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2-1~2-10题型练习(含解析11份打包)

第二部分 题型快攻练
题型快攻练01 图片史料型选择题
1.右图是古希腊雅典德尔斐神殿遗址墙上的一段奴隶主解放其(债务)奴隶的字据,因刻在神殿的墙上而具有不容质疑的威严。该字据反映了当时(  )
A.德尔斐神殿至高无上 B.雅典民主政治的成果
C.雅典奴隶制度的盛行 D.阶级划分具有神圣性
2.右图所示是国内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部分),其主要出土于山东、陕西、河南、四川和江苏等省。居左的老子双手抱于胸前,拱手向对面手持见面礼“雉”(大雁)的孔子施礼。作为汉代比较流行的画像主题,此类画像石体现出当时(  )
A.儒学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位
B.“无为而治”思想的广泛传播
C.民间文化信仰具有多元性特征
D.道家倡导谦虚好学、尊老敬贤
3.下图是汉高祖到汉武帝期间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中军功受益阶层所属者所占比率变化图。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政治 B.推动政府行政机制的完善
C.使得军队战斗力不断下降 D.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4.右图是江苏铜山洪楼东汉墓葬中的壁画。其反映的活动场景属于(  )
A.家庭小手工业 B.宫廷歌舞表演
C.贵族宴饮聚会 D.民营手工工场
5.下图是陕西省韩城市新城区宋墓壁画中的杂剧表演场面。由此判断当时(  )
A.戏曲艺术已经完全成熟 B.戏曲主要取材于宫廷生活
C.戏曲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D.戏曲出现明确的角色分工
6.右图描绘了15世纪时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钱币兑换商人的形象。据此可以确认的是(  )
A.佛罗伦萨是意大利金融中心 B.新航路造成了“价格革命”
C.贵金属货币在此时大量流通 D.新兴资产阶级开办了银行
7.2021年是但丁逝世700周年,意大利公布了已知最早的但丁《神曲》中文完整译本《天诗》(下图)。它完成于二十世纪的最初几年,采用了七言古体诗的风格。《天诗》的主要价值在于(  )
A.展现了中国古体诗的风格 B.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C.广泛反映了欧洲社会现实 D.展现出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8.右图为英国漫画家吉尔雷于1795年绘制的《哥本哈根庄园》。他描绘了当时英国激进组织伦敦通讯社在该庄园举行政治集会时的场景。画中三名激进派领袖竭力鼓动人们为改革请愿,而听演讲的人却穿戴破旧、皮肤黝黑、面容黯然。这反映出(  )
A.作者借助漫画批判现实政治
B.图像史料更能客观地还原历史
C.英国议会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D.英国民众对政治活动缺乏兴趣
9.右图是英国人欧文描绘的“新和谐公社”的蓝图。1825年,他亲自投资,按照此蓝图成立了工厂、农场和学校。公社中,每个人都参加劳动,分工合作,4年后公社却走向失败。这次实验(  )
A.表明理论和实践必须有机结合 B.体现了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C.使全世界无产者开始联合起来 D.反映了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
10.图1和图2为清末老照片。
这两幅图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 B.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
C.中国早期现代化取得一定成果 D.重工业基础薄弱局面改变
11.下面两幅图均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作品。这可以用来说明印象主义绘画(  )
A.反映劳动者的生活状况 B.注重表现人的个性
C.注重空间立体感的表达 D.运用艺术写实手法
12.右图是民国年间奉天盛合机器染厂的“女同学”布匹商标,它的出现表明当时(  )
A.封建习俗为社会所废弃 B.女性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C.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自由 D.民族工业对外竞争激烈
13.新文化运动中,下图漫画所示传统道德受到猛烈冲击。因而出现的新气象不包括(  )
A.妇女解放 B.民主科学
C.婚姻自由 D.家庭革命
14.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用法语标注着“这不是一只烟斗”(如图)。该作品(  )
《图形的背叛》(马格利特1929)
A.延续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B.揭露了虚伪黑暗的社会具象
C.表现了现代主义的绘画风格 D.体现了追求客观的现实描绘
15.下图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主要构成比例情况。从中可以得出,党在这两个阶段(  )
A.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B.坚持统一战线方针
C.领导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D.积极开展土地革命
16.如图所示为1952年第11期《人民画报》上刊载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生产车间的俯瞰景象。该厂于1952年10月1日起正式投入生产,为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亚麻纺织企业。该厂的建成投产(  )
A.旨在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B.推动了经济体制的转型
C.奠定了重工业发展基础 D.得益于苏联的大力援助
17.下图为美国联邦政府长期赤字总额与未偿国债总额。这说明(  )
A.美国经济严重衰退 B.美国的“新经济”时代已过去
C.美元霸权地位破产 D.美国通货膨胀问题日趋严重
18.如图所示为1960年至2007年间欧共体(欧盟)15国GDP年均增长率(%)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脱欧的正式实现 B.国际经济环境变化
C.经济全球化趋势逆转 D.美国援欧计划受阻
19.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一个环节为众多儿童手举和平鸽样式的灯组成一个心形图案。在图案即将完成时右下角出现一个“迷路”的孩子,在另外一个孩子的带领下最终完成了整个图案。而在“迷路”的孩子回归图案时,众多孩子都对“迷路”的孩子翘首以待。这反映了(  )
A.海峡两岸关系正在逐渐解冻 B.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广泛认同
C.海峡两岸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D.提出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题型快攻练02 数据、表格型选择题
1.下表是先秦史籍中对周王朝部分政治事件的记载。这说明,周王朝(  )
《周礼·司寇》 国有大事,则集万民于王门。一日询国危,二日询国迁,三日询立君。
《左传·哀公元年》 吴之入楚也,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
《国语》 (周)厉王虐,国人谤王,王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A.最高王权未能实现绝对集中 B.政权的贵族色彩较为浓厚
C.中央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加深 D.天子的行政大权日渐衰落
2.下表反映的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对外贸易情况。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
进口货物 出口货物 主要贸易对象
谷物、肉类、鱼类 橄榄油、葡萄酒、陶器、大理石、羊毛、武器、美术品 拜占庭、叙利亚、埃及、意大利、西西里、腓尼基、塞浦路斯
A.民主政治确立与发展 B.粮食供养能力不足
C.鼓励发展工商业 D.居国际贸易中心地位
3.下表所示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老子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人毕达哥拉斯的部分言论。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的中国与古希腊(  )
言论 出处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道德经》
“人本身就是一个和谐体” 毕达哥拉斯
A.文化上的“人本”价值取向明显 B.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趋同
C.君权神授强化了君主专制体制 D.宗教神学已成为官方思想
4.下表所示为中国唐朝历法在日本的实施情况(部分)。由此可以推知(  )
名称 制历者 制历年代(中国纪年) 采用年代(日本纪年)
麟德历 李淳风 麟德二年(665年) 持统天皇四年(690年)
大衍历 僧一行 开元十七年(729年) 天平宝字七年(763年)
五纪历 郭献之 宝应元年(762年) 天安元年(857年)
宣明历 徐昂 长庆二年(822年) 贞观三年(861年)
A.日本曾潜心研究唐朝的历法 B.中国历法有较高的世界地位
C.中日文化交流以历法为代表 D.日本文明尚处于未开化阶段
5.据下表可知(  )
表:亚非地区来中国朝贡的国家数量变化
时间(年) 1415 1419 1421 1423
国家数量(个) 8 17 16 16
A.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影响深远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各国的交往
C.明朝国际影响力一度得以扩大 D.明朝通过航海扩大了手工产品的国际市场
6.下表为载有明代青花瓷的部分沉船统计。这说明(  )
年代 沉船地点 船名 国籍
1576年 美国南加州海岸 “圣菲利普号” 西班牙
1588年 爱尔兰水域 “特里尼达·巴伦西亚号” 西班牙
1609年 西非几内亚湾洛佩斯角 “毛里求斯号” 荷兰
1625年 马来西亚东海岸 “万历号” 葡萄牙
A.中国元素参与全球时空巨变 B.西欧重商主义盛行
C.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稳定 D.中西贸易日益频繁
7.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据此可推知,当时社会(  )
思想家 主张
李贽 “人必有私”“私者,人之心也”
黄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顾炎武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A.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B.主流价值观的变迁
C.君主专制日渐衰落 D.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8.下表是近代科学的部分主要成就。它们(  )
代表人物 生卒年 国籍 主要成就
惠更斯 1629~1695 荷兰 提出“光的波动理论”
牛顿 1643~1727 英国 经典力学体系创立者
法拉第 1791~1867 英国 经典电磁理论奠基人
焦耳 1818~1889 英国 热当量的测定者
A.表明科技中心多元 B.直接转化成为生产技术
C.引领工业时代发展 D.促进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
9.下表所示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主要中文报刊概况。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  )
报刊名称 创刊时间 创办主体 主要信息来源
《上海新报》 1861年 字林洋行 传教士的观点摘编
《万国公报》 1868年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西文报纸的译编
《申报》 1872年 英商美查等人 外派记者实时报道
A.舆论的自主性较弱 B.逐步融入世界体系
C.近代报刊业尚未出现 D.践行西学为用思想
10.下表是1904~1910年晚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律法规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类别 法律法规内容 数量(部) 时间(年)
综合性法规 商律、注册 7 1904~1906
行业性法规 铁路 10 1903~1908
劝导奖励实业章程 奖励公司章程 8 1905~1910
A.法律实施保障了经济的繁荣 B.经济实现了近代化
C.政府重视经济的法治化管理 D.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11.下表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境内两个煤矿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比,从中不难看出(  )
企业名称 经营方式 吨煤成本 吨煤所交税捐
山西保晋煤矿 国人民办 2.02元 1.731元
开滦煤矿 英商独资 1.5元 0.267元
A.煤炭市场为洋人所垄断 B.北洋军阀政府吏治腐败
C.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D.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12.下表是苏俄与部分国家签订贸易的时间。这种状况反映了(  )
国别 英国 德国 挪威 奥地利 意大利 丹麦 捷克斯洛伐克
时间 1921.3 1921.5 1921.9 1921.12 1921.12 1922.4 1921.5
A.意识形态的对抗淡化 B.西方急需恢复经济
C.凡尔赛体系矛盾重重 D.苏俄国际地位提高
13.下表所示是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单位:%)。该普查数据(  )
人口属性 男性 女性 18岁以上 18岁以下 汉族 各少数民族 城镇 乡村
比重 51.82 48.18 58.92 41.08 93.94 6.06 13.26 86.74
A.说明国民经济取得根本好转 B.表明我国人口的结构较为合理
C.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作了准备
14.下表是二战后美国对外宣传战的三种主要方式。
白色宣传 通过官方渠道公开发布的消息,以宣传美国对外政策和传播美国价值观、生活方式为主
黑色宣传 通过捏造和散布虚假信息打击对手,主要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实施
灰色宣传 一是发布和传播的信息并非完全捏造,二是通常不明火执仗地打“反共”牌,主要由美国新闻署实施
由上表可见,美国的对外宣传(  )
A.三种手段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 B.具有隐蔽性诱惑性的鲜明特点
C.成为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工具 D.操纵他国舆论服务其政治目的
15.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影事概略
1895年 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几乎同时在美国和法国发明了能拍摄和放映活动影片的机器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电影技术经历了从“无声电影黑白时代”到“有声电影黑白时代”到“有声电影彩色时代”三个阶段
20世纪末、21世纪初 美国好莱坞制作了一些轰动全球的影片,如《玩具总动员》《泰坦尼克号》《珍珠港》等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华语电影开始在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绽放异彩,一批精品佳作先后摘取过三大电影节的最高荣誉奖项
①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与现代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 
②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③电影已经成为当今一种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 
④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后增强了在世界的影响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下表是英国部分开支占总开支的比例,这体现了英国(  )
1978~1979年 1986~1987年
公共住房开支 5.4% 2%
公共运输开支 4% 3.5%
贸易和工业开支 3.6% 1.2%
A.放弃国家干预政策 B.缓解过度干预带来的弊端
C.福利国家开始缩减 D.全面降低企业国有化比例
17.下表是中国两种经济项目定价方式的占比情况统计表。较1978年,1996年的巨大变化(  )
项目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农产品收购总额
定价方式 政府定价 经营者定价 政府定价 经营者定价
1978年 97.0% 3.0% 94.4% 5.6%
1996年 6.3% 92.5% 16.9% 79.0%
A.说明了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 B.根源于非公有制经济壮大
C.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有利于激发经济发展潜能
18.下表是2003~2006年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人数统计,对表中的数据所体现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 维和警察 军事观察员 维和部队
2003年 40 44 221
2006年 168 63 1 417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以联合国为中心参与国际事务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9.下表为2010年苹果手机的利润分布表
苹果公司自身利润 中国劳工收益 材料成本 韩国电子元件公司利润 其他
58.5% 1.8% 21.7% 4.7% 13.3%
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中(  )
A.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 B.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
C.国际分工体系仍需优化 D.部分国家经济主权被损害
20.下表为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非白人选民最终投票支持的总统候选人情况。这表明(  )
总统候选人 非裔 拉美裔 亚裔
特朗普 13% 35% 39%
拜登 87% 65% 61%
A.美选民以非裔和拉美裔最多 B.种族问题成为两党政治斗争工具
C.美国国内种族矛盾十分尖锐 D.逆经济全球化浪潮在美国的涌动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题型快攻练03 漫画素材型选择题
1.如图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  )
A.地主土地所有制已确立
B.政府对公田的维护不力
C.小农经济已经惨遭破坏
D.井田制正逐步走向瓦解
2.下图用漫画的形式阐释了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该漫画中历史事件反映了(  )
A.西周分封制衰亡历程 B.春秋争霸战争的加剧
C.战国诸侯之间的纷争 D.秦统一六国加速发展
3.造成下图所示漫画中“悲剧”的措施是(  )
A.使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C.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D.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权力
4.右图漫画为“依样画葫芦”,仔细读图,下列官职中,其职能符合该漫画特征的是(  )
A.中书省长官 B.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C.内阁大学士 D.军机大臣
5.漫画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打上特定时间的痕迹。从如图可以看出(  )
A.揭示了文艺复兴的必然性
B.反映了教会的贪婪和腐败
C.反映了欧洲教会影响力巨大
D.直接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6.如图是英国漫画家吉尔雷创作的漫画《在北京朝廷接见外交使团》,该画于1792年9月出版,经常被引用以形容中国乾隆皇帝面对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时高傲、自大、不屑的样子。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发生在1793年,且单膝跪地是当时欧洲王宫标准的觐见礼。这表明(  )
A.历史解释决定历史存在 B.史料实证影响历史存在
C.历史认知应具备前瞻性 D.史料实证需要严谨客观
7.下幅漫画描绘的是16~19世纪奴隶贩子从非洲获得黑人奴隶的场景之一,对该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之后产生奴隶贸易 B.非洲被帝国主义商品倾销
C.殖民者挑动土著内斗获取黑奴 D.宗主国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8.右边漫画名为《正义!》,1857年发表于英军攻打印度德里期间。画面中,“正义”女神神色严厉,她左手拿着刻有象征公平、正义的天平的盾牌,右手挥舞利剑,正要砍向脚下的印度士兵,她身后是几名正在痛苦哭泣的印度妇女。该漫画旨在(  )
A.为英国侵略行为作辩护
B.号召继续打开印度市场
C.抨击英国殖民侵略行为
D.宣扬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9.右图是1894年刊登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漫画作品《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画面中,日本武士矮小、机警,正挑战强悍勇武的中国巨人,西方人则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以下对漫画理解准确的是(  )
A.是研究古代中国漫画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B.全面客观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实力对比
C.真实反映了当时作者对战争结果的预判
D.侧面揭示了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立场
10.如图是20世纪初西方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中国的漫画,漫画中站在中国长城上的美国、英国、俄国等国正想象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该漫画反映的事件(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西方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D.使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改变
11.如图漫画《下一个!》(1904年)把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描绘成一只章鱼,章鱼的头好似储油罐。章鱼的触须不只向工业设备延伸,还缠住了国会和白宫。画面最前方描绘了企业家惨遭鱼肉的样子。这幅漫画反映了(  )
A.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质 B.西方民主的没落
C.垄断组织的影响 D.跨国公司的蔓延
12.如图为1912年9月29日《民权画报》漫画《去年、今日》:画中主人公黎元洪从“去年”被革命党人逼迫就任军政府都督的旧军官摇身一变为“今日”的民国临时政府副总统。漫画表达的主题是(  )
A.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揭示民国共和政体的脆弱
C.表达对革命领导权的关注
D.告诫袁世凯切勿复辟帝制
13.下图是中共广东省中山党史《农讲所(1924~1926年):农民革命大本营》系列漫画中的一幅。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B.中共意在唤醒农民的革命觉悟
C.国共两党确立工农联盟方针 D.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热情
14.如图是1936年创作的漫画《一个参加救亡运动的父亲》。图中一位亲历过八国联军侵华的父亲对他的儿子说:“爱子,我的左腿便是三十年前在那座城门楼子底下被打伤的”。据此分析,该漫画的主旨是(  )
A.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 B.希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呼吁民众积极投入抗日阵营 D.抨击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5.右图为1945年12月画家丁聪创作的漫画,它呈现了国民政府制造的镇压各校师生和社会人士反内战、呼吁和平的“昆明惨案”,刻画了政府需要的“良民”形象。作品旨在揭示(  )
A.国民政府实行独裁 B.知识界以静默形式继续抗议
C.人民渴望民族独立 D.被奴化的国民成了“东亚病夫”
16.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漫画,漫画左侧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说:“我们是多数。”右侧的苏联代表马利克拉开身后的窗帘说:“看谁是多数?”窗外,人潮涌动,渴望和平的声音排山倒海。这幅漫画意在(  )
A.揭露国民党的内战阴谋 B.批判美国破坏和平的行径
C.宣传参与万隆会议的成果 D.宣传中国化解美国的封锁
17.下图所示为苏联时期的漫画,其主标题为“是的,就是这样”,副标题为“庄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漫画意在揭示(  )
A.美苏文化冷战升级 B.美术成为政治的工具
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D.欧盟苦于美国的约束
18.2016年11月,特朗普以“美国优先”的口号赢得总统选举,并借助台湾问题极力打压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中美关系成为焦点。如图是作于2016年12月、反映中美关系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意在揭示(  )
A.美国霸权主义侵略行径始终如一
B.国际秩序构建遵循的是丛林法则
C.中美关系的主要分歧是规则冲突
