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练习卷·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根据“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器,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后红山文化及
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均可找到相似的器型。”可得出不同区域都有出土相似的陶瓷器,说明这些地区间有一
定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强调一致性和交流,并不是多元,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大汶口文化影响最为广
泛,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陶寺文化的手工业水平高,排除D项。
2,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后便下诏书称:“秦灭六国因为六国叛秦或对秦国图谋不轨,最终
秦国才发兵平乱,使天下大定。”该诏书通过将战争罪责归咎于六国,论述了秦灭六国的正义性,进而构建秦
大一统政权在全国的合法性,B项正确:揭露东方六国为战争的祸首的目的是说明秦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
排除A项,材料旨在构建秦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与宗法神权统治及皇帝独尊无关,排除C.D两项。
3.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中后期,市场流通中的铜钱私铸现象严重,这说明当时铜钱价值较高,受到追
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商品价格的涨跌情况,“通货膨胀严重”的依
据不足,排除B项:铜钱私铸与封建剥削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商品经济发展不意味着抑商政策松弛,排
除D项。
4,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反映了唐代历史的发展,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面貌,唐朝的历史
进程发展影响着唐诗的发展,即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唐诗
描写了生动的唐朝历史,与学术研究无关,排除A项:“三教合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
关,排除
5.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
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C项正确:南宋政权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消灭,排除B项;A、D两项均在绍兴和议之
前,排除。
6.B根据材料“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人政坛,不少官居高位…取土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知,宋代阶
层流动频繁,门第观念淡化,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不是科举制快速发展,排除A项:等级差
别的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婚姻择偶自由在宋朝是不可能的,排除
D项
7.D从唐朝到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的变化可看出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反映出我国这一时期经济重心的
南移,故D项正确:人口流动不代表阶层流动,排除A项:唐宋时期,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区域经济发展
不平衡,排除B项:北方管理能力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
8.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内阁的权力和地位不断提升,最终完全超越六部,故A项正确:内阁的“票拟”权只是
替皇帝草拟处理意见,并不能有效监督制约皇权,排除B项:明朝内阁自始至终都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
C项;内阁没有决策权,故排除D项。
9.B据材料“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可知密折制的设立使皇帝能够更
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项正确:唐代三省六部制标志古代官
僚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清朝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
效途径依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10.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大型图书编纂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删除民间的异端书籍,进而强化君主专
制,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D从材料可知,梁启超发表的时政评论文字平易近人·受到读者欢迎,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
1898年戊戌变法开展,与材料中20世纪初的时间不符,且戊戌变法并未发动群众,排除A项;文学苹命是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且维新
变法时间是1898年,与材料中20世纪初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12.C根据材料,农民发动武装暴动,开展反封建斗争,反映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C项正确;材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437A2023~ 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练习卷
高 一 历 史
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
注意事项 :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
2. 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
3. 选择题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 整,笔迹清楚 。
4.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 一 并上交 。
5. 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 8单元 。
一 、 选择题 : 本大题共16小题 , 每小题3分 , 共48分 。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山西裹洽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器 , 在黄河下游的大泣口文化 、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后红山
文化及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均可找到相似的器型 。这说明
A.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的特征 B. 大泣口文化影响最为广泛
C. 不同文化区存在交流联系 D. 陶寺文化的手工业水平高
2. 公元前 221年 , 赢政令圣相 、御史向天下颁布沼书 , 下面为其内容节选 。 由此可知 , 该沼书的
颁布旨在
韩王纳地效金 , 请为灌臣 , 已而倍约 , 与赵 、魏合从畔(叛)秦 , 故兴兵课之 , 虏其王……燕王 昏乱 , 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辆为贼 , 兵吏课 , 灭其国 。齐王用后胜计 , 绝秦使 , 欲为乱 , 兵吏课 , 虏 其王 , 平齐地 。寡人以吵吵之身 , 兴兵课暴乱 , 赖宗庙之灵 , 六王咸伏其辜 , 天下大定 。
A. 揭露东方六国为战争的祸首 B. 建构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
C. 借助宗法神权稳定社会秩序 D. 树立皇帝独尊的政治地位
3. 唐代初期 , 市场上钱串兼行 , 既有多种实物货币 , 又有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唐代中后期 , 市场
流通中的铜钱的私铸现象十分严重 。这折射出唐朝中后期
A. 商品经济发展 B. 通货膨胀严重
C. 封建剥削加重 D. 抑商政策松弛
【高 一历史 第 1页(共 6页)】 24437A
4. 唐诗内容的广泛性是空前的 , 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 , 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
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 ……可以说 , 唐诗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 。 由此可见
A. 学术研究应回归世俗生活 B. 三教合一赋予唐诗丰富内容
C. 倡导以唐诗解决现实问题 D. 社会政治经济影响文学艺术
5. 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 , 宋金以东起淮河 , 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 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
价 , 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 。从此以后
A. 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B. 南宋政权被契丹所灭
C. 宋金呈南北对崎状态 D. 夺取燕云十六州失败
6. 宋朝时 , 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 不少官居高位 , 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人们的婚姻择 偶 , 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 。 社会上出现“ 取士不问家世 , 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 。 这反映出
当时
A. 科举制快速发展 B. 门第观念淡化
C. 等级差别的消失 D. 婚姻择偶自由
7. 下表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统计情况 , 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 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 1085) 5500万 65. 5% 2900万 34. 5%
A. 阶层流动明显增强 B.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C. 北方管理能力较差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8. 明朝内阁权力超越六部始于仁宣时期 , 景泰年间 , 王文入内阁 ,“六部承奉意旨 , 靡所不领 , 而
阁权益重”, 到正德年间 , 阁权已全面超越部权 。这说明明朝内阁
A. 权势益重 , 地位不断提升 B. 通过票拟 , 有效监督制约皇权
