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冲刺阶段考前专项练习
06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单选题
1.20世纪初,陈独秀在其文章中写道:“我们国民……应该有两种彻底的觉悟:公民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由这彻底的觉悟,而应该抱定两大宗旨,即以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背景是( )
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21世纪初,有悲观者评论:“科举之弊,弊在愚民,民愚而无术以振作之,则天下心至于弱;学堂之弊,弊在智民,民智而无礼以防闲之,则天下尤易于乱。”这段评论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
A.导致了空前剧烈的社会动荡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招致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反对 D.阻碍了近代留学事业的发展
3.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指出,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方法从客观上潜心研究人事物质底(的)分析”,“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学或社会学,都是以这种科学归纳法作根据,所以都可相信的,都有根据的”。由此可见,陈独秀( )
A.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主张反对传统封建礼教思想
C.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 D.以研究社会科学为主要目标
4.晚清时期,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以下时间轴展示了其中的四件大事,方框处应填入( )
A.虎门销烟 B.中共一大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5.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等人提倡将汉字直排改为横排,但市面上买不到横格纸。《新青年》自身也未实现横排,读者反映阅读横排文字“甚感不便”,同时还找不到横排的印刷厂。这说明当时(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印刷技术阻碍文化多元化
C.文化革新缺乏坚实的基础 D.激进的改革无法赢得认可
6. 1903年英商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在天津建成供水,举行通水典礼,津海关道前往祝贺。 但是,祖辈“喝河水长大”的百姓对来自铁管子中的水心存疑虑,称其为“机器水”,传言喝 了会断子绝孙。为此,济安公司釆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还“粘贴水价并有县示一纸”。对 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导致百姓民族意识增强
B.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无作为
C.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社会生活
D.英商的营销方式带有欺诈性
7.清末,革命派创办了大量的通俗白话文报刊。林獬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白话报》,秋瑾在日本东京创办了《白话》杂志,安徽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了《安徽白话报》等。这类报刊的出现表明( )
A.政府的舆论政策宽松 B.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C.废除科举制符合潮流 D.创办人的王现代化追求
8.下图是民国年间奉天盛合机器染厂的“女同学”布匹商标,它的出现表明当时( )
A.封建习俗为社会所废弃 B.女性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C.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自由 D.民族工业对外竞争激烈
9.《北洋画报》创刊于1926年,以照片形式,或以文字形式,或以照片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各地国货展览会进行报道。据统计,自1928年开始,《北洋画报》共刊登各地国货展览会12次。可知《北洋画报》( )
A.加速了近代经济的结构变革 B.采用现代方式助力爱国消费
C.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 D.使民族工业取得良好的效益
10.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
A.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 B.根本上冲击了专制政治
C.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 D.提高了内阁的运行效率
11.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最大的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艺术,反而使程朱的真面目呈露出来。”这表明他认为新文化运动( )
A.是传统儒学的复兴 B.意在弘扬中国文化
C.稳定了儒学的地位 D.有利于儒学新发展
12.下表是民国初年在中国境内煤矿工业发展状况表。这说明中国民族煤矿工业 ( )
年产量(万吨) ≥100 99-10 9-1 ≤1
外商 100% 88.5% 41% 0%
华商 0% 11.5% 59% 100%
A.出现了短暂的发展春天 B.对外资有较强抵制作用
C.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弱 D.受内战影响陷入了困境
13.据统计,自辛亥革命爆发至1913年4月,仅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七地就有政党社团数量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成为民众议论政治形势、关心国家命运和进行政治沟通的平台。这表明辛亥革命( )
A.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4.1916年8月,针对孔教会之孔教入宪运动,陈独秀指出:“今效汉武之术,罢黜百家,独尊孔氏,则学术思想之专制,其湮塞人智,为祸之烈,远在政界帝王之上。”陈独秀对孔教入宪运动的批判( )
A.旨在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B.否定了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
C.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 D.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
15.下图是1911年时人创作的一幅漫画《加人一等》。作者意在( )
注:图左为洋人,图右为清朝官员,落入盆中的为铜钱。
A.揭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 B.阐明人民大众深受压迫
C.批判清政府与洋人勾结 D.强调社会变革势在必行
16.1914年2月,民国政府农工商部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这些举措( )