D.中国已经掌握了国际话语主动权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题型快攻练04 学者研究型选择题
1.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官员中出身寒微、来历不明的“新人”(指非贵族家庭的成员或亲属,姓氏中没有官衔或称号的人)占官员总人数的26%,战国时期则增加到55%。这种现象说明(  )
A.社会转型期用人观念的变化 B.新兴地主阶级的迅速崛起
C.墨家“尚贤”思想受到推崇 D.贵族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
2.有学者分析指出,汉世循吏兼负“吏”“师”之责,秉承儒家传统,讲求教化,施行德治,而在“灾异祥瑞说”的语境内,“猛虎渡河”与“飞蝗出境”被视为循吏推行德政的产物。据此可知汉代(  )
A.承袭秦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儒学意识形态影响官吏评价
C.黄老无为思想成就汉世德政 D.天人感应促使生态环境改善
3.“改汉姓”“定籍贯”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学者目前共查到128篇北魏元氏墓志,其中明确记载籍贯为洛阳的有108篇,籍贯缺失的墓志有17篇,另有3篇墓志籍贯不明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鲜卑皇族积极支持孝文帝改汉姓 B.改汉姓巩固了拓跋氏的核心地位
C.籍贯缺失反映当时对门望不重视 D.鲜卑元氏贯彻籍贯改革程度较高
4.有学者认为,从秦汉开始,国都一带就集中了大量的官吏和军队,需要从全国调运大量物资供其消费,在各地区间缺乏天然密切的经济联系和交通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这种出于财政需要的人为大调运就是一个极大的浪费。据此可以说明(  )
A.武帝划分州部的合理性 B.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背景
C.元代行省制度的合理性 D.宋代财政制度的弊端
5.经济史专家傅筑夫先生指出:“宋代商业不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变成供应广大人民的大规模商业。”而商业市场也发展形成了城市、镇市、草市(或墟市)三级金字塔形结构。这些变化(  )
A.与精耕细作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 B.表明两宋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C.表明市坊界限打破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D.使中国古代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
6.关于明初军事制度,有学者称,“五府(五军都督府)握兵籍而不与调发,兵部得调发而不治兵事,其彼此之相制也若犬牙然”;事平之日,“将归于府,军归于营,印归于朝”。这表明,明代军事制度(  )
A.实现了军权的制约与平衡 B.提高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
C.通过机构制约以维护皇权 D.旨在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
7.有学者指出,行省在划分上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方式,消解山川之险”,行省“虽掌管军队但受多方制约”,是“充当向中央运输财赋的中转站”。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8.有学者指出,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这说明(  )
A.三省体制有利于公文正规化 B.权力集中促进公文制度演化
C.明代公文体系缺乏制度建设 D.中央集权加强改变公文发布
9.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以后,形势大变,只听得这处也谈新思潮,那处也谈新思潮;这处也看见新出版品,那处也看见新出版品,且新出版品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利于推动近代国人思想解放 B.起到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C.开启了中国思想革命的先河 D.倡导文学作品平民化与世俗化
10.据学者记载:1946年国民政府之国营中纺公司每天生产20支纱700包,这个产量只抵全部纺锤生产量的18%,且产品质量极劣。该公司有条件纺40支纱,却只生产20支纱和16支纱,而政府补助从未间断。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国民政府(  )
A.意图推动官办企业进行技术革新 B.吏治腐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C.强化官僚资本挤压民族工业空间 D.迫于美国压力限制民族工业
11.有学者认为:在一个发展水平甚低、资本极度缺乏的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市场机制很难保证稀缺资源流向不具比较优势的重工业部门,因此就需要借助计划和行政命令配置资源。该学者意在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
A.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是实现赶超发展战略的需要
C.是学习借鉴苏联经验的表现 D.是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
12.1958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并指出:科学技术的高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专家、青年科学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广大群众一起发动,大家来办原子能科学,原子能科学就会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坚持群众路线使原子科学成果显著 B.以苏为鉴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
C.民众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D.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新科技发展
13.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费孝通曾多次来常州调研,他发现发展乡镇企业并没有导致农业和农村的衰败,反而“又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发展,走上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的圈地运动。这主要是因为(  )
A.乡镇企业面向农村市场 B.长三角地区最早对外开放
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
14.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人类是同源的,有着相同的智力原理,因此人类在各地创造的物质文明既具有根本上宏观上的相似性,又在工艺、性质、用材等方面表现出区域性和差异性。该学者的话可以用来说明(  )
A.文化发展的多源性导致多元性 B.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C.文明不可能在完全封闭中产生 D.文明的区域性会阻碍文化传播
15.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没有其他古老文明中常见的、拥有崇高威望的和巨大权力的专职祭司群体,宗教只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不那么起眼的一部分,没有庄严繁复的礼仪,也没有戒律,更没有体系化的教义。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城邦中的宗教与政治完全分离 B.区域文明的发展路径存在差异
C.人文主义成为古希腊文化主体 D.古希腊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6.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在位)曾派学者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并将其译成阿拉伯文。马门还在巴格达创立了一所规模宏伟的智慧馆,不仅有穆斯林,还有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学者在此工作。马门的上述举措(  )
A.开创了多种宗教并行的局面 B.促进了阿拉伯文明的崛起
C.改变了帝国对外扩张的方式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17.有西方学者写道:“在人口密集并极易受到疾病侵袭的中美和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口数量有代表性地下降了90%”“殖民当局的慈善态度也无济于事。没有一个帝国政府像西班牙在新大陆的殖民当局那样,持久而徒劳地立法保护天花感染者。”这表明(  )
A.病毒是印第安人口减少的主因 B.西班牙重视保护印第安人健康
C.该学者极力淡化殖民主义罪行 D.气候环境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18.早期西方史学家在论述本国的殖民活动时,常常站在本国立场,将自己国家侵略行为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后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史学家转变视角,开始以更全面的眼光反思殖民活动,也承认殖民者和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这一变化(  )
A.说明后来的史学家看待历史通常更加公正
B.体现出西方的史学家深受唯物史观的影响
C.推动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D.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西欧中心地位的动摇
19.历史学者钱乘旦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工业化犯了错误,如果没有这些错误的发生,社会主义不会出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应该不会出现。”这句话(  )
A.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B.表明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C.强调了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D.阐释了无产阶级诞生的必然因素
20.法国当代哲学家利奥塔指出,照相技术的出现,使某些画家陷入了窘境,因为照片的“复制”导致了画家技艺的被剥夺,甚至画家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这样,画家走上了表现不可表现之物的道路。该学者意在说明,绘画发展(  )
A.与科技的结合日趋紧密 B.重视写实的原则
C.意在争取大众艺术认可 D.注重精神的表达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题型快攻练05 史学研究型选择题
1.文献资料与学者研究表明,第19代商王盘庚迁都,此后两个多世纪中形成伟大的商文明;第22代商王武丁开疆拓土,商朝发展到顶峰。而无论是史书叙述的频度还是民众熟知的程度,商朝末亡国之君商纣王都更为突出。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
A.史料决定了历史价值观 B.历史研究与大众历史认识相互脱节
C.现实需要影响历史记忆 D.历史事实的记录与解读具有偶然性
2.李福泉教授在《秦无三公九卿制考辨》一文中曾指出,“三公九卿制”并非秦制,实为汉制,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说法形成并流传于世,是班固根据司马迁所称“汉承秦制”的原则,将汉代的三公九卿制度推定为秦代的三公九卿而导致的结果。由此可知(  )
A.史书记载需要考古验证 B.文献考证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C.史学研究应摒除主观性 D.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史料互证
3.史料记载,北方的后赵皇帝石勒曾写信给东晋豫州刺史祖逖,要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魏书·食货志》曰:“自魏德既广……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这些现象集中反映出此时(  )
A.政权林立更迭频繁 B.南北经济差距在缩小
C.北方商品经济繁荣 D.南北方联系未曾中断
4.隋炀帝针对科举选拔人才,曾下诏:“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又有史料记载(唐)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由此可见,隋唐科举制度(  )
A.特别看重士人学业文才艺术水平 B.特别注重对科举士人品德的考查
C.有特别突出的技艺就能被科举录取 D.强调地方州府报送进士要注重质量
5.某史料记载:“宋真宗上仙(崩),(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以沾涕。因谓幸臣曰:‘吾与兄皇,未结好前,征伐各有胜负。洎约兄弟二十余年,兄皇升遐,况与吾同月生,年大两岁。吾又得几多时也。’又谓后曰:‘汝可先贻书与南朝太后,备述妯娌之好。’人使往来,名传南朝。又诏于燕京悯忠寺,置真宗灵,御建道场百里。”下列关于该史料说法正确的是(  )
A.圣宗出身耶律家族 B.体现民族间商贸往来
C.燕京即北朝的上京 D.反映羁縻政策的成效
6.目前所见的传世朱元璋画像多达十余种,且差别较大,国家博物馆所藏的相貌丑陋,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面貌端正、俊朗。有人认为,丑陋的画像不是朱元璋的真容,而是朱元璋怕有人刺杀他,故意让画师画得难看。也有学者指出,丑陋的奇人异相出自朱元璋死后,是明成祖试图用相学理论重新阐释开国历史。这说明(  )
A.遮蔽于时间长河中的历史真相难以考辨还原 B.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重于史料搜集
C.历史探究应具有价值关怀,关注现实问题 D.联系特定的时空,可以加深对史事的理解
7.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口明朝时最高为7 000万,清乾隆时相继突破2亿、3亿,至鸦片战争时已达4.1亿。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增长,明朝耕地面积最多时超过8亿亩,清朝则可能超过10亿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 B.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入
C.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 D.国家政策鼓励垦殖荒地
8.史料记载:郑观应所办上海织布局在开办之前,专办官务的龚寿图就任意挥霍,办事不实……李鸿章接手后掌握全厂管理大权,直至该厂结束,股东丝毫没有分红。这一记载说明近代中国(  )
A.营商环境日益恶化 B.官督商办企业经营困难
C.腐败侵蚀实体经济 D.洋务运动具有先天局限
9.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其在变法失败后所著的《戊戌政变记》成为史学工作者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史料。近年来,学者们通过相关材料的比对发现《戊戌政变记》存在一些不实之处。之前备受质疑的袁世凯的《戊戌日记》则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主要情节被认为是可靠的。这表明(  )
A.《戊戌政变记》不是第一手史料 B.袁世凯比梁启超更具史学规范意识
C.当事人的记录不可用于史学研究 D.史料的客观性受作者身份的影响
10.下面是1916年7月31日《新闻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再造民国之最要着》。画面中一名议员一手拉风箱,一手执勺,正在对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对此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喻示了袁世凯独裁对民主体制的破坏 B.表达了国民党对民主共和的向往
C.反映了国人对议会政治的普遍认同 D.说明三权分立体制适合中国国情
11.1920年11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劳动音》发刊词中呼吁:我们更希望国内的劳动同胞与我们携手,时常将其所在的工厂、制造场……工人自己个人的生活情形等,随时详详细细地告诉我们,使我们发表出来,使国内各工人容易联络,明白我们国内的劳动真相。这反映出(  )
A.共产党认识到统一战线重要性 B.进步知识分子注重发动群众
C.马克思主义逐渐实现了中国化 D.第一次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潮
12.在赤壁市党史办室藏档案里,保存着《告白军中的青年士兵书(1932年)》,号召“白军士兵不要迟疑犹豫,立即自觉起来,站到中央苏府的旗帜下面,站到统一被压迫民族的战线上面,一致抗日杀敌,消灭日本与一切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该文献的史料价值在于可以佐证中国共产党(  )
A.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B.倡导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C.放弃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D.基于国情变化调整政策
13.据史料记载,从1949年到1952年,在山西忻县出卖土地的8 253户农户中,因生产生活困难而出卖土地者,占50.4%;因办婚丧大事、遇有疾病和其他突然灾害袭击而出卖土地者,占12.5%。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提出(  )
A.进行土地改革来满足农民需求 B.兴办人民公社向共产主义迈进
C.建立农业互助组向公有制过渡 D.实行联产承包调动农民积极性
14.下面图1照片反映的是197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升起。下面图2为2021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邮票。以下关于史料的类型和价值的说法,准确的是(  )
 
A.老照片和纪念邮票均属于实物史料,但二者具有不同价值
B.照片与纪念邮票进行互证,更能全面认识此重大历史事件
C.老照片比纪念邮票更能体现出中国人对此外交成果的认识
D.邮票比照片更准确反映出五星红旗首次在联合国升起的情景
15.开罗埃及博物馆保存了一尊男性石像。该雕像出土于埃及卡纳克地区,其头部为希腊式样,但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该雕像(  )
A.是埃及文化领先世界的最佳证明 B.体现了古代战争对埃及文化的破坏
C.是研究东西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 D.是研究塞琉古王国文化的原始资料
16.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中指出:“(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的,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由此可见,哥伦布大交换(  )
A.主导者是欧洲 B.范围具有区域性
C.结果仅利于欧洲 D.内容仅限于物种
17.自1652年荷兰人登陆好望角后,白人(欧洲殖民者)从黑人那里掠夺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黑人被取消了南非公民权,其中大部分被驱赶到十个地域狭小的地方定居。这则史料最适合用来研究(  )
A.南非落后的历史渊源 B.西方在南非的殖民争夺
C.南非民族独立的背景 D.南非反殖民斗争的艰难
18.名画《马拉之死》描绘了法国大革命激进政治家马拉遇刺身亡的场景,唯一的主角马拉被刻画成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烈士。而19世纪中期法国另一幅名作《刺死马拉后的科黛》,却将女刺客科黛描绘成正气凛然的英雄。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出(  )
   
A.不同的时代需要创造不同的英雄形象 B.作者的立场会对历史形成不同的解释
C.艺术加工和历史真相存在明显的对立 D.创作题材的内容随时间而变得更丰富
19.1930年3月12日,甘地发起向食盐进军号召。他在一个月中步行240英里,到达印度西海岸的丹迪,并从海水里提取食盐。其间追随甘地的人数不断增加,他多次谈及其对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愿景,并举行记者招待会,还为《民报》和《年轻的印度》口述多篇文章。甘地的这些行动(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意在团结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C.恢复了印度的传统经济 D.遭到了英国殖民当局的坚决抵制
20.对于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及走向,费孝通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两者认识的差异源于(  )
A.文明冲突是客观存在 B.文明共存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二者之间世界观不同 D.国际形势扑朔迷离真相未现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题型快攻练06 概括、归纳型选择题
1.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可概括为“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三千年巩固、两千年转型”七个阶段。其中五千年进入指的是(  )
A.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活趋于稳定 B.实现了对王畿地区之外区域的控制
C.阶级分化较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D.王位父死子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据此,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  )
A.华夷观念淡化 B.武力征伐影响
C.儒家思想主张 D.文化心理认同
3.“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
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
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 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
4.嵇康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魏晋玄学的开拓者之一,其《与山巨源绝交书》甚至在千年之后仍被视为经典散文。《三国志》及《晋书》中都有他(及其后人)的列传,但《三国演义》却对他只字未提。对材料中的文献(文章)的史料价值,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嵇康的文章可能出自后人杜撰
B.《三国演义》等后人的文学创作不具备史料价值
C.官修史书偏重于记录政治事件
D.嵇康的文章相较于正史更能反映魏晋学术面貌
5.如表为唐代三司使的起源和演进概括。它反映了唐代(  )
唐太宗 三司即户部、度支、盐铁转运。三司是尚书省下设的三个各自独立的部门。
唐玄宗 盐铁使和转运使合二为一即盐铁转运使,地位日益突出,呈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中唐后 度支超过户部,号称度支使,贞元后以本部尚书侍郎担任。以“计相”之名,侵夺尚书省职权。
A.三司使逐渐控制决策权 B.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
C.三省六部制已日渐成熟 D.国家机构权力再整合
6.被邓小南称为揭开宋代政治史奥秘和把握宋代政治制度史精髓关键的祖宗之法,宋太宗将其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对事情长远考虑,提前安排,建立制度,防止隐患)。由此可见,祖宗之法的形成是(  )
A.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产物 B.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C.宋代前期现实政治的需要 D.积贫积弱统治危机的后果
7.如表是在辽宋夏金时期有关“中国观”的观点。据此归纳最为贴切的主题是(  )
观点一 辽金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使“中国”的范围不再局限于长城以南
观点二 辽金王朝以“中国”自居则使“中国之民”不再仅代指汉族,也包括在辽金两朝生活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观点三 “中国”一词不再是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而是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A.国家统一 民族共生 B.多元一体 国家认同
C.实现汉化 民族交融 D.共处华夏 友好和平
8.明朝时,传教士在语言、服饰等方面迎合士大夫,同时又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吸引民众以进行传教活动。利玛窦的传教方式被归纳为“用好的书籍和有理性的辩论证实我们教义的真实性,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宗教是没有坏处的”。这反映出当时(  )
A.传教破坏了中国主权 B.科技发展推动宗教传播
C.文化传播的策略考量 D.传统夷夏观念发生质变
9.盛宣怀曾经这样概括张之洞的“企业管理”:“香帅(张之洞)躬亲事务,忽而细心,锱铢必较;忽而大度,浪掷万金。忽而急如星火,立刻责成;忽而置若罔闻,延搁数月。一切用人用款皆躬亲其权。”盛宣怀在此(  )
A.暗示与香帅的个人矛盾 B.强烈反对兴办洋务企业
C.意在揭示张之洞的个性 D.透露出官营企业的弊端
10.《新青年》创刊号中,陈独秀把青年精神概括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据此可知,陈独秀称赞青年精神是强调(  )
A.超越狭隘的民族立场 B.社会变革的内在必然性
