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萍乡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5CBDAC 6-10ADCDB 11-15ACBAB 16-20CBBDC
21(12分)
①③(2分)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分);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分)。
制度:郡县制(2分);历史意义: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分)
22(10分)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2分)
秦朝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汉朝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或“独尊儒术”)(2分)。
特点:双向交流;交流内容广泛。(答出一点得2分)
贡献: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
23(14分)
战争:牧野之战(2分);艺术价值:利簋造型精美,是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工艺复杂,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分);历史价值: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2分)。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分);百家争鸣(2分)。
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2分);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2分)。(分别回答人物主要贡献,各2分。)
24(14分)
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及凝聚的核心;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中华民族。(4分,任意两点、意思接近即可)
以经济手段羁縻(牵制)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2分);允许北方少数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2分)。
孝文帝改革(2分);促进了民族交流,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
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萍乡市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1.本卷分为试卷和答卷。答案请写在答卷上,不要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2.本卷共有二大题,24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发现于右图中的
A. A 地B. B地C. C地D. D地
2. 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A. 原始农业形成B. 社会分化出现
C. 禅让制度盛行D. 中央集权确立
3.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还制作乐器琴瑟,黄帝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制造船只。而考古学者也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远古传说
A. 都是真实的B. 可以印证考古发现的真实性
C. 完全不可信D. 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4.《三字经》有云:“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A. 早期国家的产生B. 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C. 早期文明的起源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5. 西周初年宗亲周公旦被封在参与叛乱的商朝旧部故地——奄,建立鲁国;功臣姜尚即姜子牙被封在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营丘,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 拓展疆域B. 奖赏功臣C. 巩固统治D. 发展经济
6. 我们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一脉相承,有着很深的渊源。观察右图,有关于汉字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逐步发展,书写越来越简单B. 无法辨认,书写越来越繁琐
C. 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没有关系D. 甲骨文是从金文发展而来的
7. 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出
A. 诸侯争霸强化了分封制B. 诸侯完全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C. 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衰落D. 诸侯国势力崛起,王室衰微
8. 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A. 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遇到阻力 C. 变法深入贯彻 D. 变法宣告失败
9.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从北往南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移,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体现了这一原理,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由此可见,都江堰
A. 同时具备防洪和灌溉的功能B. 是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C. 完全借助于地势因素而建造D. 体现了中国先民高超的智慧
10.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A.“兼爱”“非攻” B.“仁政”治国 C. 提倡“法治” D.“无为而治”
11. 截至2023年9月,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实施已满四年。自从条例实施以来,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4页) 各级纪委问责的数量不断上升,成为推动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利器”。秦时负责监察事务、督促百官恪尽职守的官职是
A. 御史大夫 B, 丞相 C. 郡守 D. 太尉
12.汉初的陆贾分析秦亡的原因时说:“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由此可知,陆贾认为
A. 秦朝统治者消极怠政 B. 秦朝采用无为而治
C. 秦亡的根源在于暴政 D. 秦朝政治制度混乱
13.右图为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塑衣式蹋坐拱手陶俑,它是土与火塑造出的陶质躯体。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与阳陵汉俑所反映的社会氛围相关的统治政策是
A. 严刑酷法 B. 休养生息 C. 重文轻武 D. 拓土开疆
14.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目标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的是
A. 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B. 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
C. 刘秀于公元25 年建立东汉 D. 蔡伦于公元 105年改进造纸术
15.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东汉后期与之密切相关的现象是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继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黄巾起义 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州牧割据 D. 太平道的创立
16.“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该战例可能是
A. 涿鹿之战 2 022年2月22日B. 长平之战 C. 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17. 西晋鉴于(曹)魏一朝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同姓王在中央和地方均可以担任重要职务,此举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上述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
A. 国人暴动 B. 八王之乱 C. 七国之乱 D. 楚汉之争
18.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 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改革 B.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 消除民族隔阂,巩固大一统国家 D. 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历史发展
19.下图所示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
牧马图(魏晋墓壁砖画) 耕牛图(魏晋墓壁砖画)
A. 生活习俗转变 B. 思想观念转变 C. 饮食爱好转变 D. 生产方式转变
20.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以阴柔为基调,柔中带刚;鲜卑族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北魏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这表明书法艺术
A. 体现经济发展程度 B. 融入崇文尚德内涵
C. 凝练民族地域特性 D. 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二、综合题(本题共4个大题, 总分共50分。其中第21题12分; 第22题10分; 23题14分;24题 14分)
21.(12分)历史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为提升同学们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探究学习能力,张老师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复习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4 页) 材料一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在材料一考古发现的实物中适合研究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是(只填序号)(2分)
任务二【时序梳理—理清历史脉络】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年代尺上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A、B两时期的阶段特征。(4分)
任务三【史料研读—再现历史情境】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位“新皇帝”“将广阔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所实行的制度,并概括该制度的历史意义。(6分)
22.(10分) 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推陈出新,也需要薪火相传,更需要交流互鉴。
【工具革新———见证经济文明】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理念传承—发展政治文明】
材料二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摘编自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治上、汉朝思想上“大一统”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4分)
【协和万邦—推动文明互鉴】
材料三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3页(共4 页) 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3) 据材料三,归纳汉朝和西域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4分)
23.(14分) 我市组织开展中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活动,邀你参与。
【活动一:鉴赏历史文物】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讲述着过去不为人知的往事。
(1) 材料一中的铭文记载了哪次战争 (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利簋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4分)
【活动二:感受思想之光】
材料二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2)材料二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什么 (2分)“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 (2分)
中国人民银行从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三年历时十年,发行了十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右图为其中两位杰出人物的纪念币。 (
【活动三:走近历史人物】
)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说后人纪念他们的理由,(4分)
24.(14分) 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发展增添无尽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及凝聚的核心。秦汉的统一与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为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牵制)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 ——摘编自陈金风《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落实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 (4分)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3)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分)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分)
材料四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应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4页(共4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