A.推动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 B.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C.迫使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 D.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17.1893年的小校场年画《中外通商共庆大放花灯图》展现了上海商界为庆祝上海开埠通商50周年游行的场景;1911年,这幅年画图版中原来的文字被剜掉,嵌上“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字样,并将游行队伍中红旗上的“令”字覆盖为“汉”字(如图)。这反映了小校场年画( )
A.融合中西绘画技巧 B.深受市民阶层欢迎
C.主题选择与时俱进 D.如实记录时代变革
18.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控制的海关不仅趁机攫取了海关税款保管权,甚至控制了公债基金的保管权和出纳大权。这表明( )
A.列强攫取了海关税款 B.中国财税主权进一步丧失
C.西方借关税支持革命 D.清廷公债基金不断扩容
19.1912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初一),原清朝皇室亲贵宴请北上来京的孙中山、黄兴等人,爱新觉罗·溥伦代表皇族致辞时表示:“从来有非常之人,始能建非常之功,其孙中山先生之谓乎……固由孙中山先生及诸位先生之功,亦由我皇太后皇上至公无私、以天下之政权公诸天下。”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 B.借鉴了法国的共和制度
C.具有一定的妥协色彩 D.带来了社会观念的剧变
20.彭德怀得知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根据地后,于1928年2月写诗称赞: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以湖泊或山区。由此可知,彭德怀( )
A.认为根据地建设中存在左倾错误
B.肯定了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C.强调根据地发展要重视军队建设
D.开辟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21.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通令全国使用阳历,但在农村仍然使用旧历;抵制剪辫运动在偏远农村十分普遍,在城市也司空见惯:不少妇女对放足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A.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B.群众对民主革命漠不关心
C.政府政策脱离民众 D.守旧与革新贯穿社会生活
22.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叙述主要围绕民主共和制建立展开,在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关键环节的表述上,突显袁世凯的地位,把袁氏当政视为共和制最终建立的标志。当时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这一历史叙述旨在( )
A.巩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
23.晚清,星期制传入中国。1902年至1911年夏,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这表明( )
A.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引导 B.国民民主意识的普遍提高
C.市民文化素质明显提升 D.社会生活土洋并存的特征
24.1905年7月,慈禧太后在召见大臣时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侯调查结果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实行”。1906年9月慈禧颁布上谕,宣布“预备立宪”。晚清朝廷的这一举措( )
A.反映了晚清官僚队伍政治上的诉求
B.顺应了中国社会民主化的趋势
C.表达了科举废除后知识分子的呼声
D.体现出革命与改良思想的交锋
25.民国前期,原有的华商煤矿得到扩充,如山东中兴煤矿:外人经营者酌予收回,如河南六河沟煤矿与直隶井陉煤矿;新成立煤矿公司约十余家。1914年起,汉冶萍公司兴办六个铁厂,铁、钢产量和钨、锑开采量均有增加。中国经济的上述变化说明在这一时期( )
A.工业技术进步明显 B.华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C.实业救国取得成效 D.中国工业结构有所改善
26.中国现代哲学家贺麟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据此分析,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绝对化倾向
B.促进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觉醒
C.实现了中国社会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
D.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
27.20世纪初近代商会诞生,其成员突破了乡缘和行缘的限制,旨在“保护营业,启发智识,维持公益,调息纷争”,商会拥有了“登高一呼,众商皆应”动员整个工商界共同行动的号召力,社会能量与影响格外引人瞩目。这反映了( )
A.商会带有浓厚乡土观念 B.近代商人组织能力增强
C.商会隶属政府服务社会 D.商会政治空间极为有限
28.武昌首义后,清军与民军在汉口激战,宋炜臣与万 伯等人合资经营的汉镇既济水电公司受到战争破坏。为使汉口迅速恢复水电供应,宋曾以私有地产向日本正金银行抵押贷款。1913年日债到期,又多次赴京求得财政部担保延期偿付,使既济水电公司幸免落于日商之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战争给经济造成一定破坏
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一个短暂的春天
③民国建立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④民族资产阶级倍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9.1915年《汉口中西报》刊载竹枝词《铁路》:“京汉迢迢鸟道通,骤于奔雷疾如风。羡渠历尽山川险,都在南柯一梦中。”这作为史料可以佐证( )
A.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
B.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
C.铁路通车推动了立体交通时代的到来
D.火车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冲击
30.1921年7月8日,北洋政府成都警厅的四川督军刘存厚发布《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故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这折射出( )
A.拿破仑华盛顿事迹深入人心 B.剪辫易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妇女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D.社会习俗的新陈代谢存在阻力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十九世纪末叶,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力量的近代知识分子的社 会阶层。二十世纪初,这种状况有了改变。以当时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日本来说,1896年 才开始有,1900年以前还不到一百人,1903年初已有九百人,到1905年、1906年更激增到 八千多人。留日学生中,数量最多的是师范生,回国后就在学堂中任教,带来不少新的思想和 习尚。在留日学生中,那时倾向革命的人越来越多,但还处在相当散漫的状态。1905年7月19 日,首倡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而享有极高威望的孙中山来到日本,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共同 领袖,成为足以团结各方面革命力量的中心人物。