C.努力改变社会的弊政 D.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1.“上海(嘉兴)—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对这条近代革命路线整体概括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 B.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C.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D.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2.抗战时期,西方观察家(如记者等)大量描述中共领导人。如毛泽东“长于思考”,举止稳重,慈祥和蔼,个性炽热,“是辩证法的大师”;朱德“朴实得像中国北方的一堵泥墙”,但“反应灵敏、处事果断”;周恩来“深谙保持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勤于行动,善于奔走调停”“机智聪敏,举止优雅”等。这种描述可归纳概括为(  )
A.生活简朴清廉,平易近人 B.个性鲜明,务实求真
C.信仰坚定,富有团结精神 D.博学多识,思想开放
1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官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从零起步,阶梯增长”,但在某一特殊时期外交官数量却出现了短暂的停滞。对此,较为贴近的原因解释是(  )
A.1949~1950年西方国家的孤立 B.1950~1953年抗美援朝的波及
C.1953~1957年亚非国家的误解 D.1969~1972年革命外交的结果
14.1979年上半年,晋东南地区有关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政策被概括为“一取消”“两不许”“三可以”。即取消平均主义“大概工”;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可以按定额计酬,可以按时记工加评议,可以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这反映了,此时晋东南地区(  )
A.农村改革探索较为慎重 B.广大农民市场意识显著增强
C.政府经济职能不断强化 D.人民公社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15.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对联想和神谕等传统史诗创作手法进行了扬弃,转而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这(  )
A.否定了传统史学的价值 B.推动了民主政治的确立
C.批判了个人主义的泛滥 D.体现了理性著史的精神
16.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17.有学者在研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时,提出一个“奇妙循环”理论:信贷资助新发现,新发现带来殖民地,殖民地带来利润,利润建立起信任,信任转化为更多的信贷。对这一“奇妙循环”的实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最终完成
C.商业资本主义经营模式的创新 D.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社会基础
18.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
A.肯定人民群众的巨大历史作用 B.以现实的历史取代精神的历史
C.精神内核内嵌于“历史具体”中 D.否定历史理论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19.1823年12月,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向国会提出了“门罗宣言”。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据此可知,“门罗宣言”(  )
A.旨在遏制欧洲国家的崛起 B.表明美国彻底实现了民族独立
C.意在支援拉美的独立运动 D.体现了美国称霸西半球的意图
20.十月革命后,列宁系统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把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概括为:“允资”“用资”“学资”“胜资”,并详细阐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形式。这一理论(  )
A.成为战时共产主义的理论源泉 B.奠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C.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推动苏俄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题型快攻练07 特点、特征型选择题
1.有学者将魏晋时期的士人群体分为五种类型(如下表)。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类型 特点及代表人物
第一种类型 顿悟世事之变,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坐享利禄。如王戎
第二种类型 恪守儒家传统,虽然政治环境在变,但从表面看他们的思想不变。如傅玄
第三种类型 执着于传统伦理道德,固执地秉承儒家的纲常名教,陷入与政治现实的严重对立,他们走向老庄,兼摄儒道。如阮籍和嵇康
第四种类型 原本是儒士,因不满政治现实从官场上淡出,隐居田园不再入仕。如陶潜
第五种类型 身兼儒道,但以道家思想为主,淡泊名利,看重生命并修行道术,成为道士。如葛洪
A.士人阶层分化及政治心态的多元 B.佛道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C.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导致社会动荡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2.据记载,秦朝初步确定了乡官制度,有秩、啬夫、游徼等行政吏员与三老以及治安亭吏(介于乡与里之间),共同构成权力中介,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这表明秦朝(  )
A.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权力制衡机制已经形成
C.君主专制统治得以强化 D.地方治理体系有所完善
3.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有云:“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这种名称的变化折射出(  )
A.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 B.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
C.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D.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趋势
4.许倬云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国家权力与家庭关系结合 B.未能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 D.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
5.有学者指出:“两宋政府虽不属于强大的政权,但也十分重视官方消息流通渠道的管理,除了严格要求舆情的搜集、巡访、分析与检核外,还敕令各层级政令文书必须依规定的时效传递。”两宋政府此举旨在(  )
A.规范政令送达程序 B.监控在野人士的活动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动员民力以对抗外族
6.南宋数学著作《数书九章》中记载了一道数学题:四人合资做生意,入股方式有金、银、盐、钞(特许经营执照)、度牒(可用于免税的出家人身份证明)五种,所获利润为沉香、象牙和胡椒。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
A.数学进步促进商业发展 B.民间商贸活动较为活跃
C.合资经营成为普遍现象 D.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7.古代医生的常见称谓有医、疾医、医者、医士、医师等唐代开始有“医生”之称;自宋代起人们常以“大夫”“郎中”等官职称呼医生,并为后世所沿用。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A.冗官现象的不断加剧 B.社会等级观念的松弛
C.医生文化水平的提高 D.官营医疗的垄断地位
8.据叶圣陶回忆:“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林,或聚于茶馆,把顾亭林奉为楷模。”指出少年叶圣陶成长环境所起的浸润作用(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熟读诗书谦谦君子 D.敬天保民治国思想
9.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学者提出地方自治、工业化和军事自强等问题是彼此相关的,为了促成政治的革新,有必要大规模训练技术专家人才,这一建议首先运用于福州船政局下设的“船政学堂”运作中。这主要说明当时(  )
A.新式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B.国防建设在借鉴中创新
C.洋务实践孕育着新突破 D.中体西用得到广泛认可
10.19世纪中后期,在为数不多的介绍意大利统一历史的著作中,突出的是国王伊曼纽尔二世的功绩。1902年,梁启超发表《意大利建国三杰传》,介绍加富尔、加里波第等三位英雄前赴后继,终于实现国家统一的事迹,该书很快便风靡于晚清社会。这一现象(  )
A.推动了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B.为变法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D.标志着进化史观的最终形成
11.辛亥革命前后,很多报刊大量辟有“社论”“社说”“论说”“时论”等栏目,且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国民日报》的“黑暗世界”、《申报》的“自由谈”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宣传(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C.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D.提出了国家治理新方案
12.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提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认为“离开众庶,则无英雄”。他又说:“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冲决,把它打破,从那黑暗的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李大钊的这一思想(  )
A.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革命同等重要 B.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
C.认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符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
13.1925年,由新学生社女社员发起、以工农妇女为主体的革命妇女团体“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在广州成立。至1926年,仅一年时间,全省就有海丰、顺德、新会、梅县等10多个县市相继成立了分会,有会员2 000余人。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  )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精神 D.改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14.《晋察冀画报》是抗战时期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刊载了前方战场、后方援助、根据地日常生活的图景,画报被送到延安、大后方和国外,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有国统区读者看到画报后深受感召,奔赴晋察冀参加八路军。据此可知,该画报(  )
A.推动了边区军民文化知识的普及 B.反映了根据地群众的政治要求
C.履行了宣传中国抗战的媒介责任 D.促成了抗日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15.据统计,1958年第一季度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同期增长26%;同年6月13日的《人民日报》刊出诗句“英雄志气冲破天,一天等于二十年”,并认为“一天等于二十年”是马克思早已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发展作出的科学预判。这说明当时(  )
A.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估计不足 B.我国已建成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
C.经济的增长助长了文化创作的浪漫色彩 D.人民群众为工业化作出了重大牺牲
16.柏拉图在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后打消了从政理想,开始潜心学术研究。后来在《理想国》中提出“哲王治国”的思想,认为国家的“第一要务”是进行公民教育,“国王”应该是有政治技艺并依照法律统治的哲学家。这反映了(  )
A.柏拉图具有平等法治的观念 B.雅典缺少真正的民主
C.雅典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D.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17.近代英国的政治权力曾出现了两次“转移”:国家权力从世袭国王向“国民”代表——议会转移、后来权力又从世袭上院转移到“民选”的下院。材料说明(  )
A.英国政治权力呈现出民主化的趋势 B.渐进性保守性是英国政治的鲜明特点
C.英国是世界上民主程度最高的国家 D.历史传统深刻影响英国政治发展进程
18.1748年庞贝古城的发掘,使古代大量建筑、日常生活用品、雕刻、绘画重见天日,人们看到了带有英雄主义精神的艺术形式,于是,一股学习和研究古代艺术的热潮在法国掀起。这类艺术(  )
A.追求理性和艺术形式的完整 B.抒发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C.注重细节刻画,表现社会现实 D.手法夸张,极力表现自我
19.有学者提出,2月的彼得格勒出现了少有的严寒,交通瘫痪加剧粮食短缺。起初因为严寒,居民鲜少出门。22日,气温骤升到8℃,民众走上大街享受阳光,人群的聚集使面包供应短缺成为群情激愤的导火索,由此引发二月革命。该学者的研究(  )
A.过度强调了自然因素 B.忽视了历史偶然性
C.注重具体分析与阐释 D.滑向了历史唯心论
20.下图是现代美国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画作《公羊头、白蜀葵和小山》,她将花朵的肌理、羊的骨骸、美国西部的荒凉景象融合于一体,塑造出独具识别性的视觉形象。该作品的特点是(  )
A.想象力丰富再现生活困境 B.线条粗犷富于装饰韵味
C.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D.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题型快攻练08 变化、趋势型选择题
1.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学术官守”“吏师合一”的制度。春秋时期,大量王室官员沦落民间,甚至出现了“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的现象。这一变化(  )
A.导致了宗法体系的崩溃 B.反映了国家文化中心的转移
C.体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 D.体现了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2.先秦古姓即为同祖,但到秦汉时,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甚至普遍存在“武帝子据,立为太子,以母卫氏,遂称卫太子”之类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  )
A.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 B.宗法血缘关系的弱化
C.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 D.尊卑等级制度的消亡
3.西汉前期,农业领域中出现了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如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汉初(  )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
C.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D.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调整
4.《新唐书》中史臣赞提到,古者“人皆土著,故名宗望姓,举郡国自表,而谱系兴焉”,而至唐中叶,“谱录都废,公靡常产之拘,士亡旧德之传……悠悠世祚,讫无考按,冠冕皂隶,混为一区”。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的加重 B.安史之乱的爆发
C.租庸调制的实行 D.朋党之争的加剧
5.进奏院始建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一般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其主要职责是接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宋代设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并对进奏官进行厘选,一般以八品文官或三班使臣充任,仅为传递公文的文书官员。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A.监察制度建设的延续性 B.地方机构的膨胀
C.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D.选官制度的完善
6.宋人庄季裕的《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于是竞种春稼(春小麦),极目不减淮北。”这说明,江南地区(  )
A.农产品商品化成为必然趋势 B.农业种植结构受到移民影响
C.小麦种植促成经济重心南移 D.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改变
7.清初,统治者沿用前朝的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即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要经过通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最后交皇帝审阅。康熙时起,上奏人与皇帝形成单线联系,官员们反复表白“唯有皇上,不知其他”。这一变化(  )
A.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
C.提高了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8.下图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工商皆本思想的实行
9.咸丰以前,整个国家的税收款项由户部统一调拨安排。1853年,为解决地方军饷的厘金制度创设,但“厘金并不完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地方当局扣留了厘金收入的大部分,上交北京的只占百分之二十”。税收领域的这一变化(  )
A.加速了中央权威的衰落 B.导致了政府收入的锐减
C.造成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D.反映了忠君观念的崩溃
10.1929~1936年,国民党严厉查禁“宣传阶级斗争”“鼓吹共产主义”的书刊。但是,反对辩证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却惊呼:“赞成唯物辩证法的书籍,现在大有满坑满谷之势。”这说明(  )
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变化 B.马克思主义已是改造社会利器
C.国共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D.《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响扩大
11.下表为1927~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占比的变化情况(表中数据表示百分比,“—”表示无数据)。这些变化说明(  )
年份 农民 工人 知识分子 中小商人 地主 其他
1927 18.7 53.8 19.1 — — 8.4
1933 76 13 11 — — —
1938 48 14 16 10 12 —
A.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出现转移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得以推广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
12.1956年年初,毛泽东陆续听取了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0多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他整理出自己的调查研究结构,并对苏共二十大上总结的苏联模式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终撰写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由此可知,《论十大关系》(  )
A.充分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B.提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C.指导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D.探索中国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13.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  )
A.说明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阶段 B.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 D.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14.早期的罗马法律规定家父如果不想要新生儿,可以将其遗弃。后来法律对遗弃子女作出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到了公元374年法律完全禁止家父遗弃子女。从这一变化可知罗马法(  )
A.结构体系日渐完善 B.具有人性化的趋势
C.实施程序更加规范 D.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15.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论述“政治党争”时提到:“随着时间的发展,城邦内部各阶级的力量对比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原先势弱的一方可能转化成实力强大的派系,原先势强的一方也可能走向没落……平民政体中如果富人的数量或者总体财产增多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转型为寡头统治……必然会产生党争。”作者意在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B.党争是雅典民主衰落的原因
C.寡头制的产生是必然 D.政体的选择应平衡政治力量
16.18世纪时,德意志诸邦纷纷成立官僚管理机构,官僚几乎由贵族担任。19世纪40年代以后,大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进入到城市的行政机构中,使得官僚机构大大扩张,公共事务也日趋专业化和复杂化。这一变化反映了德意志(  )
A.资产阶级占据着主导地位 B.联邦制下地方权力过大的风险
C.国家统一促进了政治发展 D.政治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
17.下图为1450~1750年,英国和印度胡椒价格对比变化。其中,英国胡椒价格大幅下降的原因是(  )
1450~1750年英国和印度胡椒价格对比变化
A.英国殖民扩张参与印度洋香料贸易 B.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东南亚 D.物种交流出现,英国广泛种植胡椒
18.18世纪上半期,欧洲喜歌剧有了较大变化,以市民、工场主、工人、农民、流浪汉为题材的增多,反映王公贵族豪奢生活的题材减少。这些喜歌剧题材变化还常常表现为歌颂中下层人民的热情、公正、智慧和力量。这些变化说明(  )
A.工厂制度弊端显著 B.思想变革影响艺术
C.封建制度不可挽救 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19.1863年美国画家比尔施塔特创作了《落基山兰德斯峰》,这幅画描绘了山麓草地上印第安人的营地和马匹,描绘了纯洁的西部荒野,用风景画展现了西部的“无主之地”,将美国扩张的过程浪漫化。这幅画(  )
A.代表了世界绘画的最高水平 B.反映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C.迎合了美国西进运动的风潮 D.促进了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
20.两极格局瓦解以来,世界格局处于单极化趋势与多极化趋势并存的三支力量(要求建立单极世界的力量、中间游移力量、要求建立多极世界的力量)角逐的总体状态,在冷战结束到2007年美元次贷危机爆发这个阶段,单极化趋势总体上较为明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多极化趋势更加凸显。这一变化说明(  )
A.经济危机客观上助推了多极化趋势 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莫测
C.经济全球化致使美国霸权意识消弭 D.经济全球化遭受巨大挫折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题型快攻练09 背景、原因型选择题
1.距今1万多年前的中国以炊器划分,长江流域为釜文化圈,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为三足器文化圈,燕山南北地区为筒形罐文化圈。各地区努力开展远距离交流,交流内容主要是原始宇宙观、天文历法、权力表达方式、丧葬和祭祀礼仪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精粹。据此可推知(  )
