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之太平天国运动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之太平天国运动·随堂练习A卷
1.1853年,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缓解财政危机,被迫允许地方政府铸造大钱(大面额铜钱),由此带来了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的趋势。这说明此时( )
A.地方割据兴起 B.通货膨胀加剧 C.民族危机严重 D.传统秩序失衡
2.“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首歌谣描绘了(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镇南关大捷
3.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发布《兴办屯垦告示》募民垦荒,并规定“如有外来客民,情愿领田耕种……一体借与牛力、籽种”。这主要是因为当地( )
A.经商风气冲击重农思想 B.农民大量前往上海谋生
C.屡经战乱人口大量减少 D.实业浪潮改变就业结构
4.湘军攻下安庆后,曾国藩立即下令在当地修葺书院,“每月按期课试,校阅文艺,其优等者捐廉以奖之”,“皖中士人莫不感奋”。曾国藩此举旨在
A.延续科举取士制度 B.传承儒家优秀文化
C.践行中体西用理念 D.争取传统士绅支持
5.《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取消私营的商业和手工业。商业上,货物-概没收,居民生活用品由国家统一供应;手工业上,废除手工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改为有组织的集体生产,建立百工衙、诸匠库制度。这一工商政策( )
A.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规范了工商业的经营活动
C.为居民带来了丰富的物品 D.带有明显空想主义的色彩
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 )
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渗透强烈的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7.1861年,清政府不但授予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还给予他“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督以下悉归节制。”清政府此举的主要动机是( )
A.实现东南肃清之局 B.保障政府财赋来源
C.应对列强便宜行事 D.武装训练新式军队
8.清代前期,大凡官员上奏,大都朱批“该部议奏”,反复议奏之后,才可能实施。到了晚清,这一情况有了变化,地方官员设置新的财政机构,开征新的税捐,大多是事后上奏,或者在“就地筹款”的默许下,不予上奏。这一变化的出现( )
A.反映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崩溃 B.有利于征税程序的简化
C.推动了财政收入结构的调整 D.受国内政局变动的影响
9.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且使旧有政治派别和社会成分发生了新变化。“新变化”主要有( )
①中央权力的下移 ②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③维新运动的高涨 ④革命派的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注重对比是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材料二: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兴银行……兴宝藏;兴器皿技艺……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
——《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内容出自哪一运动的哪一纲领性文件,并说明其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该文件认为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文件未能实施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材料中清政府允许地方政府铸钱导致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与传统的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相背离,体现了传统秩序失衡,D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并不能体现地方割据兴起,排除A项;地方政府铸钱导致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与通货膨胀无关,排除B项;清政府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体现,不是应对民族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年,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首歌谣描绘了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萍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反对清朝的统治,B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到广州三元里抢掠,遭到当地人民反抗,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山东、直隶等北方地区,是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项;镇南关大捷发生在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取得了对法战争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原因应结合时间信息“1862年”及题干核心内容从时代背景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862年的中国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曾在占领武昌后顺江而下进占安徽、江苏等许多地区,为打破清政府对天京的围困,迅即出师北伐和西征,尤其是西征军占领了许多州县。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天京防御战中,安徽同样也是战争的重灾区,所以题干中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屡次战乱对安徽农业的破坏严重,C项正确;安徽人虽然经商观念浓厚,但题干中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时局的影响,排除A项;B项说法没有根据,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实业浪潮”兴起于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湘军攻下安庆后,曾国藩立即下令在当地修葺书院”“皖中士人莫不感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湘军攻克安庆,战胜太平天国军队,因此材料所述曾国藩在当地修葺书院的行为获得当地士人的认同,说明这时期曾国藩的举措主要是为了争取传统士绅的支持,以剿灭太平天国运动,D项正确;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曾国藩在攻克安庆后每月进行考试,对文艺优等的人进行奖励,无法得出曾国藩是为延续科举制度,也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曾国藩在材料所述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承儒家的文化,但这只是客观上产生的影响,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指的是中国的伦理纲常、政治体制为中心,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取消私营手工业和商业,改由国家统一供应,这一政策带有明显的空想主义的色彩,根本无法实行,D项正确;这种做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严重脱节,排除A项;取消私营工商业,是对工商业的重大变革,而非规范,排除B项;集中供应无法为居民带来丰富的物品,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可得出他主张学习西方,从而摆脱西方的压迫,与西方国家并立,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B项正确;材料反映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并不能体现农民政权性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中体西用的主张,排除C项;这一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行,因此并没有推动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类题目,时空是1861年的清朝。