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 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实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 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 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群体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这种状况 有了改变”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对科举制的态度,并分析其理由。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年苏州叶圣陶6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私塾先生根据《诗经·小雅》上的“秉国之均(钧)”给他起了个号,叫“秉承”,即掌握治理国家枢纽的意思。据叶圣陶回忆:“我上小学的时候,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大地、名人伟业。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林,或聚于茶馆,谈苏州的人物地理,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顾亭林奉为楷模。”
——摘编自商金林编《叶圣陶年谱》
材料二: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利,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总之,这种解悟汇合成中国抬起头来的基本力量。
——摘编自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少年叶圣陶成长的教育教材,并说明其所起的浸润作用。
(2)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青少年所具有的现代思想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初年,由于元朝残余势力的袭扰,明政府在北部边疆修筑长城,派驻军队并实行军屯。由于北方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军屯并不能满足边疆驻军所需要的大批粮食。为了保障军队供给,明政府规定商人可根据其运输到边地的粮数获取相应的可支盐数,换取盐引,到政府指定的盐场支盐,再运往指定地区销售。商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盐引,踊跃参与纳粮。考虑到内地运粮至边仓路途遥远且耗费较大,有的商人为获得更多利润,干脆就在边界地区自己出钱招募游民、开垦荒地种粮,自己建立城堡,把粮食就地纳仓,以换取盐引。
——摘编自侯龙等《晋商发展史话》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因循清末弊政,继续推行包商制度,即政府盐政部门向某些商人发放引票,收取一定费用。商人凭引票到盐场收购食盐,再运往指定地区销售,并主管该地区的盐税征收。包商按约定的盐税数额上缴政府,从中攫取高额报酬。同时,全国各区盐场所产之盐,由该区包商购买,运销指定地区。一些不产盐的地区,也由包商运来经销。针对包商制的弊端,张謇等人极力主张将盐与工商百物同等管理,几次掀起改革浪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整顿盐政,公布《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盐法》的公布实施,得到了舆论界和有识之士的一致欢迎。通过盐政整顿与改革,国民政府的盐税收入逐年增长。
——摘编自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盐引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时期中国盐政的变化及原因。
三、论述题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洋务运动,学者著述颇丰,叙述角度各有不同,如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夏明方《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马红霞《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这些著述反映了作者对于洋务运动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前期某一思想文化事件,自拟一个著述名称,并运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要求:题目得当,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35.北洋时代既是乱世也有新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人物 微言大义
1912年 宋教仁 “余意欲……另求同志,更组织一党,以为国家效力之地。”
1915年 张弼士 “唐人是了不起的,只要发奋图强,祖国的产品都要成为世界名牌。”(张裕葡萄酒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四项金奖)
1915年 陈独秀 “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1917年 李大钊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任何反动势力遇见这种不可当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的飞落在地”。
1919年 顾维钧 “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1924年 孙中山 “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从“救国与进步”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简洁)2024年高考历史冲刺阶段考前专项练习
06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单选题
1.20世纪初,陈独秀在其文章中写道:“我们国民……应该有两种彻底的觉悟:公民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由这彻底的觉悟,而应该抱定两大宗旨,即以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背景是( )
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答案】C
2.21世纪初,有悲观者评论:“科举之弊,弊在愚民,民愚而无术以振作之,则天下心至于弱;学堂之弊,弊在智民,民智而无礼以防闲之,则天下尤易于乱。”这段评论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
A.导致了空前剧烈的社会动荡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招致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反对 D.阻碍了近代留学事业的发展
【答案】B
3.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指出,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方法从客观上潜心研究人事物质底(的)分析”,“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学或社会学,都是以这种科学归纳法作根据,所以都可相信的,都有根据的”。由此可见,陈独秀( )
A.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主张反对传统封建礼教思想
C.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 D.以研究社会科学为主要目标
【答案】C
