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寒假训练本(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023-2024统编版必修中外纲要上(寒假训练本)
1.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肯定了“除井田,民得卖买”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
A.土地兼并严重 B.商品经济繁荣
C.铁器牛耕普及 D.承认土地私有
2.史载,战国时期燕昭王接受大臣、贤者郭隗的建议,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的燕下都武阳城筑招贤台,为郭隗改建屋舍并尊他为师。事情传开,乐毅自魏国而来,邹衍自齐国而来,剧辛自赵国而来,天下之士争相前往燕国。这( )
A.标志着士阶层开始崛起 B.为燕国文化注入了活力
C.说明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D.反映出燕国的实力最强
3.春秋前期,以(诗)为媒介展开外交,是诸侯国之间的重要政治活动,《左传》关于诸侯国间的赋诗外交有“诗必类”(“类”即相近、相通)的记载。材料意在说明春秋前期( )
A.分封制和礼乐制互为表里 B.诸侯国邦交寻求礼乐认同
C.政治活动助推《诗经》的编订 D.礼乐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4.春秋后期,晋国执政范宣子向来访的鲁国上卿叔孙豹夸耀,自己的家族从唐尧以来一直位居要职,是为“不朽”。叔孙豹则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才是“不朽”。二人的对话折射出这一时期( )
A.著书立言受到部分贵族的重视 B.儒家思想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C.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D.思想领域的活跃
5.战国中期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很少将秦国与蛮夷相联系,而战国末期的文献记录多将秦国描述成文化落后的蛮夷之地,这一变化表明
A.法家思想遭到后世批判 B.对秦国的评价莫衷一是
C.国家形象折射国力演变 D.秦朝的历史功绩被质疑
6.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先后拜大儒曾子和子夏为师,在楚国实行变法期间,他以身作则,忠实履行“信”“义”二字;荀子则认同法家加强君权的主张,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法家思想的发展。这种现象说明
A.法家思想源自于儒家 B.战国时期儒法相互借鉴吸收
C.儒家和法家本质相同 D.尊崇“信”“义”成为时代主流
7.下图为某学生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描述。其意在说明这一时期( )
A.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B.在渐进中完成社会转型
C.充满着动荡与混乱 D.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
8.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A.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
C.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
D.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
9.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他们互相诘难,批驳的目的是
A.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B.发展私学教育
C.挽救奴隶制度 D.研究人和人类社会
10.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号”系列成果引领“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下列属于墨子的思想主张的是( )
A.“寄治乱于法术”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为政以德”
1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1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的发展趋势
A.铁器与牛耕的使用 B.周王室的衰微
C.公田转化为私田 D.分封制度崩溃
13.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
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
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14.孔子认为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反映了儒家学派( )
A.提倡戒奢尚俭的美德 B.秉持富民安民的思想
C.恪守安土重迁的观念 D.蕴含思想统一的理念
15.老子告诫统治者应该俭约谦下,不高居人民群众之上。他极力反对统治者奢侈无度,纵欲横行,并告诫统治者要清净寡欲,对人民的压榨要有度,不然会适得其反。据此可知,老子
A.发展了早期民本思想 B.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
C.极力反对韩非的主张 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16.我国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于( )
A.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B.西周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
17.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
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②打破原有等级制度③重视发展教育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子产临终时对后继者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舍宽取猛的态度( )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 D.说明当时青铜鼎已广泛使用
19.史学家有时会曲意修饰历史事实,称为“曲笔”。例如:晋文公欲称霸,召周襄王到河阳接受诸侯朝见。孔子认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遂在《春秋》中记曰:“天王狩于河阳。”这种做法旨在( )
A.维护礼乐名教 B.还原历史事实 C.美化君主统治 D.抒发个人见解
20.孟子主张“人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得到发展;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国家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因此儒家的政治学说认为只有圣人可以成为真正的王。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强调个人社会责任的积极入世理论 B.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的各项事务
C.突出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D.德行是王位继承的最主要考量因素
21.【先秦诸子的治国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大国,若烹小鲜。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则流清,原(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材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材料四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1)依据四则材料,依次回答材料中涉及哪些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并概括出他们的治国主张。
(2)战国时期,秦国推崇哪一家的学说?据史料及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3.春秋战国时的战争造成的影响