A.炊具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化形态 B.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长江流域是饮食文化的发源地 D.南北交流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2.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杀死。但“商鞅虽死,秦法犹存”,“秦妇婴皆言商君之法”。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  )
A.受到了广大人民拥护 B.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3.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在他看来,一代帝王取得成功并非自己的成功而是上天的旨意。他在评价周朝取代商朝的历史事件时说:“此天之所以兴周国也,非周国之所能为也。”在此,董仲舒旨在(  )
A.阐释早期国家政权更替原因 B.探讨周朝取代商朝的历史必然性
C.说明汉代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推动儒学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4.东晋南朝时,建康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多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是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有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江南地区开发的深入
C.南方统治阶层的重视 D.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5.钱穆说:“此项选举,并无定期,每逢新天子接位,或遇天变,或逢大庆典,随时由政府下诏,嘱政府各部内外长官,各就所知,列名推荐……膺举后,政府就政治大节目发问,被举贤良,各就所问,直抒己见。”此项制度后来产生弊端的主要原因是(  )
A.“并无定期” B.“政府下诏”
C.“列名推荐” D.“直抒己见”
6.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具有“南朝”“北朝”是一家、都是中国的思想意识: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互为外国,但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这种意识形成的原因是(  )
A.突出自己的正统地位 B.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加强
C.强调各民族间的平等 D.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的推动
7.明清时期,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推动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但白银流入越多,中国基层民众往贫困的深渊里陷得就越深。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赋税制度改革 B.传统生产方式占主导
C.出超引发资源危机 D.明清人口的快速增长
8.1895年,有舆论指出:“当倭人开衅以来,丧师失地,虽将帅之不才,士卒之不力,内外人心之不一,亦动之机未发耳。朝廷以民生为念,遣使议和,非真惧倭之不敌也。”这一论述(  )
A.强调清兵的军事素养高于日军 B.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
C.未能客观分析清军战败的原因 D.表明朝廷没有做充分战争动员
9.近代上海,万国商团担负着武力防御租界的任务。1900年,万国商团总共花费3万两白银,这是其自成立以来最高的支出数字,其中有1.4万两用于各种制服和装备。其增加开支的背景是(  )
A.义和团运动不断向南方扩展 B.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C.南方督抚大力扶植反帝力量 D.清政府与列强彻底决裂
10.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虽然认可国民享有自由民主权利的合理性,但他又认为过分的内部竞争很可能会导致整体利益受损。对此陈天华也说:“吾侪求总体之自由者也,非求个人之自由者也。”二者认识形成的主要背景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启蒙思想的传入 D.清廷统治的腐朽
11.刘仲敬在《民国记事本末》中谈到“晚清财政混乱,新政无不劫贫济富,故民变大兴,多以思旧制而恶新政,本非反满……民国初年军费膨胀,各省截流地丁,洪宪后历届政府无从染指,以而治乱之事难以归治”。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
A.军阀混战割据加剧了民国初年的军费膨胀 B.财政混乱是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C.中央政府不作为引发了执政危机 D.民智未开导致了民主革命的失败
12.中共成立之初,重视对工农进行思想和理论宣传,但在工人心目是“学生党”“过激派”,在农民心目中不是“同路人”。1926年,共产党在工人心目中“是为工人阶级奋斗的党”,在农民眼中是为穷困农民谋利益的“穷人党”。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中共(  )
A.通过了扶助农工的政策 B.积极参加反帝反封斗争
C.制定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D.对国情的认识水平提高
13.1946年,国共两党军队人数的比例是430∶127(万),其中国民党军队多使用“美械装备”,而人民解放军以“小米加步枪”为主;1947年,国共兵力对比变为373∶195(万),解放军仍然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1949年1月,国共兵力对比达到204∶385(万),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解放区全面推行土地改革 B.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武装干涉
C.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展 D.两党阶级立场的差别及人民的选择
14.伯利克里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常向哲学家请教,在作品中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尖锐批判。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观剧津贴鼓励哲学批判 B.商业发展推动思想进步
C.雅典民主范围日益扩大 D.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
15.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后,第二届大陆会议提出并着手起草《邦联条例》,筹建统一政府。次年,大陆会议便通过了《邦联条例》。但是直到1781年,该条例才最后为十三州全体批准并生效。该条例从起草到十三州全体通过用了五年时间,主要原因是(  )
A.北美独立战争导致政局动荡 B.自治传统与建立统一政府的矛盾
C.各州政治制度存在巨大差异 D.该条例赋予中央政府的权力过大
16.1784年《印度法案》得以通过,按照这一法案,东印度公司必须由英国国王任命的议会监督局来控制。同时英国人也一改之前横征暴敛的强盗作风,改成了比较“文明”的方式来对印度进行剥削。英国做出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北美战争的反思 B.印度反英斗争的高涨
C.东印度公司的贪腐 D.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
17.有学者言,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通才”并不是唯有那个时代才有,但在当时能出现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被压制的人性解放 B.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C.基督教神学被批判摒弃 D.中世纪文化的落后
18.苏联“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于1930~1933年,只花了二十个月的时间,提前四个月完工。全长227公里,内有37公里人工水道,有5座堤坝和19道船闸,使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至阿尔汉格尔斯克的航程缩短4 000公里。“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设的历史背景是,苏联(  )
A.新经济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B.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已经宣告完成 D.新经济体制的建立
19.1850年的画作《播种者》,描绘了一个农民踏着步子,用左手播撒种子,很是专注。深色帽子与背景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运动中的人物和倾斜的地平线,让人觉得画中人物马上就要走出画面,极具动感和韵律。该画作(  )
A.继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 B.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
C.凸显了印象主义的风格 D.是对情感世界的深刻发掘
20.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对峙时期,苏联、东欧受冷战影响而形成了长期对外封闭的科技体制,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驱动力,阻碍了他们由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以高科技为龙头的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加大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并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该学者旨在表明(  )
A.科技发展加剧了美苏对抗程度 B.科技竞争力不足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C.美苏争霸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 D.国际政治体系中科学技术居于主要地位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题型快攻练10 影响、意义型选择题
1.明堂,最早在传说时代出现,专门用来祭祀。西周时“明堂”一般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明正教之堂”,是为“天子之庙”,利用祭天的手段来辅佐君王统治。西周设立“明堂”的意义在于(  )
A.王权披上神圣外衣 B.借助神权巩固皇权
C.表明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 D.彰显周天子的“天下大宗”地位
2.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从事生产有了安定的环境
3.如图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开铸的“开元通宝”。它取代了社会上遗存的五铢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意。至此,我国的金属铸币正式脱离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体系。此次币制革新的意义是(  )
A.实现了钱币名称与皇帝年号紧密结合 B.标志着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最终成熟
C.开启了古代中国货币圆形方孔的定制 D.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
4.唐朝时,在西域、东北、岭南、漠北等地共设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顺其土俗”,不收赋税,接受以政治象征意义为主的土贡。当时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D.削弱了边疆地区政治地位
5.投壶即“投箭入壶”,源于战国时期的宴饮礼仪,至唐宋已成为一种娱乐游戏活动。北宋司马光作《投壶新格》(投壶礼仪规则),提出“夫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以为正也”。由此可知,宋代的投壶活动(  )
A.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 B.开始成为竞技比赛活动
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D.有助于形成忠君思想
6.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如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
A.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B.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强化皇权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7.明清君臣、官民关系与父子关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但黄宗羲从“父子一气”而“君臣不同气”的气本论哲学层面否定了君臣之间的天然血缘联系,王夫之同样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的非血属性。他们的认识(  )
A.推动传统伦理秩序的崩解 B.体现了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源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8.“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某种意义上讲,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古老的封建与专制的中国的瓦解。”以上内容属于(  )
A.历史事实的叙述 B.历史过程的描述
C.历史原因的分析 D.历史结论的阐释
9.戊戌年间,《湘报》的撰稿人杨毓麟回忆说:“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知有所谓对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他认为湖南由此走到时政的中心,湖南士人心态大变,开始关怀和思虑全国。这反映出(  )
A.近代湖南媒体的敢为人先的精神 B.戊戌变法促使湖南成为时政中心
C.洪杨之难严重破坏了湖南旧制度 D.湘军崛起对湖南近代化具有意义
10.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历史 B.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内涵
11.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国民革命,都是辛亥革命的自然产物。在该学者看来,这些运动和革命共同的意义是(  )
A.探索近代中国自强之路 B.强调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C.注重对人性私弱的批判 D.推翻了君主制度的束缚
12.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了“以对立党派实现政治妥协而载诸青史的一个范例”,自此内战得以停止,中华民族受益。这一“范例”反映了(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伟大意义 B.国共合作抗战宣言发表顺应民心
C.国共搁置争端以挽救民族危机 D.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取得重大成就
13.1947年10月3日,毛泽东致电华野陈毅、粟裕:“现应确定一个月至两个月内,只打小仗不打大仗。各纵应划定地境,每纵几个县……建立政权,实行土改……此种工作看似不甚重要,实则具有伟大战略意义”。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动员群众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 B.积极推进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C.实行减租减息以扩大统一战线 D.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14.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 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的重要意义是(  )
A.提高国防能力和改善国民经济布局 B.融洽国际关系营造和平环境
C.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开启现代化进程 D.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制度优势
15.古罗马所使用拉丁文,关于“人”的单词有两个,“homo”指通常意义上、自然意义上的人。“persona”多使用在法律文书中,指拥有权利能力的人。这反映了(  )
A.罗马人高度重视自然权利 B.罗马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C.罗马产生了“法人”概念 D.罗马工商业经济高度发达
16.公元前7世纪开始,那些不是祭祀的普通希腊人也开始探索并记录知识,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然后提出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世界真正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从何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独立的精神绅士”是(  )
A.自然科学的引路人 B.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C.民主政治的改革家 D.人文精神的发掘者
17.1875年1月,法国国民议会在讨论《政权组织法》中有关总统职位的条文时,原有法案并未从普遍意义上规定“共和国总统”的选举程序及任期,而是写成“麦克马洪元帅由参众两院选举”。议员亨利—亚历山大·瓦隆提出修正案,要求将有关条文中纯其个人色彩的“麦克马洪元帅”改为抽象而通用的“共和国总统”,“共和国”一词勉强挤进了宪法条文中。这体现了(  )
A.激进的民族心理 B.专制的封建残余
C.随意的立法缺陷 D.妥协的政治智慧
18.某学者认为:“(16、17世纪)当西北欧商人在国家政策的保护和鼓励下,在国际市场上显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时,仍秉守单个行动旧传统、缺乏国内强有力政治凭靠的意大利商人们,只可能节节败退了。”此观点(  )
A.忽视新航路的开辟对意大利的消极影响
B.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殖民争夺斗争
C.强调政治发展滞后导致了意大利的衰落
D.表明西北欧国家间争夺市场的矛盾尖锐
19.1958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讲:“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还建议取消农场职工自留地、自养畜。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经济结构实现协调发展
C.对经济改革缺乏科学认识 D.农业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20.1948~1968年,在西欧的艺术舞台上,剧作家们喜欢用挑衅性的主题,将看似无关的事件和对话串起,他们拒绝情节、常规布景,以及个人的个性,其构造的滑稽角色往往是在一个奇怪的、噩梦般的、没有意义的世界里的疏离的永恒流亡者。这艺术流派(  )
A.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主张个性以及个人感情的抒发
C.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D.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题型快攻练01 图片史料型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雅典德尔斐神殿遗址墙上的一段奴隶主解放其(债务)奴隶的字据,因刻在神殿的墙上而具有不容质疑的威严。”可知,为梭伦改革废除古雅典的债务奴隶制,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成果,B项正确;材料强调神殿墙上的文字不容置疑,无法说明德尔斐神殿至高无上,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废除债务奴隶制,并不能说明奴隶制度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属于废除债务奴隶制,不属于阶级划分,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汉代画像石描绘的是老子向孔子施礼的情形,体现出对孔子的尊崇,这种画像主题在汉代比较流行,体现出当时儒学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无为而治”思想的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民间文化信仰具有多元性特征,排除C项;老子向孔子施礼不能说明道家倡导谦虚好学、尊老敬贤,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高祖到汉武帝期间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中军功受益阶层所属者所占比率变化图”可知,各阶层所占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王国相在武帝中期后几乎为零,受益者所占比率的逐渐降低,说明相权和地方在不断被削弱,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在加强,A项正确;推动政府行政机制的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信息,排除B项;使得军队战斗力不断下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信息,排除C项;削弱相权和地方,不利于矛盾的缓和,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壁画为一副纺织图,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第一道是右边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丝”,第二道是中间女子在用纬车进行“摇纬”,第三道是用织机制成绢帛。壁画反映了东汉时期齐鲁一带豪强地主家庭纺织的情景,属于家庭小手工业,A项正确;材料壁画没有歌舞表演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壁画没有贵族宴饮相关内容,排除C项;汉代手工工场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陕西省韩城市新城区宋墓壁画中的杂剧表演场面”可知,陕西省韩城市新城区宋墓壁画中的杂剧表演呈现的是中间四人,正围绕一把作为道具的椅子进行积极的戏剧动作,可以判断戏曲的角色分工比较明显,D项正确;戏曲艺术已经完全成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戏曲主要取材于宫廷生活,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戏曲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图片中的商人手拿天平,用来称量重量,这说明其兑换的货币是贵金属货币,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新航路已经开辟,大量金银涌入欧洲,C项正确;A、B、D项无法通过图片信息予以“确认”,排除。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天诗》也就是《神曲》,其主要价值就是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D项正确;本题重在分析《天诗》本身的主要价值,即折射出的人文主义思想,而非展现中国古体诗的风格,排除A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广泛反映了欧洲社会现实是《神曲》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三名激进派领袖竭力鼓动人们为改革请愿”说明当时的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听演讲的人穿戴破旧、皮肤黝黑、面容黯然,说明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没有顾及到平民的利益。由此可知作者是借助漫画批判现实政治,A项正确;该作品是漫画,带有一定的主观创作性,不一定能够更加客观的还原历史,排除B项;听演讲的人员众多,因此不能说明缺乏群众基础和民众对政治活动缺乏兴趣,排除C、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人欧文描绘的‘新和谐公社’的蓝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实验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这体现了对新制度的探索,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必须有机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全世界无产者开始联合起来”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是对新社会制度的探索,“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1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之枪子厂”“图2清末官员视察汉阳铁厂”等信息可知,洋务运动的部分成就体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取得一定的成果,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工企业并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属性,排除A项;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是通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实现的,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于1865年,汉阳铁厂创办于1890年,排除B项;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等企业仅仅是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的阶段,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历史发展的史实证明,当时的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局面远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依据两幅图示可知,印象主义绘画注重描画自然景色,而且整个画面强调黑白灰节奏深浅关系,这就表现出画面立体感、空间感,C项正确;A、D两项是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排除;B项是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排除。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民国年间奉天盛合机器染厂的‘女同学’布匹商标”及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种种新的气象。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女同学”布匹商标的出现表明民国时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C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封建习俗为社会所废弃,排除A项;“女同学”布匹商标的出现无法表明女性社会地位大幅提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竞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题干漫画中“三从四德”的信息并不能体现民主科学,B项符合题意,故正确;“三从四德”的传统道德束缚和摧残了妇女,新文化运动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批评传统儒家三纲五常,使近代社会出现新气象,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马格利特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画家。结合材料图文信息可知,作者有意混淆了事实和表现,有悖于人们传统的认知观念,体现了作者对绘画和现实本身的哲学思考,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怀疑和不安,属于现代主义风格,C项正确;该作品的表现形式明显不同于传统风格,排除A项;B、D两项都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5.答案:B
