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48分)
1.罗马元首奥古斯都在取得内战的绝对胜利后,在《功业录》中宣称恢复了共和国,反复强调自己的军事行动源自元老院的授权,自己的元老身份、执政官职权以及一切荣誉都来自元老院和人民的授予。奥古斯都此举意在( )
A.维护元老院贵族利益 B.拓展罗马帝国的疆域
C.重建共和的意识形态 D.以共和外衣粉饰统治
2.鲁国是西周重要封国之一、时人有“周礼尽在鲁”的赞叹。但据《孟子》记载:鲁国初封时“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战国时期鲁国封地的扩大( )
A.冲击了原有的统治秩序 B.损害了新兴势力的利益
C.促进了礼乐制度的完善 D.促进了宗法制度的拓展
3.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罗马帝 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这些工程能够完成,主要是因为( )
A.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B.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C.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 D.城市兴起发展的推动
4.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人事干部管理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成果,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而形成的。这说明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 )
A.以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经验为基础 B.具有长远而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C.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形成标志 D.是人事干部制度与时俱进的结果
5.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说明( )
A.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已被摒弃 B.国家试图对文官队伍加强政治上的控制
C.事务官已由政策的执行者转变为制定者 D.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性质和职能趋向一致
6.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是说官员一经皇帝任命为考官,必须立即锁宿。锁院期大约五十天左右,考官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锁院制的实行( )
A.使官员文化素质提高 B.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C.使选官制度趋于公平 D.集中了选拔人才的权力
7.1905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
A.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 B.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
C.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 D.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
8.下面是法国宪政之路进程示意图。据此可知,法国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
A.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宪政之路 B.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9.1954年,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这表明( )
A.机关减少劳动学习时间 B.社会兴起竞技体育运动
C.民众接受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重视增强民众体质
10.中国古代的“三复奏”制度形成于北魏,发展于隋,完善于唐。内容为死刑核准以后、执行前还有一个复核程序,由皇帝在死刑犯人的名字上勾决才能执行。这种核准复奏的程序一共要履行三次。这体现了( )
A.皇权掌控所有司法程序 B.民为邦本的有效保障
C.刑法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D.礼刑并用的法治理念
11.秦朝在咸阳设宫邸学校,“赵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习数年”。有些郡县设置“学室”,一个叫“喜”的“学室”成员因“识名物,明法令”,经考核后被任用为史。这说明秦朝( )
A.在各郡县推广学校教育 B.注重“以法为教”
C.重视子女教育成为习俗 D.实行“吏师”制度
12.复仇之风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后世统计汉朝时的血亲复仇,已确定的就有59例:如《后汉书》记载,酒泉郡女子赵娥,其父为恶霸李寿所杀。赵娥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夜夜磨刀,于都亭前手刃仇敌。两汉法律严厉禁止复仇,在司法实践上却又格外包容。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根源于( )
A.两汉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法律价值的内在冲突
C.儒学影响立法观念 D.官员法律意识淡漠
13.观察下图“北宋纸币铜板拓片”:顶部画有一串圆形钱币,数量和票面额度相关中间书“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营,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的字样;下方则是房屋和搬运货物的人像。此图文材料在本质上( )
A.说明了大宗商品交易的需要 B.展示了世俗生活的景象
C.反映了当时商业发展的水平 D.印证了纸币的主导地位
14.唐初,规定“民有见业农者,不得转为工贾。”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的情形。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政策的废除 B.赋税制度的演变 C.法律制度的约束 D.多种经营的出现
15.秦汉时期铜钱以重量为名,如“半两”“五铢”,但是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唐代的币制改革( )
①为货币革命创造了条件 ②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
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促使中国货币铸造开始规范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鉴于广东因制钱缺乏导致商民病乏,奏请自铸银元。清政府同意所请,其后湖北、福建等省纷纷效仿。1903年,朝廷认为,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殊、平色不一,各省应停铸银元,由户部统一铸造。但各省未有关闭造币厂之意。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
A.银元成为法定统一货币 B.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
C.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 D.新政加剧了统治危机
