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之戊戌维新运动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之戊戌维新运动·随堂练习B卷
1.观察如图,这两部著作( )
A.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导致清政府中央权力的下移 D.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2.1900年12月,《纽约时报》上一篇有关戊戌变法的文章写道:“(改革派)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要知道隐藏在这种反对的背后,人民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此文意在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改革派( )
A.依赖既有体制 B.采取妥协政策
C.缺乏爱国情感 D.忽视群众基础
3.梁启超说:“言西政,必推本于古,以求其从同之迹。”他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类似议院(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机构和议员的设置,“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康有为等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近代黄遵宪、江衡等人说“泰西之学,其源流皆生于墨子”、“泰西之学,实出于中国,百家之言籍其存,斑斑可考。”这些认识( )
A.固化中学的正统地位 B.否认西方制度文化先进性
C.揭开西学东渐的序幕 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4.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文学革命的兴起 B.封建思想的发展
C.国家出路的探索 D.农民阶级的抗争
5.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该报实行孔子纪年,第一期署日期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并列。康有为意在( )
A.促进西方历法传播 B.推动儒学的近代化
C.巩固维新变法成果 D.凸显改制的正统性
6.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
B.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制度与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7.下表所示为小豫同学为探究性学习而收集的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部分重要史料。下列对他所收集的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重要主张选摘 作者及文章
“即今日欲开民智,开绅智,而假手于官力者,上不知凡几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上权过重,民气不伸;民气不伸,国势亦因之而弱” 易鼐《中国宜以弱为强说》
“拓睦仁(日本明治天皇本名)之未竟,用明治之五誓言” 樊锥《开诚篇》
A.维新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B.救亡图存成为国人共识
C.戊戌变法触动顽固派利益 D.有识之士一致赞同变法
8.如图是1898年清政府批准成立的某学校牌匾。对该学校解读正确的是( )
A.其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B.初名为“三江师范学堂”
C.依据《奏定学堂章程》创办 D.其创办收回了教育主权
9.戊戌变法期间,康广仁在给密友的信中说:“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故常谓但竭力废八股,俾民智能开,则危崖上转石,不患不能至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戊戌变法( )
A.措施过于激进 B.推动民众思想解放
C.缺乏群众基础 D.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10.1895年,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发表《救亡决论》,第一次喊出“救亡”的口号。他认为目前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一般地讨论什么“自强、求富”,而是需要直截了当的起来“救亡”。这一观点反映( )
A.民族主义意识凸显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D.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11.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12.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13.“下表所示为19世纪90年代后期《时务报》的创办者汪康年与其士绅友朋的书信往来统计。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政治类问题 类别 件数 经济类问题 类别 件数 文化教育类问题 类别 件数 外交类问题 类别 件数
变法 77 铁路 42 学堂 69 中英交涉 7
议会 00 商务 56 科举 18 中俄交涉 12
民权 13 财税 9 办报 11 中日交涉 4
吏治 23 农业 25 留学、译书及其他 31 胶州事件 21
其他 16 矿业 57 军事问题 战争 11 综合 反教事件 17
其他 15 军事教育及其他 15 社会问题及国内局势 96
A.改良道路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B.中体西用流行于世
C.清政府试图通过立宪消弭革命 D.全面西化思潮出现
14.1898年裘廷梁等创作《无锡白话报》,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认为“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前后( )
A.维新思想已转变为政治运动 B.知识分子掀起文学革命
C.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已露端倪 D.封建正统思想受到动摇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6年严复被选派去一所英国海军学校学习。回国以后,为了使人民直接了解西方思想,严复在1900年前后翻译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群己权界论》、斯宾塞的《群学肆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严复认为,从秦代以后,传统统治者搜刮民脂,无力提升民智,为了便于控制国家,一直尽力使老百姓处于无知虚弱的状态。严复通过译著,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了进化论、自由贸易、社会法则、政府分权等理论。
——摘编自刘春福《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97年,中国近代最具影响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创办起来。1901年,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创办该馆编译所,逐渐承担起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新学、沟通中西学术文化的重大使命。商务印书馆着力译介西方社会科学名著,编印了《汉译世界名著》,出版了严复所译的《群学肄言》《法意》等西学著作。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后,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缺乏适应新学制的新式教科书。1902年初,张元济邀请柳亚泉、蔡元培编辑新式教科书。这套“最新教科书”着重汇通中西文化知识,编纂者字斟句酌,苦心编修,开创了近代中国新式学堂用书的新纪元。