解析: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分析数据信息,图一应是国民革命时期,图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维护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出A项;领导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党在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建成投产得益于苏联的援助,D项正确;材料重在说明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建成与投产,抗美援朝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推动了经济体制的转型不是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建成与投产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亚麻纺织企业属于轻工业的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图中“美国联邦政府长期赤字总额与未偿国债总额”的信息可知,2002年到2020年,美国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国家债务问题与政府财政赤字问题。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美元的货币超量发行,美国通货膨胀问题日趋严重,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经济严重衰退”,排除A项;美国的“新经济”时代没有结束,排除B项;“美元霸权地位破产”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60年至2007年间欧共体(欧盟)15国GDP年均增长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兴起的冲击,属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导致的,B项正确;英国脱欧时间是2020年1月30日,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趋势并未出现逆转,排除C项;材料与美国援助欧洲计划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统一大业。通过材料和图片可以看出众多儿童组成心形图案,一个孩子带领一个“迷路”的孩子回归,预示着海峡两岸对祖国统一的期盼,C项正确;海峡两岸关系逐渐解冻是80年代以来,排除A项;“广泛认同”绝对化,排除B项;提出了“一个中国”的理念是80年代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
题型快攻练02 数据、表格型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国有大事,则集万民于王门、(周)厉王虐,国人谤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反映了周天子的统治受到民意的影响,体现了周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下贵族政治的浓厚色彩,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民主化的决策程度,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周天子权力日渐衰落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雅典对外贸易情况。”及所学可知,当时雅典人通过海外贸易出口橄榄油、葡萄酒、陶器等物品以换回谷物、肉类、鱼类,主要是因为古希腊地区耕地缺乏和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的生产,B项正确;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雅典鼓励发展工商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雅典居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老子反对战争,认为有道的人不会沾染兵,这样会不和谐;而毕达哥拉斯也认为人本身是和谐的整体,由此可知,两人都强调了“人本”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两者的价值观念有部分相似之处不等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趋同,排除B项;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尚未形成君主专制体制,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宗教神学是官方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表格信息表明,中国唐朝历法制定后,很短时间内就被日本采用了,可以推知日本曾潜心研究唐朝的历法,之后采用了唐朝历法,A项正确;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不能得出中国历法有较高的世界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中国唐朝历法在日本的实施情况,不能说明中日文化交流以历法为代表,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亚非国家来华数量的变化,可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多国的关系,宣扬了国威,C项正确;这一贸易特点决定了是短期行为,不会产生深远外交影响,排除A项;“非洲各国”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郑和下西洋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朝并未通过航海扩大了手工产品的国际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在美国、英国、西非和东南亚都有发现载有青花瓷的沉船,且这些沉船都是16或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沉船,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中中国元素参与其中,A项正确;题干中不能体现西欧的重商主义,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受到冲击,并未稳定,排除C项;题干中仅列举了四艘沉船,不能说明中西贸易的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当时一些思想家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上,纷纷阐述人的私欲以及保护私有财产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了部分明清思想家对人的私欲天性的关注和肯定,并未体现出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情况,排除A项;明清时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未发生变化,仍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君主专制日渐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表中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表中人物的成就属于近代科学成就,这些成就运用于工业领域,引领了工业时代发展,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科技中心多元,且材料中的科学家多为英国人,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科学家的成就直接转化成为生产技术,且早期科学家的理论是逐渐探索出来的,排除B项;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不能说“科学促进了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从表格看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主要中文报刊中,创办者多为外国人,主要信息来源是外国的宗教以及报纸等,关于中国国内的信息涉及不多,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舆论的自主性较弱,A项正确;材料反映外国文化的传播,无法体现中国融入世界体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报刊属于近代报刊,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学为用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考查近代经济。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时颁布的一系列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现了晚清政府对经济的管理,C项正确;法律实施并未能使得晚清时期出现经济繁荣景象,排除A项;B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材料只体现经济方面的一些立法,不能说明法律体系的健全,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保晋煤矿与开滦煤矿相比,吨煤成本和需缴纳的税捐都多,反映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洋人垄断中国煤炭市场,排除A项;北洋军阀政府吏治腐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英商独资的开滦煤矿,未涉及整个西方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1921年3月开始,苏俄陆续与西方主要国家签订贸易,反映了双方的变化:一方面,这是苏俄调整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也是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恢复经济的需要,B项正确;苏俄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对抗并未淡化,但并不影响经济合作,排除A项;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主要是战胜国之间与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材料没有体现凡尔赛体系矛盾重重,排除C项;苏俄与欧洲许多国家建立贸易关系与国际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对全国人口的构成和特点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这一普查为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分配作了准备,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取得根本好转,排除A项;从表格信息来看,当时中国人口结构并不合理,排除B项;表格信息也不能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以宣传美国对外政策和传播美国价值观、生活方式为主”“通过捏造和散布虚假信息打击对手,主要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实施”“反共”等宣传内容可得出,美国的对外宣传主要是服务于当时的冷战需要,成为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工具,C项正确;三种宣传手段并没有相互制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隐蔽性诱惑性,排除B项;“操纵他国舆论”并不是主要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几乎同时在美国和法国发明了能拍摄和放映活动影片的机器”“电影技术经历了从……三个阶段”等信息可知,电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的发明,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从无声电影发展到彩色电影时代,说明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与现代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①正确;根据材料“美国好莱坞制作了一些轰动全球的影片,如《玩具总动员》《泰坦尼克号》《珍珠港》”“华语电影开始在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绽放异彩”等信息可知,美国好莱坞电影轰动全球,中国电影也在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上上映,说明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②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电影作为一种影响力广泛的媒介形式,有利于促进各国、各地区之间文化的传播,但“最广”的表述错误,题干内容没有对不同媒介形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电影已经成为当今一种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的结论,③错误;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华语电影开始在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绽放异彩”等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电影开始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说明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后增强了在世界的影响力,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英国撒切尔政府压缩和削减了一些领域的公共开支项目缓解国家的过度干预带来的滞胀,B项正确;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这只是国家干预经济程度上的变化,并不等于国家放弃干预经济政策,排除A项;体现不出“开始”缩减,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企业国有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D
解析:从图表材料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1996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行政府定价的比例越来越低,相反经营者定价的比例已经达到9成以上;而农产品收购总额的情况与前者相似,政府定价越来越少,经营者定价的比例越来越大,已超过七成。这会极多地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释放了经济发展潜能,D项正确;材料难以看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排除A项;材料的现象根源于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是非公有制经济壮大,排除B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于21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和表格信息可知,2003~2006年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人数逐渐增加,这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事务,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表格信息涉及的是新中国新时期的外交,不是新型区域合作的体现,排除B项;“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C
解析:在苹果手机利润分布中,公司自身利润占比重较大,中国劳工利润较低,联系所学,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地位较低,存在国际分工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不体现全球经济发展问题,仅仅是一个行业利润分布问题,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南北问题,排除B项;材料也不体现国家主权遭到破坏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总统大选关注非白人选民最终投票,说明美国两党都把种族问题当作斗争的工具,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数据只是非白人选民的投票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美国选民仍然通过合法途径来斗争,不能反映出种族矛盾尖锐的信息,排除C项;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材料信息是美国在政治上的选举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题型快攻练03 漫画素材型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由漫画《围剿公田》中,个体劳动围剿“公田”,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奴隶社会趋向瓦解,故D项正确;“围剿公田”的现象只能说明井田制被破坏,而不能说明土地私有制确立,故A项错误;此漫画反映的不是政府对公田的维护不力和小农经济已经惨遭破坏,故B、C两项错误。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历史上,战国初年发生了韩、赵、魏“三家分晋”,“围魏救赵”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纷争,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当时分封制发展情况,排除A项;“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秦国的发展,而且当时尚未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收精兵于中央,禁军归“三衙”统领,但发兵权归枢密院,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A项正确;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不是造成上述“悲剧”的原因,B项排除;北宋时期中央派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削弱地方实权,但与材料主旨无关,C项排除;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与本题无关,D项排除。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符合材料“依样画葫芦”的特征,D项正确;中书省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均具有行政权,不符合“依样画葫芦”的特征,排除AB项;内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不符合“依样画葫芦”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漫画反映的是教会出卖以现金来赎罪的所谓赎罪券,实际上是教会对教徒的剥削和掠夺,反映了教会的贪婪和腐败,是引起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漫画信息与文艺复兴无关,排除A项;漫画反映教会的贪婪和腐败,并非强调欧洲教会影响力巨大,排除C项;D项“直接”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经常被引用以形容中国乾隆皇帝面对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时高傲、自大、不屑的样子。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发生在1793年,且单膝跪地是当时欧洲王宫标准的觐见礼”说明史料实证需要严谨客观,D项正确;A错在“历史存在”,排除;BC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漫画反映了西方殖民者把纺织品、枪支弹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部落酋长手里换取黑人,共同参与贩卖黑人的罪恶贸易,殖民者挑动土著内斗获取黑奴,C项正确;材料主要意思是西方殖民者挑动土著内斗获取黑奴,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黑人奴隶贸易,不是商品倾销,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宗主国推行种族灭绝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57年发表于英军攻打印度德里期间”“左手拿着刻有象征公平、正义的天平的盾牌,右手挥舞利剑,正要砍向脚下的印度士兵,她身后是几名正在痛苦哭泣的印度妇女”可知,“正义”女神干着非正义的事即侵略印度,给印度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因此该漫画旨在抨击英国殖民侵略行为,C项正确;材料漫画用“正义”女神给印度带来灾难,是在讽刺英国的侵略行径,而非为其辩护,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宣扬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894年”“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结合漫画所绘内容,可知漫画描绘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漫画中西方人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中日的争斗,侧面揭示了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观望、默许的立场,D项正确;材料中的漫画属于近代英国漫画,不能作为研究古代中国漫画的史料,排除A项;漫画中日本武士矮小机警,中国巨人强悍勇武,但事实上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家小而强,而清王朝统治的中国,封建制度腐朽落后,国家大而弱,因此漫画对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反映并不客观全面,排除B项;漫画中西方国家在一旁观望,不确定战争结果,因此漫画看不出作者对战争结果的预判,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20世纪初”“中国长城上的美国、英国、俄国等国正想象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可知,该事件涉及美国、英国、俄国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选项C符合题意;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西方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改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章鱼的形象代表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其不仅涉及石油业还涉及其他工业甚至影响政治,其体现了垄断组织所产生的影响,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其为垄断公司,并非帝国主义,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西方民主制度,排除B项;题干中洛克菲勒公司的扩张并没体现跨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画中主人公黎元洪从‘去年’被革命党人逼迫就任军政府都督的旧军官摇身一变为‘今日’的民国临时政府副总统。”可见黎元洪轻易的从封建主义旧官僚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者,从一个表面的革命者内化为一个民主共和的拥护者,可见民国共和政体的脆弱,B项正确;漫画想表达的主题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并非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排除A项;黎元洪身份的转变并非是对革命领导权的关注,排除C项;漫画表达的主题并非是告诫袁世凯切勿复辟帝制,且袁世凯后来还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漫画内容,“农讲所”“1924~1926年”及“体贴农民”“并深深打动了农民”,这体现出中共积极发动农民群众,唤醒农民群众参与和支持国民革命运动的积极性,B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中共及农民并未涉及工人,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信息,事实上国民党一大只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没有确立工农联盟的方针,且中共首次提出工农联盟是在1925年的中共四大上,排除C项;这一时期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尚未领导农民开始土地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漫画《一个参加救亡运动的父亲》创作于1936年,当时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图中亲历过八国联军侵华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番话意在告诉儿子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由此可知,该漫画的主旨是呼吁民众积极投入抗日阵营,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漫画中的人物眼睛、耳朵、嘴都被封堵,说明国民政府压制民众言论,揭示了国民政府实行独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知识界以静默形式继续抗议,排除B项;材料揭示了国民政府实行独裁,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东亚病夫”是外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贬称,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投票介入朝鲜内战,并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出兵朝鲜,这就是漫画中讽刺的美国代表所谓“多数”,美国涉足朝鲜破坏和平,B项正确;漫画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后,排除A项;万隆会议没有美国的参与,也不涉及联合国,排除C项;D项无法对应材料中“窗外渴望和平”这一信息,排除。故选B项。