17.唐朝还多次授予年满70岁以上老人刺史、县令、县君等官职,并赐予物质,多次下诏规定男子75岁以上、妇女70岁以上可免除其家庭一人徭役。《唐律疏议》按年龄对老人给予相应的刑律宽免。这可以说明唐朝( )
A.倡导尊卑等级观念 B.传承尊老养老风尚
C.逐步完善尊老措施 D.人口老化趋势加强
18.东汉《四民月令》中“三月”条规定:“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阳布德,赈赡匮乏,务先九族,自亲者始。”这反映出当时( )
A.民间救济的出现 B.精耕细作的推广 C.基层治理的完善 D.宗法制度的延续
19.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取消了“斯皮纳姆兰制”的家内救济,改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济贫法(修正案)》的出台说明,当时英国( )
A.城市化已基本实现 B.工业革命造成贫富悬殊
C.社会教育亟待发展 D.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
20.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作理提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 )
A.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B.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
21.公元626年,突厥颉利可汗趁太宗新立,“领兵廿万,直逼京师,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亲率六骑出渭水,与颉利隔津而语,责其负约,颉利再请和,刑白马设盟,引兵退”。该材料表明唐太宗处理这次冲突时( )
A.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B.打破了原有盟约誓词
C.改变了突厥部落组织 D.通过册封缓和了矛盾
22.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依据的方针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3.维也纳会议后,欧洲诞生了一个由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和英国等大国主导的协作机制,该机制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通过会议外交的形式试图取得一致同意以处理共同问题。这一机制( )
A.维护了欧洲各国既得权益 B.导致了弱国无外交局面的出现
C.确定了大国势力均衡政策 D.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途径
24.1963—1964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10月,墨西哥体联主席兼奥委会主席何塞率团访问北京、广州,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代表团。这一时期中国体育交流活动有利于( )
A.提高国民竞技水平 B.贯彻“一边倒”外交原则
C.恢复中美正常关系 D.改善中国不利的外交环境
二、简答题(12分)
25.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1)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三、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明朝立国后不久,提出了“怀柔远人”的对外政策,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郑和下西洋期间,郑和舰队清除了贡道沿线的不安定因素,东南亚贡使蜂拥来华。永乐二十年(1423年),以南渤泥、苏门答腊、阿鲁、满刺加等东南亚国家为首的16国遗使1200人至京朝贡方物,以致“诸番使臣充斥于廷”。东南亚国王入明朝贡,明政府极为重视,对其“优待礼隆,赐予甚厚”。明中期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先后在亚洲建立起金融武力的海洋霸权体系,东南亚均被纳入了殖民地贸易网络之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形式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了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
——摘编自和洪勇《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等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不关注,但大致做到了谕旨中“考求一切政治”的要求。考察团归国后,考政大臣皆力陈中国应仿效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推行政治改革,并提出模仿日本将官制改革作为中国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
——摘编自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材料三 1978年5、6月间,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考察欧洲,回国后,考察团向党中央提交了考察报告。报告提出:“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经济上,要利用欧洲的先进技术,服务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以科技为主导的工业革命;要改进经济管理体制,提高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和积极性、主动性。”6月底,邓小平在听了关于出访欧洲五国的汇报后说:“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这些想法后来大多不断被完善、逐渐被采纳,并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摘编自文世芳《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与东南亚国家朝贡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朝贡贸易”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大臣出洋考察与谷牧代表团出洋考察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应如何加强对外开放。
27.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依据国际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
图1中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会议上 图2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发言
材料三 1955年4月,毛泽东主席曾撰文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1954年12月11日,毛泽东在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指出:“我们认为,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五项原则也是适合你们国家的情况的,适合亚洲、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的。……”
(1)材料一 说明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了哪些外交的基本方针?