根据材料“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督以下悉归节制”及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授权曾国藩督办苏皖浙赣的军务,有助于集中军事力量共同围剿天京,肃清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政府财赋来源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政府此举与列强侵略中国无关,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这一时期地方汉族督抚已经训练了一批新式军队,如湘军、淮军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前期,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但晚清时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地方实力增强,中央权力下移。由此可知,材料变化的出现受国内政局变动的影响,D项正确;“反映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崩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未体现征税程序的简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与财政收入结构的调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太平军连战告捷,各地反清势力迅速响应,在全盛时期坐拥清朝的半壁江山;由于八旗军作战能力低下,清政府不得不倚重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官僚,允许他们自行组织团练,并任用他们为地方大员负责镇压太平军,因此,中央权力的下移 ,①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因镇压太平军有功的汉族地主官僚势力膨胀,他们在地方拥有军政大权,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②正确;维新运动的高涨的时间是19世纪90年代,排除③;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革命派形成,排除④。综上,①②正确,A项正确;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10.(1)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意义: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2)发展资本主义。
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详解】(1)运动:依据材料“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得出运动是太平天国。依据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得出《天朝田亩制度》。
意义:从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分析,得出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从反映农民的理想分析,得出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2)何处:依据材料“兴银行……兴宝藏;兴器皿技艺……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得出发展资本主义。原因:依据材料“《资政新篇》”,得出资本主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之太平天国运动·随堂练习B卷
1.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天国”定都于
A.广西金田 B.江西九江 C.安徽安庆 D.江苏南京
2.1862年,英国驻华公使给本国政府报告,“许多船只为上海区内的洋行载运军械军火给太平军,……这种交易继续既久,……上海一家洋行在1862年4月就供给了太平军七百九十五门炮和一万一千磅弹药”。该史料可用来佐证( )
A.英国政府支持反清斗争 B.太平天国军事现代化程度高
C.洋商利用战乱获取利益 D.太平军失败于中外联合绞杀
3.下表呈现的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价格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
1820年之前 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1000枚铜钱
1827年 1300枚
1838年 1600枚
1845年 2200枚或更多一些
A.鸦片战争导致中外贸易地位逆转 B.太平天国运动与世界市场有关联
C.财政危机导致清朝开展洋务运动 D.白银升值提高了晚清国际购买力
4.下图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战争进军示意图,此次进军
A.加深中国半殖民程度 B.为太平天国全盛奠基
C.基本上消灭北洋军阀 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但是,迟至1861年,太平天国管辖的吴江地区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熏,还能收到租米1300余石。这在当时不是个例。这说明太平天国( )
A.实质是地主阶级政权 B.土地私有制毫无触动
C.征收租米以充实财政 D.施政纲领的践行有限
6.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两个纲领性文件,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下列有关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前者突出了农民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②后者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私有制
③两者都顺应农民要求,都能调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
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1854年9月9日,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北华捷报》发表评论,高度肯定太平天国所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关心每个社会成员,显然包括下层贫苦群众,凸显新朝施政最基本的原则是保护人民安康,这一点连欧洲列强也相形见绌。这一评论体现出
A.西方同情并支持太平天国 B.太平天国对理想社会的探索
C.改朝换代是洪秀全的目标 D.文件突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8.《资政新篇》提出,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需施以“三宝”教育。宗教道德教育为“上宝”,火船、火车、连环枪、量天尺等为“中宝”,文学艺术、诗画美术为“下宝”。这表明,《资政新篇》( )
A.较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具有初步近代化的治理理念
C.体现出农民阶级革命的需求 D.注重消除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9.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英吉利之所以为“最强之邦”,在于其“法善也”;暹罗邦“与英邦通商”,“今亦变为富智之邦”;日本邦“与花旗邦(美利坚)通商...将来亦必出于巧焉”。由此可知,洪仁玕( )
A.极力推崇法治 B.支持实业救国 C.强调平等通商 D.鼓励中西交往