材料一 春秋大国称霸和兼并的过程,也是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楚威王(前340年—前329年在位)时,派庄蹻进攻滇,庄蹻后来就在滇地称王。庄蹻在滇地的统治,加强了云南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之间的联系,使得滇地地区出现了发达的青铜文化。
——赵毅、赵轶峰著《中国古代史》
通过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带来了的影响。
24.材料 春秋时代,各国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需要,分别对商业和商贾采取了笼络扶持的政策。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是商人队伍的扩大,一些贵族和农民加入到了商贾队伍。他们的贩运活动,西至陇蜀、西城,北至燕赵,东至齐鲁,南至吴楚、南海。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各国统治者居住的都城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其规模早已超过了西周礼制规定的限制,这些商业城市不仅有贸易分工十分细致的市场,还“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
——摘编自李嘉图《人类经济万年史》
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心中常有一个问题,即“孔子何以成为圣人 ”《论语》中有孔子、太宰、子贡关于“圣人”的谈话,孔子是自居于君子,谦言君子不必多能。太宰以多能为圣人的标征,因为他看见孔子多能,所以疑心他是一个圣人。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所谓“天纵之将圣”,实即“人纵之将圣”。春秋、战国间,人民苦痛得很,大家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出来收拾时局。孔子是一个有才干、有宗旨的人,所以人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另外,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弟子很多,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
——摘编自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1)据材料概括孔子在战国时期被推为圣人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孔子成圣这一现象。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023-2024统编版必修中外纲要上(寒假训练本)
1.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肯定了“除井田,民得卖买”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
A.土地兼并严重 B.商品经济繁荣
C.铁器牛耕普及 D.承认土地私有
【答案】D
【详解】承认“除井田,民得卖买”的合法性意味着承认土地私有,D项正确;土地私有之后才存在土地兼并,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普及”,排除C项。故选D项。
2.史载,战国时期燕昭王接受大臣、贤者郭隗的建议,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的燕下都武阳城筑招贤台,为郭隗改建屋舍并尊他为师。事情传开,乐毅自魏国而来,邹衍自齐国而来,剧辛自赵国而来,天下之士争相前往燕国。这( )
A.标志着士阶层开始崛起 B.为燕国文化注入了活力
C.说明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D.反映出燕国的实力最强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的燕下都武阳城筑招贤台,为郭隗改建屋舍并尊他为师。事情传开,乐毅自魏国而来,邹衍自齐国而来,剧辛自赵国而来,天下之士争相前往燕国”并结合所学可知,燕昭王筑招贤台广纳贤士,吸引了大批天下士人前来投奔,这为燕国文化注入了活力,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士阶层开始崛起”,排除A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燕国的实力最强”,排除D项。故选B项。
3.春秋前期,以(诗)为媒介展开外交,是诸侯国之间的重要政治活动,《左传》关于诸侯国间的赋诗外交有“诗必类”(“类”即相近、相通)的记载。材料意在说明春秋前期( )
A.分封制和礼乐制互为表里 B.诸侯国邦交寻求礼乐认同
C.政治活动助推《诗经》的编订 D.礼乐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诸侯国间的赋诗外交有‘诗必类’(‘类’即相近、相通)的记载”可知,春秋前期,诸侯国间的赋诗外交有相通的倾向,说明诸侯国邦交寻求礼乐认同,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和礼乐制逐渐瓦解,并且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分封制和礼乐制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礼乐文化的认同,没有涉及《诗经》的编订问题,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礼乐文明的诗歌活动在诸侯国外交中的作用,没有体现礼乐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春秋后期,晋国执政范宣子向来访的鲁国上卿叔孙豹夸耀,自己的家族从唐尧以来一直位居要职,是为“不朽”。叔孙豹则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才是“不朽”。二人的对话折射出这一时期( )
A.著书立言受到部分贵族的重视 B.儒家思想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C.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D.思想领域的活跃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后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叔孙豹看来,不朽不是子孙世代享受高官厚禄,而是能够立德、立言、立功,宣扬个人建树和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后世留下精神财富,这可以反映春秋时期新兴士阶层的崛起,C项正确。叔孙豹的主旨并非简单去著书立言,排除A项;春秋晚期孔子才创立儒家思想,影响力有限,立德、立言、立功不一定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多个学派或者思想,无法体现思想领域的活跃,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战国中期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很少将秦国与蛮夷相联系,而战国末期的文献记录多将秦国描述成文化落后的蛮夷之地,这一变化表明
A.法家思想遭到后世批判 B.对秦国的评价莫衷一是
C.国家形象折射国力演变 D.秦朝的历史功绩被质疑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战国中期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很少将秦国与蛮夷相联系,而战国末期的文献记录多将秦国描述成文化落后的蛮夷之地”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中期以前,秦国的实力对其他国家还没有构成明显的威胁,经过了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后,秦国在战国中后期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将秦国描绘成文化落后之地,是当时各国反秦的一种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对法家的严厉批判,A项排除;材料中对秦国的评价基于国力的演变,并非莫衷一是,B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对秦朝历史功绩的质疑,D项排除。故选C项。
6.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先后拜大儒曾子和子夏为师,在楚国实行变法期间,他以身作则,忠实履行“信”“义”二字;荀子则认同法家加强君权的主张,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法家思想的发展。这种现象说明
A.法家思想源自于儒家 B.战国时期儒法相互借鉴吸收