(2)观察材料二中图图1、图2,说明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以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为例,谈谈你对毛泽东上述言论的理解。
四、论述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某学校高二(1)班以“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为主题,以个人探究、小组合作、班级研讨会等方式,认识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加深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了解。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各小组分别探讨如下问题
A.国家统一:探讨中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不同历史阶段,认识统一是主流,是历史的大势。
B.“要在中央”:探讨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关系。整理不同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力量强弱变化的资料,分析中央集权对保持大一统的作用。
C.郡县体制和固俗而治:探讨历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大一统的影响。通过了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了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形成的运行机制。
请任选一个问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以中国历史上一个时期或多个时期为例,自拟题目,进行阐释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答案
1.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古代(罗马)。奥古斯都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实现了集权,但对外宣称其权力来自于元老院和人民,而且其宣称恢复了共和国,这样做的目的是混淆视听,以共和的名义维护其专制统治,D项正确;奥古斯都集权于一身,其目的并非为了维护元老院贵族利益,排除A项;奥古斯都通过内战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因此其表面上宣称恢复共和以及明确权力来源并不是为了拓展罗马帝国疆域,排除B项;奥古斯都已经集权于一身,其主观意图是为了进行独裁统治,并非要重建共和,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鲁国初封时“为方百里也”,到战国时期“鲁方百里者五”,其封地扩大了四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崩溃,鲁国封地的扩大冲击了原有的统治秩序,A项正确;鲁国封地的扩大损害了旧势力的利益,排除B项;鲁国的扩张冲击了礼乐制度,不能起到完善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鲁国的扩张,这时的扩张并不是宗法制度的拓展,因为新征服的土地大多是诸侯直辖,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秦朝(中国)和罗马帝国(欧洲)。秦朝和罗马的这些道路交通建设都属于规模浩大的大型工程,能够完成主要在于国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组织起相应的人力和资源等,B项正确;A项是这些工程完成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工程能够完成的基础,不是这些工程能够完成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城市的兴起发展是工程能够完成的基础,不是这些工程能够完成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反映了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继承了以前的人事干部管理优良传统,吸收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成果,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这体现了当下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时俱进,D项正确;据材料“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人事干部管理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可知,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以我国人事干部管理优良传统为基础,并非以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经验为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历史文化基础的信息,无法得出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具有长远而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我国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吸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成果,不能说明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形成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材料“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反映的是英国政府将“政治态度”影响了官员的选拔,英国政府将这一因素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基本前提条件,体现了国家试图对文官队伍加强政治上的控制,B项正确。文官政治整体上仍然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则,排除A项;事务官并没有转变为政务官,没有变为政策的制定者,排除C项;政务官和事务官职能各不相同,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锁院期大约五十天左右,考官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隔绝考生与外界的联系,有效防止考试进行作弊,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C项正确;锁院制的目的在于实行科举考试的公平,不能直接使官员文化素质提高,排除A项;北宋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依然是才能,没有改变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项;“集中了选拔人才的权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宋朝时期中央掌握选拔人才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清廷根据学生不同的学堂学历授予与科举相似的身份,以此减轻备考科举生员对改革的阻挠,故有利于减轻新政教育改革的阻力,D项正确;根据各学堂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出身,不属于科举制的内容,反而会对传统科举制造成冲击,排除A项;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推行新式教育,使得新式学堂得到了迅速发展,排除B项;立宪党人大多支持教育改革、主张废除科举,无需争取其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789-1875年(法国)。通过观察法国宪政之路进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百年的政体探索过程中,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反复更替,反映出法国宪政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D项正确;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宪政之路是道路曲折的原因,不是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排除A项;法国“无成文”宪法,“有稳定的宪政制度”与法国先后颁布多部宪法,政体几经变化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与图中法国先后建立两个帝国,三个共和国和多次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无论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加强锻炼,增强民众体质,D项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不是全社会,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为死刑核准以后、执行前还有一个复核程序,由皇帝在死刑犯人的名字上勾决才能执行。