4.晚清时期,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以下时间轴展示了其中的四件大事,方框处应填入( )
A.虎门销烟 B.中共一大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答案】D
5.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等人提倡将汉字直排改为横排,但市面上买不到横格纸。《新青年》自身也未实现横排,读者反映阅读横排文字“甚感不便”,同时还找不到横排的印刷厂。这说明当时(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印刷技术阻碍文化多元化
C.文化革新缺乏坚实的基础 D.激进的改革无法赢得认可
【答案】C
6. 1903年英商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在天津建成供水,举行通水典礼,津海关道前往祝贺。 但是,祖辈“喝河水长大”的百姓对来自铁管子中的水心存疑虑,称其为“机器水”,传言喝 了会断子绝孙。为此,济安公司釆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还“粘贴水价并有县示一纸”。对 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导致百姓民族意识增强
B.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无作为
C.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社会生活
D.英商的营销方式带有欺诈性
【答案】C
7.清末,革命派创办了大量的通俗白话文报刊。林獬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白话报》,秋瑾在日本东京创办了《白话》杂志,安徽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了《安徽白话报》等。这类报刊的出现表明( )
A.政府的舆论政策宽松 B.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C.废除科举制符合潮流 D.创办人的王现代化追求
【答案】D
8.下图是民国年间奉天盛合机器染厂的“女同学”布匹商标,它的出现表明当时( )
A.封建习俗为社会所废弃 B.女性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C.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自由 D.民族工业对外竞争激烈
【答案】C
9.《北洋画报》创刊于1926年,以照片形式,或以文字形式,或以照片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各地国货展览会进行报道。据统计,自1928年开始,《北洋画报》共刊登各地国货展览会12次。可知《北洋画报》( )
A.加速了近代经济的结构变革 B.采用现代方式助力爱国消费
C.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 D.使民族工业取得良好的效益
【答案】B
10.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
A.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 B.根本上冲击了专制政治
C.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 D.提高了内阁的运行效率
【答案】C
11.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最大的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它并没有打倒孔孟的真精神、真意思、真艺术,反而使程朱的真面目呈露出来。”这表明他认为新文化运动( )
A.是传统儒学的复兴 B.意在弘扬中国文化
C.稳定了儒学的地位 D.有利于儒学新发展
【答案】D
12.下表是民国初年在中国境内煤矿工业发展状况表。这说明中国民族煤矿工业 ( )
年产量(万吨) ≥100 99-10 9-1 ≤1
外商 100% 88.5% 41% 0%
华商 0% 11.5% 59% 100%
A.出现了短暂的发展春天 B.对外资有较强抵制作用
C.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弱 D.受内战影响陷入了困境
【答案】C
13.据统计,自辛亥革命爆发至1913年4月,仅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七地就有政党社团数量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成为民众议论政治形势、关心国家命运和进行政治沟通的平台。这表明辛亥革命( )
A.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答案】B
14.1916年8月,针对孔教会之孔教入宪运动,陈独秀指出:“今效汉武之术,罢黜百家,独尊孔氏,则学术思想之专制,其湮塞人智,为祸之烈,远在政界帝王之上。”陈独秀对孔教入宪运动的批判( )
A.旨在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B.否定了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
C.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 D.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
【答案】C
15.下图是1911年时人创作的一幅漫画《加人一等》。作者意在( )
注:图左为洋人,图右为清朝官员,落入盆中的为铜钱。
A.揭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 B.阐明人民大众深受压迫
C.批判清政府与洋人勾结 D.强调社会变革势在必行
【答案】D
16.1914年2月,民国政府农工商部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这些举措( )
A.推动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 B.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C.迫使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 D.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D
17.1893年的小校场年画《中外通商共庆大放花灯图》展现了上海商界为庆祝上海开埠通商50周年游行的场景;1911年,这幅年画图版中原来的文字被剜掉,嵌上“上海通商庆贺总统万岁”字样,并将游行队伍中红旗上的“令”字覆盖为“汉”字(如图)。这反映了小校场年画( )
A.融合中西绘画技巧 B.深受市民阶层欢迎
C.主题选择与时俱进 D.如实记录时代变革
【答案】C
18.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控制的海关不仅趁机攫取了海关税款保管权,甚至控制了公债基金的保管权和出纳大权。这表明( )
A.列强攫取了海关税款 B.中国财税主权进一步丧失
C.西方借关税支持革命 D.清廷公债基金不断扩容
【答案】B
19.1912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初一),原清朝皇室亲贵宴请北上来京的孙中山、黄兴等人,爱新觉罗·溥伦代表皇族致辞时表示:“从来有非常之人,始能建非常之功,其孙中山先生之谓乎……固由孙中山先生及诸位先生之功,亦由我皇太后皇上至公无私、以天下之政权公诸天下。”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 B.借鉴了法国的共和制度
C.具有一定的妥协色彩 D.带来了社会观念的剧变
【答案】C
20.彭德怀得知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根据地后,于1928年2月写诗称赞: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以湖泊或山区。由此可知,彭德怀( )
A.认为根据地建设中存在左倾错误
B.肯定了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C.强调根据地发展要重视军队建设
