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之元朝的民族关系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之元朝的民族关系·随堂练习B卷
1.元朝秉持“因俗而柔其人”的治边思想。据此,元中央政府( )
A.置南北面官 B.设立宣政院 C.猛安谋克 D.派驻藏大臣
2.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黎族 C.回族 D.锡伯族
3.元代位于东北边疆的辽阳行省多种宗教并立,其中汉族和高丽族多信仰佛教和道教,大部 分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大部分色目人信仰伊斯兰教,还有部分蒙古族和色目人信仰基督教。这说明元代( )
A.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B.推行民族压迫政策
C.民族杂居文化多元 D.商品经济繁荣兴盛
4.元朝法律规定:蒙古人殴打汉人、南人,汉人、南人不得还手,只能向衙门提起申诉,但是申诉的结果绝大多数都是蒙古人胜,汉人、南人败诉。由此可见,元朝( )
A.沿袭女真传统制度 B.法律系统瘫痪
C.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D.社会治安混乱
5.公元1279年,伴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蒙古铁骑正式人主中原统一全国。蒙古统治者继承了女真统治者将金朝统治范围内的人民分为女真、渤海、契丹、汉儿的做法,在中国全境实施“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关于“四等人制” ( )
A.民族分化有效巩固了统治 B.矛盾激化加速王朝灭亡
C.制度传承推动了社会进步 D.民族交融加速华夏发展
6.“蒙古、色目殴汉人、南人,不得回手。”“天下治平之时,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该材料旨在说明蒙古统治( )
A.实行边疆和内地一体化制度 B.存在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C.加强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D.依赖汉人制度进行国家治理
7.元朝建立后,进入中原的回回人开始大量做官或经商,他们的活动范围北至和林、上都,南及云贵,东达江浙,西抵甘陕,其后裔也在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因此有“回回人遍天下”之说。这一现象( )
A.加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B.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C.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 D.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强化
8.元代对于驿站符牌的使用有严格规定,“若滥给者,从台宪官纠察之。”右图是1973年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牌上文字的文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由此可知,元代(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
C.监察体系严密高效 D.西藏与中原联系密切
9.元代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写道“国朝土字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速定。考之前代,北方俺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这一主张
A.强调实行四等人制产生的弊端 B.强调学习汉族相关制度的必要性
C.肯定少数民族政权的长期存在 D.旨在提高元朝行省制度行政效率
10.土司制度是元朝时期开始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的实施
A.吸引了周边国家归顺元朝 B.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
C.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 D.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
11.元代,云南设立行省后,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元史 食货》记载,云南行省纳粮曾经达到277719石,远超同期辽阳。四川、陕西等行省。据此可知元代( )
A.南北经济的差距继续扩大 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
C.因地制宜的模式收效明显 D.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消失
12.表格为史籍中有关元朝社会状况的记述。据此可知,元朝( )
记述 出处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元史·世祖纪》
“天下治平之时,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 叶子奇《草木子》
蒙古人“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 《元史·刑法志》
A.汉人社会地位最低 B.制订了较为宽松的法律
C.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
13.“四等人制”一词最早是由学者屠寄(1856-1921)在《蒙兀儿史记》中提出的,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实行过“四等人制”的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据此可知“四等人制” ( )
A.是后世学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历史概念 B.处在最底层的南人指的是南方的汉人
C.反映了元朝统治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 D.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14.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设立总制院,总理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书省右丞相兼总制院使桑哥,认为总制院责任重大,故向忽必烈请,根据中国唐朝时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将其更名为宣政院。宣政院的设立
A.反映出政府直接管理西域地区 B.表明中央政府对西藏进行正式管理
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说明元朝照搬了唐朝民族管理政策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修三史,“各与正统”
材料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
对此,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做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正统难定,撰述受阻。
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1344~1345年,辽、金、宋三部正史先后撰成。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一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修三史”作出合理解释。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据材料“因俗而柔其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因俗而柔其人”的治边举措是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管理吐蕃地区和全国佛教事务,B项正确;南北面官是辽朝设置的,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女真族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是猛安谋克,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驻藏大臣于清朝雍正年间始设,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元朝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回族,C项正确;符合题意的民族为回族,并非维吾尔族、黎族和锡伯族,排除AB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辽阳行省多种宗教并立”,结合所学可知,元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杂居相处,“多种宗教并立”说明文化多元,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元代对边疆统治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元代推行民族压迫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商品经济繁荣兴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蒙古人殴打汉人、南人,汉人、南人不得还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四等人制,这是一种民族歧视政策,C项正确;四等人制与女真传统制度无关,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治安混乱,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元代蒙古族统治者为保障自己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一“四等人制”。