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2024.01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C A A B C D C D C D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A A B A B D B A A C
二、材料题(共计 50 分)
26. (12分)
(1)女性观:品评女子打破儒家思想束缚;凸显德、才、识。(2分,任意回答出其
中 1点)
原因:时局动荡;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思想活跃、多元、自由;民族交融等。(3分,
任意答出其中 3点)
(2)特点:强烈的个性、反传统、开放性。(2分,任意答出其中 2点)
社会背景:繁荣的经济(或者强盛的国力)、文化上的兼容并蓄(或者多元)、中外交流
频繁、民族交融、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等。(3分,任意回答出其中 3点)
(3)图像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回答绘画、陶俑、小说亦可)(2分,任意
答出其中 2点)
27.(11分)
(1)新现象:新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白银通过海
外贸易大量流入;国内长途及大额贸易发展;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兴起一大批以经济
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4分,任意答出其中 4点)
局限: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闭关自守、重农抑商。(4分,
任意答出其中 2个方面)
(2)市民阶层崛起;文学艺术通俗化(世俗化、平民化);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或丰富
市民文化生活);思想领域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3分,任意答出其中 3
点)
{#{QQABJQYQggAIAAAAAAgCEwUKCEMQkBAACCoOhFAIoAAAyBFABAA=}#}
28. (12分)
(1)从沉沦和探索两个角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时期(2分);中国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与失败时期(或中国变法和改良的酝酿时期,或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
化的尝试)。(2分)
(2)“强烈反应”: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2分)
戊戌变法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
的传播。(2分,任意答出其中 1点)
或义和团运动意义: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
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企图。(2分,任意答出其中 1点)
(3)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落后;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没
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企图独揽大权。(4
分,任意答出其中 2点)
29.(15分)
(1)经济: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一五计划推动工业发
展,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2分,任意答出其中 1点)
外交:建国初期开展的系列外交活动,改善了国际环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
国际关系的准则。(2分,任意答出其中 1点)
(2)特点:规模大(或参展国多);成交额大;科技含量高;与国内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3分,任意答出其中 3点)
原因:改革开放深入,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政府重视科技;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的理念)。(6分,任意答出其
中 3点)
(3)经济上:搭建经贸合作交流的平台(或国际合作的平台);让世界共享中国市场机
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
外交上: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各国的友好交往等。(2 分,任意答出其中 2
点)
(从经济和外交的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阅卷时不必完全拘泥于所给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QQABJQYQggAIAAAAAAgCEwUKCEMQkBAACCoOhFAIoAAAyBFABAA=}#}高 一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其中“?”应填充
图1
A.大型祭坛 B.阶级对立
C.井田制度 D.青铜农具
2. 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从高处望去,它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背依黄山余
脉,四周山水与粉墙青瓦融为一体。这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
A.小国寡民 B.无为而治
C.天人合一 D.柔能克刚
3. 周振鹤先生认为,汉武帝“以地理方式来处理政治难题,地方……对中央政权不足以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了”。符合这一论断的举措是
A.推行郡国并行 B.设置河西四郡拱卫边疆
C.颁布“推恩令” D.增设藩镇管理地方军政
4. 东汉中后期,士人中流行的汉赋,颂德宣汉之风逐渐淡出,讽谏功能日渐式微,隐逸之风大为突显。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治衰退的时代景象 B.逐渐理性的士人心态
C.士族衰落的政治现实 D.日益壮大的庄园经济
5.图2中①地区改变了汉代时“地广人稀”的局面,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图2反映
的历史时期是
图2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6.图3是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情况,图中“”是西域的管理机构,该机构是
图3
A.宣政院 B.北庭都护府 C.伊犁将军 D.西域都护府
7.图4是魏晋至唐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这反映了该时期赋税变革的趋势是
图4
A.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B.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D.政府税赋项目日益繁杂
8.图5所示现象
图5
A.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方略 B.带来了边防隐患
C.预防了社会内部的动乱 D.加重了财政危机
9.《辽史·太祖纪》详细梳理了自炎帝到契丹祖先的谱系,“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德祖之弟……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这反映了辽朝
A.因俗而治的思想 B.民族传统的湮灭
C.华夏认同的意识 D.深受儒学的影响
10.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论证“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这一结论时,采用了图6中的史实,此外还可以补充
图6
A.澎湖巡检司的设立 B.奴儿干都司的设置
C.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D.噶尔丹叛乱被平定
11. 小明在研究康乾盛世时期某主题时,使用了图7中的史料。据此判断,该主题是
(
·
乾隆三十九年

