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试题(半开卷)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今年考试形式为半开半闭形式考试。试卷分两卷,卷Ⅰ为选择题,分值50分,卷Ⅱ为非选择题,分值50分。考试总时间为90分钟。卷1考试时间为30分钟,卷Ⅱ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卷Ⅰ,实行闭卷考试形式,考生不准看书。卷Ⅰ考试时间到,学校发出统一收卷信号,考生将卷Ⅰ交收卷的监考教师,再开始答卷Ⅱ,卷Ⅱ实行开卷考试,可以看书做答。
3.第Ⅰ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一、选择题(50分)(闭卷部分)
1. “林则徐从其翻译资料中,已经得知英国以贸易立国,对华茶叶贸易获利尤大。因此,林则徐认为,即便鸦片走私之利断绝,英国也不致于与中国决裂。”这表明( )
A. 林则徐已经开始开眼看世界 B. 林则徐并未认清英国对华侵略实质
C. 英国本意并不想与中国开战 D. 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即便鸦片走私之利断绝,英国也不致于与中国决裂”可知,这体现出,林则徐认为,英国是为了到中国经商,只看到了表面现象,B项正确;材料是为了说明林则徐对鸦片走私问题的认识,不是说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英国在寻找甚至制造战争借口,排除C项;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D项。故选B项。
2. 阅读如表,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 )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的新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率的百分数(%)
棉花 担 24.19 5.56 77.02
棉纱 担 13.38 5.56 58.45
头等白洋布 匹 2993 6.95 75.78
二等白洋布 匹 32.53 6.95 78.64
本色洋布 匹 20.74 5.56 73.19
斜纹布 匹 14.92 5.56 62.73
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D. 英国机器棉纺织业发达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1843年在《南京条约》签定之后,南京条约规定了英国进出口中国货物的税率由双方协定,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因此发生了税率下降的现象,C项正确;1843年,南京条约已经签订,中国市场已经打开,排除A项;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英国机器棉纺织业发达均不与关税税率降低存在直接的联系,排除BD项。故选C项。
3. “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翠竹 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材料称赞左宗棠为“民族功臣”的依据是( )
A. 抗击倭寇,平定东南沿海倭患
B. 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C. 收缴鸦片,虎门销烟
D. 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
【答案】D
【解析】
【分析】
1865年,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打败阿古柏。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故选D。
4. 光绪皇帝曾发布诏令,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A. 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 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 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 使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光绪帝允许创办报纸,认为言论自由才能知道民情,官员要提倡;广开言路,人们可以评判中外时事,这都体现了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故B正确;ACD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综上故选B。
5. 张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制作了下图。此图不能说明( )
A.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B. 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C. 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D. 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示意图可知,示意图说明了太平天国、清政府、列强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题干示意图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对西方列强又反对清政府,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题干示意图可知,太平天国受到了西方列强和清政府的双重镇压,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题干示意图可知,清政府和西方列强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所以说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 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八日宝鏊上奏:“二十日夜间,遥见西北火光冲天,奴才等不胜惊骇,唯当时深夜,恐其乘势攻城,不敢开门往探。至二十三日,惊闻二十二日酉刻夷匪闯入圆明园,奴才等闻信之下,曷胜愤恨。旋于二十五日夷匪由园退回,当即委派司员前往探听:随据禀称:园内殿座,焚烧数处……”这段材料应出自( )
A.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纪实》
C. 《辛亥革命资料丛刊》 D.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咸丰十年、园内殿座,焚烧数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队火烧圆明园的史实,因此史料应出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A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纪实》反映的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B项;《辛亥革命资料丛刊》反映的是1911年10月10日晚的辛亥革命,排除C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反映的是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排除D项。故选A项。
7.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建立了革命政权 B. 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D.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最后都在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D项正确;建立了政权、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不符合义和团运动,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8.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最大的军工厂。此外,各省先后办过20个机器局,都是兵工厂。其间不仅搬入了外国的枪炮、弹丸、雷管,而旦外国的机器也由此而传入中国。这些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銷,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兴办这些企业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要求
B. 兴办这些企业使李鸿章等官僚大发横财
C. 洋务派兴办了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答案】D
【解析】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很多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最终失败。题干现象表明着这一点,所以答案选D。
9.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野蛮残暴的西方列强屡次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请将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以下权利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①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 ④赔款2100万银元
A. ④②①③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
①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是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1858年《天津条约》内容;③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是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④赔款2100万银元是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序B符合题意。排除A、C和D。故选B。
10. 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现象。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
A.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 B. 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对“西学”由19世纪80年代“耻言”,到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B项正确;中国的社会性质在鸦片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未改变,A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自强”“求富”理念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19世纪末洋务运动破产,D项错误。故选B项。
11. 某条约的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这规定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
A. 增加了中国劳动人民沉重的负担 B. 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C. 使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D.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由“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可知,材料出自《辛丑条约》。1900年到1901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严禁保证人民参加各种形势的反帝活动,清政府论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符合题意;AB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12. 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有( )
①发动侵略战争
②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割占中国领土
④扶植代理人
⑤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
⑥掠夺战争赔款
A. ①②③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⑤⑥
D. ①②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①②③符合题意;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赔款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放“通商口岸”便于了西方列强向中国进行商品侵略,“开设工厂”使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经济侵略,⑤符合题意;由《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赔款,可知⑥符合题意;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④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④⑤⑥符合题意,B项正确;ACD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1919年在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中写到:“此次罢学风潮,近因由政治问题发生”。条陈中说的“罢学风潮”和“政治问题”分别是指()
A.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 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爆发
C.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共诞生 D. 五四运动、中共诞生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此次罢学风潮,近因由政治问题发生”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1919年5月4日,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的发动五四运动。因此,“罢学风潮”指的是五四运动,“政治问题”指的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共诞生发生在1921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
14. 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 )
A. 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