这一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是元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B项正确;“四等人制”是一种民族分化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不利于巩固统治,也阻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排除AC项;“四等人制”加剧了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交融,也不利于华夏族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汉人和南人受到蒙古人和色目人的不公正待遇,说明蒙古统治存在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排除A项;蒙古统治政策不利于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蒙古统治依赖汉人制度进行国家治理,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依据材料“元朝建立后,进入中原的回回人开始大量做官或经商……其后裔也在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可以看出元朝时期,回回进入中原,并且活动范围扩大,后裔也在大江南北不断繁衍开来,所以回回的对外经商以及活动有利于民族间的相互交融,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融,未涉及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融,未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融,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八思巴文虎符圆牌是元代驿站通行证,在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说明西藏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有利于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A项;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是监察制度,得不出监察体系严密高效,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许衡认为少数民族政权中,只有实行了汉族的政治制度,国祚才能长久,元朝国土面积辽阔,更应当学习汉制,即许衡强调学习汉族相关制度的必要性,B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许衡认为不实行汉制的少数民族政权并未长久,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10.C
【详解】依据题干中“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司制度易形成地方割据,对元朝中央集权造成威胁,故C项正确;土司制度的实施,针对的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排除A项;长官土司有世袭统治权,行省官员不世袭,两者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土司制度的实施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1.B
【详解】根据“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可得出边疆与内地间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其生产生活状态都趋于统一,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的经济差距,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因地制宜的表现,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时,国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如“台省要官”“达鲁花赤”等主要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汉人、南人只能担任低级官员,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只能告官不能还手,可见元代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上歧视汉人、南人,D项正确;元代实行“四等人制”,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人社会地位最低,排除A项;材料中元朝的法律体现了民族歧视,看不出宽松,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元朝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民族矛盾较为突出,影响了社会秩序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可知,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反映了元朝统治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C项正确;根据题干“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可知,该历史概念并不是后世学者虚构出来的,排除A项;南人原指南宋统治区的居民,排除B项;“四等人制”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书省右丞相兼总制院使桑哥,认为总制院责任重大,故向忽必烈请,根据中国唐朝时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将其更名为宣政院。”可得出元朝建立后,对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西藏,而不是西域,排除A项;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照搬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解释: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
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
“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根据材料“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综上所述,“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之元朝的民族关系·随堂练习A卷
1.元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的生产方式最终为先进文明所征服
2.元代,占人口少数的蒙古族作为统治者,在法律上对不同民族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并将各民族依次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类,即“四等人制”。这一制度( )
A.旨在接受中原文明
B.巩固了蒙古政权
C.具有因俗而治特点
D.加剧了民族矛盾
3.据《元史》记载,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但蒙古人不在此限。材料反映出元代( )
A.监察制度带有民族压迫性质 B.监察制度得到健康发展
C.选官制度上存在民族歧视 D.所有失职官员遭到严惩
4.元朝曾一度不行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初,汉人、南人考试内容较蒙古人、色目人难度大。后来此种现象逐渐改变,其中在1333年,在所取进士百人中,近六成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七成娶汉人为妻。这说明( )
A.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政府放弃民族歧视政策
C.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D.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缓和
5.1247年,蒙古皇子阔端与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班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萨班去世后,蒙古统治者仿照藏式佛塔形式,为他建塔安放灵骨(如图所示)。这表明( )
萨班灵骨塔遗址
A.西藏在政治上与中原连为一体 B.藏传佛教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C.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 D.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的推行