D.开辟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答案】B
21.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通令全国使用阳历,但在农村仍然使用旧历;抵制剪辫运动在偏远农村十分普遍,在城市也司空见惯:不少妇女对放足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A.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B.群众对民主革命漠不关心
C.政府政策脱离民众 D.守旧与革新贯穿社会生活
【答案】D
22.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叙述主要围绕民主共和制建立展开,在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关键环节的表述上,突显袁世凯的地位,把袁氏当政视为共和制最终建立的标志。当时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这一历史叙述旨在( )
A.巩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
【答案】D
23.晚清,星期制传入中国。1902年至1911年夏,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这表明( )
A.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引导 B.国民民主意识的普遍提高
C.市民文化素质明显提升 D.社会生活土洋并存的特征
【答案】A
24.1905年7月,慈禧太后在召见大臣时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侯调查结果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实行”。1906年9月慈禧颁布上谕,宣布“预备立宪”。晚清朝廷的这一举措( )
A.反映了晚清官僚队伍政治上的诉求
B.顺应了中国社会民主化的趋势
C.表达了科举废除后知识分子的呼声
D.体现出革命与改良思想的交锋
【答案】B
25.民国前期,原有的华商煤矿得到扩充,如山东中兴煤矿:外人经营者酌予收回,如河南六河沟煤矿与直隶井陉煤矿;新成立煤矿公司约十余家。1914年起,汉冶萍公司兴办六个铁厂,铁、钢产量和钨、锑开采量均有增加。中国经济的上述变化说明在这一时期( )
A.工业技术进步明显 B.华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C.实业救国取得成效 D.中国工业结构有所改善
【答案】D
26.中国现代哲学家贺麟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据此分析,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绝对化倾向
B.促进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觉醒
C.实现了中国社会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
D.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
【答案】D
27.20世纪初近代商会诞生,其成员突破了乡缘和行缘的限制,旨在“保护营业,启发智识,维持公益,调息纷争”,商会拥有了“登高一呼,众商皆应”动员整个工商界共同行动的号召力,社会能量与影响格外引人瞩目。这反映了( )
A.商会带有浓厚乡土观念 B.近代商人组织能力增强
C.商会隶属政府服务社会 D.商会政治空间极为有限
【答案】B
28.武昌首义后,清军与民军在汉口激战,宋炜臣与万 伯等人合资经营的汉镇既济水电公司受到战争破坏。为使汉口迅速恢复水电供应,宋曾以私有地产向日本正金银行抵押贷款。1913年日债到期,又多次赴京求得财政部担保延期偿付,使既济水电公司幸免落于日商之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战争给经济造成一定破坏
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一个短暂的春天
③民国建立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④民族资产阶级倍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29.1915年《汉口中西报》刊载竹枝词《铁路》:“京汉迢迢鸟道通,骤于奔雷疾如风。羡渠历尽山川险,都在南柯一梦中。”这作为史料可以佐证( )
A.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
B.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
C.铁路通车推动了立体交通时代的到来
D.火车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冲击
【答案】D
30.1921年7月8日,北洋政府成都警厅的四川督军刘存厚发布《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故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这折射出( )
A.拿破仑华盛顿事迹深入人心 B.剪辫易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妇女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D.社会习俗的新陈代谢存在阻力
【答案】D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十九世纪末叶,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力量的近代知识分子的社 会阶层。二十世纪初,这种状况有了改变。以当时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日本来说,1896年 才开始有,1900年以前还不到一百人,1903年初已有九百人,到1905年、1906年更激增到 八千多人。留日学生中,数量最多的是师范生,回国后就在学堂中任教,带来不少新的思想和 习尚。在留日学生中,那时倾向革命的人越来越多,但还处在相当散漫的状态。1905年7月19 日,首倡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而享有极高威望的孙中山来到日本,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共同 领袖,成为足以团结各方面革命力量的中心人物。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 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实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 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 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群体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这种状况 有了改变”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对科举制的态度,并分析其理由。
【答案】(1)特点:中国留日学生群体人数显著增加;师范生占多数;革命倾向明显。
影响:传播西方启蒙思想(或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中国同盟会的重要力量,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
(2)态度:肯定并倡导恢复科举制。
理由:欧美国家吸收科举制公开考试的形式,择优录用,形成文官制度;科举考试取人, 扩大用人范围,体现开放性和公平性;促进民间向学之风。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年苏州叶圣陶6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私塾先生根据《诗经·小雅》上的“秉国之均(钧)”给他起了个号,叫“秉承”,即掌握治理国家枢纽的意思。据叶圣陶回忆:“我上小学的时候,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大地、名人伟业。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林,或聚于茶馆,谈苏州的人物地理,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顾亭林奉为楷模。”
