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纲要(下)2023年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三年分类汇编(真题)(含解析)

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下表是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年均增长率 10.25% 6.45% 4.95%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体制的延续
C.“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进行
2.在1985年骤然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并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戈尔巴乔夫 B.勃列日涅夫 C.赫鲁晓夫 D.斯大林
3.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中,相对比较公允的是( )
A.“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导致了苏联解体”
B.“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否定”
C.“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改革充满复杂矛盾”
D.“提高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
4.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他还到处提倡种植玉米,但很多地区却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材料表明苏联( )
A.经济建设考虑到民生 B.领导人的科学素养低
C.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 D.注重引进国外技术
5.赫鲁晓夫在《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中说:“人们在执行一个有很高职位的人的建议时过于起劲,以致把一个新开展起来的改进措施搞过了头。……有些干部想迎合我……他们不首先为农民作好适当的准备,就坚持大面积种植玉米。”这反映出(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苏联广大人民群众种植玉米积极
C.玉米运动促进苏联经济迅速发展 D.赫鲁晓夫承担了决策者应有责任
6.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指他( )
A.未改变农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B.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7.如图为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图。其中①是
A.美国 B.苏联 C.中国 D.日本
8.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A.恢复集权管理体制 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9.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1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乎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发展迅速
11.1985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这位苏共中央总书记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2.下面是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苏联( )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国家及集体农计为发展农业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肥料(百万吨) 16 40 65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希望改变农业落后局面
C.农业改革效果显著 D.工农业发展趋于平衡
13.20世纪70年代,世界爆发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暴涨,石油出口在苏联的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62年时占11.7%,到了1978年高达28.1%。在整个七十年代,苏联通过出口石油获得的外汇收入占到本国外汇收入的近一半。据此可知( )
A.苏联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B.苏联模式遭到一定冲击
C.苏联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D.苏攻美守局势开始形成
14.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否定苏联共产党领导 B.以农业为突破口
C.存在经济决策的失误 D.重点在工业领域
15.阅读“苏联与美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比较”(美国数据为100%)。由此可推知,苏联( )
A.工业结构并未出现明显的优化 B.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
C.戈尔巴乔夫改革一度成效显著 D.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
16.如图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一览表。与表中粮食产量变化直接关联的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7.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18.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其共同点为( )
A.改变了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D.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
19.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在改革中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据此可知,该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0.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
A.经济建设模式的弊端重重
B.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
C.军备竞赛活动的负担沉重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滞后
21.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经过多年实践,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该制度( )
A.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B.得到了苏联的高度认可
C.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22.二战前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这主要说明( )
A.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
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露
23.东欧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发生了剧变。东欧各国剧变的实质是( )
A.国家领土的分裂或整合 B.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改变
C.经济发展模式的再调整 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24.1989年3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布实行自由选举,建立多党制。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社会党,随后,国会通过决议,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90年实行大举,以民主论坛为首的反对党联盟获胜组阁,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党成为在野党。这表明
A.匈牙利的政治制度发生转变 B.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的失败
C.匈牙利的社会日益走向动荡 D.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成为非法组织
25.从1991年初开始,南斯拉夫各地爆发日益激烈的民族和地区冲突,直至酿成大规模内战并导致国家解体。造成这一悲剧的历史隐患主要在于
A.推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存在严重偏差和失误
B.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放任西方“和平演变”导致思想上出现混乱
D.民族问题上长期推行强制政策导致矛盾尖锐
26.下图所示是《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下卷)》一书的目录(节选)。据此推断,第一章的名称最有可能是( )
第八编变化中的世界 第一章_____ 第一节波兰:危机与变革 第二节匈牙利:历史的重负 第三节民主德国:渴望统— ...... 第二章苏联的解体 第三章冷战后的东方世界 第四章冷战后的西方世界
A.美苏争霸 B.北约东扩
C.西欧崛起 D.东欧剧变
27.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苏联)。根据材料所学可知,斯大林体制即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但也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与材料中数据相符,B项正确;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A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重心在扩大企业自主权,但未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1985年,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骤然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导致苏联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据材料“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并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是1964年至1982年,排除B项;赫鲁晓夫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是1953年至1964年,排除C项;1953年斯大林去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克服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赫鲁晓夫率先进行了改革,但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调整和触动,改革充满了复杂矛盾,C项正确;导致苏联解体的是戈尔巴乔夫,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中没有否定苏联的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更没有建立市场经济制度,排除BD项。故选C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盲目提出赶超美国的口号,到处提倡种植玉米,严重忽略了苏联的国情和经济规律,导致改革失败,表明其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C项正确;经济建设考虑到民生与玉米运动的失败不符,排除A项;领导人的科学素养低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苏联注重引进国外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有些干部想迎合我……他们不首先为农民作好适当的准备,就坚持大面积种植玉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易导致不良风气盛行,改革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这是 赫鲁晓夫改革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A项正确;B项说法不是材料的主要信息,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A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纠正斯大林体制中的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所以“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指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落后的局面,突破了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以为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美苏,美国经济实力位居第一,苏联位居第二,从起点看,①居于第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钢产量上升较快,①是苏联,B项正确;美国是②,排除A项;中国在1950年时期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钢产量最低,④是中国,排除C项;日本经过二战的打击,其工业遭受重创,但是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快速发展,③是日本,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C项正确;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A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排斥自由放任原则,排除D项。故选C。