C.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表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这个角度上讲,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故B正确。ACD项是辛亥革命失败或不彻底的表现,故排除ACD项。故选B。
15. 日军炸轨后,在铁轨附近摆放了3具穿着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说他们就是炸毁铁路的“凶犯”。材料论述了九一八事变的
A. 背景 B. 过程 C. 后果 D. 影响
【答案】A
【解析】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故题干论述了九一八事变的背景,A符合题意;九一八事变过程、后果、影响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CD,故选A。
16.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其论述的是,西安事变
A. 发生的原因 B. 开始的时间 C. 造成的结果 D. 产生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题干的“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论述的是西安事变产生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西安事变开始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排除B;西安事变的结果是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排除C。故选D。
【点睛】正确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即可解答此题。
17. 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字的创造反映了
A.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B. 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D. 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创造了“她”字,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8.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 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最主要理由是( )
A. 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B. 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C. 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D. 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我们要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最有力的证据是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只有当时的遗迹和新闻照片最客观。《拉贝日记》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具有真实性。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CD不是最主要理由。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血肉筑长城、“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9. 1939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
A. 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B. 八路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军
C. 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D.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1939年,国民政府电文称:……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的电文,强调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的影响。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C正确;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排除A;八路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军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B;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百团大战,排除D。故选C。
20.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A. 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 B. 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
C. 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D. 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答案】C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题干反映了著名学者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可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辜鸿铭在英国读书,没有体现新式学堂,排除A;B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重用辜鸿铭的是北洋政府,没有体现清政府,排除D。答案选C。
21.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下面是小华同学准备参加知识竞赛时搜集到相关资料,它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起的历史作用是( )
A. 传播马克思主义,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B.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C. 成立了组织机构,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 D. 促使中国民主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劳动界》周刊,1920年8月15日由陈独秀、李汉俊发起创办。这是一份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向工人阐明了劳动者谋求解放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达到启发工人觉悟、推动工人运动的目的,1894—1920年工人数量不断增加猛,因此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B项;C、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2.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国内和留学国外的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上述成员身份构成可看出
A. 同盟会的主张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 B.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 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 广大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其中国内和留学国外的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等,由这些身份与职业迥异的人说明同盟会的理念深入到了多个阶层,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A符合题意;题干只提及了同盟会自身的成员构成,并没有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对比,从题干中不能得出其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B不合题意;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还谈不上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深入人心。C不合题意;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题干中指出“三年内”,则对应时间为1905至1908年,而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从题干描述中不能看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且辛亥革命并非以同盟会为唯一力量,将同盟会的成员组成视为辛亥革命的成员组成,属于以偏概全。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点睛:题干中“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学生354人,官吏和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知同盟会的成员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得到了世界各界的广泛支持。
23.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经曲折,下图中与c阶段发展状况直接相关的是
A.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B. 甲午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投资办厂
C. 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三大军阀势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所学和示意图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经曲折,但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C项正确;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是a段,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投资办厂,是b段,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民族工业,不是说北伐战争,排除D项。选C项。
24.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事实的是()
A.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B. 重庆谈判体现了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
C.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是历史的真实情况,C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重庆谈判体现了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都是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属于历史观点,排除ABD项。故选C项。
25. “1947年,……这种改革和其他改革将解放军攻势所及的数百万农民吸引进了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的成千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是( )
A.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B.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C. “平均地权”政策的提出 D. “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共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参战,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开卷部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80年,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同时,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阅读下列年代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的变法令,称之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请你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2)依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进程,请分别写出图片A、B、C、D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
(3)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些措施有利于思想近代化
(4)孙中山后来把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 从革命纲领的内容看,孙中山成功付诸实践的是哪一方面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总结1919 年以前,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
【答案】(1)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A: 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3)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三民主义;创建民国,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
(5)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解析】
【小问1】
形成: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可知,这个过程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四次侵略战争有关。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问2】
