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检测卷01-备战2023-2024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历史试卷01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考试试卷: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0课。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25道,每题2分,共50分)
1.如下图所示的远古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开始吃熟食,在夜间也能照明,扩大活动的范围。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会使用火 B.会使用磨制石器
C.会交换生活用品 D.有爱美意识
2.在河南,可看到六十万年前猿人打制的石器(陕县)、五十万年前猿人的牙齿化石和打制的石器(南召县)、二万年前人类居住的洞穴(安阳小南海)。可知探索河南古代文明有助于( )
A.追寻祖先渊源 B.弘扬传统美德
C.追思先贤事迹 D.感悟民俗文化
3.据河姆渡遗址考古人员回忆:“当发掘到第四层时,发现一小层一小层像夹心饼干似的夹层,总厚度四五十厘米。”轻轻揭起“它们原来是稻叶、稻谷、谷壳、焦谷、稻秆等水稻的遗物”。考古发现可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
C.饮食生活精致、考究 D.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
4.农耕发明之后,原始先民慢慢地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他们告别了原先的洞穴,开始营建住所,集聚而居,形成了最初的聚落。这说明聚落形成是由于( )
A.磨制石器的出现 B.家畜饲养的出现
C.谋生方式的变化 D.定居生活的出现
5.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6.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等神话性质的传说。这些传说( )
A.缺乏历史研究的价值 B.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
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证实三皇五帝真实存在
7.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这种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有扈氏战败被灭。“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指的是( )
A.王位世袭,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B.禹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王朝
C.夏朝建立军队,制定了刑法 D.与民争利激化了社会矛盾
8.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宗亲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形成了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度。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封诸侯不得再次分封 B.实现了周朝皇权高度集中
C.诸侯必须从事农业生产 D.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9.在出土的商朝甲骨文中,可以看到王对下属用“呼”字。“呼”是很强硬的语气。还有甲骨卜辞记载商王武丁要呼妇好来,让她去视察多妇。妇好是武丁的配偶。这反映出商代( )
A.造字方法的成熟 B.祭祀典礼的风貌
C.王权的至高无上 D.控制范围的拓展
10.我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下列图片所示商周时期的文物制作材料是( )
A.木器 B.铁器 C.青铜器 D.石器
11.“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其青铜铸造技术和礼器制度广泛吸收了黄河流域夏商的文明成果,而用玉传统和纹样审美则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反映出( )
A.古蜀文明领先中原 B.夏商直接管理古蜀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1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推动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族群的同化,这也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材料反映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是( )
A.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B.战争能促进民族交融
C.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主要原因 D.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13.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14.根据已发表的考古报告,在江苏地区共发现春秋时期铁器3件,包括农具用铲1件,杂用器具丸1件、条1件;发现战国时期铁器6件,包括农具铁锸1件、锣2件、镰刀2件,日用器具鼎1件。据此推断当时( )
A.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B.铁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
C.冶铁技术得到普及 D.铁农具的体系齐全
15.战国时期,面对政治的变动和新的时代发展形势,各国纷纷进行了变法,进行制度上的革新。这些变法运动旨在( )
A.增强华夏认同 B.确立土地私有
C.推动百家争鸣 D.实现富国强兵
16.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秦人士伍(无爵者)乙有一件绸面棉衣被盗,盗贼是通过打通侧室北面的墙行窃的;该棉衣用帛做里,装有棉絮5斤,用缪缯(指丝绸)5尺镶边。这一案例从侧面反映出( )
A.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B.家庭手工纺织的发展
C.秦国士兵待遇较高 D.丝织品使用较为普遍
17.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8.孟子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墨子强调,“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这反映二者( )
A.都具有民本思想 B.都注重社会和谐
C.都强调民贵君轻 D.都主张实行仁政
19.《庄子·天下》中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后来被儒家吸收接纳,并发展成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这说明( )
A.儒家政治体系建立的基础是道家 B.儒道两家实为一体
C.一定程度上儒家继承创新了道家 D.儒道相互补充渗透
20.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1.历史课上,李明同学展示了他创作的历史漫画(如下)。据此推断,他正在学习的是( )
A.汉初休养生息 B.秦国商鞅变法 C.秦朝巩固统一 D.汉武帝大一统
22.“……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的这种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23.为了显示这个王朝的史无前例,他把传说时代三皇、五帝尊号中的“皇”与“帝”结合起来,自称“皇帝”,以示大一统帝国的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下列制度与他有关的是( )
A.实行分封制 B.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C.实施“推恩令” D.在地方设置行省
24.秦统一后,“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耗费无数。据统计,仅修建皇陵和阿房宫就动用了七十余万人,其间,因劳役而死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这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灾害不断 B.战争频繁 C.统治残暴 D.权臣篡位
25.丞相李斯认为搞“私学”的人“不师今而学古”,“以古非今者”应灭族。秦始皇为了统一舆论,维护中央集权,接受了此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尊崇儒术 B.焚书坑儒 C.八股取士 D.崇文抑武
二、综合题(共50分,其中26题16分;27题15分;28题19分)
26.(16分)中国古代先进技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2河姆遗址出图的骨耜
(1)据材料一,写出图1的工具的制作方法。请写出图2使用的原始行业。(4分)
材料二
图3四羊方尊图4司母戊鼎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判断两幅图片所属的朝代和它们的价值。(8分)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我们研究和了解真实历史的可靠来源以及上述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4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代,士已成为巨大的文化阶层,专门研究学问的“学士”地位最高。其中,以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为佼佼者。他们竞相表现,各逞其智,造成了学术的空前繁荣,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
材料二孔子认为固邦的根本在于安民,安民则需要富民、教民;孟子则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家、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诸子思想的共同点。(3分)