17.答案:C
解析:漫画表明,美国是北约组织的绝对主导者和驾驭者,其盟国只能受其摆弄,受其控制,貌似庄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过是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而已,C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美苏文化冷战的方式,排除A项;一幅政治漫画不能说明美术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排除B项;欧盟是1993年正式诞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图可知,中美在对弈的时候,中方是象棋,而美国则是国际象棋,是不同的棋种,但是却在同一个棋盘,表明中美对弈的规则是不一致的,暗示中美关系的主要分歧是规则上的冲突和矛盾,C项正确;“始终如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丛林法则”的表述不准确,不能简单解释清楚国际关系的具体准则,排除B项;中国已经掌握了国际话语主动权的表述和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不一致,且不符合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题型快攻练04 学者研究型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起用了一些有能力但出身低微的人,且这类人所占比例迅速增加,这反映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用人观念的变化,A项正确;由材料得不出“新人”的阶级归属,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统治阶层推崇“尚贤”思想,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非贵族出身的人担任官员的比例提高,不代表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世循吏兼负‘吏’‘师’之责,秉承儒家传统,讲求教化,施行德治”“而在‘灾异祥瑞说’的语境内,‘猛虎渡河’与‘飞蝗出境’被视为循吏推行德政的产物。”并结合所学可知,虎患和飞蝗得到治理被视为良吏施行德政的结果,“猛虎渡河”“飞蝗出境”成为评价地方官员是否德政的关键修辞,“猛虎渡河”和“飞蝗出境”是中古史籍中常见的用以构建、形塑地方良吏形象的书写模式,两种模式均建立于东汉,在随后的史籍中被广泛应用,两种模式的出现,得益于灾异祥瑞思想的盛行及汉王朝对地方循吏的褒崇,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汉代“承袭秦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黄老无为思想”与汉世德政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天人感应促使生态环境改善,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将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籍贯一律改为洛阳。由材料可知,改姓后的元氏大部分在墓志里将籍贯记为洛阳,说明鲜卑元氏贯彻籍贯改革程度较高,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鲜卑皇族积极支持孝文帝改汉姓,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改汉姓的作用,排除B项;“籍贯缺失”是极少部分现象,不能证明当时对门望不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古代经济联系不足和交通条件落后,人为调运财政物资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可以用来说明宋代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税收运往中央的财政制度存在弊端,D项正确;武帝划分州部,实行刺史制度,并非出于财政需要,排除A项;唐代藩镇割据的出现不是因为各地区间缺乏天然密切的经济联系和交通比较落后,排除B项;元代行省制度的合理性与“财政需要的人为大调运就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且宋代农业在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占城稻的推广、稻麦复种制等,农产品剩余的大量出现及其所带来的手工业发展,都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发展,A项正确;材料重在商业服务对象及商业市场的等级,并未涉及商业贸易的原则等内容,因此难以说“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排除B项;“市坊界限打破”强调的是城市空间的变化,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中还涉及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出现的草市、镇市,而并不全部指向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军事制度重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以及地方军队的相互制约,通过机构制约以维护皇权,C项正确;专制体制之下,这种军事制度权力归于中央朝廷,无法体现制约与平衡,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而非抵御对象,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划分打破了山川造成的自然界限,行省权力大而不专,主要负责将地方财赋运输到中央等,表明行省的设置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正确;为民族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与行省“充当向中央运输财赋的中转站”等不符,排除A项;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元代在全国统一推行行省制,体现的治国理念并非因俗而治,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制敕需经正常程序发布,至清代,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开始制度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公文正规化与三省体制的关系,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明代公文体系的建设情况,排除C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以后到处谈新思潮,到处都看见新出版品,且新出版品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有利于推动近代国人的思想解放,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五四运动有利于推动社会新思潮的传播,并未涉及科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开启了”,排除C项;倡导文学作品的平民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每天生产20支纱700包,这个产量只抵全部纺锤生产量的18%,且产品质量极劣……政府补助从未间断”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僚资本下的国营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国民政府却一味扶持,从而导致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C项正确;国民政府扶持官办企业并不意味着官办企业要进行技术革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员的腐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美国的压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因为发展水平低、资本极度缺乏,要保证稀缺资源流向重工业部门,需要借助计划和行政命令配置资源,因此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是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部因素,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是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未体现是为了实现赶超发展战略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科技领域的“大跃进”,反映了民众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原子科学成果,排除A项;以苏为鉴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新科技发展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并没有导致农业和农村的衰败,反而“又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发展,走上现代化道路”,说明这一时期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并取得一定成效,C项正确;乡镇企业不仅面向农村市场,其产品也运销城市,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长三角地区,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于9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人类是同源的,有着相同的智力原理,因此人类在各地创造的物质文明既具有根本上宏观上的相似性,又在工艺、性质、用材等方面表现出区域性和差异性。”可知,因为人类是同源的,有着相同的智力因素,导致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既具有根本上宏观上的相似性,又表现出区域性和差异性,说明在文明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化交流以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发展,即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的多源性,材料认为人类是同源的,排除A项;文明不可能在完全封闭中产生,“不可能”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世界古代文明大部分属于区域性文明,这不阻碍文化的传播,因此“文明的区域性会阻碍文化传播”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与其他古老文明相比,古希腊没有专职祭司群体,宗教只是他们日常生活不起眼的一部分,这说明区域文明的发展路径存在差异,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与政治分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人文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古希腊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门作为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积极吸收希腊古典文化,采取宗教包容政策,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域内长期存在多种宗教,马门并非该局面的开创者,排除A项;7世纪时,阿拉伯文明崛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马门的科学文化举措与帝国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在人口密集并极易受到疾病侵袭的中美和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口数量有代表性地下降了90%”“没有一个帝国政府像西班牙在新大陆的殖民当局那样,持久而徒劳地立法保护天花感染者”可知,西方学者努力把美洲印第安人的几近灭绝归因于来自旧大陆疾病的传染,淡化殖民主义的罪行,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西方学者努力把美洲印第安人的几近灭绝归因于来自旧大陆疾病的传染,掩盖了殖民主义罪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气候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早期的西方史学家常谴责别国的殖民行为,却将本国的侵略视为传播文明的义举,这是站在欧洲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是狭隘的文明史观,是片面的。他们只看到了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不承认他们的侵略行为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后来,西方史学家们承认殖民者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欧洲不再是世界中心。欧洲的中心地位动摇,迫使西方史学家全面的、多角度的去思考殖民问题,D项正确;后来西方史学家也是基于现实变化转变了视角,促进转变的主要原因不是公正,排除A项;促使视角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和世界局势的变化,不是“唯物史观”,排除B项;民族解放运动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主要包括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30年代亚非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二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20世纪60至9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等。材料主旨不是“民族解放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社会主义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工业化犯了错误,如果没有这些错误的发生,社会主义不会出现”,可以看出其观点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唯物史观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社会主义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工业革命对社会主义产生的积极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无产阶级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D
解析:照相技术追求的是真实与写实,画家在追求画面真实的角度很难超越照相技术,所以转而追求“表现不可表现之物”,即注重精神的表达,D项正确;材料展现的是科技对绘画的冲击,排除A项;注重写实是照相技术的体现,与绘画新的发展趋势相左,排除B项;争取大众艺术认可并非绘画发展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题型快攻练05 史学研究型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虽然商王盘庚和武丁在位时期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商末的亡国之君商纣王受到的关注却更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商纣王成为古代亡国之君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成为历代君主统治的反面教材。所以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对商纣王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忽略了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盘庚和武丁,说明现实需要影响历史记忆,C项正确;史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历史价值观,但不可能决定价值观,排除A项;历史研究与大众的历史认识是有联系的,历史研究会对大众历史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不可能是相互脱节的,排除B项;历史事实的记录和解读应该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而不能是偶然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关于“三公九卿制”是否是秦制的说法,李福泉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明的是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史料互证,D项正确;材料与考古验证、摒弃主观性的说法无关,排除AC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文献考证的途径具有多样化,排除。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方的后赵与南方的东晋有贸易往来;根据材料“自魏德既广……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并结合所学可知,《魏书·食货志》记载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之间的互市贸易情况。由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商品经济联系未因时局动荡而中断,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联系未曾中断,未涉及政权变更,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南北经济差距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北方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且当时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关注科举人士的品德,认为科举人士需要德才兼备才能被录用,B项正确;材料特别强调科举取士的人才品德,而不是特别看重士人学业文才艺术水平,排除A项;材料强调科举取士的人才品德,不是有特别突出的技艺就能被科举录取,排除C项;D项只符合材料中唐代的描述,与隋炀帝的科举选拔人才标准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宋真宗上仙(崩),(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吾与兄皇,未结好前,征伐各有胜负。洎约兄弟二十余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澶渊之战后,双方缔结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宋辽进入相对和平安定时期,因此材料中的人物为辽圣宗,辽圣宗出身于耶律家族,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方交往,并未反映民族间的“商贸往来”,排除B项;辽朝的燕京指现在的北京,北齐的上京是现在的南京市,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唐朝羁縻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盛,武力征服北方少数民族的基础上,而宋朝始终敌不过少数民族政权,多次被迫屈辱议和,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朱元璋画像及其认识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联系特定的时空,可以加深对史事的理解,D项正确;遮蔽于时间长河中的历史真相,只要史料真实有效,可以考辨还原,排除A项;史料搜集是揭示表象背后深层因果关系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不属于现实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均迅速增长,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率提高,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郑观应所办上海织布局在开办之前,专办官务的龚寿图就任意挥霍,办事不实……李鸿章接手后掌握全厂管理大权,直至该厂结束,股东丝毫没有分红”可知,近代洋务企业存在封建势力干涉,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说明腐败侵蚀实体经济,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营商环境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上海织布局的情况,无法说明整个官督商办企业经营困难,排除B项;洋务运动先天局限是缺少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由材料“学者们通过相关材料的比对发现《戊戌政变记》存在一些不实之处”可知,梁启超因为是“戊戌变法的参与者”,所以他的著作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美化的嫌疑,这说明史料的客观性受作者身份的影响,故选D;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参与者,他写的《戊戌政变记》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袁世凯的《戊戌日记》的价值在于可以让人们从另一个视角对历史事件做出新的解读,而不是因为他写的比梁启超更具史学规范意识,毕竟他也是亲历者,也存在美化自己的嫌疑,排除B;当事人的记录属于第一手史料,虽有缺陷,但无伤大雅,是可以用于史学研究的,排除C。