——摘编自左玉河《中华文明·中国近代文明通论》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个人、机构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据图示信息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D项正确;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排除A项;维新变法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导致清政府中央权力的下移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12月(中国)。据本题材料“改革派)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人民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历史舞台的主体。而在戊戌变法中,人民却是他们忽略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些知识分子阶层,与劳动阶层脱节,忽略了发动劳动阶层的力量。同时新思潮的风并未吹到劳动阶层,使得他们缺乏思想基础,这就导致戊戌变法不但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还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材料意在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改革派忽视群众基础,D项正确;改革派并不依赖既有体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改革派采取妥协政策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改革派具备爱国情感,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泰西之学,实出于中国,百家之言籍其存,斑斑可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认识对西学的传播具有双重影响,康有为、梁启超这样做和借孔子推行变法一样,是为了减轻顽固派对变法的阻力,但是过分强调“古已有之”也不利于彻底进行思想的宣传,D项正确;这一认识从侧面反映了西学具有进步性,排除A项;B材料强调的是“古已有之”,并未否认西方的先进,排除B项;明朝时期,西方传教士就已经来华传教了,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是魏源的著作,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的核心是发展资本主义;《孔子改制考》主张变法改革;《革命军》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出路的探索,C项正确;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排除A项;《革命军》体现的是民主思想,排除B项;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光绪帝是清最高统治者,康有为实行孔子纪年,并将其与光绪纪年并列,其意在凸显改制是尊圣意而为,凸显改制的正统性,D项正确;无论是孔子纪年还是光绪纪年,都不是西方历法,排除A项;将孔子纪年与光绪纪年并列是康有为为其改良主张寻求必要性和合理性,并不是为了推动儒学的近代化,排除B项;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新航路开辟(欧洲)。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西方新航路开辟成为世界新纪元的开始,而远早于新航路开辟的郑和下西洋却销声匿迹,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的社会制度与经济形态不同所导致的,西方推崇重商主义,而中国是重农抑商政策,另外,西方新航路的开辟目的是开拓殖民地,扩大市场及原料场地,而中国是宣扬国威,朝贡贸易,C项正确;郑和七次下西洋是由政府支持进行的朝贡贸易,排除A项;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与中国的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据本题材料“即今日欲开民智,开绅智,而假手于官力者,上不知凡几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可知,梁启超注重推进官僚阶层思想启蒙,据“上权过重,民气不伸;民气不伸,国势亦因之而弱”可知,易鼐主张通达民情,可见,维新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A项正确;材料只有三名学者的主张,不能说明“救亡图存成为国人共识”,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未体现触动顽固派利益,排除C项;“一致赞同变法”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和时间信息,可知该学堂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其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A项正确;南京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排除B项;《奏定学堂章程》是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可知,康广仁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在责备康有为的措施激进,而他提出的“故常谓但竭力废八股”更为激进。一是涉及的人数众多,二是很多人以此为业。而清朝废除八股是在1905年。可见在当时并不具备废除八股的客观条件。他的身份又是康有为的弟弟。观点如此激进,且身份特殊,势必会影响到康有为。因此戊戌变法潜伏着失败的危机,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废除科举,思想激进,而非措施激进,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民众思想解放的信息,排除B项;缺乏群众基础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此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95年近代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895年严复迫切地呼吁国人起来救亡。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真正觉醒了。因此材料反映了民族意识的凸显,A项正确;1895年康、梁等人的公车上书,标志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B项;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而不是严复的救亡主张,排除C项;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而不是严复的救亡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
12.C
【详解】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汪康年与其士绅友朋的书信往来统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晚清时期维新派的机关刊物,汪康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变法人物,汪康年与其士绅友朋的书信往来,内容较多涉及变法、商务、教育、社会问题及国内局势,和维新变法内容及背景联系紧密,反映了改良道路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汪康年是维新派,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B项;清政府预备立宪开始于1906年,这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全面西化思潮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的中国。据题意可知,裘廷梁主张通过白话文宣扬维新思想,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主张已露端倪,C项正确;裘廷梁此时是在借助白话文宣扬维新思想,并没有体现政治运动,排除A项;文学革命出现于新文化运动中,而新文化运动到1915年才兴起,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5.