C.儒家和法家本质相同 D.尊崇“信”“义”成为时代主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先后拜大儒曾子和子夏为师,在楚国实行变法期间,他以身作则,忠实履行‘信’‘义’二字”可知,法家代表人物拜儒家代表为师,并借鉴了儒家“信”“义”等思想;而儒家代表荀子则部分认同并实践法家思想,说明战国时期儒法相互借鉴吸收,B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儒法两家思想相互借鉴,而且“法家思想源自于儒家”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儒家和法家的本质并不相同,只是思想上有相互借鉴的部分,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儒法两家相互借鉴的特点,并非单单强调“信”“义”思想,而且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是法家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7.下图为某学生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描述。其意在说明这一时期( )
A.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B.在渐进中完成社会转型
C.充满着动荡与混乱 D.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纷争中有统一”、“动荡中有秩序”、“争鸣中有共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认同趋势加强,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有了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思想上百家争鸣,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D项正确;A项强调的是生产力的作用,而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变革,排除A项;这一时期,社会转型未完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这一时期孕育着新的生机,而不是动荡混乱,排除C项。故选D项。
8.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A.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
C.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
D.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
【答案】D
【详解】材料择取了四个文献的治国思想,《管子》强调按功授爵、《说苑》强调用俸禄来吸引人才、《商君说》强调奖励军功、《史记》强调废除旧公族奖励军功,上述信息都指向了废除旧贵族的特权奖励军功,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按功授爵,是君主加强对于贵族的控制,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士农工商等具体信息,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的表述太过绝对,材料并未体现出全面取代,为此C选项错误。
9.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他们互相诘难,批驳的目的是
A.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B.发展私学教育
C.挽救奴隶制度 D.研究人和人类社会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各诸侯国为了增强自身实力,纷纷笼络人才,士阶层由此崛起,出现了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围绕社会治理等问题展开争论,出现百家争鸣,故A正确;发展私学教育是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故B排除;挽救奴隶制度不是所有流派的目的,故C排除;研究人和人类社会是西方智者学派的主张,故D排除。
10.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号”系列成果引领“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下列属于墨子的思想主张的是( )
A.“寄治乱于法术”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为政以德”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的思想主张有“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支持正义战争,C项正确;“寄治乱于法术”一词出自《韩非子·大体》,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1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的发展趋势
A.铁器与牛耕的使用 B.周王室的衰微
C.公田转化为私田 D.分封制度崩溃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由于铁器与牛耕的使用,大量私田出现,井田制走向瓦解,C项正确;铁器与牛耕的使用反映的是生产力,是推动春秋时期公田转化为私田趋势出现的根原,排除A项;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属于上层建筑的变化,根原在于经济基础即井田制瓦解,私田产生,排除BD两项。
13.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
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
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君子把义作为本质,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孟子认为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君子要走礼之大门,行义之路。由此可知,二人都强调义是礼的本质,都认为在礼崩乐坏的时期需要通过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A项正确;“道德教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是义和礼,与仁政王道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礼义的作用,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
14.孔子认为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反映了儒家学派( )
A.提倡戒奢尚俭的美德 B.秉持富民安民的思想
C.恪守安土重迁的观念 D.蕴含思想统一的理念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老百姓富足统治者才能安心,孟子认为老百姓有固定产业就会稳定不变,没有固定产业就会思想上产生变化,可见两人都认为百姓富足国家才会安定,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没有涉及“戒奢尚俭”“安土重迁”“思想统一”等观点,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老子告诫统治者应该俭约谦下,不高居人民群众之上。他极力反对统治者奢侈无度,纵欲横行,并告诫统治者要清净寡欲,对人民的压榨要有度,不然会适得其反。据此可知,老子
A.发展了早期民本思想 B.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
C.极力反对韩非的主张 D.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不高居人民群众之上”“对人民的压榨要有度,不然会适得其反”等信息可知,老子劝诫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这是早期民本思想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老子代表的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排除B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此时没有韩非子的思想,排除C项;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不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D项。故选A 项。
16.我国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于( )