6.“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材料反映了元朝的民族政策( )
A.缓和民族矛盾 B.体现“因俗而治”
C.维护国家统一 D.带有狭隘民族观念
7.元朝多种法律并行,种族不同的涉案人由不同裁判管辖机构,依“从其本俗法”的原则加以审理。不同族群者同涉一案时,则组织混合法庭共同审理。不同族群法律待遇不同。这说明元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依法治国、因地制宜 B.因俗而治、公平公正
C.因俗而治、民族分化 D.与时俱进、民族平等
8.元朝在边疆地区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括户,设立驿站。比较固定地征税,强制征调土官土兵等。这反映出元朝( )
A.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在边疆地区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
C.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D.边疆政策保障了蒙古贵族的利益
9.元朝时期,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在对三朝历史编纂中,力图用相似的篇幅设置来记录三朝历史发展进程,负责编纂的史官也来自不同民族。这反映出元朝( )
A.“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 B.边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 D.民族交融缓和了社会矛盾
10.元朝官修史书《辽史 营卫志》载:“天地之间,风气异宜;人生其间,各适其便……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耕文明优于游牧文明 B.长城南北地理区域的封闭性
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高低 D.各族群间经济交往的必然性
11.元朝时期,汉族官僚精熟蒙古语,取蒙古名字等蒙古化倾向已成为常见之事。蒙古语的语法、词法渗入汉语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元代白话”文体。汉语文对蒙古贵族的影响并不突出,宫廷中主要使用蒙语。大多数皇帝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但仍不能完全脱离翻译。这种现象说明元代( )
A.游牧生活影响深远 B.民族分化现象严重
C.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D.统治者汉化程度低
12.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回族形成有其特殊性。元朝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及波斯人、阿拉伯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一一 回回。据此判断,回族形成的特殊性是( )
A.民族融合主要依靠宗教 B.中华民族与外来民族交融
C.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D.凭借温和宽容的民族政策
13.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处中,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和共同的斗争中,先进的优秀的东西不断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并继续发展;落后的低劣的东西不断被抛弃和淘汰,从而使各民族之间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健康地发展,并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材料旨在揭示
A.各民族间的斗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B.文化基础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条件
C.古代中国各民族的交融不断加强 D.汉族一直是民族交融的主导力量
14.关于元代的“四等人制”,学术界有下列观点,据此可推知
主要观点 来源
逮蒙兀儿忽必烈汗灭宋,禹贡九州始尽沦胡俗。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 【清】屠寄《蒙兀儿史记·忽必烈汗本纪》
元代之政治情态……第一最著者,为其政治上之显分阶级,一切地位不平等。元代依种类分为四种:一蒙古、二色目、三汉人、四南人。 钱穆《国史大纲》
将元代人口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并规定其差别待遇的“四等人制”,从未见诸任何元代官方文件。 刘晓《元代司法审判中种族因素的影响》
“四等人”概念不宜绝对化或夸大理解,也可称为“四种人”“四类人”“四圈人”。四个集团彼此的界限不完全清楚,与其说他们是元朝统治集团划分的,不如说是客观存在或是自然形成的。 张帆《元代真有四等人制吗?》
A.元代客观上存在族群差异 B.“四等人制”按照民族划分
C.当代学者的研究更加可信 D.民族歧视导致了元朝灭亡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国家形态,它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以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为保障,逐步形成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发展。
材料一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益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图6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材料二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设劝农官。次年设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成宗皇帝克绳祖武,锐意文治,诏曰夫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仁宗皇帝尊五经,黜百家,以造天下士,我朝用儒,于斯为盛。
——[元]欧阳玄《曲阜重修宣圣庙碑》
材料四
蒙古人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取名的时候,采用汉人的字、号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受蒙古婚姻、服饰等习俗的影响。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不同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加以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从材料可知,元统治者一开始把蒙古游牧的生产方式带入中原,但之后“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说明后来又不得不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说明落后的生产方式最终为先进文明所征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元朝统治者最后被汉人先进文明所同化“以农桑为急务”,不涉及阶级矛盾,排除A项;根据所学元朝实行四等人制,不重视缓和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本身体现的现象就是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所以它不是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四等人制”带有一定的民旅歧视色彩,激化了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巩固蒙古的统治,D项正确,排除B项;进行“四等人制”的划分并不是为了接受中原文化,排除A项;因俗而治是依据当地的风俗特色进行统治,而“四等人制”是进行民族的等级划分,二者并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但蒙古人不在此限”可得出,元朝的处罚只针对蒙古族外的其他民族,说明其监察制度带有民族压迫性质,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其监察不包括蒙古族,说明监察不全面,不能反映健康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不是选官,排除C项;材料中监察的不包括蒙古族,不是“所有”,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由题意,无论从考试的难度平等,还是进士构成,都看出,蒙古政权适应中原文化和民族交融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放弃“四等人制”,排除B项;元朝科举实行不力,排除C项;民族矛盾是否缓解取决于政府的民族政策,跟科举制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1247年萨班(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与蒙古王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可知,吐蕃宗教首领表示接受蒙古政权的管辖,而之后的蒙古政权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一元朝,这说明西藏已经在政治上与中原连接成为一体,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藏传佛教如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排除B项;此时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尚未结束,排除C项;吐蕃首领表示对蒙古政权的归附并不代表是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可以体现出元朝的民族政策带有狭隘民族观念,D项正确;元朝的民族政策不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C项;材料中的做法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故选D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者用多种法律裁判、管辖不同种族,用“从其本俗法”的原则审理相关涉案人员,不同族群法律待遇不同等,说明元朝为巩固国家统一,实行因俗而治、民族分化,C项正确;依法治国与种族不同的涉案人由不同裁判管理机构审理等不符,排除A项;不同族群的法律待遇不同,说明元朝的法律制度并非公平公正,排除B项;与时俱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平等与“不同族群法律待遇不同”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在边疆地区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括户,设立驿站。