这种核准复奏的程序一共要履行三次”可知,古代对于处决犯人有比较繁琐的程序,体现了执行死刑程序的慎重性,说明当时的刑法中蕴含着人道主义精神,C项正确;“掌控所有司法程序”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执行死刑程序的慎重性无法体现民为邦本的理念,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礼刑并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法为教是秦朝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同时也是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因此材料“赵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习数年”“一个叫‘喜’的‘学室’成员因‘识名物,明法令’,经考核后被任用为史”体现的是秦朝注重“以法为教”,B项正确;材料的教育不光是地方郡县,也包括皇室成员,排除A项;材料与重视子女教育无关,排除C项;“吏师”制度是秦代实行的以政府官吏承担教师职责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两汉时期重视法律建设,已能认识到血亲复仇对于国家的消极影响,故而立法厉行禁止,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孝义即为两汉法律之重要价值之一,其法律价值存在内在冲突,B项正确;仅凭复仇不能代表尚武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儒学影响的是司法实践而非立法观念,排除C项;D项属于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材料中顶部的图样和中间的文字突出其交子的货币属性,交子更方便携带,反映了当时商业发展的水平较高,C项最佳;纸币交子的出现适应了大宗商品交易的需要,但是非本质,A项次佳;根据材料“下方则是房屋和搬运货物的人像”能够反映世俗生活的景象,但是非本质,B项次佳;材料中陈述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交子,但是没有交子和其他货币的对比,不能说明纸币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答案为:C项(3分);A项(1分);B项(1分);D项(0分)。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初严格限制农民弃农经商,唐朝中后期则出现了大量农户外出经商的情况,结合所学,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人身控制,弃农经商的情况增加了,B项正确;唐朝继续实行重农政策,并未废除,排除A项;弃农经商情况增多,体现法律约束的放松,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百姓弃农经商,而非发展粮食种植、禽畜饲养、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唐代的币制改革使得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即为货币革命创造了条件,①正确;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②正确;唐代的币制改革,统一了钱币铸造的标准,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正确;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铜钱,促使中国货币铸造开始规范化,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7年和190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中清政府被迫同意地方自行铸币,铸币地方化充实了地方经济力量,清末新政中地方政府不听从清廷统一货币的旨意,这反映出晚清政府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B项正确;当时银元还未成为法定统一货币,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新政加剧了统治危机”只是对材料信息的部分解读,排除C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政府多次赐予70岁以上老人物品,并且规定男子75岁以上、妇女70岁以上可免除其家庭一人徭役,这说明唐朝传承尊老养老风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尊卑等级思想,排除 A项;材料涉及尊老措施,但是材料未体现尊老措施的完善,排除 C项;材料涉及唐朝政府尊老养老措施,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唐朝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地方大族主动赈赡匮乏族人,尤其是在易出现粮食用尽且椹、麦未熟的三月,所以三月往往是赈济贫困的时期,而布施的对象则是自己的族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民间救济,A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辛勤劳作和提高生产技术来增加产量,材料并没有涉及耕作技术,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县及以下组织的调整,所以无法得出基层治理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宗法制度是指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4年(英国)。根据材料中“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中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英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而新法令的出台使得原来一些可以接受救济的人去寻找工作,说明政府在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D项正确;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收入情况,无法得知贫富差距是否悬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救济,与教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修理堤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这些职责是村庄共同体自己履行的,不是由国家或者王权履行的,这说明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村庄共同体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王权,无法得知其对王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唐太宗“责其负约”“颉利再请和,刑白马设盟,引兵退”可得出唐太宗处理这次冲突时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此次冲突,避免了流血伤亡的军事战争,A项正确;颉利可汗打破了原有盟约,不是唐太宗打破的,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突厥部落组织,并且唐太宗并未改变突厥部落组织,C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建立盟约”,不是册封,排除D项。故选A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体现新中国建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A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要在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及其影响之后,再让外国客人进来,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另起炉灶”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欧洲诞生了一个由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和英国等大国主导的协作机制,该机制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通过会议外交的形式试图取得一致同意以处理共同问题”及所学知识可知,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一机制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途径,D项正确;维也纳体系并没有维护“欧洲各国”的既得利益,排除A项;弱国无外交的局面在维也纳体系之前就已经存在,且“通过会议外交的形式试图取得一致同意以处理共同问题”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排除B项;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是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原则,但大国实力并非实力完全均衡,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墨西哥体联主席兼奥委会主席何塞率团访问北京、广州,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代表团”等信息,可得出通过体育的交流,可以促进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从而改善中国不利的外交环境,D项正确;材料是改善中国不利的外交环境,不是提高国民竞技水平,排除A项; “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是建国初中国的外交政策,1964年时,中苏关系恶化,排除B项;中美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排除C项。故选D项。