A.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B.西周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春秋时期,C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
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②打破原有等级制度③重视发展教育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重视发展教育是明治维新的特点之一,商鞅变法中并未涉及,因此排除③。故ABC项错误。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改革了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废藩置县;都打破了原有的 等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军功——废除等级制度,四民平民;都建立了一支有 战斗力的军队:奖励军功,战斗力增强——建立近代军队。因此①②④正确,故选D。
18.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子产临终时对后继者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舍宽取猛的态度( )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 D.说明当时青铜鼎已广泛使用
【答案】A
【详解】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人,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子产顺应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从“为政以德”转变为严刑峻法,A项正确;古代法律体系成熟于隋唐时期,排除B项;子产的“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不能体现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排除C项;青铜鼎的广泛使用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9.史学家有时会曲意修饰历史事实,称为“曲笔”。例如:晋文公欲称霸,召周襄王到河阳接受诸侯朝见。孔子认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遂在《春秋》中记曰:“天王狩于河阳。”这种做法旨在( )
A.维护礼乐名教 B.还原历史事实 C.美化君主统治 D.抒发个人见解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晋文公召周襄王到河阳,这一行为本身就违反了礼乐制度,孔子批评了这一现象,并采用“天王狩于河阳”的笔法,旨在维护周天子权威,从而维护礼乐制度,A项正确;该说法并未真是还原这段历史,排除B项;孔子的做法没有美化君主统治,排除C项;D项并非孔子这样做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0.孟子主张“人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得到发展;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国家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因此儒家的政治学说认为只有圣人可以成为真正的王。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强调个人社会责任的积极入世理论 B.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的各项事务
C.突出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D.德行是王位继承的最主要考量因素
【答案】C
【详解】据材料“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国家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因此儒家的政治学说认为只有圣人可以成为真正的王。”可知,材料强调的道德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C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道德在国家中的作用,而没有涉及强调个人社会责任的积极入世理论、也没有涉及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的各项事务,故A、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继承问题,D错误。
21.【先秦诸子的治国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大国,若烹小鲜。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则流清,原(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材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材料四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1)依据四则材料,依次回答材料中涉及哪些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并概括出他们的治国主张。
(2)战国时期,秦国推崇哪一家的学说?据史料及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答案】(1)道家:无为而治。
儒家:德治、仁政、民本思想。
法家:中央集权、严刑峻法。
墨家:兼爱、非攻。
(2)法家。
原因: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适应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集权和结束战乱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形势。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一“治大国,若烹小鲜”,可知作者认为治理国家如同烹饪小鱼,火候一定要掌握好,体现了适中的原则,与道家所强调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吻合;据材料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作者强调只有通过道德感化和礼治约束才能让老百姓有羞耻之心和归服之心,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据材料二“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可知作者认为君王治理国家应该时刻关心百姓疾苦,体现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据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可知作者强调国家治理的核心在于中央和君王,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同时作者还认为国家太平强盛得力于法治,国家纷乱贫弱是由于执法的不公正所导致的,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据材料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知作者强调对待他人的国家、家庭和他人犹如对待自己的国家、家庭和自己一样,体现了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2)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哪一家的学说,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最受推崇的是法家学说。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推崇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思想环境的产物,从政治角度来看,法家思想迎合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从经济角度来看,法家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希望结束乱世、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客观诉求;从思想角度来看,法家思想所强调的依法治国的理念迎合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国家政权的需要。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