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8年转入政治改革,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与城市经济改革,因此两次改革均从经济改革开始的,故选A。BCD三项均属于中国改革的特点与结果,与戈尔巴乔夫改革不符,故排除。
点睛:比较选择题就是把同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要求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的选项的一种型题。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方法是:首先要从题干中要求对比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选出其中一个作参照物,然后以该照物所处的背景、活动(或内容)、影响等方面作可比点,与另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其次,搜寻与可比点相关的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最后,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10.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题意信息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题干关键信息“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 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侧重于军事方面的重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又知道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争霸处于优势地位,原因就是他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但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A、D两项恰恰相反,而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民用工业发展缓慢。C项只是军事科技,并非高科技。B项符合史实。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至1991年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并“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D项正确;斯大林去世的时间为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赫鲁晓夫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是1953年至196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是1964年至198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对农业投入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反映了苏联力图改变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长期滞后的现状,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改革效果,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苏联希望改变农业落后局面,未体现工农业发展趋于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在整个七十年代,苏联通过出口石油获得的外汇收入占到本国外汇收入的近一半。”可以看出,苏联出口太过于单一,反映出国内经济发展的产业不平衡现象严重,说明苏联经济存在潜在危机,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苏联模式受到冲击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可得出其改革否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使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A项正确;B项是赫鲁晓夫,排除B项;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数据信息,1960-1980年,苏联的石油、钢铁、生铁和化肥等重工业成就明显超过美国,说明这一时期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存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排除C项;数据信息显示重工业比重依然过高,说明苏联经济增长方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根据时间1953-1958年,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项正确;斯大林执政时间是1924年到1953年,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间是1964年到1982年,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政时间是1985年到1991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并导致苏联的解体的史实即可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80年代(苏联)。据本题材料“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一定的调整,C项正确;据所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根据所学,戈尔巴乔夫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政治体制改革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最终苏联解体。D项正确;ABC项都与苏联解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且时间也不符合,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的情况下形成的,但这不是其“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形成后与美国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军备竞赛活动,但这也不是其“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建设模式的弊端重重,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而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滞后”无关,故D选项错误。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南斯拉夫)。根据材料信息“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建立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结合了实践情况,通过权力下放,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C项正确;南斯拉夫并未造成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苏联对南斯拉夫政权的态度,排除B项;南斯拉夫中央政府不断向企业、地方、共和国、自治省放权,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并非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东欧)。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遭遇的挫折表明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C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还提及陷入困境,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模式可循,A、D项所述未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D项;东欧国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后又陷入严重困境,不能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排除B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东欧执政党的共产党或工人党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D项正确;AC项都不是剧变的实质,排除AC项;不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改变,而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故选D项。
24.A
【详解】根据“1990年实行大举,以民主论坛为首的反对党联盟获胜组阁,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党成为在野党。”并结合所学可得知,此时发生了东欧剧变,匈牙利的政治制度发生转变,不再走社会主义道路了,A项正确;世界上还有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不能主明失败,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匈牙利之后的社会局势,排除C项;“非法组织”的说法错误,只是在野党,也是合法的,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导致了严重偏差和失误,直至酿成大规模内战并导致国家解体,A项正确;B项只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一个方面的体现,排除B;C项是外部原因,排除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政局剧烈动荡,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史称“东欧剧变”。材料第一章第一至三节讲述了波兰、匈牙利的剧变以及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都属于“东欧剧变”的内容,第二章描述了与东欧剧变同一时期发生的苏联解体,D项正确;材料第一章第一至三节主要讲东欧国家,而非美苏和西欧,排除A项、C项;冷战结束前北约没有扩展到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排除B项。故选D项。
27.错误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是勃列日涅夫,题干叙述错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纲要(下)2023年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三年分类汇编(真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