比较固定地征税,强制征调土官土兵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边疆地区因俗而治,但同时征收赋税,征调土官土兵,加强赋税管理,这说明元朝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特征,故A项正确;“新的文化共同体”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实行因俗而治,并不是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元朝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保障了蒙古贵族的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元朝统治者确立宋辽金三朝“各与正统”、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弊病,任用不同民族史官修史等,反映出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元朝边疆治理及成效,排除B项;据所学,开创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的是西汉司马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元代民族交融缓和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宋元时期,长城南北的自然条件和气候差异巨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政治和经济状况迥异,自然资源和物产等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用来说明各族群间经济交往的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优越,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并非长城南北地理区域的封闭性,排除B项;地理环境决定文明高低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汉语文对蒙古贵族的影响并不突出,宫廷中主要使用蒙语。大多数皇帝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但仍不能完全脱离翻译。”,可以得出元朝包括皇帝在内的蒙古贵族接受汉族文明比较缓慢,元代统治者汉化程度比较低,D项正确;材料现象与游牧生活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汉族官僚精熟蒙古语,取蒙古名字等蒙古化倾向已成为常见之事。蒙古语的语法、词法渗入汉语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元代白话’文体。”不能说明民族分化现象严重,排除B项;“汉语文对蒙古贵族的影响并不突出”“宫廷中主要使用蒙语”等现象不能反映出皇权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亚各族人、西亚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和中国的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形成了回族,说明回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与外来民族的交融,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宗教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排除A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与“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融入回族不符,排除C项;元代实行的民族政策并非宽容温和,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处中……先进的优秀的东西不断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从而使各民族之间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多……”说明文化基础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条件,B项正确;材料说明民族交融的重要条件是文化基础,而非各民族间的斗争,排除A项;“不断加强”和“主导力量”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由材料中屠寄“大别人类”、钱穆“依种类分”、刘晓《元代司法审判中种族因素的影响》、张帆“四种人”“四类人”“四圈人”等信息可知,四位学者都强调了元代客观上存在族群差异,故A正确;汉人和南人都是汉民族,故 B错误;没有证据说明当代学者的研究更加可信,故C错误;元朝灭亡的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故D错误。
15.在政治上,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疆域空前辽阔;在地方管理上,推行行省制,设立驿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边疆管理上,设立行政机构,对西域、西藏、台湾等地区实施比较稳定的统治,与内地一体化加强。(任意两点)
经济上,为了维持帝国的运转,元朝政府大力发展农业,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上,宣扬天命、君德观念,使其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得到认可,民族向心力增强;行汉法,尊孔崇儒,笼络了汉族士人,有利于增强华夏民族认同意识。
民族关系上,蒙古人、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推动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
综上所述,元朝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交融与发展。国家治理要多角度,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益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材料一论述的是元朝时期对地方的管理措施,根据“设劝农官。次年设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元朝时期对于农业的重视;根据“仁宗皇帝尊五经,黜百家,以造天下士,我朝用儒,于斯为盛”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元朝时期对于儒学的尊崇;根据“蒙古人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汉文化对于蒙古人的影响。所以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对元朝的统治进行更加详细的阐述。主要是在政治上,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疆域空前辽阔;在地方管理上,推行行省制,设立驿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边疆管理上,设立行政机构,对西域、西藏、台湾等地区实施比较稳定的统治,与内地一体化加强。经济上,为了维持帝国的运转,元朝政府大力发展农业,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宣扬天命、君德观念,使其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得到认可,民族向心力增强;行汉法,尊孔崇儒,笼络了汉族士人,有利于增强华夏民族认同意识。民族关系上,蒙古人、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推动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由此可知,元朝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交融与发展。国家治理要多角度,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之元朝的民族关系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