10.《资政新篇》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在当时,它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在太平天国的群众中激起用拜上帝会造小天堂那样的反响,还不能真正地把农民群众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也不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据此判断,《资政新篇》( )
A.是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产物 B.成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纲领
C.缺乏实施的经济和群众基础 D.冲击了社会成员传统角色定位
11.李鸿章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以下为若干史料记载。如表相关推论正确的是
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吾国以洋务衰也?……至甲午之败,其难辞其咎也。 1901年梁启超《李鸿章传》
李鸿章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元凶,其“自强”新政过程是中外反革命勾结的过程,甲午战争失败更是其军事上消极抵抗和外交上积极投降所致。 1955年胡滨《卖国贼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开创人,有爱国主义之心、民族主义之情,但也有误国之处。 2019年陈旭麓著、傅德华编《中国近代人物评论》
A.《李鸿章传》为研究李鸿章的一手史料,其可信度相对较高
B.《卖国贼李鸿章》相对客观公正的评述了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C.《中国近代人物评论》片面强调李鸿章的功绩,具有主观性
D.文献史料体现了作者的主观立场,并受时代发展趋势的影响
12.如图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A.晚清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晚清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的特征
C.清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 D.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
13.1852年,清廷谕令各省办理团练,此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官员受到政府重用。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事权发生转移 B.汉族地主的离心力增强
C.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D.清廷的社会控制力提高
14.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的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一 天上有天国,地下有天国,天上地下同是神父天国,勿误认单指天上天国……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创开天国是也。
——洪秀全《钦定前遗诏圣书批解》
材料二 范文澜所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九版明确指出∶“太平革命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革命运动。自从太平革命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陈胜、吴广以下数千百次的旧式农民起义,面目为之大变。”
胡绳在《纪念太平天国革命百周年》中指出,“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所发展到的最高峰”,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仍旧只是一个没有工人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胡绳随后认为“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一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其特征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展开为巨大的爆发”。
——摘编自夏春涛《太平天国再评价———金田起义170周年之反思》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中国近代史的史实,概括材料二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及失败根源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军定都南京,改称“天京”,D项正确;1851年,太平军在广西金田起义,排除A项;太平天国定都后,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江西九江、安徽安庆等许多地方,排除B、C项。故选D项。
【点睛】
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62年,英国驻华公使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称,上海的洋行为太平军提供了大量军火。结合所学可知,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1860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洋商为了获取利益,利用战乱向太平军出售武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史料可用来佐证洋商利用战乱获取利益,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国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太平军购买了外国军火,这不能说太平天国军事现代化程度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太平军失败的原因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出现了银贵钱贱,这主要是因为白银外流导致国内银价上涨,而明清时期赋税以白银为基本单位,普通民众持有的主要是铜钱,银价上涨加重百姓赋役负担,加剧阶级矛盾,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中国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在鸦片战争前,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应对“内忧外患”,财政危机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出至国际市场,因而造成白银贬值,因而实行银本位的清王朝的国际购买力实际上是下降了,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天京”可知这幅图中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北伐战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全盛奠定了基础,故选B;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没有加深中国半殖民地程度,排除A;基本消灭北洋军阀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是遵义会议,排除D。
5.D