25.(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有力的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也才能从根本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要素的结合。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的角度作答,重点突出其意义。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有力的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也才能从根本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国家统一领导、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结合、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要素的结合等角度思考。
26.(1)特点: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其目的是展示国威加强对朝贡国的控制;厚往薄来,不计成本;主动为外贸清除障碍。原因: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国家在亚洲建立了金融武力的海洋霸权体系,使得东南亚被纳入了殖民贸易网;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2)五大臣出洋考察是在清朝末年,虽然涉及到多个领域,却以政治考察为主,这是为清末新政做准备;分管经济工作的古牧所率代表团是在1978年5、6月间去欧洲访问,考察的主要是经济领域,是为接下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做准备。
(3)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原则;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贸易的高素质人才;.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领域的合作。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特点:据材料一“提出了“怀柔远人”的对外政策,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可知,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其目的是展示国威加强对朝贡国的控制;“郑和下西洋期间,郑和舰队清除了贡道沿线的不安定因素”可知,主动为外贸清除障碍;“优待礼隆,赐予甚厚”可知,厚往薄来,不计成本。
原因:据材料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先后在亚洲建立起金融武力的海洋霸权体系,东南亚均被纳入了殖民地贸易网络之中”可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国家在亚洲建立了金融武力的海洋霸权体系,使得东南亚被纳入了殖民贸易网;“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形式由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了主导,朝贡贸易基本停止”可知,私人帆船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清末时期的中国和1978年的中国。材料二“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不关注,但大致做到了谕旨中“考求一切政治”的要求”可知,五大臣出洋考察是在清朝末年,虽然涉及到多个领域,却以政治考察为主;“提出模仿日本将官制改革作为中国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可知,这次考察是为清末新政做准备。据材料三考察团所做报告可知,他们所考察的领域主要是经济;据材料三邓小平的话以及其后“这些想法后来大多不断被完善、逐渐被采纳,并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接下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做准备。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解析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我们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贸易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我国的改革开放在不断地深入发展,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
27.(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
(2)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和协议的达成;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外交成果: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将其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和协议的达成;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第二小问由材料“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与“我们认为,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五项原则也是适合你们国家的情况的,适合亚洲、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的。…”再结合知识可理解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28.选择A: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古代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次较长的分裂割据时期。每一次的分裂都酝酿着统一。秦 汉、隋唐、元明清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纷争,建立起第一个统一 王朝-秦朝。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 模式。三国两晋南北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 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 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隋文帝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 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在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中,但各民族之间经济和 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总体来说,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间要比分裂的时间长。统一是主流,是历史的大势。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对古代中国大一统治理的探讨,本题有三个研究角度,可任选一角度,这里选择国家统一角度,据材料“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不同历史阶段,认识统一是主流,是历史的大势。”可以得出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因此据此拟定论题: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其次,结合史实阐述。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大较长时间的社会大分裂,分别是: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俗话讲天下分久必合,每一次的分裂都酝酿着统一。秦 汉、隋唐、元明清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是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有一个乱世,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强化,民族融合又推动了国家的统一。隋朝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社会大分裂。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安史之乱后,逐步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实现国家的局部统一。
最后,强调,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天下虽然时有分合,但是统一是历史的趋势,是主流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