论点:个人和机构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论证:近代中国,以严复为代表的个人和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机构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变革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严复翻译《天演论》等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传播西方近代文化,使学习西方的层面不断深入,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严复将进化论、自由贸易、社会法则、政府分权等理论译介到中国,使人民直接了解西方思想,开启了民智;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的维新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商务印书馆着力译介西方社会科学名著,传播近代文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进程;商务印书馆介绍西方新学、沟通中西学术文化,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众启蒙和思想解放的进程;商务印书馆编印汇通中西文化知识的新式教科书,开创了近代中国新式学堂用书的新纪元,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
可见,近代进步思想家和出版机构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明确题目类型为观点论述题,需要论证的观点为“个人和机构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接着通过阅读材料一、二,从中找到以严复为代表的个人和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机构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变革所起的促进作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题目观点,以严复通过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启迪民智,推动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促进戊戌变法运动;商务印书馆通过译介西方社会科学名著,传播近代西方文化,沟通中西学术交流,促进中国近代教育转型等为论据,层层展开论述,说明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和机构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起到的促进作用。在论述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保证字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之戊戌维新运动·随堂练习A卷
1.郭嵩焘、郑观应以中国传统的本末观分析西学,认为西学内部有本末、体用之分,“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其体在育才于书院,议政于议院,其用在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这说明他们( )
A.提倡侧重学习西方器物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对西学有着深入的认识 D.摒弃了“华夷之辩”思想
2.1876年,王韬和传教士傅兰雅等人筹建主持了近代新型学府——上海格致书院,书院将考试题目登载在《申报》,应试者邮寄征文,由书院评定等级,发给奖金,并将优秀文章集中刊登出版。下表是格致书院考课命题节选(1888-1894年),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时间 题目 命题与鉴定人 官职身份
1888年 近日北边防务轻重缓急何在论 胡芸楣 广西按察使
1889年 印度与中国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竞争问题 李鸿章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890年 中国制造金银货币问题 吴福茨 宁绍台道
1891年 物体凝流二质论 刘坤一 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1892年 德奥合纵与俄法连横论 李鸿章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893年 中国能开议院否 郑观应 招商局总办
1894年 紧备水军直捣东瀛议 刘麒祥 苏松太道
A.救亡图存仍然处于器物变革阶段 B.开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日渐深入 D.列强瓜分中国导致民族觉醒
3.19世纪60年代,郑观应分析国际局势说:“方今各国争雄,外托和好之名,内存兼并之志。”我们不可夺人,或被人夺。据此可知,郑观应( )
A.主张国家主权不可侵犯 B.期盼光绪帝能“明定国是”
C.反对欧美列强争霸战争 D.希望国内不同势力消弭纷争
4.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认为,君主制国家如果没有像尧、舜这样的圣贤君主将无法自立,且易导致“下层贱民”作乱,而美、法之民主制下的“下层掌权”则会导致政治上的混乱,据此可知,王韬上述观点旨在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君主专制 D.议会共和制
5.1898年,康有为依据《春秋》提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来解释历史的演进。所谓“据乱世”是指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是指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就是民主共和时代。这反映出康有为( )
A.受到“中体西用”的影响 B.努力实践儒家治国理念
C.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D.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6.维新派倡导科学、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强调要克服国民奴性劣根,要求克服国民柔懦谨畏性格,重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据此可知,维新派认为( )
A.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国民性重建 B.改造中国必须废弃儒家思想
C.民主革命要培育近代民族精神 D.西方的制度文化比中国先进
7.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稣为康有为的《上清帝书》所感,不惜折节,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这一情形( )
A.促使变法运动获得了广泛支持 B.推动了晚清新旧势力的合流
C.扩大了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影响 D.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8.康有为在《恭谢天恩并陈编纂群书以助变法折》中说,波兰迟迟不肯变法,最终被人“分灭”,清朝变法之机一失再失;同时其指出,现在皇上明确下诏宣布变法是“第三次机会”,必须“全变之急变之”。这一思想( )
A.推动西方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埋下了维新变法未来失败的隐患
C.是中外变法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D.坚定了光绪皇帝变法维新的决心
9.1899 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文指出,日本维新以来的译书集中于政治学、理财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而晚清中国的译书偏重于军事学、工艺学,在政治学、财政经济学方面“几无一书焉”。由此可见,梁启超( )
A.倡导政治革命救亡图存 B.认为中国军事改革迫在眉睫
C.仿效日本改革封建制度 D.反思救国道路上的理论缺陷
