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随堂练习卷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随堂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裕
2.(2017高一上·南安期中)“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
A.郡国并行 B.师法黄老 C.设置刺史 D.颁推恩令
3.《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
A.推行郡国并行 B.实施汉承秦制
C.实行休养生息 D.颁布推恩令
4.《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察举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
5.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6.2012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套《丝绸之路》邮票,其中一枚主题是千年帝京(下图)。该枚邮票最佳首发地应在(  )
A.北京 B.西安 C.罗马 D.伊斯坦布尔
7.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这个时期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皇帝幼龄即位 B.宦官外戚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9.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评价某一史学著作云:“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该著作是(  )
A.《论语》 B.《史记》
C.《汉书》 D.《九章算术》
10.战国时期,诸子各派外出游说、讲学时,随身携带的各种著作和典籍往往要用车来搬运,很不方便。后来,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与此有关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11.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12.(2016高三上·益阳模拟)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武帝时,“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布衣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4.下图所示为绘制于唐朝初期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漫漫征途的情景。有人认为:“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其认识历史的视角是(  )
A.动机与效果 B.目的与手段 C.背景与影响 D.原因与结果
15.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却也因此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有(  )
①刺史 ②宦官 ③丞相 ④外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前202年爆发了刘邦与项羽之间为争夺帝位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因此,本题空白处政权为西汉,建立者是刘邦。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史实识记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进行分析即可。
2.【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CD两项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不符合题意;B师法黄老是汉高祖实行的,它适应了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是历史的进步;A郡国并行制也是汉高祖实行的,但造成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是历史的倒退。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郡国并行制,要注意把握制度起因和影响。材料中“一个退步”反映出这一事物具有消极影响。郡国并行,王国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社会稳定。
3.【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发展,材料的信息体现了这一点,故选C项。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结合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进行分析即可。
4.【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反映了“推恩令”的实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结合推恩令的内容、影响分析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汉武帝为维护统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分析即可。
6.【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邮票是“丝绸之路”,其首发地是长安,即现在的西安。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之路出发点在长安,即今天陕西西安。
7.【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8.【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故选B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
9.【答案】B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符合材料“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这一信息,故选B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0.【答案】A
【知识点】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的史实,纸发明以前,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是竹木简,竹木简比较笨重,携带非常不变,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用树皮,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改变了过去用竹木简书写不方便携带的现状,因此本题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造纸术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11.【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以看出,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 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进行分析即可。
12.【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刺史制度。
13.【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体现的是儒学大兴,故选D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 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进行分析即可。
14.【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题目的关键是“无心之举”,动机与效果不同,符合题目的要求,故选A项。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进行分析即可。
15.【答案】D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东汉时期政治最典型特点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的皇帝中年幼继位较多,依靠外戚掌权,皇帝年长后又依靠宦官从外戚手中夺权,于是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故②④正确; ①藩帅夺权主要在唐后五代十国时期,③首辅主要是明内阁设立后出现,故排除①③,故D符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腐败进行分析即可。
16.【答案】原因:西汉中期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积极作用: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带动了研习儒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原因:依据“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得出西汉中期政治中期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依据“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得出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依据“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 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得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故答案为: 原因:西汉中期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积极作用: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带动了研习儒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积极作用,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整合运用的能力。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随堂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裕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前202年爆发了刘邦与项羽之间为争夺帝位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因此,本题空白处政权为西汉,建立者是刘邦。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史实识记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进行分析即可。
2.(2017高一上·南安期中)“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
A.郡国并行 B.师法黄老 C.设置刺史 D.颁推恩令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CD两项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不符合题意;B师法黄老是汉高祖实行的,它适应了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是历史的进步;A郡国并行制也是汉高祖实行的,但造成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是历史的倒退。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郡国并行制,要注意把握制度起因和影响。材料中“一个退步”反映出这一事物具有消极影响。郡国并行,王国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社会稳定。
3.《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
A.推行郡国并行 B.实施汉承秦制
C.实行休养生息 D.颁布推恩令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发展,材料的信息体现了这一点,故选C项。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结合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进行分析即可。
4.《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察举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反映了“推恩令”的实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结合推恩令的内容、影响分析即可。
5.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汉武帝为维护统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分析即可。
6.2012年中国邮政发行一套《丝绸之路》邮票,其中一枚主题是千年帝京(下图)。该枚邮票最佳首发地应在(  )
A.北京 B.西安 C.罗马 D.伊斯坦布尔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邮票是“丝绸之路”,其首发地是长安,即现在的西安。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之路出发点在长安,即今天陕西西安。
7.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这个时期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8.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皇帝幼龄即位 B.宦官外戚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故选B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
9.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评价某一史学著作云:“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该著作是(  )
A.《论语》 B.《史记》
C.《汉书》 D.《九章算术》
【答案】B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符合材料“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这一信息,故选B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0.战国时期,诸子各派外出游说、讲学时,随身携带的各种著作和典籍往往要用车来搬运,很不方便。后来,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与此有关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答案】A
【知识点】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的史实,纸发明以前,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是竹木简,竹木简比较笨重,携带非常不变,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用树皮,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改变了过去用竹木简书写不方便携带的现状,因此本题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造纸术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11.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以看出,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 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进行分析即可。
12.(2016高三上·益阳模拟)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刺史制度。
1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武帝时,“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布衣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体现的是儒学大兴,故选D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 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进行分析即可。
14.下图所示为绘制于唐朝初期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漫漫征途的情景。有人认为:“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其认识历史的视角是(  )
A.动机与效果 B.目的与手段 C.背景与影响 D.原因与结果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题目的关键是“无心之举”,动机与效果不同,符合题目的要求,故选A项。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进行分析即可。
15.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却也因此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有(  )
①刺史 ②宦官 ③丞相 ④外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东汉时期政治最典型特点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的皇帝中年幼继位较多,依靠外戚掌权,皇帝年长后又依靠宦官从外戚手中夺权,于是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故②④正确; ①藩帅夺权主要在唐后五代十国时期,③首辅主要是明内阁设立后出现,故排除①③,故D符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知识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腐败进行分析即可。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原因:西汉中期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积极作用: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带动了研习儒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原因:依据“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得出西汉中期政治中期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依据“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得出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依据“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 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得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故答案为: 原因:西汉中期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积极作用: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带动了研习儒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积极作用,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整合运用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随堂练习卷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