——摘编自商金林编《叶圣陶年谱》
材料二: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利,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总之,这种解悟汇合成中国抬起头来的基本力量。
——摘编自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少年叶圣陶成长的教育教材,并说明其所起的浸润作用。
(2)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青少年所具有的现代思想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案】(1)教育教材:《四书》《五经》《大学》《诗经·小雅》。作用:使叶圣陶具备了儒家思想传统美德;培养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
(2)意识:学识范围广;国民意识强;与世界联系加深;民族独立意识不容侵犯。背景:近代教育发展;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初年,由于元朝残余势力的袭扰,明政府在北部边疆修筑长城,派驻军队并实行军屯。由于北方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军屯并不能满足边疆驻军所需要的大批粮食。为了保障军队供给,明政府规定商人可根据其运输到边地的粮数获取相应的可支盐数,换取盐引,到政府指定的盐场支盐,再运往指定地区销售。商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盐引,踊跃参与纳粮。考虑到内地运粮至边仓路途遥远且耗费较大,有的商人为获得更多利润,干脆就在边界地区自己出钱招募游民、开垦荒地种粮,自己建立城堡,把粮食就地纳仓,以换取盐引。
——摘编自侯龙等《晋商发展史话》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因循清末弊政,继续推行包商制度,即政府盐政部门向某些商人发放引票,收取一定费用。商人凭引票到盐场收购食盐,再运往指定地区销售,并主管该地区的盐税征收。包商按约定的盐税数额上缴政府,从中攫取高额报酬。同时,全国各区盐场所产之盐,由该区包商购买,运销指定地区。一些不产盐的地区,也由包商运来经销。针对包商制的弊端,张謇等人极力主张将盐与工商百物同等管理,几次掀起改革浪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整顿盐政,公布《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盐法》的公布实施,得到了舆论界和有识之士的一致欢迎。通过盐政整顿与改革,国民政府的盐税收入逐年增长。
——摘编自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盐引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时期中国盐政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影响:有利于保障边粮供给,有利于维持边疆稳定;推动了商屯的出现;为晋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变化:从包商制到自由买卖。原因:为了增加盐税收入;张謇等有识之士的倡导;包商制的弊端
三、论述题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洋务运动,学者著述颇丰,叙述角度各有不同,如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夏明方《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马红霞《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这些著述反映了作者对于洋务运动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前期某一思想文化事件,自拟一个著述名称,并运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要求:题目得当,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名称《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的思想解放》
说明:新文化运动源于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不能得到巩固,是因为大多数国民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时代发展要求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为活动的主要阵地,主张“德先生”和“赛先生”,宣传新文学;同时,反对旧道德与旧文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35.北洋时代既是乱世也有新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人物 微言大义
1912年 宋教仁 “余意欲……另求同志,更组织一党,以为国家效力之地。”
1915年 张弼士 “唐人是了不起的,只要发奋图强,祖国的产品都要成为世界名牌。”(张裕葡萄酒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四项金奖)
1915年 陈独秀 “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1917年 李大钊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任何反动势力遇见这种不可当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的飞落在地”。
1919年 顾维钧 “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1924年 孙中山 “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从“救国与进步”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简洁)
【答案】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宋教仁等组成国民党,欲以责任内阁制维护民主共和政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1924年,孙中山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掀起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贡献。
面临西方国家的经济入侵,以张弼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践行实业救国思想,提倡国货,以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维护民族利益;随着民族企业壮大,产业工人人数增加,壮大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以顾维钧为代表的外交家,据理力争,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维护国家主权。
为开启民智,陈独秀、李大钊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促进思想解放和中国人民的觉醒,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此可见,北洋时代,仁人志士的爱国行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考前专项练习06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答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冲刺阶段复习