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画面中一名议员一手拉风箱,一手执勺,正在对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被袁世凯破坏的“司法”一足似乎已经修补好,议员正在修补写有“立法”两字的一足,体现了袁世凯独裁对民主体制的破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党,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人态度,排除C项;三权分立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共产党早期组织希望与劳动同胞携手,而且希望能够详细了解劳动者的生活情形,由此可知进步知识分子注重发动群众,B项正确;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诞生,排除A项;中共尚未成立,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实现中国化,排除C项;此时工人运动尚未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告白军中的青年士兵书(1932年)》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针对国民党发出的宣传告示,希望国民党士兵能立足于民族利益,与中共一致抗日杀敌,消灭日本与一切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这说明当时中共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两党合作,排除B项;当时中共依然坚持土地革命,排除C项;通过文献无法看出中共政策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时间“195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由于经济或自然原因,农民个体经济破产的现象凸显,为了解决农村出现的个体经济破产问题和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广大农民建立互助组、试办初级社,促使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C项正确;土地改革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于197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照片与纪念邮票进行互证,证据更有力,更能全面认识此重大历史事件,B项正确;照片与邮票不属于实物,排除A项;二者都不能体现中国人对此外交成果的认识,排除C项;照片更有说服力一些,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头部为希腊式样,但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结合所学可知该雕像反映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是研究东西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C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作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战争对埃及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据“该雕像出土于埃及卡纳克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该雕像是研究托勒密埃及文化的原始资料,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信息“(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体现了欧洲在哥伦布大交换,即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交流中的主导作用,A项正确;材料中的哥伦布大交换超越了区域性,具有全球性质,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新航路开辟对其他地区有弊也有利,排除;哥伦布大交换的内容除了物种外,还有制度、思想、习惯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白人(欧洲殖民者)从黑人那里掠夺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黑人被取消了南非公民权……”,可知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掠夺大量土地,不利于南非经济发展,南非黑人被取消公民权,不利于南非政治发展,这些都可以用来说明南非落后的历史渊源,A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西方殖民者在南非的争夺状况,排除B项;南非民族独立的背景主要是南非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南非反殖民斗争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两幅画对马拉的刻画是存在差异的,甚至马拉的形象是对立的,这与绘画创作者的立场有关,说明作者的立场会对历史形成不同的解释,B项正确;出现材料中的这种视角转换是因为作者的立场存在差异,19世纪还处于广义上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所以对于马拉的不同刻画并不是时代的需要,排除A项;这两幅画对马拉的刻画存在较大差异,总有一幅是接近历史真实的,因此艺术加工并不一定和历史真相存在明显的对立,排除C项;两幅画的创作体裁类似,并没有变得更丰富,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第二阶段,甘地决定通过抗议缴纳盐税,并通过传媒宣传其非暴力抵抗理念,将印度教徒、穆斯林等印度各阶层团结起来,共同反对英属印度政府的统治,B项正确;甘地的食盐进军具有反帝的性质,因为此时印度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但没有涉及反封建,排除A项;抗议缴纳盐税,发起向食盐进军号召只不过是甘地争取独立的手段,印度也没有回到传统的自然经济时代,排除C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第三阶段,甘地发动的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激怒了英国殖民当局,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都遭到逮捕,排除D项。故选B项。
2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结束后,费孝通认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共存、和谐大同,亨廷顿强调文明的冲突和重建秩序,两人对世界未来的认识不同,源于他们世界观的差异,C项正确;文明冲突是客观存在,属于亨廷顿的部分观点,并非两者认识不同的原因,排除A项;文明共存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仅为费孝通的观点,排除B项;国际形势扑朔迷离真相未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题型快攻练06 概括、归纳型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五千年进入”指的是距今约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C项正确;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趋向稳定,排除A项;西周推行分封制,实现了对王畿地区之外区域的控制,排除B项;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父死子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武力的征伐”和“‘天下定于一’的观念”“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可知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文化心理的认同,故选D项;材料意思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征伐不排除华夏蛮夷的地理界限,但没有说华夷观念淡化,排除A项;武力征伐是秦统一的军事条件,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况且儒家思想不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强兵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破坏,人事混乱,故儒学把“王天下”的解释从“天命”转移到了“人事”上;而到了西汉时期,国家已经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国家亟需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意识形态,由此儒家又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将“王天下”的解释从“人事”转移回了“天命”上,因此“王天下”的解释历程很好地诠释了儒家因时而变的创新意识,D项正确;儒家取得正统地位是从西汉开始的,因此不断加强的说法无从谈起,排除A项;儒家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关系问题,西汉时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排除B项;神学色彩逐渐浓厚的理解太片面,不能体现儒家对“王天下”的解释历程,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嵇康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其文章出自本人之手,因此相较于正史更能反映其生活的时代面貌和学术面貌,D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嵇康的文章可能出自后人杜撰”的结论,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文学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嵇康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材料“《三国志》及《晋书》中都有他(及其后人)的列传”体现了官修史书不一定偏重于记录政治事件,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三司使由尚书省下设的各自独立的部门,到地位突出,再到以“计相”之名侵夺尚书省职权,说明三司使的职权不断发生变化,即国家机构权力不断整合,D项正确;决策权属于皇帝,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前期已经成熟,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宋朝的祖宗之法包括限制宗室外戚和宦官的权力,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言事臣僚,提倡忠义气节,还有“守内虚外,将从中御”,收缩州郡长官权力,不任官而任吏等。既是吸取前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又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北宋统治者主动选择的结果,总的精神是“防弊”,是前期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是多因一果,C项正确;宋朝的措施是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弊端,排除A项;B项和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有关,排除;材料与积贫积弱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一词在辽宋夏金时期,得到辽金等少数民族的认同,体现了多元一体和国家认同的主题,B项正确;辽宋夏金时期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虽然辽金等朝都有汉化现象,但“实现汉化”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辽宋夏金时期有和平,也有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传播西方科技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反映了西方传教士文化传播的策略考量,C项正确;明朝允许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排除A项;科技发展只涉及材料中的部分内容,而材料反映了西方传教士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传播西方科技来达到传教的目的,排除B项;古代中国夷夏观念没有发生质变,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香帅(张之洞)躬亲事务,忽而细心,锱铢必较;忽而大度,浪掷万金。忽而急如星火,立刻责成;忽而置若罔闻,延搁数月。一切用人用款皆躬亲其权。”可知,张之洞管理企业,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而且带有封建官僚作风。这透露出了洋务企业的官营模式的弊端,D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盛宣怀与张之洞之间个人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盛宣怀作为洋务运动的推动者,极力主张采取民营方式兴办洋务企业,排除B项;题干在此意图不在揭示张之洞的个性特征,而是揭示官营企业的弊端,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陈独秀反复强调“新陈代谢”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青年改造个人和社会时,须遵循新陈代谢之道,是在强调社会变革的内在必然性,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民族立场无关,排除A项;努力改变社会弊政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并未明确“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嘉兴)一瑞金一遵义一延安一西柏坡一北京”可知,材料中地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熟再到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因此最恰当的主题是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B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只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西方观察家(如记者等)大量描述中共领导人,对每个人的描述都是富有个性,如毛泽东“长于思考”,举止稳重,慈祥和蔼,个性炽热;朱德“朴实得像中国北方的一堵泥墙”;周恩来“机智聪敏,举止优雅”等;但又体现每个人务实求真,如毛泽东“长于思考”,“是辩证法的大师”;朱德“反应灵敏、处事果断”;周恩来“深谙保持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勤于行动,善于奔走调停”,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人的生活问题,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三人的信仰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三人的博学多识,思想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零起步,阶梯增长”“但在某一特殊时期外交官数量却出现了短暂的停滞”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1953年,因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外交事业受阻,外交官数量出现了短暂停滞的现象,B项正确;1949~1950年西方国家的孤立、1953~1957年亚非国家的误解、1969~1972年革命外交的结果都与材料“但在某一特殊时期外交官数量却出现了短暂的停滞”不符合,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1979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处于启动阶段,晋东南地区在“两不许”条件下,实行“一取消”“三可以”,初步尝试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部分地区农村改革探索的审慎,A项正确;题干中的政策无法体现农民与市场的广泛联系,与农民的市场意识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改革措施会导致政府经济职能有所减弱,排除C项;“三可以”属于人民公社体制下的政策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对联想和神谕等传统史诗创作手法进行了扬弃,转而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可知,希罗多德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对传统史诗创作手法进行了扬弃,这体现了理性著史的精神,D项正确;“对传统史诗创作手法进行了扬弃”不等于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排除A项;克里斯提尼改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确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西欧城市内的市民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身份,为市民阶层的壮大提供了条件,这为西欧城市自治提供了前提,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市民而非封君封臣,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城市而非庄园,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王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奇妙循环”其实是指信用资本对海外探险和殖民事业的支持,这种支持往往通过近代金融手段(如信托公司、股票交易等)来实现,这反映了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的经营模式创新,C项正确;A、B、D项均不是对材料中“奇妙循环”的实质的概括,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可以看出抽象的概括离不开现实的历史具体,可见唯物史观精神内核内嵌于“历史具体”中,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唯物史观离不开历史具体,排除B项;材料并未否定历史理论对历史研究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D
解析:根据“反对欧洲国家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可以看出,美国的门罗宣言是反对欧洲干涉美洲的事务,而维护自身在美洲地区的利益,从而达到称霸西半球的意图,D项正确;欧洲已经崛起,排除A;美国早已独立,排除B;美国并不会支持拉美的独立运动,排除C。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列宁的新的阐述是为马克思关于国家理论的新的发展,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C项正确;A项是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列宁主义与国家垄断无关,排除B项;D项是斯大林,排除D项。故选C项。
题型快攻练07 特点、特征型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由于儒、佛、道三教思想并存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士人群体出现分化现象,儒教讲现实人伦秩序,道教和佛教告诉人们功名利禄如浮云,毋须贪恋,生命重于一切,士人群体对社会多元化思想的不同态度,致使他们分化为不同的群体,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佛道虽有发展,但不是社会发展主流,排除B项;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导致文化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秦朝初步确定了乡官制度”“有秩、啬夫、游徼等行政吏员与三老”“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可见秦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地方治理体系有所完善,D项正确;“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材料并无体现,排除A项;材料所述行政吏员、三老、治安亭吏,并非是制衡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和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而材料“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被“胡人”占领,民族矛盾有所激化,人们讳言与“胡”有关的事物,甚至官方也对西域传入的物种进行更名,这折射出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B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在宋朝之后逐渐衰落,而不是东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域物种(胡桃、胡瓜名字的改称),不属于经济作物种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而不是域外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可知,周王通过宗族血缘纽带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实现了家国同构,使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国与家的结合,没有涉及到权力的集中问题,排除B项;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C项;儒家学说创立于春秋时期,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两宋政府虽不属于强大的政权,但也十分重视官方消息流通渠道的管理,除了严格要求舆情的搜集、巡访、分析与检核外,还敕令各层级政令文书必须依规定的时效传递。”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能够控制社会上面的信息,宋朝廷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把控。有驿传系统、御前会议、皇城司等。从而能够有效地连接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最终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故两宋政府此举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封建统治秩序,C项正确;规范政令送达程序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信息,最终巩固统治,排除A项;监控在野人士的活动也是服务于政权统治的需要,材料并没有提及监控的对象,排除B项;宋朝廷加强信息的收集与动员民力以对抗外族无关,且收集信息也无法起到动员民力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四人合资做生意,入股方式有金、银、盐、钞(特许经营执照)、度牒(可用于免税的出家人身份证明)五种”,从数学著作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做生意比较频繁,且入股方式多样,反映了民间商贸活动较为活跃,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业发展对数学著作的影响,排除A项;合资经营是当时的一种现象之一,“普遍”,表述夸大,排除C项;材料体现商业发展对数学的影响,而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无从获得,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起人们常以‘大夫’‘郎中’等官职称呼医生,并为后世所沿用。”及所学可知,人们普遍用官名来称呼原本地位相对卑贱的医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门第观念的松弛,B项正确;医生被用官名称呼的发生,并非都供职于官营医局,排除A项;医生文化水平的提高与材料现象并无直接关系,材料也体现不出医生文化水平得到提高的信息,排除C项;“官营医疗的垄断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顾亭林即顾炎武为榜样,利用多种形式强化其爱国要从爱乡土做起的观念,反映出少年叶圣陶接受的教育与顾炎武主张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致,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从个人修养出发,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排除B项;熟读诗书谦谦君子与“爱国就得先爱乡土”不符,排除C项;敬天保民治国思想是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该学者将“地方自治、工业化和军事自强”与“政治的必要革新”联系起来,说明其主张洋务实践需要突破器物层面,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船政学堂”,但一个新式学堂不能体现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军事自强”,但没有体现国防建设的借鉴与创新,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顽固派并不认同中体西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国人在介绍意大利统一历史的著作中,突出的是国王的功绩;而到1902年,梁启超发表《意大利建国三杰传》,介绍加富尔、加里波第等三位英雄前赴后继,终于实现国家统一的事迹,该书很快便风靡于晚清社会。结合所学可知,随着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梁启超目的是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实现救亡图存,C项正确;梁启超是维新派,而不是革命派,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02年,维新变法已经以失败而告终,排除B项;材料与进化史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为辛亥革命前后报刊栏目的情形,据材料“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可知这一时期报刊更加关注社会时事问题,因此,这时的报刊宣传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儒家思想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C项中“广泛认可”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了报刊关注时事,但并没有提出国家治理的新方案,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提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主张,认为“离开众庶,无英雄”,说明其认识到劳工阶级是社会革命和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和道德体系的创造者。