10.下表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日文书籍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化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学习( )
A.方向由西方转向日本 B.领域由自然科技转向社会科学
C.主题由器物转向制度 D.目标由求强求富转向文化革新
11.严复在1895年所写的《原强》中提出,“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下列对这段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宣传改良道路挽救统治危机 B.强国救民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
C.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D.批判旧礼教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12.19世纪末期,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其核心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和影响。下列哪位学者翻译《天演论》使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 )
A.严复 B.赫胥黎 C.康有为 D.李大钊
13.针对维新变法失败,李侃总结:变法开始以前,思想上、准备上都很不充分,但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使他们仓促上阵,因此难免遭到失败的命运。对变法前形势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国内阶级、社会矛盾激化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统治阶层普遍主张政治变革
14.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等早期著作中以“托古改制”的手法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行君主立宪的主张。而根据内廷档案《故宫藏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的记载,戊戌年康有为上呈给光绪的两本变法参考《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非但不主张限制君权,反而鼓励光绪师法俄日,大张君权。由此可以得出( )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B.历史研究需对多项史料进行对比互证
C.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了解客观史实
D.通过文献研究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一个民族若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要有这一民族的独有的特质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道德、制度、风俗、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要坚持这种中华文化,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能恢复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在他看来,所谓“公德”就是个体对群体尽义务的“利群”思想,就是视国家事为己事的意识。只有这样,当外敌入侵时,才能“合内部固有之群,以敌外部来侵之群”。而且合群的力量越坚越大,就“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这与西方民族主义中强调个人自由、平等、独立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一大特点。
——摘编自沈文泰《华夏中心主义的衰落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急速掀起一股热烈的民族主义风潮。一些受过民族主义熏陶,“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为了达成打造民族国家的目标,纷纷将他们注目的范围,向下扩充到一般社会大众。基于动员群众,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他们相继创办各类白话报刊,并大量利用小说、戏曲等口语传播,对一般民众进行民族观念及国家意识的灌输。在这一连串密集而广泛的宣传下,各项自发性的群众民族主义运动亦在此一期间相应兴起。诸如1905年因美国排斥华工激起的抵制美货风潮,乃至20世纪初期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收回路矿利权运动,皆有大批学生与城市工商居民卷入其间。自此以后,民族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最为有效而常见的动员手段,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急遽扩散与深化。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历史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早期维新派的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郭嵩焘、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以中国传统的本末观分析西学",指出西学的“本”“体”在于政教,“末”“用”在于器物,可见相较于洋务派而言,早期维新派对西学有着深入的认识,C项正确;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器物,郭嵩焘、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项;甲午战败后,中国有识之士才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项;材料不是在探讨“华夷”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从题目涉及的范围看,涉及边防、国际商业竞争、国际关系、政治制度探讨等,而且命题人多为政府官员,这说明当时国人对于国家出路的探讨逐渐深入,C项正确;“中国能开议院否”不属于学习器物,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尝试,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不可夺人,或被人夺”可知,郑观应认为国家主权不可侵犯,A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清朝皇帝为同治帝,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郑观应反对欧美列强争霸战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内纷争,没有体现希望消弭国内纷争,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君主制国家如果没有像尧、舜这样的圣贤君主将无法自立,且易导致“下层贱民”作乱”可知,王韬认为,君主制应该保留,但是君主必须要贤明;根据材料“而美、法之民主制下的“下层掌权”则会导致政治上的混乱”并结合所学知识,王韬认为中国不能走美国法国的政治道路,综合起来显然是君主立宪制,A项正确;根据材料“而美、法之民主制下的“下层掌权”则会导致政治上的混乱”可知,王韬反对走美法政治道路。