28.(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制定了许多优惠激励措施,如增产粟帛的农民可以免除徭役,有余粮上交者可以得到官爵等等……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材料二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摘编自邹纪万《秦汉史》等
材料三秦朝建立之后,正式在中央政府确立了丞相制度。这个制度的建立,完成了战国以来政治制度方面的重要转变。它一方面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另一方面又使权力进一步集中,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行政体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秦统一的历史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责。简述丞相制度设立的历史意义。(7分)
参考答案
1.A
【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远古人类是北京人。从“茹毛饮血”到“吃熟食”“夜间也能照明”,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并不是磨制石器,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交换物品和爱美意识的知识点,排除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据题意可知,在河南可以看到远古时期的人类遗址,所以探索河南古代文明有助于追寻祖先渊源,A项正确;河南的这些早期人类遗迹有助于追寻祖先的渊源,并不是弘扬传统美德,排除B项;这些遗址都是在史前时期,还没有出现所谓的先贤事迹和民俗文化,排除C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据题干“当发掘到第四层时,发现一小层一小层像夹心饼干似的夹层,总厚度四五十厘米。”“它们原来是稻叶、稻谷、谷壳、焦谷、稻秆等水稻的遗物”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水稻的遗物,说明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从事农业生产,A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说明河姆渡居民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饮食生活精致、考究,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据题干“农耕发明之后,原始先民慢慢地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他们告别了原先的洞穴,开始营建住所,集聚而居,形成了最初的聚落。”可知,农耕的发明改革了原始先民的谋生方式,他们告别了洞穴,开始定居生活,从而形成了聚落,C项正确;磨制石器的出现、家畜饲养的出现,题干未体现,排除AB项;定居生活得益于谋生方式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依据题干“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可知”尧舜禹“虽然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所代表的这个时代在考古学上已经证明是肯定存在的,由此说明历史学说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项正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甲骨文开始,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项;题干并不是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是说明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排除B项;夏朝建立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等神话性质的传说,这些传说虽然有想像和虚构成份,但也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传说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排除A项;考古研究要参考这些传说,排除C项;传说可以为研究三皇五帝提供参考,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禹的儿子夏禹,在禹逝世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家天下变为公天下,A项正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夏朝,并未破坏禅让制,排除B项;夏朝建立军队,制定了刑法,这些都属于建立国家机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D项反应的是与老百姓的关系,不能反映“破坏禅让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宗亲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形成了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度。”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D项正确;受封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再次分封,排除A项;分封制没有让周王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诸侯具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王对下属用呼字。“呼”是很强硬的语气”可知,这体现出,王高高在上,对下属有绝对支配权,这说明王权的至高无上,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造字方法,排除A项;材料在分析“呼”的含义,不能体现祭祀典礼的风貌、控制范围的拓展,排除BD二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这一时期的青铜作品有四羊方尊等,C项正确;古代攻城战车是木器,铁器在春秋战国时推广开来,北京人使用石器,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其青铜铸造技术和礼器制度广泛吸收了黄河流域夏商的文明成果,而用玉传统和纹样审美则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独特的青铜金面具,还出了与商夏王朝类似的青铜器。结合所学可知,古蜀文明与夏商的中原文明相隔较远,但两地有类似的青铜器,这说明了两地文明各有特点又存在联系,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古蜀文明与夏商文明有类似的青铜器,无法体现古蜀文明比中原先进,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古蜀文明与夏商文明有类似的青铜器,也无法说明夏商直接管理古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倾向,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推动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族群的同化,这也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是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民族交融,未涉及国家统一,排除A项;题干反映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是战争能促进民族交融,不是强调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民族交融,未阐述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表明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材料“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根据材料“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A项正确;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C项;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时期铁器3件,包括农具用铲1件,杂用器具丸1件、条1件;发现战国时期铁器6件,包括农具铁锸1件、?2件、镰刀2件,日用器具鼎1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铁器在战国时期使用更多,说明生产力有所发展,A项正确;铁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题干内容体现“春秋时期铁器3件,战国时期铁器6件”,排除B项;冶铁技术得到普及,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铁农具的体系齐全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进行变法,D项正确;各国进行变法并不能体现华夏认同,排除A项;确立土地私有是变法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各国的变法并不是为了推动百家争鸣,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材料反映的是秦国的一个治安案例。