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考点突破练习(答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 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实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2.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3.(2023广东深圳二模)晚清时期,地方督抚不设属官。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自设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员、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这一现象(  )
A.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
B.反映了晚清政治的现代化
C.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变革
D.体现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
4.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5.下图是根据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记载的留英学生的课程表绘制而成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留学教育(  )
A.注重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
B.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模式
C.缺乏理论与实践间的密切结合
D.从根本上转变了国人的思想观念
6.梁启超主张用“趣味”培养国民的审美鉴赏力和感受力,提升“新民”精神内涵需求的同时并将有“趣味”的生活态度作为信仰。梁启超的主张(  )
A.是根治国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B.全面嫁接了西方社会的人生观
C.旨在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和能力
D.体现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特征
7.戊戌变法期间,依张之洞建议,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表明(  )
A.废除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共识
B.西方近代学说深入人心
C.时局变化影响企业经营策略
D.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变革
8.1896—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共有40人自浙江、四川、江苏、湖北等多地来信,请求帮助办理各类事项近60项,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老师,请代为销售、推广报刊,请帮助设学堂、办公司等。据此可知,当时(  )
A.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
C.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9.1907年9月开始编纂的《大清民律草案》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是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开端。这反映了(  )
A.人们普遍接受西方法律
B.洋务运动推动法律修订
C.晚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D.预备立宪成效显著
10.下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一些表述,据此可知(  )
表述 人物或著作
义和团“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劳乃宣(主张剿灭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晚清大臣刚毅(怀着政治目的企图利用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爆发” 李延明等《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11.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传播科学,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有限地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的理论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摘编自雷颐《雷颐自选集》
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康有为
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传播科学所起到的共同作用。
12.(2023山东日照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观应生平
材料 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1858年,进入上海宝顺洋行任职。工作之余学习英文,对西方政治、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年后被提升为宝顺洋行买办。
1868年,始与人合伙经营茶栈、轮船公司等,并大量阅读中外书报及有关兴邦治国、议论时务得失的文章。19世纪60年代写成《救时揭要》一书,反对外国的侵略奴役,鼓励商民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
1873年,参与创办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并成为总买办,先后投资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等企业,得到洋务派赏识。1882年,辞去太古公司买办到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当帮办,次年升任总办。1871年,写成《易言》一书,提出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倡导改革变法、学习西方。
中法战争爆发后立即上书提出军事建议并自荐到广东军营,不避艰险完成使命,为清军陆战打败法军创造了条件。郑观应对清廷“不败而败”十分愤慨、失望,退隐澳门修订《易言》。
1893年,再度被委任为招商局帮办,后又兼任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
1894年,成书《盛世危言》,对社会诸方面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认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批评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病,首次提出“立宪法”“开议会”;他提倡“商战”,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经济。他的变革设想被时人盛赞为“良药之方”。
民国以后,倾主要精力办教育,长期担任招商局公学的住校董事兼主任、上海商务中学的名誉董事。1922年,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
有学者指出,郑观应“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郑观应的人生历程。
1.C 根据材料“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可危实甚”,可知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改革兵制,以强兵御外,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朝廷腐败的信息,排除A项;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康有为等维新派力图维新救国,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就已经“开眼看世界”,排除D项。
2.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选B项;“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三项。
3.D 根据材料“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可知晚清时期地方督抚的幕府职权逐渐扩大、完备,掌控了地方部分财政、军政和行政大权,反映了当时地方督抚实力的膨胀,故选D项;地方督抚势力的膨胀加剧了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式微,进一步便利了列强的侵略,排除A项;地方督抚势力的膨胀为民国初年的动乱和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不利于晚清政治的现代化发展,排除B项;幕府人员主要由地方督抚自行招募,不属于中央科举选官的范畴,排除C项。
4.B 《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所提及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并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而使其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题干材料时间,D项错误。
5.A 根据题干材料中留英学生的课程内容,可知他们主要学习与洋务运动有关的实用性课程,说明当时的留学教育注重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学习西学,并未体现“中体”,排除B项;从课程表可以看出,留学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排除C项;“从根本上转变”说法错误,当时的中国人仍然坚持传统的观念,排除D项。
6.D 根据题干材料“提升‘新民’精神内涵需求的同时并将有‘趣味’的生活态度作为信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的“趣味”的生活态度有利于振奋国民精神和开启民智,从而推动民族救亡图存运动,这说明梁启超的趣味生活态度体现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特征,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的“趣味”生活态度有利于开启民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是当时根治国家问题的方法,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梁启超主张的“趣味”生活态度有利于开启民智,没有体现出全面嫁接了西方社会的人生观,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主张的“趣味”生活态度有利于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和能力,但其最终目的是推动救亡图存,排除C项。
7.C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改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危机加深,时局出现了变化,在此背景下,书商们迎合了这种变化,“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这表明时局的变化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策略,故选C项;题干材料述及的是光绪帝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而不是废除科举考试,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8.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896—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涉及多地众多维新事业,说明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故D项错误。
9.C 根据题干材料“1907年9月”“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开端”,可知《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体现了民法立法的发展,这主要是适应了晚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根据题干材料“1907年9月”,可知当时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法律并未被普遍接受,排除A项;洋务运动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已宣告破产,排除B项;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20世纪初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10.B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不能说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记载和叙述,由此可以看出处于不同的立场,他们对义和团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所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B项正确;史料由于记述者的立场不同而不同,但历史事实可以在众多的史料中求证其客观性,排除C项;同一时代,历史叙述也有所不同,排除D项。
11.参考答案 (1)变化:从引进军事技术到全面学习科技知识。目的:摆脱内忧外患。
(2)认识:要实行全面变法,必须要学习西方科技。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成功经验。
(3)内涵:怀疑批判的精神;推崇理性实证精神;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影响: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民众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
(4)共同作用: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2.参考答案 示例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郑观应生活的时代正值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也是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不懈探索和抗争的时代。
郑观应顺应时代潮流,为推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列强的侵略,他积极学习研究西方文化,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面对中国的落后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他积极投身近代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反对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他积极投身洋务事业,并反思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提出制度变革的思想。郑观应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具有进步意义。
时代需要郑观应这样的人物,郑观应顺应了时代需要。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考点突破练习(答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