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法国都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韬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由材料可知,康有为依据《春秋》提出“三世说”来解释历史演进,以此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C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不是康有为的思想,排除A项;康有为“三世说”是借助儒家思想的外壳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其目的不是实践儒家治国理念,排除B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不是康有为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克服国民奴性劣根”“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可知,维新派认为要振兴民族就必须重建国民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改造中国必须废弃儒家思想,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改良,而不是革命,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西方的制度文化比中国先进,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多项类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选项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题干“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稣为康有为的《上清帝书》所感,不惜折节,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其名声大振,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稣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并未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现君主立宪制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以波兰迟迟不肯变法,最终被人“分灭”为由,主张变法应“全变”、“急变”,这一思想导致光绪皇帝在103天内连下近百道变法诏令,操之过急,招致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最终遭遇失败。这反映出康有为急于变法的思想埋下了维新变法未来失败的隐患,B项正确;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波兰变法运动和清朝变法相关内容,是为尽快变法提供依据,但无法得出“是对中外变法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排除C项;此时光绪皇帝已发布变法诏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日本维新以来的译书集中于政治学、理财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而晚清中国的译书偏重于军事学、工艺学,在政治学、财政经济学方面‘几无一书焉’”可得出,梁启超意在说明,中国的维新思想与日本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他是在反思救国道路上的理论缺陷,D项正确;1898年戊戌变法已失败,梁启超并不是在倡导政治革命,排除A项;梁启超认为中国的译书的缺陷是偏重于军事学,所以不是在主张军事改革,也不符史实,排除B项;梁启超倡导的改革已失败,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即学习西方的器物行不通,因此要向西方学习制度,因此翻译的书籍增多,反映出由器物到制度的主题转变,C项正确;中国主要方向还是西方,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领域的转变,排除B项;文化革新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可知全面发展的教育能实现材料中的三端,B项正确;改良道路使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不涉及,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强国救民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没有找民主革命的理论依据,排除C项;批判旧礼教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是新文化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翻译《天演论》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步观点,服务于中国当时的社会需要,并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故选A。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作者是赫胥黎,排除B;康有为的代表作是《孔子改制考》,并未翻译《天演论》,排除C;李大钊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而非进化论,排除D。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守旧势力的强大是导致戊戌维新失败的重要原因,也即统治阶层中仍然有很多人反对政治变革,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的加剧是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重要背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世纪末,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导致国内阶级、社会矛盾激化,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仍然比较弱小,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新变法时期中国。材料“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等早期著作中以“托古改制的手法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内廷档案……康有为……非但不主张限制君权,反而鼓励光绪师法俄日,大张君权” ,这说明《孔子改制考》与内廷档案中的主张相矛盾,以上情况说明,对某一历史现象的研究,所依据的史料不同,得出的历史结论也会不同,故历史研究需对多项史料进行对比互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原始档案和研究文献史料价值的对比,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来,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对康有为关于君权的主张做出最终的结论,C、D两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来,排除C、D项。故选B项。
15.(1)特点:独有的特质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精神;坚持这种中华文化并传承;视国家事为己事的意识;合群的力量。
(2)历史意义:有利于救亡图存;有利于动员群众,强化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民族观念及国家意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一个民族若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要有这一民族的独有的特质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精神”,得出独有的特质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精神;据材料“就是要坚持这种中华文化,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得出坚持中华文化并传承;据材料“就是视国家事为己事的意识”,得出视国家事为己事的意识;据材料“而且合群的力量越坚越大……”,得出合群的力量。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得出有利于救亡图存;据材料“基于动员群众,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得出有利于动员群众,强化民族凝聚力;据材料“并大量利用小说、戏曲等口语传播,对一般民众进行民族观念及国家意识的灌输”,得出有利于民族观念及国家意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之戊戌维新运动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