作。(2分)
(3)趋势: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