名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与四个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A的内容出现在向西方学习科技的洋务运动中,B的内容出现在向西方学习制度的戊戌变法中,C的内容出现在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辛亥革命中,D的内容出现在向西方学习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中。这些事件一步一步在中国进行近代化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小问3】
措施: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98年6月到9月”,可知此事件指的是戊戌变法。在一百多天的变法中,光绪帝颁布的措施中,“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有利于西方的民主思想与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创办报刊,开放言论”,通过报刊的宣传与做为舆论阵地的作用,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小问4】
思想: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后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刊《民报》的发刊词中把这十六个字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
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等人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小问5】
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经济层次的洋务运动,主要引进西方先进军事生产技术。政治层次的百日维新,宣传维新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变法;政治层次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层次的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宣传马列主义。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面,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三 下面是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材料四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推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成副 88万辆 76.7万 8500只 9.6亿斤 20万副
(1)材料一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发起的哪一军事行动
(2)毛泽东所说“打了三个战役”是指哪三个战役 有何历史意义
(3)你知道接到命令后的人民解放军发起了哪一军事行动 此军事行动有何作用
(4)上表中数据说明人民解放军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律战役意义: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渡江战役意义:解放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原因:人民的大力支持。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析】
【小问1】
行动:根据图片和文字“像一把钢刀插进敌人的胸膛”可以判定该作战行动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小问2】
战役:根据材料二“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指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律战役;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小问3】
行动:根据材料三“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接到命令后的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小问4】
原因:根据材料四“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可知,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人民解放军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之一。
结论: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人民解放军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之一,这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7-1935年中共大事记(部分)
1927年8月 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受阻,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受挫
1927年10月 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12月 秋白写了《武装暴动的问题》一文,虽然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不能采取“首都”武装起义的形式,但仍坚持“城市中心论”
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1930年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都有很大的发展,在十余省的三百多个县建立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党内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同志对革命新道路的认识逐步深化
1930年1-5月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回答党的工作重心是放在农村还是放在城市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基本形成
1930年6月中 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说:“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1930年 10月 共产国际给中共中央写信,信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强红军,二是巩固根据地共产国际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已基本树立起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在全党的贯彻得以保证
(1)大事年表中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思想。指出逐渐被中国共产党党内接受的是哪一思想。
(2)依据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思想逐渐被中共产党党内接受的原因及对民主革命的最终影响。
(3)依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形成正确指导思想的关键。
【答案】(1)以农村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
(2)原因:攻打大城市,走城市中心论道路失败教训;毛泽东探索农村道路的成功与发展;毛泽东等对中国国情正确分析与调研,认清了中国国情;毛泽东逐步中国革命领导的核心。影响:为中国民主革命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从而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3)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正确认识和探索。(是否符合国情)
【解析】
【小问1】
思想:根据材料可知,两大对立思想分别是:第一种学习苏俄式的大城市暴动,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第二种是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带路。而由于中国的革命实际是,大城市的敌人力量强劲,需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小问2】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境发动了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长沙,但是失败了,毛泽东意识到城市中心论的问题,继而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成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实践而探索出的道路。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探索,为中国民主革命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问3】
关键:根据材料可知,革命的道路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与苏俄不同,所以不能采取一样的方式,片面的直接按照前人的经验是不对的,中国革命能够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的关键就是毛泽东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认识到中国国情。
29.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知识探究问题。
我们唯有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才能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奋力砥砺前行。
材料一:抗日战争70问——8.如何认识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的关系?
在学术界,大多数人形成的共识是:“(A)”是抗日战争的起点,“(B)”是全国性抗战的开端,二者之间即为局部抗战。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具有统一性。……局部抗战是全国性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性抗战是局部抗战历史的继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又具有重大差别。这种差别的突出表现,就是七七事变前后国内阶级矛盾具有实质性变化……
材料二:抗日战争70问——21.如何认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由国共两党主导。正面战场在较长的历史时间,特别是战略防御阶段起着主战场的作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具体来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关系。
材料三:抗日战争70问——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梁柱:第一,以正确的主张发挥了政治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首先发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主张,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前提条件;……阐明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战争的倡导者、组织者。全国抗战初期,党把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提升到战略地位,并在之后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逐步成为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主战场。第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有力地制止了内战危险和对外妥协倾向,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因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才使得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
(1)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一中A、B位置补充完整。材料一表述“七七事变前后国内阶级矛盾具有实质性变化”,请问“变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的关系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在战略相持阶段为粉碎敌人“扫荡”和封锁而领导组织的重要战役。
(3)据材料三,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并归纳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之后,国内阶级矛盾让位给中日民族矛盾,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2)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百团大战。
(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正确的主张发挥了政治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战争的倡导者、组织者,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有力地制止了内战危险和对外妥协倾向,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结合所学可知,七七事变后,国内阶级矛盾让位给中日民族矛盾,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2)根据材料二“具体来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可知,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战略相持阶段为粉碎敌人“扫荡”和封锁而领导组织的重要战役是百团大战。
(3)更加材料三“正因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才使得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据材料“第一,以正确的主张发挥了政治指导作用,……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战争的倡导者、组织者。……第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有力地制止了内战危险和对外妥协倾向,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正确的主张发挥了政治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战争的倡导者、组织者;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有力地制止了内战危险和对外妥协倾向,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