民愤四起,山东寿张县民王伦组织
白莲教
教徒于是年秋起事
·
康熙
三十年
,中国人口约为
2036

左右;乾隆六十年,中国人口数突破了
2
亿
9
千万
·
1435年

乾隆写给英王的敕谕
中提到,
“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
图7
A.君主专制 B.中外交往 C.危机初显 D.民生艰难
12. 图8为近代某运动的路线及主要活动区域。该运动
图8
A.导致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B.颁布并实施了《资政新篇》
C. 缘于洋教与民众的冲突 D.未能突破封建秩序和思想
13. 图9为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势力崛起的进程图,空白处可补充
图9
A.签订《马关条约》,民族意识觉醒 B.剿灭义和团运动,失去民众支持
C. 签订《辛丑条约》,沦为洋人朝廷 D. 八国联军侵华中,东南各省互保
14. 图10为近代中国某法令内容(部分),该法令的颁布者是
图10
A.晚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 南京临时政府 D. 广州国民政府
15. 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 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北京大学的这种变化是由于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青年学生起到先锋作用
16. 民间歌谣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来和紫竹箫;苏区山歌像团火,唱得处处红旗飘”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歌谣的内容佐证了
A.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推行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胜 D.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7. 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时人感叹,“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反映出
A.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B.电影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要手段
C.全国抗战已经到来 D.日本侵华势力主要在长江流域
18.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铸成了坚固的抗日的阵线”出自歌曲《延安颂》。
符合歌词中“延安”“抗日的阵线”这些信息的史实是
A.配合盟军对日作战 B.实施“三三制”原则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将沿海工业迁至大后方
19. 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的新年献词,文中提出“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
A.三大战役顺利进行 B.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革命取胜方针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20. 图11为上海解放后,该地学生于1949年6月7日进行的某次游行。学生此举
图11
A. 制止了当时的恶性通货膨胀 B. 配合了政府平抑物价的措施
C. 是国家统一财政经济的产物 D. 表明新中国政权得到了巩固
21. “它宣告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和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建立,规
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新中国的各项基本政策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它”
是指
A. 《论十大关系》 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论联合政府》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2. 图12是建国后农民焚烧地主的土地契约书的场景。该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
图12
A. 实现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B.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C. 扩大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 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开始
23. 图13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工业搬迁状况。政府此举
图13
A. 基于国防建设的考虑 B. 使我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C. 实现了区域经济均衡 D. 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24. 图14表述的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的重大影响。下列属于此次会议内容的是
(
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是一次全局性

、转折性的会议
)
图14
A. 作出了转移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决策
B.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5. 标语、口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的标语或口号是
A.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 “备战,备荒,为人民”
C.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D.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时局动荡,远离朝政、逍遥自然成为士人的追求,他们赏识能够洞察世事的女性;对女子的评价也打破“三从四德”的标准,赏识知晓道义忠正廉洁的女性,以衡量君子德行的准则去评判女子;注重内在修养,明理善辩的女性得到了士人的赏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摘编自王阳《从<世说新语·贤媛>看魏晋士人的女性观》
材料二 盛唐女子在着装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大胆的反传统意识,将开放性元素使用在服装之上,描绘着盛唐面貌。(一)女着男装。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首先流行于宫中,后成为普通妇女的服饰。(二)胡服。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交往甚多,丝绸之路上商队络绎不绝。在陕西昭陵唐墓出土的陶俑中,那些窄袖紧身、脚穿皮靴的妇女形象,就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三)袒露装。……(四)女着戎装。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妇女尚武的习俗在这一时期仍得以流行,妇女特别喜欢穿戎装。
——摘编自何琳《从张萱<捣练图>看唐朝女子的着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士人阶层的女性观,并分析其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唐时期女性着装的特点,并分析其折射的社会背景。(5分)
(3)材料一、二的作者运用了哪些类型的一手史料进行研究?(2分)
27.(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明研究的课题是“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他采用了图15进行该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展示说明。
图15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地图册》(上册)
材料二 小明还研究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明人姚旅才曾提出“二十四民”说,即在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外,增加了医者、卜者、小唱、优人、杂剧等,新增之民,都属于不稼不穑之民。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革,市民阶层崛起。戏曲、小说等通俗性艺术样式备受青睐。……在社会和经济发生变革的基础之上,整个社会意识领域都会出现相应变化。
——摘编自张冰《世情与俗趣的诗意书写——明清戏曲小说美学精神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受到的局限。(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3分)
28.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1为张海鹏教授对晚清时期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的概括。
表1
阶段划分 阶段特征
阶段一 1840~1864年 是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对中国社会面临的急遽变化作出初步反应的时期
阶段二 1865~1895年
阶段三 1896~1901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期,也是中国社会中的积极力量对所处环境作出强烈反应的时期
阶段四 1901~1912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在成长,其政治代表人物发动辛亥革命……
——摘编自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仿照材料中作者对阶段特征的概括思路,写出1865~1895年的阶段特征。(4
分)
(2)指出阶段三中“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作出强烈反应”的代表性事件,并任选其一简述其历史意义。(4分)
(3)作者认为“1901~1912年是中国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举出两个事例说明该观点。(4分)
2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建设中所需的大量物资,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但进口所需的外汇由于西方的封锁很难获得。……1957年,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开幕。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参加,“希腊的朋友早就听到过对中国纺织机的称赞,现在他亲自看到了这些机器;英国的客人,也对中国的汽车感到浓厚的兴趣……”。第一届广交会成功创办,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打开了新中国与各国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时代窗口。
——摘编自孟红《“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沧桑巨变》
材料二 2018~2022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五届,除美国等发达国家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欧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也踊跃参展。……以“综合展、专业办”的理念吸引科技前沿展商展品参会,并与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紧密契合。五届意向成交额共高达3458.2亿美元,其中,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成交额最高。五年来扩大开放举措已基本落实,……引导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开放之诺,推动各国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摘编自依绍华《践行“进博之诺”成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两个角度分析1957年广交会能够成功举办的有利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18~2022年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3)从广交会到进博会的成功举办,谈谈它们对世界发展的贡献。(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