【详解】根据材料“《天朝田亩制度》......1861年,太平天国管辖的吴江地区拥有三四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柳兆熏,还能收到租米1300余石。这在当时不是个例。”可知,太平天国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但是在其管辖之下的地区,大地主处处皆是,说明当时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践行有限,D项正确;实质是地主阶级政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毫无触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征收租米以充实财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突出了农民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的愿望,①所述符合题意。《资政新篇》提倡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承认私有制,②所述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顺应农民要求,调动了农民阶级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未能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③所述不符合题意。《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④所述不符合题意。综上,①②所述符合题意,A项正确;③④所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关心每个社会成员,显然包括下层贫苦群众,凸显新朝施政最基本的原则是保护人民安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纲领性文件指的是《天朝田亩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太平天国尚不能做到关注每一个民众,因此英国人对太平天国的评论更多的是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对理想社会的探索,B项正确;西方并未支持太平天国运动,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并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资政新篇》提出培养人才既要教授道德、诗画等传统文化,也要教授火船、火车等近代科学技术,体现了近代化的治理理念,B项正确;《资政新篇》提出人才应该中西兼通,并未具体论述中学与西学之间的“体用”关系,排除A项;《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排除C项;《资政新篇》主张学习传统的道德和文艺,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洪仁玕认为暹罗邦“与英邦通商”,“今亦变为富智之邦”,日本邦“与花旗邦(美利坚)通商...将来亦必出于巧焉”,这体现了洪仁玕主张同西方国家通商的主张,表明其鼓励中西方之间的交往,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通商富国,不是法治,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是主张要同西方通商,未体现是否平等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材料认为,《资政新篇》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不会在太平天国的群众中激起强烈反响,不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据此判断,《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斗争的产物,缺乏实施的经济和群众基础 ,C项正确;《资政新篇》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资政新篇》的局限性而非肯定其进步性,排除B项;材料认为《资政新篇》未能真正实施,因此无法得出冲击了社会成员传统角色定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一百多年来,梁启超等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从其中既有“甲午之败,其难辞其咎”“甲午战争失败更是其军事上消极抵抗和外交上积极投降所致”,也存在“有爱国主义之心、民族主义之情,但也有误国之处”等说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文献史料体现了作者的主观立场,并受时代发展趋势的影响,D项正确;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体现的个人观点,不能说明其可信度较高,排除A项;《卖国贼李鸿章》的个人感彩深厚,不是对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客观公正评述,排除B项;《中国近代人物评论》中采用了辩证法,对李鸿章的评价并不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材料体现晚清时期的关税和厘金比重增加,田赋收入下降的趋势,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较快,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解体,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的半殖民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不体现政府对关税的控制,且材料还有厘金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1852年,清廷谕令各省办理团练,此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官员受到政府重用。”可知,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后,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权力下移,促使汉族地方官僚的崛起,即国家事权发生转移,A项正确;汉族地主的离心力增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外重内轻局面形成的标志是湘、淮集团崛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权力下移,导致清廷的社会控制力减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1861年,慈禧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说明慈禧主张和英法议和;“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说明英国有勾结清政府的意图。由此可知,当时的太平天国将面临中外联合勾结的严峻形势,故A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顽固派地位得到加强,故C错误;材料没有外交体制变化的信息,故D错误。
15.示例
性质∶太平天国具有的近代特征的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失败根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
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在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的激化,是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所激起的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太平天国运动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席卷半壁江山,持续约十四年时间,其规模历史罕见;太平天国通过西方传入的基督教思想发动群众,在运动过程中缴获并运用西式装备来抗击与清政府相互勾结的外来侵略者,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
(“示例”仅供参考,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详解】性质:依据材料“自从太平革命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陈胜、吴广以下数千百次的旧式农民起义,面目为之大变。”,得出太平天国具有的近代特征的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失败根源:依据材料“仍旧只是一个没有工人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得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
说明:从运动爆发的根源分析,得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在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的激化,是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所激起的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从运动波及的范围分析,得出太平天国运动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席卷半壁江山,持续约十四年时间,其规模历史罕见;从运动体现的新的时代特征分析,得出太平天国通过西方传入的基督教思想发动群众,在运动过程中缴获并运用西式装备来抗击与清政府相互勾结的外来侵略者,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之太平天国运动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