李大钊将民族解放和个性解放结合起来,指出个性解放的出路在于改天换地的社会革命,李大钊的这一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在当时是符合中国社会形势发展要求的,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伦理道德和社会革命的比较,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性质没有发生转变,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25~1926年为国民革命时期,以工农妇女等革命力量为主体组成的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1925年,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有利于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改变了”的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画报被送到延安、大后方和国外,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有国统区读者看到画报后深受感召,奔赴晋察冀参加八路军”可知,画报向大后方、国统区和国外介绍了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即起到了宣传中国抗战的责任,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画报在边区之外的地方产生了积极反响,并未强调对边区民众的知识普及,排除A项;画报主要反映了根据地的日常生活情况,并未涉及政治要求,排除B项;反蒋的第二条战线是解放战争时期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英雄志气冲破天,一天等于二十年”,可知1958年,官方媒体的一些报道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过于乐观,具有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倾向,这说明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估计不足,A项正确;我国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在“四五”计划完成后,排除B项;材料引用的诗歌的浪漫色彩,主要来自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和人们的建设热情,并非经济增长的助推,排除C项;材料中并无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直接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之死本身就体现了直接民主制度下权力的滥用误用,而材料“柏拉图在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后打消了从政理想”“‘国王’应该是有政治技艺并依照法律统治的哲学家”,体现了部分公民丧失了从政的热情并且对雅典制度进行反思,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柏拉图具有平等观念,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民主都是具有阶级属性的,排除;雅典仍是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权力从世袭国王向‘国民’代表——议会转移、后来权力又从世袭上院转移到‘民选’的下院”可知,英国政治权力从国王转移到“国民”代表议会、从世袭贵族上院转移到“民选”下院,这个过程体现了政治权力的民主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主下移,保守性与渐进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英国是世界上民主程度最高的国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历史传统对英国政治的深刻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带有英雄主义精神的艺术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类艺术流派属于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的特点是追求理性和艺术形式的完整,A项正确;B项为浪漫主义的特点,排除;C项为现实主义的特点,排除;D项为现代主义的特点,排除。故选A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2月的彼得格勒出现了少有的严寒,交通瘫痪加剧粮食短缺。起初因为严寒,居民鲜少出门。22日,气温骤升到8℃,民众走上大街享受阳光,人群的聚集使面包供应短缺成为群情激愤的导火索”可得出该学者在分析二月革命时,从当时的气候及食品供应的角度入手,与传统的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体现了他注重具体分析与阐释的历史研究方法,C项正确;材料中作者只是具体分析气候及社会因素,并不是过度强调了自然因素,排除A项;材料中的分析正是对偶然性的分析,而不是忽视了历史偶然性,排除B项;作者的分析有依据,并不是唯心,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现代派美术,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重视直觉和下意识活动,着重于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根据材料“她将花朵的肌理、羊的骨骸、美国西部的荒凉景象融合于一体,塑造出独具识别性的视觉形象”以及画作风格,可以判断其属于现代派美术,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变现,C项正确;想象力丰富属于浪漫主义美术,再现生活困境属于现实主义美术,排除A项;线条粗犷富于装饰韵味属于印象派,排除B项;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属于新古典主义美术,排除D项。故选C项。
题型快攻练08 变化、趋势型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学术官守”“吏师合一”及所学可知,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春秋时期,大量王室官员沦落民间促成了学术文化随着部分掌管文化的宫廷官吏的流失走向民间,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事件使师资和文化典籍进一步流散,这些现象既反映了官学的衰落,也为私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体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C项正确;学术下移不能导致宗法体系崩溃,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导致宗法体系崩溃的是井田制的逐步瓦解,排除A项;春秋时期国家的文化重心仍旧在北方,排除B项;学术下移与各地经济联系加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宗法血缘关系逐渐弱化,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宗法血缘关系的弱化,不是强调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而且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排除C项;“消亡”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农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经营,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C项正确;当时传统经济结构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排除A项;材料与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无关,排除B项;西汉前期并未调整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土著”揭示的现象是地主拥有常产,劳动者附着于土地,唐中叶“冠冕皂隶,混为一区”,说明当时旧的身份等级制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唐中叶,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逐渐严重,庶族地主崛起,这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结构,A项正确;安史之乱的爆发是政治方面的背景,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一般找经济问题,排除B项;租庸调制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原有的等级制度,排除C项;朋党之争的加剧是政治方面的背景,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进奏院是藩镇与中央关系发展的特殊产物,唐代进奏官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并为藩镇收集情报,而宋代中央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进奏官由中央厘选,反映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化,C项正确;材料中的进奏院不是监察机构,排除A项;宋代设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等措施,不能反映地方机构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没有呈现官员选拔的具体情况,无法得出选官制度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宋代西北地区大量流入江浙湖湘闽广地区,导致小麦价格上升,南方争相种植小麦,这体现出移民影响了农业的种植结构,B项正确;题干体现了小麦价格原高于水稻,但小麦的种植业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农产品商品化主要是经济作物,排除A项;人口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而非小麦种植推动,排除C项;虽然南方小麦种植数量增加,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南方以稻作农业为主,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的农业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清初文书制度的变化,由“公题私奏”到上奏人与皇帝单线联系,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政治腐败根源并不单单是这一制度造成的,排除A项;文书制度致使中央中枢机构权力增强,但不一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清初君主专制强化,材料并没有涉及清初内阁、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等中枢权力部门的制衡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市镇数量增加,体现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市镇经济在经济机构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C项正确;材料只有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市镇数量情况,没有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能得出其为全国经济中心,排除A项;材料中杭州府、松江府的市镇数量远高于嘉兴府的数量,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排除B项;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上出现工商皆本的思想,此时政府仍然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咸丰以前,整个国家的税收款项由户部统一调拨安排”结合所学可知,咸丰之前税收领域恪守中央集权原则。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实行厘金制度,而“厘金并不完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地方当局扣留了厘金收入的大部分”,这就会使督抚势力扩大,进而会造成中央权威的衰落,A项正确;根据“上交北京的只占百分之二十”可知,上交中央政府的厘金虽然少,但是相对于之前,政府收入是有所增加的,排除B项;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进行制度变革,与厘金制度无直接必然的关系,排除C项;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忠君观念的崩溃”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国民党严禁宣传共产主义的书刊,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人们吹捧。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虽然1927年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合作,镇压革命,但马克思主义仍旧是改造近代中国社会的利器,B项正确;五四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共由分裂到合作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7~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出现了中小商人和地主,这是因为随着日本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出现转移,需要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A项正确;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排除B项;此时没有建立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排除C项;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建立,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年初,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汲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思考对我国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D项正确;《论十大关系》对苏联模式的认识是科学而深刻的,排除A项;毛泽东进行《论十大关系》报告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尚未完成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论十大关系》重点探讨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对社会主义改造提供指导,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大局的历史性变化,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了这一矛盾的变化,B项正确;2021年起,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新阶段,材料时间为2017年,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完善中,用“已完善”表述不当,排除C项;材料的立足点是国内的情况,并没有涉及到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逐渐对遗弃子女作出限制性规定,到后来完全禁止家父遗弃子女,体现了罗马法具有人性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对遗弃子女的法律规定,不能说明罗马法结构体系日渐完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罗马法的实施程序,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罗马法具有人性化的趋势,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党争的出现是阶层和政治派别的消长,因此政体的选择应平衡政治力量,尽可能克服党争的出现,D项正确;亚里士多德分析党争出现的原因是阶层和政治力量的消长,平衡政治力量,主张建立中产阶级执政的混合政体。而非批判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分析党争出现的原因,而不是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原因,排除B项;寡头制的产生是必然,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18世纪德意志诸邦的官员多出身于贵族,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官僚机构大大扩张,公共事务也日趋专业化和复杂化,以往的贵族已难以胜任,这为资产阶级进入官僚机构提供了机会,这说明政治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D项正确;资产阶级进入官僚机构不能说明资产阶级在国家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德意志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只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于1871年统一,材料中的变化没有体现国家统一与政治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450年~1750年,英国和印度胡椒价格对比变化”可知,17世纪后,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在殖民亚洲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胡椒,在供给增加的情况下,导致价格下降,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表现的是物价上涨,而非材料中描述的价格下降,排除B项;1763年,在七年战争中胜利的英国首次骄傲地自称“日不落帝国”,材料中提供的时间内,“日不落帝国”尚未确立,排除C项;英国的胡椒大部分是海外贸易得来,不是靠自己种植,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上半期,欧洲喜歌剧有了较大变化,……这些喜歌剧题材变化还常常表现为歌颂中下层人民的热情、公正、智慧和力量。”及所学可知,18世纪上半期,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理性主义逐渐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体现了思想变革对艺术发展的影响,B项正确;“工厂制度弊端显著”不符合史实,此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封建制度的弊端,无法说明封建制度不可挽救,排除C项;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为主要标志,而且自由主义成为主流是在19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描绘了纯洁的西部荒野……将美国扩张的过程浪漫化”可知,绘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美国西进运动时期,C项正确;“最高水平”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工业革命,排除B项;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与材料绘画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冷战结束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这个阶段,单极化趋势总体上较为明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多极化趋势更加凸显”可知,世界金融危机客观上助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A项正确;世界政治格局短时期内趋于稳定,并非变幻莫测,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并未致使美国霸权意识消弭,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经济危机客观上助推了多极化趋势,并非经济全球化遭受巨大挫折,排除D项。故选A项。
题型快攻练09 背景、原因型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距今1万多年前的中国,不同地域文明在炊器使用上存在差异,但彼此之间又存在密切交流,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从材料可以推知距今1万多年前的中国已产生炊具文化,但仅凭此不能得出炊具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化形态,排除A项;材料提及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燕山南北地区的炊器文化差异,不涉及饮食文化发源情况,排除C项;材料提及南北之间存在密切交流,仅凭此不能得出南北交流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商鞅虽死,秦法犹存”,“秦妇婴皆言商君之法”可以看出商鞅因为变法而死,但是变法措施仍然沿用下来,说明当时商鞅变法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需求,D项正确;“受到了广大人民拥护”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未反映,排除A项;“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是意义不是原因,排除B项;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统治者支持,被杀死,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董仲舒认为商周更替的原因是周朝得到天命的认可。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材料反映了董仲舒借用商周更替的天命观点来维护汉朝的统治,构建汉代政治统治的合法性,C项正确;A、B项都只是材料的表面,而董仲舒的主要目的是为汉朝统治的合法性构建理论基础,排除A、B项;尊崇儒术的主张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而材料只涉及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东晋南朝时,建康的人口增加,农产品、手工业品来往贸易,此外成都、江陵等南方长江沿岸商业城市有所发展,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项;南方统治阶层的重视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南方的发展之间是间接因果关系,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此项选举,并无定期,每逢新天子接位,或遇天变,或逢大庆典,随时由政府下诏,嘱政府各部内外长官,各就所知,列名推荐……膺举后,政府就政治大节目发问,被举贤良,各就所问,直抒己见。”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描述的是汉朝的选官用人制度察举制,察举制之下,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列名推荐”的方式使得察举制实施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导致察举制出现了众多弊端,C项正确;此项制度后来产生弊端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并无定期”,排除A项;“政府下诏”并非是察举制后来产生弊端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直抒己见”与察举制产生弊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辽和金虽然强调和宋朝是不同的政权,但是都属于“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见辽和金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中国观”形成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的推动,使得民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D项正确;依据题干中辽人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互为外国,可见并非是突出自己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加强,也是由于长期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的推动,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各民族间平等的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和手工业货品丰富,且自给自足,对进口西洋货品没有依赖,基本上是单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2-1~2-10题型练习(含解析11份打包)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