C. 统帅六部 , 成为法定机构 D. 辅佑皇帝 , 可以参与最高决策
9. 清朝瘫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 1200人 , 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 , 军务 、政务 、官吏 、民 情 、水旱 、传闻等等 。瘫正时期摊丁入亩 、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 , 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 , 瘫正又
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 。据此可知 , 密折制
A. 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 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 说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 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高 一历史 第 2页(共 6页)】 24437A
10. 明清两代 ’朝廷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 ’编篡《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典
籍 ’在编篡时按照朝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 由此可知 ’这些大型典籍的编篡旨在
A. 总结传统文化精髓 B. 彰显皇帝丰功伟绩
C. 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D. 探索近代自然科学
11.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 。 它们平 易畅达 ’时杂以仅语 、韵语及外国语法 ’征服了万千读者 ’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 时务
体”和“新民体”。这一 现象
A. 反映了成成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 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C. 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 D. 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12. 武昌起义后 ’有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在农村中也掀起了反封建斗争的风暴 。 江苏常熟 、江阴 、 无锡三县交界地区爆发了农民武装暴动 ’恶霸地主的房屋被烧毁 ’并被插上了“革命大都督 ”
的旗帜 。这表明当时
A. 民主观念得到孔扬 B. 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C.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 农民阶级获得完全解放
13. 据统计 ’1912年成立的实业团体有 40多个 ’遍及全国 22个省区 。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
业”“ 富强国家”为宗旨 。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规定:“本会以集合五大民族 ’共筹振兴实
业 ’开拓国家之富源 ’发展民族之经济为宗旨 。”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各种实业团体嶇起 B. 二次革命影响
C.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D. 实业救国潮流
14.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全面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 ’是中国共 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这一 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
“ 成熟”表现在
A. 积极发动工人运动 B. 独立探索革命发展道路
C. 建立革命统一 战线 D. 提出中国民主革命纲领
15. 下图所示 ’1933年 2— 5月 ’中国馆藏历史文物大迁徙:古文物馆 2631箱 ’图书馆 1415箱 、
文献馆 3773箱 ’秘书处 5608箱又 64包 ’共计 13427箱又 64包 。此次文物迁徙
【高 一历史 第 3页(共 6页)】
24437A
A. 是文物免受战祸破坏的重要举措 B. 是改变中国文化格局的主动调整
C. 孔扬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D. 满足了新生活建设运动文化需求
16. 下图为张文元的漫画 , 刊登在 1949年的《上海新闻日报》上 , 漫画中有“蒋家店台湾分店”的
文字 。此漫画揭示了
A. 美国放弃扶蒋反共政策 B. 国民党借台湾负隅顽抗
C. 国民政府最终众叛亲离 D. 美国对蒋彻底失去信心
二 、 非选择题 : 本大题共 4小题 , 共 52分 。
17.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 一 汉代时期,匈奴 一度占有整个漠北 、河西及西域地区,严重威胁汉王朝的生存,同时 阻断了汉王朝通过丝绸之路沟通域外 。 张霉出使西域后汉王朝于公元前 121年,将匈奴势 力赶出了河西地区 。公元前 101年,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胜利后,又在西域设置西域使者校 尉,由其率领军队在今新疆轮台和库尔勒西南屯田,以供给和保护往来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
商人 。后又设置“ 护部善以西校尉”,用以维护丝绸之路南道的畅通 。
— 摘编自孙玉琴《汉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 。 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 为岭北行省 。 这 一 地区没有州 、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 、 百户组织 。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 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 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 。 ……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 。 第 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殴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 吐審作 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審喇嘹教,尊喇嘹教萨斯迎派
僧侣为帝师,吐審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
—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高 一历史 第 4页(共 6页)】 24437A
(1)根据材料一 , 概括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和发展的条件 。(6分)
(2)根据材料二 , 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措施 ,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8分)
18.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鸦片战争时 , 骑善派人探听了 一 些英国的情况 , 并据此写了 一份奏折上报朝廷 , 言道: 该国王已亡故四 年 , 并无子兩 , 仅存 一 女 , 年未及笋 , 即为今之国王 。 该国有大族二 十余家 , 皆其国之权臣 , 议事另有公所 , 只须伊等自行商椎 , 不受约束 。揣其词意 , 或前此粤省烧毁之 烟 , 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 。 ……是固蛮夷之国 , 犬羊之性 , 初未知礼义康耻 , 又安知君臣上 下? 且系年轻弱女 , 尚待择配 , 则国非其国 , 意本不在保弦疆土 , 而其国权奸之属 , 只知谋取
私利 , 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
— 摘编自《骑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1)根据材料 , 概括骑善获得的情报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谈谈你对骑善的这份奏折的看法 。(6分)
19.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 一 1924— 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 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 , 北伐战争即为 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 。 北伐战争这 一 军事统 一过程 , 从 一 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 , 中国
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 , 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 一 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
— 摘编自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1937年 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 , 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 长 , 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 , 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 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 各阶级 、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 , 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
前觉醒了 , 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
—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 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高 一历史 第 5页(共 6页)】 24437A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这场“ 民族革命”的主要意义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从政治 、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 。
(6分)
20.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青年杂志》1916年 9月 1日改名《新青年》O下图是杂志第 2卷第 1号的封面O
提取图片上的信息 , 结合所学知识 , 对图片进行阐释 。
【高 一历史 第 6页(共 6页)】
24437A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练习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