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 案 D B D C C B C C A A D B D
题 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 案 B C B A D C B B B D B C
二、辨析改错题。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每小题2分,共10分)
26?【×】改正:把“干栏式建筑”改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7?【×】改正:把“禅让制”改为“世袭制”
28?【×】改正:把“隶书”改为“小篆”
29?【?】改正:
30?【×】改正:把“道教”改为“佛教”
三、材料解析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共24分)
31?(1)① C  ② A  ③ D  ④ B(4分)
(2)作者:孔子弟子;(1分)核心思想:“仁”;(1分)体例:纪传体;(1分)地位: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分)
(3)图一:河姆渡遗址的稻谷是亚洲稻谷的起源地之一,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水稻
种植技术,并且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提
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图二: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
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图三: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
籍的流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
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选择任意一个图片4分)
32?(1)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使用。(2分);影响:促进农业深耕细作;是春秋时期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
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任意两点2分)
E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QQABSQCQogCAABBAAQhCAwlaCkKQkACCCIoGQEAEIAAAiQFABAA=}#}
(2)治国理念:以农为本(1分)效果: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出现
“文景之治”。(1分)
(3)表现:耕地面积增加;手工业快速发展;粮食产量提高。(2分)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
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江南地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民辛勤劳作等。(任意两点2分)
(4)感想:重视科技创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前提;人民积极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
键;重视三农等等。(任意两点2分)
四、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题,共计16分)
33?(1)春秋(1分);战国(1分);民族交融(1分)
(2)长安(1分);影响:稳定西域局势,实现对西域的统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分)
(3)特点:汉化(或封建化)(2分)进步性: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的实力;(2分)
(4)民族交融有利于民族交流。
国家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
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
客观上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局部统一。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
域之间的了解和往来。设置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北魏孝文帝时期移
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使得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上的交流也日趋频
繁。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民族交融,不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客观作用,还是西汉、北魏时期统治者的主动为
之。这说明了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减少民族差异,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巩固
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发展。(6分)
E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
{#{QQABSQCQogCAABBAAQhCAwlaCkKQkACCCIoGQEAEIAAAiQFABAA=}#}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图片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其中可以作为北京人用火证据的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2. 河姆渡房屋的木制构件,用到了卯榫技术,起到了固定房屋、抗压、受拉作用。这说明当时
A. 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B. 原始居民具有生活智慧
C. 黄河流域文化领先 D. 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
3. 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从他们的事迹可以概括出禅让制推举首领的原则是
A. 只看才能 B. 只看贡献 C. 血缘亲近 D. 选贤任能
4.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和④处应该填的内容分别是
A. 夏和西周 B. 商朝和东周 C. 夏和东周 D. 商和西周
5.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等字,这反映出商代
A. 手工业的新发展 B. 私有观念的产生C.农 业技术的进步D. 赋税负担的繁重
6.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 稳定政局,保证对地方的控制
B. 扩大统治范围,推动中原文明的扩展
C. 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扩大西周疆域
D. 确立社会等级秩序,巩固统治
7. 下图反应了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在大变革处应填写
A. 文明起源 B. 政权分立 C. 社会转型 D. 国家产生
8. 据出土简牍记载,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
A.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C.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9. 面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局面,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用以解决社会问题。此行为
A. 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B. 代表了周王的利益
C. 表现了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D. 实现了人民的愿望
10. 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西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他意识到自己更倾向于东方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据此可知,最认可的“东方的价值观”是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11.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但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规上来。他意在说明秦的统一
A. 加强民族交融 B. 促进了各地联系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顺应了时代潮流
12.“休养生息”一词出自唐代韩愈的《平淮西碑》。下列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实行此政策的原因是秦朝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 是汉高祖实行的政策,在他死后被废止
C. 主要措施是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D. 实行的结果是使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3. 如图,为了解决西汉初年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地主做大,祸乱国家,汉武帝想到的解决办法是
A. 采取分封制 B. 取消分封制
C.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 颁布推恩令
14. 据下侧“笔记卡片”判断,这页笔记记录的主题是
A.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C. 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
D.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5.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征匈奴四十馀举”,匈奴日以削弱。材料中使得“匈奴日以削弱”的关键性战役是
A. 牧野之战 B. 长平之战 C. 漠北战役 D. 巨鹿之战
16. 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A. 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 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 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 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17. 某同学在学习“东汉的兴亡”这一课时,做了如下课堂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A. 开始建立刘秀公元前25 年称帝 B. 兴盛局面“光武中兴”
C. 走向衰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 沉重打击“黄巾起义”
18. 下侧示意图反映出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19.下面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几个共同点,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 曹操都有参与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20.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1. 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往来。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东晋、南朝
A. 造船业发达 B. 海外贸易频繁 C. 手工业发达 D. 海上航运便利
22. 今天的客家人(Hakka)约有8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和南方沿海各省。虽然客家人的源头至今有争议,但客家人与北方人口南迁有重大关联是很肯定的。关于北方汉人的第一次南迁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原民众渴望南方更充沛的阳光和水资源
B. 晋武帝司马炎分封同姓诸侯,最终导致八王之乱的惨祸
C. 匈奴人在中原到处烧杀抢掠
D. 西晋统治者驱赶中原的汉族民众去南方生活
23.“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与此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有
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③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④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A. 匈奴、羯 B. 氐、鲜卑 C. 匈奴、羌 D. 鲜卑、羌
25.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逐步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下列哪些物品或者事物是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① 胡床 ② 种植小麦 ③放牧牛马 ④ 胡饼
⑤窄袖短衫 ⑥汉语为通用语言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②④⑤⑥
二、辨析改错题(共5 小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26. 距今约6000 年的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27.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禅让制逐步确立,“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28. 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秦始皇命人制定笔画规整的隶书,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9. 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0.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宣扬道教,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三、材料解析题(第31 题12分,第32题12分,共24 分)
31.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图四位著名人物分属四个朝代,请将相关字母填入下列示意图对应的表格中。 (4分)
材料二:浩瀚的中国古籍是记录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遗产。下面是某位同学搜集到的古代书籍图片。
(2)图一书籍的作者是谁 (1分)书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分)图二书籍的体例是什么 (1分)图三书籍的地位是什么 (1分)
材料三:
(3)某班办了一期历史黑板报,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副图片并加以解说。(4分)
3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文物反映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变化 (2分)由此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材料二:前元二年(前178年)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当年田租减半。 前元十二年(前 168 年),文帝再次下诏: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 ——《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的治国理念。 (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及其后继者的治国措施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1分)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完成下列要求: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2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建设农业强国谈谈自己的感想 (2分)
四、探究题(第33 题16 分)
33.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某班就此围绕主题展开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与他们一起完成。
任务一 【读图学史时空观念】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形势示意图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示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1分)
任务二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材料二
材料:……汉宣帝时期,西汉将西域有效纳入中央的管理体系,有效稳定了西域局势,实现了对西域的统一。
《汉代西域经略的影响及当代意义》
(2)结合材料二,指出左图中的 A 点(填写地名)(1分);依据右边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汉将西域有效纳入中央的管理体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分)
任务三 【文字研析史料实证】
材料三 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 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管制和律令………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进步性。”(2分)
任务四 【撰写文字历史解释】
(4)请根据以上三则项目化学习内容,提炼共同主题加以简单说明。 (要求史实准确,表述成文,字数200 字左右共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