由材料中“秦人士伍(无爵者)”“绸面棉衣”“用帛做里”“用缪缯(指丝绸)5尺镶边”等信息可知,秦国无爵位之人的棉衣也可用丝绸镶边,这从侧面说明当时丝绸使用的普遍性,反映出当时丝织业的兴盛,D项正确;盗贼破墙偷盗,是当时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的反映,但这不是从侧面反映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侧面反映出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秦国士兵待遇提高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新兴地主的崛起,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排除B项;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题意,孟子主张保护民众,天下无人可当,墨子主张圣名君主能够得天下是因为其爱民利民,故二者都具有民本思想,A项正确;题意中未提及社会和谐,排除B项;题意中未强调民贵君亲,只提及统治者要重视民生,排除C项;题意中未提及施行仁政,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题干中心思想是儒家吸纳创新了道家“内圣外王”的思想,说明了在一些方面上儒家吸取、继承、发扬、创新了道家思想,C项正确;题干材料限定的是“内圣外王”思想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是有限制的描述,并不代表儒家政治思想体系都源于道家,排除A项;儒家、道家思想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所以两家本质上不一样,排除B项;儒道两家思想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本题材料只有儒家吸取道家思想,没有道家吸取儒家思想的描述,所以相互两字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分析可知,该学派主张以礼治国,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教化人民,反对苛政,A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排除B项;法家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根据题干历史漫画“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促进各地文化、经济交流,C项正确;汉初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局面,排除A项;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不符题干漫画内容,排除B项;汉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措施,如解决王国问题,收归铸币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巩固大一统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秦国统一天下以后,废分封,行郡县。“不再行封建”“子弟为匹夫”表明废除分封制,宗室人员则为普通人,D项正确;秦国统一天下以后,废分封,行郡县,排除A项;三公九卿是中央政府的官制,排除B项;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他把传说时代三皇、五帝尊号中的‘皇’与‘帝’结合起来,自称‘皇帝’”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他是秦始皇,与他有关的是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排除C项;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根据材料“耗费无数”“因劳役而死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表明秦朝横征暴敛,引发老百姓不满,导致灭亡,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灾害和战争,排除AB项;材料展示的是秦朝的暴政,与权臣篡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统一舆论,维护中央集权,接受了李斯的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是实行焚书坑儒。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根据题意,B项正确;尊崇儒术与汉武帝有关,排除A项;八股取士与明朝朱元璋有关,排除C项;崇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6.(1)图1:采用打制的方法。图2:农业。
(2)朝代:商朝;价值:四羊方尊与司母戊鼎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的发达,对研究商朝的相关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3)来源:考古发现;主题:手工业的发展。
【详解】(1)方法:根据图1“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北京人采用各种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石器,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等等,故制作方法是打制。
行业:根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骨耜是河姆渡居民使用的农业工具,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
(2)朝代:根据“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羊方尊与司母戊鼎都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
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四羊方尊与司母戊鼎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的发达,对研究商朝的相关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3)来源:综合以上材料可知,我们研究和了解真实历史的可靠来源或途径是通过考古发现来获取的。
主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北京人时期的石器、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商朝时期的青铜器的相关史实,反映的共同的主题是手工业的发展。
27.(1)背景:士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专门研究学问;竞相表现,各逞其智,造成了学术的空前繁荣。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儒家:主张“德治”和“仁政;法家: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共同点:都包含有民本思想。
【详解】(1)根据材料一,由“士已成为巨大的文化阶层,专门研究学问的“学士”地位最高”,可知士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专门研究学问;由“以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为佼佼者。他们竞相表现,各逞其智,造成了学术的空前繁荣”,可知竞相表现,各逞其智,造成了学术的空前繁荣。因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是,士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专门研究学问;竞相表现,各逞其智,造成了学术的空前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老子崇尚自然,倡导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儒家,孔子在治国理念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在治国理念上,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儒家主张“德治”和“仁政;法家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根据材料二,由“孔子认为固邦的根本在于安民,安民则需要富民、教民”,可知孔子认为国以民为本;由“孟子则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孟子认为“民贵君轻”;由“荀子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知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因此儒家诸子思想的共同点都包含有民本思想。
28.(1)内容: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并获得爵位;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2)意义:有利于“中国”观念的形成(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列国的局部战争,消除了列国之间的关隘和限制;促进“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3)职责:掌管行政事务。
意义: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使权力进一步集中,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制定了许多优惠激励措施,如增产粟帛的农民可以免除徭役,有余粮上交者可以得到官爵等等”可得出,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并获得爵位;材料中“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可得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材料中“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可得出,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2)意义:根据材料二“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可知,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简述为有利于“中国”观念的形成(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列国的局部战争,消除了列国之间的关隘和限制;促进“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3)职责:根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之后,正式在中央政府确立了丞相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所以,丞相的主要职责为掌管行政事务。
意义:根据材料三“它一方面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另一方面又使权力进一步集中,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行政体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并结合所学知识,丞相制度设立的历史意义简述为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使权力进一步集中,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检测卷01-备战2023-2024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