(2)措施:实行什伍连坐;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强拆大家庭为小家庭。
(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
【详解】(1)史实:从图片中的农具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
(2)措施:根据“令民为什伍,而相连坐”得出实行什伍连坐;根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得出奖励军功;根据“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官奴婢)。”得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根据“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得出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根据所学可得出强拆大家庭为小家庭。
(3)联系: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具体可得出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
23.春秋战国时的战争造成的影响
材料一 春秋大国称霸和兼并的过程,也是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楚威王(前340年—前329年在位)时,派庄蹻进攻滇,庄蹻后来就在滇地称王。庄蹻在滇地的统治,加强了云南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之间的联系,使得滇地地区出现了发达的青铜文化。
——赵毅、赵轶峰著《中国古代史》
通过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带来了的影响。
【答案】
消极:社会动荡,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积极:客观上,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和各少数民族对华夏观念的认同;伴随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进而推动了社会转型。
【详解】回答影响类试题,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中的“称霸”、“兼并”、“派庄蹻进攻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推知,频繁争霸兼并战争导致的社会动荡必然造成社会经济及生产环境的巨大破坏,生灵涂炭不计其数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积极方面,根据材料一的“春秋大国称霸和兼并的过程,也是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可知这种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诸侯国逐渐减少从而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并且在战争中,各民族不断接触,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族群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中的“庄蹻在滇地的统治,加强了云南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之间的联系,使得滇地地区出现了发达的青铜文化”可以得出江南和西南各族间联系加强,促进了边远地区发展和各少数民族对华夏观念的认同。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如下影响,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从而推动了社会转型。
24.材料 春秋时代,各国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需要,分别对商业和商贾采取了笼络扶持的政策。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是商人队伍的扩大,一些贵族和农民加入到了商贾队伍。他们的贩运活动,西至陇蜀、西城,北至燕赵,东至齐鲁,南至吴楚、南海。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各国统治者居住的都城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其规模早已超过了西周礼制规定的限制,这些商业城市不仅有贸易分工十分细致的市场,还“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
——摘编自李嘉图《人类经济万年史》
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答案】表现:商人队伍扩大;贩运贸易兴盛;商业中心形成;市场分工细致(任3点)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是商人队伍的扩大,一些贵族和农民加入到了商贾队伍”可知,商人队伍扩大;根据材料“他们的贩运活动,西至陇蜀、西城,北至燕赵,东至齐鲁,南至吴楚、南海。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可知,贩运贸易兴盛;根据材料“各国统治者居住的都城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其规模早已超过了西周礼制规定的限制”可知,商业中心形成;根据材料“这些商业城市不仅有贸易分工十分细致的市场”可知,市场分工细致。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心中常有一个问题,即“孔子何以成为圣人 ”《论语》中有孔子、太宰、子贡关于“圣人”的谈话,孔子是自居于君子,谦言君子不必多能。太宰以多能为圣人的标征,因为他看见孔子多能,所以疑心他是一个圣人。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所谓“天纵之将圣”,实即“人纵之将圣”。春秋、战国间,人民苦痛得很,大家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出来收拾时局。孔子是一个有才干、有宗旨的人,所以人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另外,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弟子很多,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
——摘编自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1)据材料概括孔子在战国时期被推为圣人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孔子成圣这一现象。
【答案】(1)原因:孔子本人多能;孔子思想符合民众的期望;儒家弟子大力宣传和推崇;
(2)评价:孔子成圣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孔子成圣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美德,推动了儒家学派的发展,儒家迎合了民众对于国家统一、生活安定等的精神需求;统治者利用孔子崇拜作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禁锢思想,为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地位创造了条件。
【详解】(1)原因:根据“太宰以多能为圣人的标征,因为他看见孔子多能,所以疑心他是一个圣人”可得出孔子本人多能;根据“孔子是一个有才干、有宗旨的人,所以人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可得出孔子思想符合民众的期望;根据“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弟子很多,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可得出儒家弟子大力宣传和推崇。
(2)评价:根据“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再结合不同时代的背景可得出孔子成圣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根据所学可从孔子对儒学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国家统一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同时也可从其成为封建国家维护统治的工具、禁锢思想等角度概括。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寒假训练本(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